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4年第9周政策舆情周报(20240226)
编辑:小编 时间:2024-02-26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4年第9

政策舆情汇编

2024年2月26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125

1、国务院: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 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

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023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举措,部署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

会议指出,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在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705461127852075&wfr=spider&for=pc

2、中国交通新闻网:内蒙古支持8地市开展网络货运产业试点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简称《政策清单》),提出110条政策措施保障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在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引导推广新增和更新车辆使用新能源车辆,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鼓励农村牧区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和“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政策清单》提出,引导推广新增和更新货运车辆使用新能源重卡,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辆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85%,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不低于1600辆;新建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车位占总车位的比例达到10%以上;加快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除高寒高海拔以外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2/22/626605.shtml

3、央广网:冷链物流一张网“保鲜”舌尖上的幸福

近年来,天津市高水平建设国家进出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天津港已打通3条亚欧大陆桥过境班列,以海铁联运方式通达四方,为实现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形成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提供支撑。同时,天津市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建设京津冀高品质生活消费空间。

https://mp.weixin.qq.com/s/nMSM32NJqr5ei5aQ7ENzwA

4、农业农村部:农村农业部一号文件发布丨对冷链物流行业进行工作部署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特色种养。支持开展特色种质资源收集普查,筛选一批性状优良的特色品种。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遴选一批热带作物标准示范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调优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现代果园,完善采后处理、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促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发掘培育篾匠、铁匠、剪纸工等能工巧匠,促进传统工艺特色产业发展,创响“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发展一批特色粮油、果菜茶、畜禽、水产品、乡土产业等村镇。

https://mp.weixin.qq.com/s/4uSWMOY1w2BxUvUN7biXOA

5、深圳商报:保税维修、保税冷链、保税飞机租赁企业实现新突破 深圳综保区新业态呈现新动能

依托综合保税区的“保税+”政策优势,保税维修、保税冷链、保税飞机租赁等行业企业实现新突破,随着各类新业态的试点运行,深圳三大综保区内企业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技术,为深圳外贸保稳提质注入新动能。

据海关统计,去年前海、盐田及坪山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增长强劲,三大综保区合计进出口4148.4亿元,同比增长8.6%,对全市外贸增长贡献率达15.3%,实现了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发展目标全面落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715590322439050&wfr=spider&for=pc

6、发现新物流:2024,智慧物流发展要点

2024年,智慧物流的发展,围绕一个逻辑,两个要点:逻辑就是高质量发展;要点有二,一是降本增效提升为导向,二是创造服务价值的提升为导向。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中欧、中日韩的贸易依存度持续下滑,似乎不是一个短期趋势,而是长期的趋势,但是,我国经济具有规模优势,以超大内需为孵化体的科技产业全球竞争力增强,新能源产业、电子计算以及一些其他的IC相关产业,都通过中国超大市场完成孵化,然后走向全球,取得强大竞争力。

超大市场效应不断被这些科技产业论证,智慧物流产业,作为前沿科技的融合产业,必然受益于这个超大内需孵化体,从而取得较好的发展。

我国物流数智化再升级空间巨大,目前我国整体物流自动化平均水平在20%左右,对比发达国家80%尚有巨大可开发空间;智能工厂要实现智能生产,必然要建立自动化的物流仓储系统;传感器、定位技术等技术发展,为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可靠的底层技术支撑。

https://mp.weixin.qq.com/s/IaZsmsWk_-PJUjBcSYor1w

7、未来运力:多式联运物流园区4大发展趋势

伴随经济几十年高速发展,物流业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是经济循环中的关键一环。物流园是物流业高速发展之下形成的新生业态,也是我国区域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重点。国家在2019年-2022年连续四年发布全国物流枢纽城市,意在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导全国核心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和园区布局。《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布局,建设全省物流经济带,布局四大物流枢纽群、七个物流园区、完善N站点、构建多航线。形成以物流枢纽群为核心、物流园区为重要节点、城乡配送为终端的物流设施体系。物流产业园区作为发展高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https://mp.weixin.qq.com/s/o32sElBmXW0u92m4giIWbg

8、制冷商情:医药冷链和新能源是冷库市场的新机遇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2022年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规模约5459亿元,同比增长18.93%,占全球市场比重逐步提升,达到20%;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约244亿元,同比增长13%。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医药冷库面积同比增长约10%,医药冷藏车同比增长约14%。

当前全国建设了超过1200个医药物流中心,冷库容积达到400万立方米,一批超大型、多功能、高集成的物流中心成为行业标杆,已逐渐形成多层级的医药物流设施网络。

https://bao.hvacr.cn/202402_2106771.html

9、全球生鲜荟:优化、推进、布局...2024年农产品冷链物流或成“主角”!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内容再次聚焦三农。文件中提到了“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并明确提出:

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

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

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https://mp.weixin.qq.com/s/jOrulJ23Z_KAFuYxvHp9_A

10、【江苏】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业务去年进出口值增长6.6%

日前,伴随着重达5吨的大型印刷机徐徐吊落在维修厂区,江苏首个大型印刷保税维修项目正式落户苏州吴中综合保税区,标志着吴中综保区在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大型维修检测中心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是指综保区内企业以保税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从境外或境内区外运入综保区进行维修,再根据其来源复运至境外或境内区外。作为外贸新业态之一,保税维修业务有助于区内企业充分利用保税政策功能优势,是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形式,也是企业优化售后服务、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3年,江苏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维修进出口值137.67亿元,同比增长6.6%。保税维修,已经“修”出百亿大生意。

http://www.js.xinhuanet.com/20240219/c7617d9da1c84a5f8147875dbd2e7176/c.html

11【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全文来了,涉及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近日正式发布。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省委一号文件。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并力求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一号文件提及的粮食物流、农村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尤为值得物流行业重视。

https://mp.weixin.qq.com/s/bYCwWDXGfu8lxDQ_evmSPA

12、【苏州】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措施落地苏州

日前,一列满载进口葵花籽油的回程中欧班列缓缓驶入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苏州海关在核对企业申报要素后作计税处理,确定将该批货物的1.7万元境内段铁路运费不计入货物完税价格。这标志着“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享惠措施在江苏正式落地。

“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是海关总署为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帮助企业纾困降本,在全国海关推广的重要举措。根据海关审价办法规定,进口货物价款中单独列明的运抵我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后发生的运输及相关费用、保险费不计入该货物的完税价格;对符合运费扣减的企业,可在申报运费时,扣除国内段运费,从而降低进口征税基数,享受税款减免优惠。

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4/2/18/art_88235_11152171.html

13、【苏州】铁路快速通关助企降本增效

近日,在苏州海关监管下,一列装载有110个标箱的中欧班列从苏州启程。此趟班列装载着立式加工中心、涤麻梭织染色布等货物,货值510.7万美元,将由满洲里口岸出境,最终抵达欧洲。据统计,目前,搭乘苏州中欧班列出口的货物中,苏州本地货源占65%。

“中欧班列是苏州企业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目前从苏州出发到欧洲的班列平均运输时间为15至20天,时间是海运的四分之一,价格是空运的五分之一,采用‘铁路快速通关’模式还可以再提升20%的通关速度,单箱成本节省费用200元以上,时效大幅度提升,成本却大大降低。”苏州大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关务部经理寿挺说。“优质的服务,稳定的物流,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选择通过中欧班列开拓海外市场。”

http://www.subaonet.com/2024/szms/0223/852552.shtml

 

1、国务院: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 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

每日经济新闻  时间:2024-02-23

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023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举措,部署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

会议指出,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在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窗口期”,有些是正常的产业转移,也有一些是贸易保护主义。“外资是中国产业链对接国际产业链的枢纽,让更多外资进入中国,有助于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营销渠道。”

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2月22—23日,2024年全国外资工作会议暨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会议在京召开。

上述会议指出,2023年全国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力度,保持引资规模及其占全球跨境直接投资份额总体稳定,推动引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引资来源地结构不断多元,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还指出,吸引和利用外资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围绕“稳量提质”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意见,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强化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和区域开放发展。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规模仍处历史高位。

日前,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从市场预期看,近70%受访外资企业仍看好未来五年中国市场情况,环比上升约1.8个百分点,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有所上升或持平的受访外资企业占比超90%。

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巩固外商在华投资发展信心,关键还是要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并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利益,把更多高质量的外商投资项目引进来。

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办理好建议提案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的内在要求。国务院部门去年承办的建议提案已全部按时办结,在相关领域出台政策措施2000余项,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全国两会在即,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今年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健全领办交办、督办考核等机制,在抓落实、促转化上下更大功夫,以高质量建议提案办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持之以恒攻坚推进,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要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会议审议通过《节约用水条例(草案)》《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草案)》。

2、内蒙古支持8地市开展网络货运产业试点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2024-02-22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简称《政策清单》),提出110条政策措施保障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在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引导推广新增和更新车辆使用新能源车辆,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鼓励农村牧区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和“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政策清单》提出,引导推广新增和更新货运车辆使用新能源重卡,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辆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85%,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不低于1600辆;新建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车位占总车位的比例达到10%以上;加快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除高寒高海拔以外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

内蒙古将使用网络货运产业试点补助资金,继续支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二连浩特市8个地市开展网络货运产业试点;给予国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投资补助300万元,给予自治区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投资补助200万元,对承担农村牧区客运功能的旗县(市、区)客运站给予年度运营补贴20万元,对投入运营的苏木(乡镇)客运站给予年度运营补贴3万元,打通农牧民出行消费“最后一公里”。

《政策清单》明确,对新命名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激励资金;对新命名的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旗县,给予500万元一次性激励资金,激励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列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并验收合格的项目,每个给予1000万元资金奖补。

内蒙古将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距离苏木(乡镇)路途较为偏远、“快递进村”较为困难的脱贫村和有寄递服务需求但未设立服务点的建制村,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公益性岗位,补助标准为每月500元,补贴至2025年。

3、冷链物流一张网“保鲜”舌尖上的幸福

央广网  时间:2024-02-25

1月16日深夜,在跨越2万公里后,装载着2500余吨智利车厘子的大型集装箱班轮“BACH”号缓缓驶进天津港,并以最快速度完成检查、装卸等工作。几个小时后,这批车厘子便出现在北京和河北省高碑店市的农贸市场中,为当地市民带来舌尖上的“新鲜”。一条连接京津冀地区和智利的跨越半个地球的“车厘子快线”正式开通,让三地居民尝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甜蜜”。截至1月26日,累计8300吨车厘子运抵天津口岸,销往北方各大市场。

一场“接力赛” 接稳三地居民“好口福”

如何让保鲜要求高的车厘子快速从港口抵达餐桌?天津港口、海关、海事、货运等部门及企业携手联动,集体化身急“鲜”锋——东疆海事局全程关注“BACH”号航行动态,以远程预审方式开辟绿色通道,为整个进港流程节省2小时;船舶靠岸后,天津港全方位提升各环节物流速度,单箱车厘子码头作业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东疆海关依托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单箱查验时间不超过30分钟;此时,150辆运输车正在岸等待……

夜色中,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车驶出天津港,前往京津冀地区各大水果批发市场。“以往京津冀地区的车厘子主要来自广州、上海等地。快线开通后,车厘子在天津进行分拨,每柜车厘子平均物流配送时间缩短30个小时,全程物流成本降低约30%,品质更有保障。”东疆综保区商务局副局长赵诣说道。河北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表示,河北省高碑店市距天津港约200公里,4个多小时就能运到,5小时就能覆盖京冀主要果蔬市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协同逐步细化深化,在这场“接力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鲜的车厘子实现了从智利果园到京津冀市场一站式快捷冷链运输。

“天津速度”助力 “城市冰箱”升级“城市餐桌”

1月17日,天津漫天飞雪。记者来到天津市首个获批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心渔港。在中农批(天津)国际冻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冷库前,北塘海关的工作人员正在雪中开展检查作业。他们用行动生动诠释着由海至陆、由津至京冀这条大物流通道上的“天津速度”。

在消费驱动下,京津冀地区的冷链物流需求不断壮大,带动天津冷链物流行业持续升温,“城市冰箱”加速扩容。作为商务部、国家标准委确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试点城市”,天津现有规模以上冷库超50座,有效库容超过250万吨,冷库总容量、人均冷库保有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中心渔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经聚集中农批、优合等40余家优质冷链企业,建成冷库库容约55万吨,是京津冀最大的冷链产业仓储群。”据北塘海关查验一科科长周亚东介绍,随着货物周转量不断增加,为保证抵港的新鲜果品、蔬菜、肉类等物品尽快流通,天津海关在全国首创进口货物“船边直提”模式,为企业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在天津港联盟国际集装箱码头,一个装有20吨进口冷冻牛肋排的集装箱通过“船边直提”模式,在30分钟内被提离至北塘海关辖区内的指定监管场地,经海关关员现场开箱查验合格后,随即发往位于 150 公里之外的河北天环冷冻批发市场。“冷链产品需要全程保持低温,到港后如果不能马上提货,就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得益于海关便利化通关措施,我们公司进口的冷冻食品通过京津冀鲜活农产品物流圈,2小时内基本就可以送达北京、河北各大批发市场,物流更快了,成本也降下来了。”中农批(天津)国际冻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爱刚说道。

通关速度有了提升,北塘海关也有了新思考。“只做‘冰箱’还是附加值较低,我们要推动‘冰箱’向‘餐桌’升级 ,为京津冀三地百姓带来更好的体验。”据周亚东介绍,新年伊始,总面积超2600平方米的中农批保税仓库投入使用,其中低温区存储冻肉和水产品,深冷区存储三文鱼等高附加值海产品,这也是华北地区唯一的深冷保税仓库。同时,仓库还配套建设了1.6万平方米的加工车间,为后期进行货物简单加工、分销零售提供便利。

此外,由中农批控股企业-中国供销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国际冻品交易市场项目也在加快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用。届时,一个集源头采购、保税加工、冷链仓储、冻品交易于一体的全链条综合交易服务平台将登台亮相,托稳京津冀三地居民的“肉盘子”与“菜篮子”。

近年来,天津市高水平建设国家进出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天津港已打通3条亚欧大陆桥过境班列,以海铁联运方式通达四方,为实现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形成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提供支撑。同时,天津市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建设京津冀高品质生活消费空间。

《天津市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创建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市冷库库容达到1100万立方米,规模以上冷链运输企业达到35家。通过不断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发展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天津将更好地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百姓消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重要保障。

一颗车厘子,甜遍三座城。随着京津冀消费市场一体化不断推进,这样甜蜜的故事还将不断上演。

4、农村农业部一号文件发布丨对冷链物流行业进行工作部署

农业农村部网站  时间:2024-02-20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对冷链物流行业进行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特色种养。支持开展特色种质资源收集普查,筛选一批性状优良的特色品种。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遴选一批热带作物标准示范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调优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现代果园,完善采后处理、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促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发掘培育篾匠、铁匠、剪纸工等能工巧匠,促进传统工艺特色产业发展,创响“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发展一批特色粮油、果菜茶、畜禽、水产品、乡土产业等村镇。

要求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健全冷链设施网络。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田头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共建一批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推进交易服务、仓储物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建设一批县域农副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促进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

分类指导帮扶产业发展。制定分类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实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升行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一批。支持市场前景广、链条较完备的帮扶产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销精准衔接,创响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融合发展。升级一批。支持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的帮扶产业,加快补上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升级田头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促进加工增值。盘活一批。推动采取租金减免、就业奖补、金融信贷等措施,支持暂时出现经营困难或发展停滞的帮扶产业纾困。调整一批。及时调整发展难以为继的帮扶产业,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立足实际规划发展新产业。开展帮扶产业及项目资产运行监测,组织开展帮扶项目资产状况评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全文如下: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2024年1月1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乡村振兴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扎实做好2024年“三农”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统筹推进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持续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确保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坚决守住“三农”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全力夺取粮食丰收。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压实责任稳面积。严格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份,着力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统筹要素提单产。深入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分品种制定落实好集成配套推广工作方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实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扩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启动小麦单产提升行动。开展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强化扶持稳收益。推动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稻谷补贴。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

(二)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纵深推进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确保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油料面积稳中有增。多措并施稳大豆。实施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粮豆轮作等政策。引导东北地区合理轮作减少重迎茬,支持推广种子包衣、接种大豆根瘤菌等技术。用好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确保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适宜地区推广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启动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多油并举扩油料。支持利用冬闲田增加油菜面积,合理轮作发展春油菜。实施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在油菜主产县整建制集成应用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在黄淮海和北方地区轮作倒茬扩种花生,因地制宜发展油葵、芝麻等特色油料生产。积极推进节粮减损,开展“减油增豆”科普宣传,引导逐步降低食用植物油超量消费,提高大豆及其制品消费。

(三)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优化调整生猪产能。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适度放宽调控绿色区间下限。督促地方稳定用地、环保、贷款等基础性支持政策。推进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推动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扎实推进粮改饲,建设高产稳产饲草料基地。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四)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制定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养殖水面空间。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行动,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积极发展贝藻类养殖。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做优做强远洋渔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渔船和渔港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沿海渔港经济区。完善休禁渔期制度,分海区巩固扩大专项捕捞许可范围,规范增殖放流。加强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警示。

(五)统筹抓好棉糖胶生产。调优棉花。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政策。稳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提升糖料。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加快补上脱毒健康种苗应用、机械化收获短板,建设糖料蔗高产高糖基地。巩固橡胶。实施天然橡胶资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探索推广应用智能割胶机械,加快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建设特种胶园。

(六)提升设施农业水平。制定做好全国“菜篮子”工作指导意见,修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压实“菜篮子”产品保供责任。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遴选一批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及基地。推进设施种植升级。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在保护生态和深度节水的前提下,支持西北寒旱地区和戈壁地区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产业。提升设施养殖水平。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因地制宜发展楼房养猪、叠层高效养禽等立体养殖。推进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引领区,推动规模化农场(牧场、渔场)数字化升级。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设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建立检验检测、应用效果评价和统计监测制度。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开展大食物监测统计,推介大食物开发典型案例。

(七)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科学防范气象灾害。加强灾害性天气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意见和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等关键措施。加强病虫和疫病防控。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统筹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推进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深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建立防灾救灾农机储备和调用制度,加强基层农业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研究建立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八)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优化动态监测。调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适时开展集中排查,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强化筛查预警,提高监测时效。落实帮扶措施。推动部门落实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全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九)分类指导帮扶产业发展。制定分类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实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升行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一批。支持市场前景广、链条较完备的帮扶产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销精准衔接,创响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融合发展。升级一批。支持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的帮扶产业,加快补上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升级田头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促进加工增值。盘活一批。推动采取租金减免、就业奖补、金融信贷等措施,支持暂时出现经营困难或发展停滞的帮扶产业纾困。调整一批。及时调整发展难以为继的帮扶产业,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立足实际规划发展新产业。开展帮扶产业及项目资产运行监测,组织开展帮扶项目资产状况评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十)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拓宽外出就业渠道。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鼓励各地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培育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就业帮扶车间运行监测,引导具备产业升级条件的帮扶车间发展为中小企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十一)深化区域协作帮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分区域制定农业农村发展实施方案,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重点县帮扶。指导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加强对口协作帮扶。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深入实施携手促振兴行动,推进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实施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扎实做好农业农村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协同推进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帮扶和乡村发展。加强社会力量帮扶。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十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实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建设力度。提高中央和省级投入水平,创新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机制,多元筹集建设资金。实施好特别国债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年度任务。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常态化开展工程设施质量抽测。完善农田建设长效管护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十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1亿亩。推动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建设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集成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推进“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保护耕地资源。制定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推动实现“占优补优”。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力争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并形成阶段性成果,推进土壤资源库建设。

(十四)系统推动农业农村科技进步。突出应用导向,统筹推进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要点。全面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农业“火花技术”,尽快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创新条件。调整优化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区域引领性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企业实验室和企科创新联合体。遴选一批创新型国家农业阵型企业。建设第三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推广应用。建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和条件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体系与科研院校、科技服务企业贯通合作。持续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打造农业科技强县样板。

(十五)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筛选挖掘大豆、玉米等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建设国家畜禽和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推进育种创新攻关。深入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选育推广高油高产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加强育种制种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建设南繁硅谷、黑龙江大豆等国家级种业基地,新遴选一批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畜禽核心育种场。加强品种试验审定管理,推进实施种子认证制度。

(十六)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建设“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动建设农机装备研产推用贯通应用基地。推广适用农机。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实行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资金兑付方式,推动优机优补。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提升农机服务能力。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强机手作业技能培训,深入推进机收减损。

四、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十七)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动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加强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智能设施应用。推动提高退捕渔民安置和社会保障水平,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及时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施好“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和就业帮扶“暖心行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发布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开展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加大力度深入实施中华鲟、中华白海豚等旗舰物种保护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强化涉渔生态补偿措施落实,推进水生生物栖息生境修复。

(十八)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选择一批乡村整建制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推动农药减量化,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加快修订禁限用农药名录。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养殖场户建设和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推进秸秆科学还田、高效离田。开展地膜联合监管“百日攻坚”行动,严禁非标地膜入市下田,促进地膜科学使用处置。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扩大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

(十九)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广绿色技术促进小循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培训,推广应用绿色高效品种机具,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粮畜菌果等生态种养。推进种养结合促进中循环。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培育一批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种养适配、生态循环。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大循环。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

(二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品质分级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开展豇豆、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加强其他合格率偏低品种监管。强化农产品检测,推广应用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和信用监管覆盖范围。培育精品品牌。完善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设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产品品牌。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

五、全链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十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特色种养。支持开展特色种质资源收集普查,筛选一批性状优良的特色品种。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遴选一批热带作物标准示范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调优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现代果园,完善采后处理、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促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发掘培育篾匠、铁匠、剪纸工等能工巧匠,促进传统工艺特色产业发展,创响“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发展一批特色粮油、果菜茶、畜禽、水产品、乡土产业等村镇。

(二十二)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改进技术装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等精深加工技术。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推进延链增值。绘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加工树”图谱,引导加工企业开发多元加工产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稻米油、胚芽油和蛋白饲料等产品。引导各地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

(二十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融合载体。优化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分区分类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建设一批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遴选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开发差异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十四)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健全冷链设施网络。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田头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共建一批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推进交易服务、仓储物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建设一批县域农副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促进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

六、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十五)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农村改厕。指导中西部资源条件适宜且技术模式成熟地区稳步推进户厕改造,积极开展干旱寒冷地区适用技术产品研发与试点,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具备条件的推进厕所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一并管护。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全常态化清洁制度,有序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

(二十六)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建设任务统筹。推动省市县编制乡村建设年度任务清单,规划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县为单位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合理安排建设优先序。健全全国乡村建设信息监测平台,完善工作推进考评机制和问题发现处置机制。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开展村庄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稳步提升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协调推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向国有农场延伸。开展农村公共服务重要领域监测评价,征集推介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深入实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二十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创新推广有效治理办法。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村民说事”等务实管用乡村治理方式,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丰富拓展制度性治理方式。启动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鼓励地方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宣传推介一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综合治理。通报表扬一批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先进县(市、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便利条件。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二十八)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推出一批“三农”领域优秀文化作品。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坚持农民唱主角,鼓励支持基层和农民群众自主举办“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积极搭建农村文化展示平台,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启动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申报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设农耕文化大讲堂,开展“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宣传活动,实施“农遗良品”培育计划。

七、稳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二十九)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承包地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土地流转合理价格引导机制。探索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配套措施。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宅基地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户有所居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宅基地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出台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改革经验模式。

(三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整建制推进试点,创建一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办公司观察点跟踪指导和经验推广。深入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各类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周期提供服务。全面实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细化服务技术规范、作业要求,强化服务效果评估。提升农垦辐射带动能力。深入推进垦区区域集团化改革,分类指导农场企业化改革。实施“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支持面向地方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开展农垦土地管理与利用情况监测,完善农垦土地管理利用方式。实施欠发达国有农场巩固提升行动。

(三十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健全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推动出台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的政策。指导有条件地区探索开展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继承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鼓励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服务。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规范流转交易。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落实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审批工作。推进土地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排查处置工作机制。

(三十二)推动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认定第四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加快潍坊、宁夏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境内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八、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三十三)强化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健全推进机制。落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及乡村建设工作指引,细化工作方案,及时跟踪调度,推动工作落实。强化考核督查。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强化考核评估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日常监测评估和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推动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开展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实践路径。推动开展乡村振兴表彰。

(三十四)健全多元投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推动各地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农规模,加大财政对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强化绩效管理,优化项目管理方式。扩大信贷资金规模。优化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服务,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实施现代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贷款贴息试点,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推动提升全国农担服务效能。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国覆盖,扩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地方拓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险种。推动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修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发挥乡村振兴基金作用,引导地方利用好农投公司等平台,有序扩大农业农村投资。

(三十五)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施“神农英才”计划等专项,组织开展中华农业英才奖评选,遴选一批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推动扩大“公费农科生”实施范围。推动建立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专家服务乡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耕耘者振兴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开展“全国十佳农民”遴选资助。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开展涉农干部乡村振兴培训。

(三十六)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健全法律规范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农业法、渔业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制修订,完善配套规章制度。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组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创建,常态化开展执法练兵,开展“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加强农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疫、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执法。强化法治宣传。加快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建设一批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普法主题活动。加快推进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全程电子化。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守正创新,把住“三农”工作底线红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强化统筹协调,对牵头推动的工作紧抓不放,对协同配合的工作主动作为,落细落实工作措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增强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5、保税维修、保税冷链、保税飞机租赁企业实现新突破 深圳综保区新业态呈现新动能

深圳商报  时间:2024-02-24

依托综合保税区的“保税+”政策优势,保税维修、保税冷链、保税飞机租赁等行业企业实现新突破,随着各类新业态的试点运行,深圳三大综保区内企业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技术,为深圳外贸保稳提质注入新动能。

据海关统计,去年前海、盐田及坪山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增长强劲,三大综保区合计进出口4148.4亿元,同比增长8.6%,对全市外贸增长贡献率达15.3%,实现了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发展目标全面落地。

由于综合保税区具备独特的保税政策优势,相比在海外设立维修点开展维修业务,保税维修在企业成本、产品技术保密性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目前盐田综保区已汇聚畅思得、俐通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服务包括大疆、小米等知名品牌,致力于探索打造面向香港、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售后服务中心。

去年,首批冷冻带壳猫山王榴莲、首批澳大利亚冷冻牛肉、首批巴西产冷冻猪肉进境入区、首批俄罗斯产熟冻勘察加红色帝王蟹等先后入境盐田综保区,该综保区的保税冷链快线进展迅速,去年盐田综保区进出口冷链货值约3.69亿元。

据了解,梅沙海关创新试点“集中检验、分批核销”监管模式,实现产品在入境口岸一次性完成检验检疫,经综保区存储后分批出区,避免出区环节重复检验检疫,缩短通关时长24小时。不仅如此,梅沙海关还建立了冷链食品快速通关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窗口,及时受理并解决企业日常通关问题,提供即到即办、优先查验通关服务,实现通关“零延误”。

截至2024年1月底,深圳海关已保障4票飞机融资租赁业务落地,货值约18.37亿元。

飞机保税租赁业务是出租人购买承租人(航空公司)选定的飞机,再将飞机出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内有偿使用的一种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方式,是近年来航空公司引进新机型、扩大机队规模的重要途径。飞机保税租赁业务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于一身,是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聚集的有效抓手,有助于航空公司减轻资金压力,增强航空产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飞机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同于普通租赁货物,由于体积和运输、存储条件等因素,无法直接进入前海综合保税区。蛇口海关针对飞机、船舶等大型设备这类不具备实际进入条件的标的物,配套实施海关异地委托监管政策,畅顺属地海关与口岸海关各环节的衔接,当天在深圳机场便可办结海关监管手续。

6、2024,智慧物流发展要点

发现新物流  时间:2024-02-17

告别2023年,步入2024年,智慧物流将呈现什么样的格局,获得哪方面的发展,彰显什么样的主流趋势?

一、来年大势

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的发展定了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这里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落实到物流上,就是要实现智慧化。

因此,2024年,智慧物流的发展,围绕一个逻辑,两个要点:逻辑就是高质量发展;要点有二,一是降本增效提升为导向,二是创造服务价值的提升为导向。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中欧、中日韩的贸易依存度持续下滑,似乎不是一个短期趋势,而是长期的趋势,但是,我国经济具有规模优势,以超大内需为孵化体的科技产业全球竞争力增强,新能源产业、电子计算以及一些其他的IC相关产业,都通过中国超大市场完成孵化,然后走向全球,取得强大竞争力。

超大市场效应不断被这些科技产业论证,智慧物流产业,作为前沿科技的融合产业,必然受益于这个超大内需孵化体,从而取得较好的发展。

我国物流数智化再升级空间巨大,目前我国整体物流自动化平均水平在20%左右,对比发达国家80%尚有巨大可开发空间;智能工厂要实现智能生产,必然要建立自动化的物流仓储系统;传感器、定位技术等技术发展,为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可靠的底层技术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产业正深度融合,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部分国内智慧物流装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较多项目经验,并坚持自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国内智能物流领域,外资和本土智能物流系统供应商基本上错位竞争,对应各自的优势领域,呈现分层化竞争态势。

有机构推测,中国智能物流市场持续高速增长,近十年来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其发展路径是形成涵盖“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落地应用”的发展局面,因此,对于2024的智慧物流发展,我们充满着信心。

二、发展要点

2024年,经济形势的主要判断是,全球经济的滞涨和中国经济的筑底修复,有机构预判2024年中国经济GDP增长的区间大概在4.3%-4.5%之间,会比过去3年要快一点。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美国持续加码对华“脱钩断链”,欧盟及西方国家有紧跟其后之势,在此背景下,有机构认为,先进产业制造体系建设需要长期投入,预计2024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2%,比2023年增速预计高2.2个百分点,产业转型方面会加速,对制造业投资会产生增长效应,智慧物流装备行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在其中必然受益。

智慧物流体系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必由之路,物流行业也处于增速放缓、效率提升、需求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战略发展时期,通过智慧物流来实现转型是行之有效的方式。2024年,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入等形式加紧布局智慧物流。

中国智慧物流行业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机械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智能化阶段。现阶段行业处于智能化阶段,表现为以工业4.0为契机的生产物流系统大规模应用,机器人、无人机、“货到人”等技术相继涌现,各项传统科技与新兴科技开始整合。

智慧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比如5G、北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奠定了智慧物流发展的硬件基础;智慧物流也面临良好的科学技术环境,新型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比如无人机、机器人等,广泛地被应用于物流产业,在整个智慧物流体系框架中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智慧物流推进以市场化为基本路径,在产业运作层面必须形成市场驱动的条件,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从原来低成本资源禀赋转变成高成本创新资源禀赋,深刻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去赖以生存的低成本劳动力和低成本要素资源,都在上升,数据是中国非常有竞争力的资产,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创新,智慧物流作为数字化重要部分,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内生动力。

2024年,我国市场的技术变革步入数智技术革命阶段,主要是建立一个基于共享基础上的开放生态的模式和运用数智化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和数智化的网络效应,智慧物流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智慧物流,以数智化革命的方式,服务于以制造为主的各行各业,从而使其从原来旧的增长模式转变成为新的增长模式,从原来的规模化的、低成本的旧质生产力的模式,转化成为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模式。

产业层面,要促进智慧物流产业链一体化,引导结构升级,创新物流产业运作管理模式,要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智慧物流对产业的渗透,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回顾,2018年至2022年期间,智慧物流的转型主要集中在局部的尝试或试点阶段,更侧重于简单的技术应用或流程优化。

到了2023年,智慧物流产业链具有战略性的规划布局,这种转型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或部门,而是全面渗透到整个物流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运输、仓储、配送以及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2024年,这一趋势将延续,并更加迅速。

物流装备的智能化进程逐步推进,具体体现有两点。一是单一物流装备的自动化及智能化,如自动引导运输车(AGV)、全自动堆垛机及搬运车等;二是通过各种单一物流装备、仓库环境改造以及物流软件系统集成的融合,构成完整的仓储物流体系,实现对商品从生产线到仓库,从仓库到消费客户的智能赋能,全面提升物流环节效率。

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物流系统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需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也对传统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度智能化。智慧物流可以穿透的领域很深,形成生态链的闭环服务,同时,智慧物流将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智慧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更替与变革。2024年,对智慧物流的认识不应停留在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层面,而应上升到产业服务的高度来认识。智慧物流贯穿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贯穿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全过程,万物互联正是智慧物流发展要点,协同共享是智慧物流的核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从十年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发展规划,高速增长、超速裂变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因此,2024年,既不能凑热度盲目推进,也不能踌躇不前错失战略机遇,物流智慧化是大势所趋,却需要走很长的艰难历程。

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成本概念,开展智慧物流建设,其效率提升和服务价值提升所创造的企业经营效益,必须覆盖开展智慧化改造和运营的投入,保证经济效益。

2024年智慧物流的表现为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智慧物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好高鹜远,而需要脚踏实地,选取适用场景的实用技术,让智慧物流成为物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三、企业路线

智慧物流装备是智能物流的基础,智能物流装备行业由基础的自动化物流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向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模块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智慧物流产业链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主要为单机设备和零部件提供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软件平台等;中游是解决方案提供商,自身拥有核心设备或软件产品,并根据行业的应用特点使用多种设备和软件,设计建造物流智能化系统;下游是应用物流自动化系统的各个行业,主要分为工业生产和商业配送。

产业链中游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我们这里要说的企业,重点就是智慧物流装备制造企业,或中游企业。

对企业来说,目前的国际形势是,经济的全球化与政治反全球化,全球供应链脱钩与“短链化”;国内形势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疲软与下游波动,各下游产业开支比较谨慎的局面,从而使智慧物流企业面对的情况是,订单少、盈利难,下行压力大,部分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营收利润双双大幅下滑,还有可能出现生存问题。

以上可以看成是行业的整体趋势,如果我们从细分行业考察,则不太相同,比如移动机器人行业相对艰难,智慧物流仓储集成商们却表现不俗。从细分行业内部来说,则是两极分化,有的企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有的则出现亏损。

中国企业在不确定新常态下的应变之道是什么?在低迷的市场里,要取得盈利,就是要开拓有增长空间的新市场,主要的两个方向是海外市场与新开拓市场,2024年的企业发展路线,也应如此。

1、海外市场

如何凭借在海外市场增长,成功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下行压力。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设备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较高的使用率,但是在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普及程度还较低,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行业在海外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智慧物流行业一批中小企业逐渐成长起来,但发展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巨头,却在细分行业领域形成了一批研发设计能力较强、项目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并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音飞储存则是依靠海外市场,拉动了业绩增长;中科微至就将2023上半年的高速发展,归功于海外客户的拓展。

2024年,有条件的智慧物流公司要进一步贴近海外客户,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产品解决方案,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需求。海外战略实现需要全方位,不但是在海外渠道上,而且要在制造基地、品牌打造上都要下功夫。

2、新开拓市场

没有新市场的拉动,智慧物流企业营收必然不可能较好地增长。新一年,烟草和石化行业订单将有所下降,新能源、医药、冷链、电子信息、汽车等各行业增长趋势明显,特别是新能源动力锂电行业对立体仓库的需求高速增长,抓住锂电、光伏与储能的新能源风口,可找到新的市场蛋糕。

物流装备的应用涵盖各个领域,不同领域需要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差异较大,总体来说,行业物流智慧化对物流技术和装备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物流单元智能化,系统协作高效化,物流系统柔性化,系统运营智能化。

以今天国际为例,新能源行业对企业营收贡献较大,在稳固动力电池领域领先优势的同时,加大在储能领域的资源投入和拓展力度,取得较大成效,新能源领域整体新增订单创同期历史新高。

东杰智能称,新能源行业是企业重点攻关的赛道,目前在深化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同时,陆续突破了蜂巢能源、海辰储能等标杆客户,订单规模增长迅速,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我国出口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子产品为主,深刻地推动企业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模式的转型,智慧物流企业的市场拓展要符合这一方向。

2024,智慧物流企业面临严峻形势,越来越多赛道都卷成红海,为了保持逆势增长,需要发掘新市场的战略视野,从进军海外或者拓展新市场入手,但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耐心,需要默默耕耘的战略定力。

从逻辑上来说,智慧物流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全球范围内的土地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攀升趋势不断加速,为了实现降本增效,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不同行业的企业对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的需求度都随之高涨,因为,智能物流装备目前仍然是现代物流服务业的降本增效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政策角度,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对智慧物流系统和智能制造系统建设的热情。

从区域分布来看,智能物流装备行业竞争者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这些省市的政策很重要,其中,江浙沪地区着重完善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优化仓储规划布局;广东省基于资金优势,推广集约高效的智能物流设备,推动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支持物流园区智慧化升级,2024年,政策还会延续与加码。

从智慧物流企业角度,在研发上重投入,推出领先的产品,井松智能基于对研发的大量投入,公司相继推出料箱式AGV、甲壳虫新系列及四轮平衡重载等多款新品,并实现部分车型标准化量产,目前正专注于重载达5000KG的双驱平衡重式移动机器人开发等产品的开发,

2024年的智慧物流市场,潜伏着机遇,两极分化态势,将促进智慧物流市场的集中度攀升,设备提供商和拥有核心软件产品的系统集成商也在向解决方案提供商演变。

目前比较知名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大都是由设备提供商或软件开发商演变而来,一部分是由物流设备的生产厂家发展而来,这类企业的硬件技术较强;另一部分是由物流软件开发商发展而来,这类企业在软件技术开发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AI技术重要的落地,为智慧物流开辟了全新的业务领域。

智慧物流属于智能制造的一个分支,智慧物流企业,如何理解在各个产业中正在发生巨变?这些变化对智慧物流提出了哪些挑战?我们在2024年拭目以待。

四、未来远景

不拘泥于2024,在未来长时期内,智慧物流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绿色嬗变,二是大宗物流智慧化。

先说智慧物流的绿色嬗变。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中国的重要主题,中国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未来十年,智慧物流将深度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经历绿色嬗变。

智慧物流绿色化,指的是,物流系统既具备智慧化功能,又满足绿色低碳化的要求,绿色智慧化必将成为中国智慧物流的发展方向,是未来智慧物流系统的必然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物流代表先进的物流技术,可能是绿色的,低碳的,然而在实际之中,并不是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就一定绿色化。有的智慧物流系统可能电机不节能、存储与计算不节能、自动化系统没有能源管理、物流运筹调度只考虑成本效率不考虑节能降耗等等。

在时代的潮流中,绿色发展意识渗透到智慧物流企业中,形成越来越引起重视的绿色理念。国家与地方出台的促进大宗货物智慧物流政策中,其中一项是绿色环保。

再说大宗物流智慧化。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既有亮点,也有盲点,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物流可以称得上是智慧物流的蛮荒之地。未来的十年里,我们需要补齐短板,注重平衡,也就是说,大宗智慧物流要从2024年开始破荒,用十年的时间做到初步渗透。

大宗物流,如在煤炭、钢铁、电解铝、粮食上在智慧化上乏善可陈,其智慧化转型其实很迫切,因为它们连接能源、钢铁、冶金、化工、纺织、食品、材料、建筑等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生产制造节点,与国民经济各个门类都高度相关。

大宗商品种类超千余种,是国民经济基石,关系着国计民生,大宗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全年公路运输总量中有2.5万亿工业品,其中又以煤炭、钢铁、水泥等大宗货运为主,因此,大宗物流智慧化,是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新蓝海。

大宗物流以其庞大的经济体量支撑着智慧化的开展,行业本身也表现出积极的智慧化意愿和动作,过去往往把精力放在生产方面的智能化的升级上,现在意识到不足,目前,中国大宗物流市场诸多环节具备智慧化提效增质的空间和潜力。

大宗物流的重要任务是公转铁、公转水,实现多式联运最优化,这离不开智慧化赋能。有效的物流智慧技术、是实现公铁水“精准对接”、“结点成网”,强化装备标准协同,推动技术融合,推动网络融合,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的重点。

大宗智慧物流并不需要玩技术和商业概念,只有真正的产生实际应用价值,才算落地,才能吃到智慧物流的时代红利。对大宗物流来说,这一智慧化过程必须“适用”,适用,就是寻求技术成本的平衡。

对大宗货物来说,智慧物流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需要产业链上的企业彼此协同合作才能实现互惠共荣。如果说电商物流是智慧物流的前半场,那么,以大宗类商品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物流则应该是下半场。

7、多式联运物流园区4大发展趋势

未来运力  时间:2024-02-25

伴随经济几十年高速发展,物流业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是经济循环中的关键一环。物流园是物流业高速发展之下形成的新生业态,也是我国区域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重点。国家在2019年-2022年连续四年发布全国物流枢纽城市,意在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导全国核心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和园区布局。《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布局,建设全省物流经济带,布局四大物流枢纽群、七个物流园区、完善N站点、构建多航线。形成以物流枢纽群为核心、物流园区为重要节点、城乡配送为终端的物流设施体系。物流产业园区作为发展高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本文在对“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园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企业成功经验,为国企投资物流产业园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借鉴参考。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物流产业上游主要为提供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行业,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仓储地产业、以及物流设备制造业;中游包括提供运输、仓储以及物流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下游主要为对仓储、运输等服务有需求的行业或个人。

物流园区从空间上积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功能上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供应链各个环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机的功能组合、优化的资源配置以及信息系统整合发挥其系统整体优势。

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总体上是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和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模式,但在具体涉及到某个物流园区时,还是存在具有不同特点的开发和建设模式。根据国内外与物流园区功能相同或相当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经验,物流园区在发展模式上可能的选择有如下几种:

1、经济开发区模式

将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类似于目前的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进行有组织的开发和建设。是在特定的开发规划、政策和设立专门的开发部门的组织下进行的经济开发项目。

2、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通过利用在物流技术进行企业经营和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具有优势的企业,由其率先在园区的开发和发展,并在宏观政策的合理引导下,逐步实现物流产业的聚集和依托物流环境进行发展的工业、商业企业的引进,达到物流园区开发和建设的目的。

3、工业地产商模式

将物流园区作为工业地产项目,通过给予开发者适应工业项目开发的适宜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优惠的市政配套等相关政策,由工业地产商主持进行物流园区的道路、仓库和其他物流基础设施及基础性装备的建设和投资,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物流园区相关设施的经营和管理。

4、政府投资或政策支持下的开发和建设模式

政府进行物流园区的物流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然后委托给一个或多个物流设施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由其在政府制定的较为优惠的使用政策的框架下进行经营管理。这种开发模式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环境,为工业、商业以及物流经营企业创造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条件,园区建设是一种社会效益的体现,城市及政府的收益来自于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率与效益的提高。目前,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政府部门以基础运输、仓储等设施的投资支持园区的建设,以及城市政府以土地优惠、既有设施资源整合和置换等方式支持物流园区的建设,并通常由具有政符背景或授权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

5、企业合资、合作的开发和建设模式

在目前的物流园区建设中是较为普遍的模式,通常由商贸流通控股企业、大型工业制造企业、骨干交通运输与储运企业发起,独立完成或通过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和建设,然后吸收社会商贸流通企业、零配件供应企业、运输及仓储服务企业、专业化物流企业加盟。

6、综合运作模式

是指对上述模式进行混合运用的物流园区开发模式。由于物流园区项目一般具有建设规模较大和涉及经营范围较广的特点,既要求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在投资方面能跟上开发建设的步伐,还要求具备园区经营运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单纯采用一种开发模式,往往很难达到使园区建设顺利推进的目的,必须对上述几种模式进行综合使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是统一进行的,设有专门的物业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物流园区(业主)与布局在其中的不同功能的物流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几种,包括租赁、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与经营等。

7、探索型商业模式

投资方负责开发建设,按投资总额测算拿出一定比例经费委托专业平台运营商来这运作,通过运营实践结果进行验证及完善,但是按投资总额测算每年需拿出一定比例经费委托专业机构。

8、轻资产模式、重资产模式、“混合资产”运营模式

随着地产行业杠杆的下降,重资产已不再是开发商的最佳选择,而轻资产模式和专业运营商模式则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提高园区“混合资产”提升运营服务能力成为未来发展模式。重资产可以有多种盈利方式,可以销售土地、物业载体,土地升值赚取土地的钱或者产业的钱。轻资产输出和专业运营商模式要想盈利就需要立足园区,必须将项目运营好,才能够带来利益。纯粹的轻资产输出难,轻资产和重资产和专业运营商“混合资产”运营模式相辅相成是最佳选择。

物流园区的商业模式

1、公路港模式

公路港模式是当前国内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最成熟、数量占比最高的模式。其在掌握大量车源信息基础上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货源与车源结合,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然而在进一步扩张方面面临资金和管控瓶颈。

2、商贸物流地产模式

商贸物流地产模式是伴随着商贸批发市场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通过品牌优势低成本拿地打造商贸群,引进商户进一步带动配套物流园区建设。然而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批发型贸易市场面临萎缩。

3、货运枢纽模式

在边境口岸、港口、铁路货场、机场附近,通过多式联运,打造具有较强集散能力的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可以依托铁路货运站打造铁路物流基地,然而其必须依赖特殊交通条件,很难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4、工业物流地产模式

其利用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较低成本的资金用于在国内的快速扩张。

5、综合服务物流园区模式

该模式能够整合仓储、配送、零担物流、专线运输、商贸交易等功能,通过相互带动而形成较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是一个可为城市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

6、电商物流园区模式

京东亚洲一号是运用该模式的典型。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中心为京东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高效率仓储、分解,降低企业成本,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模式上通过自主购地建设并运营,在适用范围方面主要针对面向全国进行扩张的大型电商。

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

1、管委会模式

是政府成立物流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这是国内物流园区经常采用的运营模式。政府是物流园区运营发展的坚强后盾,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推进物流园区的规范化经营,此模式有利于物流相关政策的实施与落地,也有利于同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2、主导企业运营模式

适用于以主导企业为主体开发建设的物流园区,依托主导企业进行园区管理、运营与日常维护。该模式中具有一定运营管理经验的主导企业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能够形成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

3、第三方团体运营模式

聘用有经验的第三方团队对园区进行经营,实现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准确地把握市场及物流业发展最新趋势,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与发展机制,并能够有效协调入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内物流园区的管理以管委会模式为主,特别是在物流园区的起步阶段,采用管委会模式对于有效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推动园区的落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管理理念的变革,智慧物流园区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物流园区的运营与管理,特别是在物流网、车联网及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引入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团队来负责园区运营管理,依托于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物流园区的管理向智慧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国企投资物流产业园区对策及建议

01 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

主要包括对全国层面、省市(地区、区域)层面及本地层面的政策文件的领会;对总体经济和物流行业,包括现状、结构、特点、问题、趋势等情况的调研;对当地城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包括了解当地城市主导产业的构成、支撑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分布、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内容。

市场方面需要具体分析当地物流需求。如果是产地物流,需要明确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如果是销地物流,需要明确需求企业(消费者)、主要需求以及需求量。如果是中转地物流,需要本地的相关物流集散设施和渠道是否满足物流中转需求。

02 进行详实的实地市场调研

考察宏观市场需求后,还要实地调研项目周边市场竞争的状态,寻求可供选择的差异化策略。物流园区项目的实地调研。

一是调研周边主要产业园区,对项目所在地一定半径区域内的各类产业(工业、科技)园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包括这些园区的发展目标、功能布局、未来规划,入驻企业、优惠政策等。这些园区有可能为项目提供市场需求,也可能与项目产生竞争。

二是调研周边同类物流园区及其入驻企业,调研已经建成正在经营的和规划中拟建的各类商贸市场、货运市场,以及这些市场的主要入驻企业和业户。对重点市场和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进行优劣势对比分析,供项目决策参考。

三是调研潜在客户需求,具体了解项目地的主要制造、商贸、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情况。对这些企业进行物流需求调查,了解它们入驻项目的可能性。对那些潜在目标客户,要进行逐个的调研,为项目后期招商积累客户。

03 分析项目地的区位交通情况

一是区位优势环境,具体分析项目所在地城市本身的自然情况。包括城市性质(是工业城市,还是商贸城市)、目前的经济总量以及发展趋势、人口规模等。宏观上,了解项目所在地城市在地区经济、区域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核心枢纽,还是辅助从属。微观上,要具体了解项目地周边四邻情况,即项目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规划,周边相邻的都有什么项目规划。

二是交通优势情况,根据项目初步判断和项目周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的情况。

04 制定战略定位和规划设计

一是确定具体的战略定位,即根据市场需求、区位交通和投资企业掌控的优势资源,确定项目的基本定位。要具体化,市场针对性要强。战略定位包括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等。

二是确定主要功能确定以及分区的空间布局。物流园区项目的主要功能包括办公、交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金融、配套服务等。需要确定各功能区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以及相互关系。比如,每个功能区多大面积,将来计划有多少家企业入驻,平均每家企业的办公面积,仓储面积和停车需求如何。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以及相互关系。既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外观形象,也要考虑各功能区的业务互动和效率优化。

三是制定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形态(外观和内部)、道路规划(人车分流)、景观绿化等。具体规划设计既要考虑租售经营的需要,也要具体照顾物流作业的技术需要。

05 明确项目的开发和盈利模式

物流园区是投资大、周期长的项目。传统的物流园区就是依靠园区租金收入;而现代物流园区要成为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需要向入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此,确定园区项目的经营模式,才能形成园区建设与运营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土地规划上,明确土地性质,协商土地价格,确定规划条件。

二是确定开发原则。正因为物流园区项目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而且招商、培育市场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建议物流园区项目的开发原则为“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分块管理”。

三是因地制宜经营模式,包括全部持有出租,全部销售,租售结合。

四是确定项目后期运营的收入结构,除了房屋租金(含物业费)外,还有业务整合收入(入驻企业产生新的业务需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收入(为入驻企业和相关企业提供),以及其他收入。

06 做好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

物流园区项目的成功,市场调研是前提,战略定位是关键,运营管理服务是保证。做好物流园区的后期运营管理服务工作,就是要“1+1+1”,即建设一个体系: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一个平台: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一个链条:供应链金融。

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上,一是专业性物业管理服务。如同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为入驻企业和客户提供基本的保安、保洁、工程维修等基本服务。二是一体化行政服务。包括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代办,统一开具发票,办理行政许可(开展物流业务的行政审批)等。争取引进相应的工商、税务、银行机构以及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入驻园区。三是企业管理服务。因为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园区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为它们提供人力资源、财务记账、法律合同等服务;也可以推荐社会机构长期合作。四是业务整合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业务信息,提供辅助性业务服务(如配送、装卸等),使得入驻企业集中核心业务成长。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公共信息服务;另一个就是园区内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由园区统一开发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满足入驻企业业务管理的电子商务需要,也会降低这方面整体的投资和费用。

针对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条,物流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担保、保险、融资租赁和仓单质押。这点是很多物流企业想做而又难以做到的。拿仓单质押来说,单个物流企业做,贷款额度一般在货值的30%-50%;而园区做,最低为50%,有的甚至高达70%。

07 获得政府相关扶持政策

物流产业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园区作为重点工程,可以得到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物流园区项目在当地政府(发改委)办理立项手续后,要争取列为省重点工程项目。一是可以顺畅解决土地指标,再就是向当地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扶持资金。

二是当地政府的具体有关政策,包括土地政策、规费政策、税收政策、其他政策,如政府代办项目手续、行业规范管理(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相关企业进驻,便于招商)以及实际的财政资金支持等。

08 智慧物流园区发展

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于平台的信息集成模式。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实时感知园区作业信息,辅助管理人员对异常环节的精准监控;通过搭建一站式服务的操作平台,高效集成园区企业、公众需要、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需求和业务数据,有效支持物流业务各环节信息及时对流,实现信息数据集成化、业务办理流程化和监管智能化,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注重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园区运作智能化和决策智慧化。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有效推进物流手段的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智慧物流园区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了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推动园区智能化运作。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进一步挖掘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潜在价值,通过深度的数据分析,辅助执行层效率的优化和作业质量的提升。

三是注重园区企业的协同运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智慧物流园区对园区企业、设备、人员、数据、作业方式等进行统一的调度安排,推动园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单个企业不能或不愿完成的需求进行汇集整理,形成有吸引力的业务需求,积极调动园区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实现园区企业之间的联结与协调合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是注重园区整体的全程可视,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园区的全程可视管理提供硬件支撑。智慧物流园区依托信息系统,方便园区各主体能够对自身业务数据和作业运转流程进行一体化跟踪监管和全程追溯分析,对园区资源进行统一透明的管理。将新的技术、管理手段、管理平台与园区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智慧化产业格局,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

8、医药冷链和新能源是冷库市场的新机遇

制冷商情  时间:2024-02-23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2022年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规模约5459亿元,同比增长18.93%,占全球市场比重逐步提升,达到20%;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约244亿元,同比增长13%。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医药冷库面积同比增长约10%,医药冷藏车同比增长约14%。

当前全国建设了超过1200个医药物流中心,冷库容积达到400万立方米,一批超大型、多功能、高集成的物流中心成为行业标杆,已逐渐形成多层级的医药物流设施网络。

相关投资机构也非常看好医药冷链。他们指出,受益于正常就医需求的恢复,疫情之后医药开支持续稳定增加。集采的负面影响不断下降;反腐最激烈的阶段已经过去,一些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活动恢复正常开展,医药行业估值逐步修复。

“十四五”新阶段,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在全球医药冷链市场中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智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智能物流中心、数字化冷库、国际冷链运输保温箱等一批新设施投入运营,智能冷链装备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冷链物流的认可,为实现跨境医药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仓、运、配等环节一体化运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新能源在冷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冷库需要大量的能源来维持其低温环境,而新能源的应用可以帮助冷库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应用于冷库的能源供应中。例如,太阳能可以通过光电转换技术转化为电能,为冷库的制冷设备提供电力;风能可以通过风力发电技术转化为电能,为冷库提供电力;生物质能可以通过生物质燃料转化为热能,为冷库提供加热和制冷所需的能量。

新能源在冷库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成本,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新能源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冷库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提高冷库的运营效率和可持续性。

然而,新能源在冷库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和成本问题。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配备储能设备以应对电力波动;生物质能的利用需要解决生物质燃料的供应和运输等问题。此外,新能源的应用还需要进行设备配套和改造,成本较高。

对于新能源与冷库的建设的结合,相关专家指出,纵观发展大势,规模化、精益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方向。冷链物流企业和新能源企业合作的契机——追求“零碳”和可持续发展,在冷链运输、冷链园区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力争做到节能减排、低碳零碳和降本增效,新能源冷藏车、低碳冷库和零碳园区建设等方式成为冷链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9、优化、推进、布局...2024年农产品冷链物流或成“主角”!

全球生鲜荟  时间:2024--2-22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内容再次聚焦三农。文件中提到了“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并明确提出:

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

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

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01

2024年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主角”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水果、蔬菜、肉、禽、鱼、蛋等农产品在采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生理需要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消耗的一系列供应管理措施和方法。

其包括的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等个环节都要求按照农产品物流的特性需要,保证农产品的原料品质和耐藏性,保证保鲜贮运工具设备的数量与质量,保证处理工艺水平高、包装条件、优和清洁卫生好,保证现代化管理和快速作业,最终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冷链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转。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各级政府在冷链物流建设方面持续投入,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约3.5亿吨,同比增长6.1%。

互联网智能化时代到来,我国冷链物流由运输、储存、装卸等传统单一功能逐步转变为全程监控,实现了综合发展和不断创新。随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销售冷链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电商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冷链装备水平的显著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规模增长趋势明显。

02

农产品冷链物流亟需斩难题的“利刃”

据了解,农产品冷链物流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建设成本高、专业性要求高、系统庞大复杂

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均需专门的冷藏设施设备,从而导致冷链物流系统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建设要求更高、更复杂,物流建设投资、成本也更高。

组织协调性要求更高

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到多环节、多主体,功能、分工各不相同,且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要求,为保证物流服务质量,各环节、主体等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

更加注重物流能耗、产品损耗的控制

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及冷链物流自身的较高要求,各环节都必须严格保障规定的低温环境,同时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全流程进行多方位的监测跟踪,因此对能源消耗、农产品损耗的要求程度也更高。

此外,尽管冷链物流行业建设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冷链设施规模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蔬果产地低温处理率约为10%,冷藏运输率约为35%,果蔬流通损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人均冷库容积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冷链专用运输车辆数量仅占货运汽车总量的1%,导致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缺口。

从其特点、缺口、趋势等可以看出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内容在于优化物流系统的现有结构与功能,降本增效、扩大覆盖范围,强调建设具有先进技术和能大规模储运能力的核心枢纽以支持农产品长途运输和保鲜需求,同时突出了在农产品县级生产源头上推动公共冷链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这些核心内容,关键主要在于资源整合、运营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加强冷链物流软硬件建设

首先,构建完善的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路运输,必要时将铁路与航空运输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农产品的运输需求。加强冷库建设,发挥冷库在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加冷藏运输设备数量,提高冷链运输社会供给量。

在信息化背景下,冷链物流产业应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传递,打造现代化物流信息中心,快速处理冷链物流中产生的数据,并由相关部门整理收集到数据库,提供加工、发货及提货等业务,客户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产品运输情况,逐渐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为农产品销售与运输提供更多便利。

完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

创新冷链物流运作体系,扩大冷链物流服务覆盖半径,如采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等形式,并在城市构建“生产基地+配送中心”,打造连锁超市的冷链物流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品质量与销售数量,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体化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能够切实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在运输过程中充分保障农产品新鲜度,同时节省成本。

提供完善的冷链物流运输方案

完善的冷链物流方案要涵盖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设计。在挑选产品过程中,支持按照供应商、产品种类形成采购单库存与订单汇总,提高备货、销售管理效率。运输过程中按照订单位置科学规划路线,支持扫码核对配送订单,在订单当晚下达后提前规划,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运输方案。

10、江苏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业务去年进出口值增长6.6%

新华日报  时间:2024-02-19

保税维修,“修”出百亿大生意

日前,伴随着重达5吨的大型印刷机徐徐吊落在维修厂区,江苏首个大型印刷保税维修项目正式落户苏州吴中综合保税区,标志着吴中综保区在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大型维修检测中心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是指综保区内企业以保税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从境外或境内区外运入综保区进行维修,再根据其来源复运至境外或境内区外。作为外贸新业态之一,保税维修业务有助于区内企业充分利用保税政策功能优势,是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形式,也是企业优化售后服务、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3年,江苏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维修进出口值137.67亿元,同比增长6.6%。保税维修,已经“修”出百亿大生意。

“作为一家集印刷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贸易、全球维修服务等多类型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印刷设备供应商,我们在国内外拥有1000多个合作伙伴。”苏州搜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安利介绍,公司的维修模式一直以来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二手印刷机,经过专业维修维护及改造升级后,再复运出境。“由于印刷机体量大、单价高,每次进口设备都须缴纳相关税费,再加上运输及仓储费用,给我们的经营性流动资金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综保区内开展保税维修业务,最大程度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设备通关时间进一步压缩,我们的运营成本也随之降低。”江安利说,“2023年全年,我们进口的印刷机金额约为1.4亿元,在政策红利加持下,预计我们2024年保税维修进口设备金额将突破2亿元,保税维修业务将成为我公司开拓国外市场的一个新增长点。”

“我们从保税维修方案制订、提出系统开发需求、场地规划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参与,支持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全球维修业务。”苏州海关驻吴中办事处副主任郑柯介绍,“另外,我们根据企业特点量身定制政策套餐,做好政策解读答疑,为企业划好杜绝固体废物入境和区内外货物不交叉等业务‘红线’,避免因政策不明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作为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维修业务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也为综保区从传统的简单加工向多元化生产服务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无锡来德福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忙着维修一批来自荷兰的商用服务器模组。“这批服务器经检测维修后又将出口荷兰销售。采用保税维修的方式,可免除全部进口税,我们的服务成本明显降低。”该企业负责人方悦介绍,“目前,我们公司以维修硬盘以及云存储类产品为主,客户遍布全球,2023年维修量在90万台左右。后续还将拓展客户群体,扩大保税维修规模。”

“发展保税维修业务,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区内企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无锡海关特殊区域管理科科长郑明辰介绍,“自无锡综保区企业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以来,无锡海关通过比对维修耗用保税料件、替换下的维修坏件和待维修品、已维修品数据,实现对维修货物的进、出、转、存、耗用情况的全链条高效、严密监管。”

作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直升机保税维修“尝鲜者”,苏州捷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建成集直升机组装、通航飞行服务、销售展示、维修代管、飞行培训、航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通航产业园。“自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以来,碰到过维修废料清点难、流程不熟等一系列问题,在苏州海关的支持下都解决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我们的信心和动力更足了。”该公司关务主管陈瑢说。据悉,去年该公司维修货物金额为9.4亿元,同比增长840%。

2021年,苏州汇晨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将联想电脑全球维修项目落地苏州市吴江区。经过3年的快速发展,企业维修范围进一步扩大,使维修产业链从电脑屏幕到主板再到零部件不断延伸和升级,形成了完整的电脑供应链。“借助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政策,我们不仅增加了订单种类和数量,也为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积累了经验。”该企业进出口部经理陆晨斌表示。据吴江海关统计,2023年吴江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进出口值超19.4亿元,同比增长83.5%,成为吴江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不久前,商务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提出,促进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在江苏,保税维修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这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及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等都将带来新的机遇。

11、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全文来了,涉及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

新华日报   时间:2024-02-22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近日正式发布。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省委一号文件。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并力求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一号文件提及的粮食物流、农村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尤为值得物流行业重视。

以下为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4年1月30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我省《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明确的各项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不懈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扛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

(一)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国家级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建设700个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完善粮食和油料生产扶持政策清单,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健全农资保供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探索粮食产销区市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引导优质优价收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收储及调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现代化粮库建设。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落实国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有关要求,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做到良田粮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在耕地上非法取土。分区分类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耕地盐碱化防治,加强盐碱地等综合利用。完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持续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三)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当提高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加大对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总投入不低于上年。适应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需求,鼓励探索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突出地力提升,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生态化试点。开展高标准农田清查评估,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建设全省高标准农田数据库,实现实时更新、动态监管。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压实各地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工程管护经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继续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建和更新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00万亩。

(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特色产业。持续稳固生猪基础产能,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5000家以上。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20万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完善促进海洋渔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和风险防范机制,推进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鼓励沿海地区发展远洋渔业。推动全链条全环节节粮减损。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二、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就业环境和服务供给,建立有利于农民灵活就业和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制度,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深入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建设工程,推广“基层党支部+劳务合作社”发展模式,打造50个有代表性的劳务品牌。加强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发挥公共投资和项目带动就业作用,鼓励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工程。

(六)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深化“新农菁英”培育,开展农业职业技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等培训和农民中高等学历教育,壮大农村创业队伍。支持建设各类农村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对创业主体开展一体化、全链条孵化服务。持续开展“创响江苏”等主题活动,建立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做好土地流转、项目选择、科技推广等服务,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用地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壮大工业企业,实行以工补农、工农互促。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作用,建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农带农载体。实施“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切实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支持。支持小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鼓励以出资、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八)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认定,持续强化各项衔接政策落实。不断增强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产业和就业帮促成效,抓好消费帮促、小额信贷等帮促举措,多措并举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继续强化重点地区帮促,深化“五方挂钩”和片区整体帮促机制,持续开展黄茅、黄花塘等革命老区帮促,支持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发展。

三、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九)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做好做足“土特产”文章,鼓励每个农业大县至少培育1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健全完善“4+13+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市域、县域农业全产业链。完善现代农业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持续打造20个高水平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一批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开展优质农业企业分类培育,争取打造更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3%。实施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水韵苏米”“水韵苏面”省域公用品牌建设。探索县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活动,培育10个休闲农业精品区。深化拓展“水韵江苏”品牌内涵,持续办好省乡村旅游节、“绿美江苏生态旅游”系列推介活动。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直播电商+产地仓+寄递”等新模式。强化未来食品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主食加工、预制食品、功能食品等新业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和模式,培育服务品牌15个。推进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十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启动新一轮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继续开展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试点,持续推广肥药集采统配模式。全省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2.5%,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下降2%以上。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科学还田离田。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扎实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等回收处置,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9.5%。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强化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开展农田退水治理试点。完成绿化造林20万亩。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十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运营、管理、监督,加快建立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四、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

(十三)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围绕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立项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以上,培育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200项以上。统筹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各类农业科创园区建设。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整合资源要素,深化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设,加快集聚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农业企业总部基地,进一步放大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深化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推动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高效运行。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办好科技小院、亚夫科技服务站。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十四)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提升工程。开展种业重大品种协作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能力提升,建设省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中心。加强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健全重要农产品良种繁育保障体系,建设规模化特色优势种苗中心20家。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种业创新联合体、育种创新中心和种业产业园。加快推进优质种业资源整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

(十五)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优化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提高现代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国产化率。加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农机应用场景。支持开发符合粮食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打造集智能决策、精准作业、除尘降噪、节粮减损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粮机装备。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协同甘肃省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

(十六)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适应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化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行业领域应用,推动农业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分中心、创新应用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推进设施农业智慧化发展、农业生产智慧化管理,加快引领产业升级。深入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探索集约高效、链通数融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农业公共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好“苏农云”深化应用,构建上下贯通、业务融合、数据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七)加强乡村规划引领。加强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高质高效、分层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发展村庄的规划设计,力争高水平完成规划发展村庄所在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及时将批准后的村庄规划汇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管理,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防止盲目跟风大规模移植非本土树种。

(十八)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落细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南、年度任务清单,支持集中连片整体提升村庄风貌,新建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1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培育特色田园乡村片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绿美村庄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绿美村庄310个。扎实推进有隐患的农村自建房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经营性自建房安全管理。有序推动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组织设计师、工程师下乡服务,提升农房建设品质。统筹巩固提升和常态长效,加快补齐农村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户厕改造短板。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完善城乡统筹的收运处置体系,持续扩大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覆盖范围。因地制宜选用就近接管、集中或分散式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以上。加快推动农村户厕改造和整改提升,合理布局建设农村标准公厕,一体推进运行维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000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50%。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03条国家监管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村及村级以下沟渠河塘治理要切实落实县负总责、乡镇具体落实的责任分工。鼓励创新发展庭院经济,发挥妇女独特作用,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十九)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一体化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特色产业、特色园区、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加大村到组、组到户道路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排查、着力解决农村县、乡之间“断头路”问题。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800公里。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结合乡村级充电网络建设和输配电网发展,加快在大型村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规划布局充电网络。推动天然气管网向镇村延伸,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鼓励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统筹5G基站规划建设,推进光纤千兆家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县域全覆盖。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农贸)市场和新型乡村便利店。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整合邮政、快递、运输、供销、电商、社区等资源,改造升级一批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改造提升基层供销合作社100个,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应用场景。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运维管护。

(二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到村。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托育服务,科学配置县域内师资力量。扩大乡村医疗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水平,新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100个,推动村卫生室全面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推动实现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全覆盖。优化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持续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村级互助养老服务,支持因地制宜利用或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就近获取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改造提升100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加强农村供水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特殊困难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进一步落实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持续提升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水平。开展专业化物业服务进乡村有益探索,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二十一)加快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支持10个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深化改革探索。高质量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推动垦地融合发展,深化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开展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路径。务实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县级层面结对。

六、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能。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推进村级党组织功能“六强六好”分类提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村书记专业化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到其他村干部。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落实村书记后备人才培育措施。锻造政治过硬、知农爱农、业务精湛、群众认可、堪当时代重任的“新农干”。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二十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组织评选文明家庭,讲好美德故事,传播美德力量。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水平和运行质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视界云”平台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更多行业部门的优质资源下乡进村结对,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丰富拓展乡村文化生活。推进“送戏下乡”“送法下乡”等活动开展。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新风尚。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系列活动。办好第十届全省农民运动会,推动乡村体育各类特色活动开展。

(二十四)丰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及时防范化解各类社会稳定风险,促进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处置在小。推进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推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将文明婚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居)民自治章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广运用数字化、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深化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实施法治薄弱村(社区)排查整治,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按照国家部署培育“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建设一村(社区)一法治文化阵地。持续打造“法润苏农”普法品牌。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二十五)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切实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健全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督促落实,形成协调配合、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二十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有序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范围。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扩大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线上流转交易试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工作,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扎实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总结推广农村改革成熟经验,深化改革成果集成应用。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支持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供销、农垦、林业、农业综合水价等改革。

(二十七)大力培育“新农人”队伍。落实《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实施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能提质行动。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400人。继续实施“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业就业专项培训1万人次以上。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打造“乡村工匠”。完善“县乡共管”“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等机制,推动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支持有条件的“新农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二十八)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和绩效管理。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推动“财政金融支农16条”政策落实。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商行金融支农作用。积极推广“苏农贷”“富农易贷”等金融支农产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稳步有序开展现代设施农业保险创新试点。持续推进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担服务网络,稳步扩大农担分支机构覆盖面。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建设1000个重大项目,打造100个省级示范项目。

(二十九)落实用地保障政策。在村庄规划中合理安排乡村产业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用地,积极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强化新增用地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市县安排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计划应不低于省下达新增用地计划的5%,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由省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保障村民住宅、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各地要做好县域农业配套设施用地规划,推进资源集约利用,采取灵活供地方式,及时满足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各类农事服务中心、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用地需求。

(三十)强化督查考核。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责任清单,严格开展考核。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真督实考、严督严考,强化结果运用。

12、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措施落地苏州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时间:2024-02-24

日前,一列满载进口葵花籽油的回程中欧班列缓缓驶入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苏州海关在核对企业申报要素后作计税处理,确定将该批货物的1.7万元境内段铁路运费不计入货物完税价格。这标志着“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享惠措施在江苏正式落地。

“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是海关总署为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帮助企业纾困降本,在全国海关推广的重要举措。根据海关审价办法规定,进口货物价款中单独列明的运抵我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后发生的运输及相关费用、保险费不计入该货物的完税价格;对符合运费扣减的企业,可在申报运费时,扣除国内段运费,从而降低进口征税基数,享受税款减免优惠。

虽然有相关享惠政策,但由于搭载中欧班列进口的货物运费通常按照国际国内联程总费用结算,进口企业无法提供其在国内段的运费单据,无法以客观量化标准合理分摊运费,长期以来相关企业难以实现运费扣减,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苏州市在了解到企业实际困难后,深入调研中欧班列境内段铁路运费的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专题分析及全面评估,明确分摊计税有效方法,制定运费扣减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企业场景解读中欧班列回程运费估价新政,指导企业获取境外段运输里程数,协调运输平台运营方提供铁路境内里程数,指导运营平台以公告形式对境内段运费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设置业务专岗,开展“一对一”专项引导工作,指导进口企业自主申报境内段运费扣减,切实帮助企业享受优惠。

国内段铁路运费扣减政策的落实,助企降本增效,对支撑中欧班列回程进口货物具有重要意义。

13、铁路快速通关助企降本增效

苏州日报  时间:2024-02-23

近日,在苏州海关监管下,一列装载有110个标箱的中欧班列从苏州启程。此趟班列装载着立式加工中心、涤麻梭织染色布等货物,货值510.7万美元,将由满洲里口岸出境,最终抵达欧洲。据统计,目前,搭乘苏州中欧班列出口的货物中,苏州本地货源占65%。

“中欧班列是苏州企业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目前从苏州出发到欧洲的班列平均运输时间为15至20天,时间是海运的四分之一,价格是空运的五分之一,采用‘铁路快速通关’模式还可以再提升20%的通关速度,单箱成本节省费用200元以上,时效大幅度提升,成本却大大降低。”苏州大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关务部经理寿挺说。“优质的服务,稳定的物流,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选择通过中欧班列开拓海外市场。”

致力于用智能设备改变生活方式的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通过苏州中欧班列来带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多智能体验的一家民营企业。“我们的洗地机器人深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消费者青睐,每批次有约30万元的设备出口至该市场,我们也希望能将最新研发的产品第一时间送至消费者手中,让更多人体验到智能设备改变生活。”追觅科技关务经理周胜銮说。2023年,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累计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12.8亿元,同比增长3.9倍。

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日益繁忙的运输场景,既是苏州中欧班列日益畅通的印证,也是苏州海关不断优服务提效能的缩影。苏州海关聚焦畅通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一企一策”“一列一策”提供政策指导和通关流程指引,搭建关企沟通“直通车”,指派业务专家“一对一”上门帮扶,宣讲海关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相关措施;持续开展“企业问题清零”,第一时间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通过“两步申报”“提前申报”“预约通关”等便利化措施,大幅缩短通关时间,助力“苏州制造”畅销“一带一路”朋友圈。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