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4年第8周政策舆情周报(20240219)
编辑:小编 时间:2024-02-19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4年第8

政策舆情汇编

2024年2月19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124

1、人民日报:2023年我国物流回升势头总体向好

人民日报北京2月7日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获悉:202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5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全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3.9%、5.4%、4.7%、5.4%,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恢复态势,全年回升势头总体向好。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0826666844435171154&item_id=10826666844435171154

2、经济日报: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绿色贸易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2023年底,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对《巴黎协定》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坚实步伐。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应加强绿色发展合作,破除各种绿色壁垒,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2/04/626219.shtml

3、经济日报:2023年多地跨境电商出口创新高

降低成本、畅通渠道、改善服务——2023年多地跨境电商出口创新高

作为全球贸易的新势力,跨境电商让更多人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据初步统计,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增长15.6%。当前,跨境电商已成为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动能,各地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合改革,创新举措、打通堵点,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加快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1/29/625755.shtml

4、经济日报: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现代物流联系生产和消费,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优化物流服务与经济运行之间关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顺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新征程上,要深入把握新时代物流发展特征,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cinic.org.cn/hy/wl/1518087.html

5、中国财富:利好政策落地,冷链物流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领域,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https://mp.weixin.qq.com/s/51SMkqNejiSgP0Of1wyukQ

6、上海证券报:国家开发银行2023年发放中长期贷款超400亿元助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该行2023年聚焦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物资储备等重点领域,加大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全年发放物流流通行业中长期贷款超400亿元,为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402-5190257.htm

7、中物联冷链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冷链物流”专题解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并提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https://mp.weixin.qq.com/s/h251M-kE8o6vYhnWNB006w

8、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助力打造北方冷链物流集散加工基地

冷链物流行业贯通一二三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产业,更是物流领域中的一片蓝海。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海上门户枢纽,更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开放平台,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位居全国第六位①,4年来复合增长率位居十大港口前列,为天津市冷链物流积极融入京津冀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中国北方冷链物流集散加工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地缘条件。

2016年,天津市被商务部、国标委定为“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2017年被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天津市也相继出台了专项政策措施,大力引导天津地区加快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天津市已逐步形成以中心渔港、东疆港等口岸冷库群为龙头,向京冀延伸的京津走廊、津保走廊冷链核心承载区。

https://mp.weixin.qq.com/s/YAwt8ip8TnFWceHWCFiPfg

9【苏州】工业园区:擂响项目建设“奋进鼓”

新年新气象,开年即冲刺。

春节期间,苏州工业园区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开足马力不停工,为全区经济运行开好局、起好步积势蓄能;

假期最后一天,园区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十六个领导小组“擂响战鼓”,全力冲刺新年“开门红”。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记者从会上获悉,园区将紧紧围绕“2+4+1”产业体系布局,打造“623”制造业体系;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强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努力以项目招大引强的新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新突破;园区更将拼出“项目建设、投资转化”加速度,聚焦落地、开工、投产、达产“四个维度”,加快推进5个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省、市、区及功能区四级重点签约项目快落地。

新一年,园区将紧扣市委“项目攻坚年”目标要求,深刻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决打赢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攻坚战,为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sipac.gov.cn/szgyyq/mtjj/202402/c0933d807b774014b95db43b7d6c706e.shtml

 

1、2023年我国物流回升势头总体向好

人民日报  时间:2024-2-08

人民日报北京2月7日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获悉:202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5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全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3.9%、5.4%、4.7%、5.4%,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恢复态势,全年回升势头总体向好。

2023年,我国物流运行环境持续改善,市场需求规模恢复加快,高端制造、线上消费等新动能领域回升明显。物流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多式联运、航空货运等协同高效物流服务全面发展。

经济结构转型进程加速,物流需求协同发力。从产业领域看,全年装备制造物流保持良好回升态势,增速高于全部工业物流2个百分点。从产业业态来看,电商物流、线上服务等新业态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电商物流指数均值为110.1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均比上年有所加快。

物流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物流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10%,物流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30个,累计形成125个覆盖全国、类型丰富的物流枢纽体系,为产业与物流聚集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改善,单位物流成本稳中有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增长动力明显回升,服务业占比回升至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经济日报  时间:2024-2-04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绿色贸易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2023年底,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对《巴黎协定》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坚实步伐。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应加强绿色发展合作,破除各种绿色壁垒,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贸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各国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已有130多个国家宣布到21世纪中叶将实现净零排放目标。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主要大国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与欧盟通过建立并发展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围绕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封存等关键议题进行了大量务实合作。2023年11月,中美两国共同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提出致力于有效实施巴黎协定及其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国际贸易中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多边贸易体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994年,关税及贸易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就达成了《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专门负责贸易与环境问题。2014年,14个WTO成员方发表声明,以开放式诸边谈判的形式正式启动《环境产品协定》谈判,旨在实现对环境产品减免关税,推动环境产品自由贸易,截至2016年12月共进行18轮谈判。参与谈判的成员方约占全球环境产品贸易90%的市场份额,由于各成员方对协议涵盖环境产品种类、环境产品关税削减幅度及范围存在分歧,谈判陷于停滞,目前尚未重启。

“绿色贸易”一词在国内外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国际社会对推动绿色贸易达成一定共识。联合国相关机构政策文件中,绿色贸易主要指环境与贸易协调,《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的报告》《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文件中,均强调贸易与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色国际贸易:前进道路》,多次提及绿色贸易,并提出构建环境与贸易2.0议程,包括加强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政策、在贸易政策和协定中推动环境规制升级、推进环境与贸易相关合作等。欧盟《适应气候变化:迈向欧洲行动框架》等政策文件关注绿色贸易,其中的绿色贸易主要有两层含义,即绿色贸易措施和绿色产品贸易。

目前,官方文件和学术界尚未对绿色贸易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达成统一。广义上看,绿色贸易是指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中达到绿色标准的经济活动,包含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狭义上看,绿色贸易是指在产品贸易中防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自然环境及对人类健康产生损害,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不仅关注市场上实际发生的成本,还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范围。

全球绿色贸易呈稳定增长态势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贸易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高低碳领域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以环境产品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绿色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至2022年,全球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0.85%,2023年前三季度达6.5万亿美元。绿色贸易规模波动与全球货物贸易基本同步,占比稳定在20%至23%之间。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显著增长,绿色贸易占比小幅下降,约占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8.17%;中国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792.8亿美元,全球占比12.2%,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贸易发展靠前。从2022年全球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欧盟、美国和中国居前三位,合计占比40%左右,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位居前列。2023年前三季度,绿色贸易规模前十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墨西哥、韩国、加拿大、新加坡和印度,分别占全球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4.1%、13.5%、11.7%、4.2%、3.6%、3.4%、3.4%、2.7%、2.7%和2.3%,合计占比61.6%。

绿色贸易中环保科技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从产品类别看,环保科技、碳捕获和存储以及可再生能源产品进出口总额位居前列。2023年前三季度,这三大类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9万亿美元、2.6万亿美元和1.9万亿美元。从增速看,位于前列的是其他环境友好、碳捕获和存储以及环保科技产品。2013年至2022年,上述三大类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4.7%、4.4%和3.8%。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绿色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绿色贸易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环境产品清单有望进一步扩围,市场参与方将更加多元。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中国对发展绿色贸易作出一系列部署。例如,2019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强调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将“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作为十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打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政策环境、扎实开展绿色低碳贸易合作等四项举措。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全球绿色贸易中位居前列。2020年和2021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贸易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13%左右。2022年中国绿色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绿色贸易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

进出口规模稳步增长。2013年至2022年,中国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从8144.3亿美元增至10792.8亿美元,10年间增长约32.5%,年均增长率3.2%。其中,出口额从4957.9亿美元增至6916.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8%,在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19.2%;进口额从3186.4亿美元增至3876.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2%,在货物进口总额中占比14.3%。同时,绿色贸易规模全球占比稳步提升,由2013年的9.9%提高至2022年的12.2%,其中,出口占比由12.1%提高至16%,进口占比由7.8%提高至8.6%。

绿色贸易以环保科技产品为主。从产品类别看,2023年前三季度,环保科技、碳捕获和存储以及可再生能源产品进出口总额位居前列,分别为5551.1亿美元、3057.6亿美元和1639亿美元。从全球绿色贸易占比看,2023年前三季度环保科技产品进出口总额在全球同类产品中占比为14.3%;其次是废物处理和水污染治理设备,全球占比为13.9%;碳捕获和存储产品占11.9%,可再生能源产品占8.6%,其他环境友好产品占7.9%,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占7.2%。此外,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2023年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

进口市场多元化。2023年前三季度,美国、德国和日本是中国绿色贸易进口前三大来源地,进口额分别为331.2亿美元、309.4亿美元和306.1亿美元,合计占中国绿色贸易进口的35.3%。近年来,这一比例有所下降,自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进口占比上升,进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

区域发展格局呈现“一带一轴”。“一带”即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沿海发展带,“一轴”即围绕长江流域形成的沿江发展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环境产业基础扎实,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等资源集聚,绿色贸易活跃,2023年前三季度绿色贸易额占全国比重为78.3%。川渝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突出,近年来,随着环境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绿色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绿色贸易额占全国比重为7.3%。中西部地区(除川渝外)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绿色贸易占比较低但增速快,2023年前三季度绿色贸易额同比增幅达7.5%,有较大发展潜力。

低碳规则带来深刻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国际低碳规则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多方关注和博弈的焦点。当前,虽然低碳规则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中进程放缓,但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取得积极进展,在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重要国际机构推进低碳规则。2012年,APEC成员达成一份包含54个6位海关税号的环境产品清单,涉及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及危废处置、可再生能源、废水及饮用水处理、自然风险管理、环境监测及分析设备、环境友好产品等领域,这是全球首个实质性达成用于推动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产品清单。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结合发展阶段和历史排放责任,提高全球主要碳排放大国碳价水平并设置碳价下限。OECD长期关注碳定价机制,指出碳定价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提议建立显性和隐性碳定价包容性框架,通过包容性框架下的统一标准,为碳泄漏问题提供定量分析框架,进而推动政策协调,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

各国纷纷建立碳定价相关制度体系。为建立有效经济手段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社会开始推行碳定价,这深刻改变着全球绿色贸易成本结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和碳税是两种重要的碳定价工具。截至2023年4月,全球正在运行的碳定价机制共73项,覆盖约23%的温室气体,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宣布将启动新的ETS或碳税计划。一方面,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区域内碳交易体系。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全球碳市场总交易额达95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来自ETS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9%,来自碳税的占31%。发展较为成熟的碳市场主要包括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等。2021年7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行业覆盖范围有序扩大,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另一方面,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较早开始征收碳税,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税种,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碳税制度;日本、意大利等国将碳税隐含在环境税、能源消费税等现有税种中;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碳税政策仅在国内特定区域实施或由各州(省)自行制定征收计划,政策实施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自由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持续拓展。随着全球环境治理领域合作日益紧密,环境规则成为平衡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虽然多边贸易进程放缓,但区域贸易合作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环境保护条款作为贸易议题纳入自由贸易协定中,环境保护范围扩大、环境规则深度拓展、环境与贸易投资融合等趋势日益明显。环境保护成为具有合作前景的领域,各国环境保护目标一致提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定设置了环境专章。

提升绿色贸易发展水平

新形势下,发展绿色贸易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将继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绿色发展合作,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提升绿色贸易发展水平,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优化全球绿色产品和服务贸易结构。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和绿色发展优势,加快绿色电力改造、推动绿色技术运用,鼓励企业优先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材料与技术工艺进行绿色设计和制造,提升绿色产品出口竞争力。支持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的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贸易,增加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品贸易,鼓励绿色消费品贸易。积极开展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设计、环境服务、节能环保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

加强国际绿色产业链合作。以绿色贸易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实现低碳发展,加强绿色制造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促进高端要素与实体经济高效协同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绿色转型,提升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持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和绿色化水平。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推行绿色包装,协同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绿色低碳运输,提升现代物流绿色化水平。

加强技术交流合作。降低绿色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准入成本,加速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加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交流与合作。深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国际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服务交流共享。推动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营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

持续推动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需加快制度体系建设,围绕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等方面统筹推进,为绿色贸易营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航空减排谈判。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在绿色低碳贸易发展领域的制度沟通、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员培训等。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装备、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绿色金融等领域交流合作。

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国际互认。推动各国进出口商品的碳标签认证,推动电池等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绿色电力证书体系,加强绿色电力证书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研究制定。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持续完善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

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气候投融资领域务实合作,鼓励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绿色基建、绿色服务等重点领域提供融资支持。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在绿色金融评估标准、环境与治理信息报告和披露等方面加强对接。加强绿色金融国际研讨,共同推动绿色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和制定,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国际协调。

完善促进绿色贸易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绿色贸易评价指标体系。推动WTO《环境产品协定》谈判重启和APEC环境产品扩围,支持企业推出更多高质量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贸易促进体系,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贸易公共平台建设,推动技术先进、成效明显、可行性高、推广性强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举办绿色贸易主题展会,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绿色贸易促进平台。

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引导外贸加工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推动绿证国际互认。加快国际碳市场链接,推动中国碳市场项目与国际碳市场项目互认。

3、2023年多地跨境电商出口创新高

经济日报  时间:2024-1-29

降低成本、畅通渠道、改善服务——2023年多地跨境电商出口创新高

作为全球贸易的新势力,跨境电商让更多人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据初步统计,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增长15.6%。当前,跨境电商已成为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动能,各地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合改革,创新举措、打通堵点,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加快发展。

出口量迅速增长

跨境电商火热的市场形势吸引了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纷纷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上海空港口岸已成为跨境电商推动国货出海的重要通道。凭借低价策略,希音、拼多多、TikTok等新兴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占据了国外电商市场的较大份额。记者日前从上海浦东机场海关获悉,上述3家电商平台2023年出口申报量同比增长超10倍,申报出口量已占口岸跨境电商出口申报总量的三成以上,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3年上海空港口岸出口跨境电商申报量达4.4亿票,同比增长近2倍,创历史新高;出口总值超850亿元。

“这是我们自去年以来的第310票出口货物了,销售态势一片向好。”日前,一批产自山东临沂的HDPE管材通过青岛市易瑞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准时发往中东地区,该公司业务总监陈玮泽表示,“我们目前已与河南、山西、陕西等黄河流域节点城市的企业开展供应链合作,积极推动工业产品抱团出海。”

作为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近年来,青岛积极融入、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大力推动跨境电商业态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沿黄9省区及新疆、云南的“9+2”跨境电商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和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联盟,为沿黄省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最高效的“门户窗口”。2023年,青岛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出口清单1.1亿单,同比增长约80%。

1月12日,浙江省商务厅发布2024年一号文件,公布新一轮的浙江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宁波16个品牌上榜。截至目前,宁波已累计培育省级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53个,占浙江省总数的20%。2023年,宁波实现跨境出口2013.2亿元,同比增长15.4%。

新通道不断打通

日前,满载服装、日用品等跨境电商货物的第五航权货运航班,在宁波海关的监管下从宁波机场起飞,经历16个小时飞行后抵达纽约。“现在正是买家备货高峰期,预计春节前备货量将增长至日均12万余票,增长幅度达30%。”负责承运的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唐寅信心满满。

此前,宁波没有到纽约的直航,宁波企业要想把货空运至纽约,只能绕道上海等地。如今,随着第五航权的落地,这些货值高、时效性强的跨境电商包裹就能直接从宁波飞向海外消费者。目前,宁波空港已开通了宁波—列日、宁波—芝加哥、宁波—洛杉矶、宁波—纽约4条第五航权航线,均为跨境电商空运出口专线。

1月22日,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快件监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一批来自西安的服装打包装车,准备通过海运发往日本。

“预计5天内我们的货物就可以全部派送到日本消费者手中,比之前缩短了2天到3天。”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运力副总监隋玮婧介绍,“依托前不久开通的‘跨境出海’日本海运主通道,我们对日跨境效率再次提升。”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已搭建起涵盖“国内高效运输—出口跨境电商快速通关—国际海运—日本国内通关派送”全链路、一站式的跨境电商海运出口一体化服务体系。

监管改革助力出海

面对跨境电商出口迅猛发展的形势,浦东机场海关不断推进出口跨境电商监管业务改革。“我们启动出口电子放行,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申报一票电商货物,数据匹配成功后5分钟就能收到海关放行信息。”浦东机场海关快件一处副处长宋革说。随着出口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部分物流企业在舱位成本、操作时长、航线选择等方面遇到了瓶颈,需要开通包机加以解决。浦东机场海关为物流企业定制监管方案,靠前协调指导,确保服务零延迟、通关零等待。

宁波重点培育了跨境电商“一站两仓”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即除海外仓外,还开拓出口前置仓,鼓励企业设立独立站。去年,宁波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监管新模式。作为首批试水企业,宁波遨森独立站从2014年设站至今,用户已超400万。独立站经理肖映蓝说,“独立站的特色就是尽量贴近当地需求和消费习惯,使产品赢得消费者好感,品牌的海外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为助力企业更好开拓海外市场、加大“产品出海”力度,青岛海关在做好跨境业务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助力电商企业依托海外仓拓展海外市场。黄岛海关企业管理处特殊区域业务科科长方大林说:“通过电商海外仓模式出口,物流成本更低、送达时效更高,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

为满足电商企业对出口退货等的需求,青岛海关作为全国首批十个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商品跨关区退货业务试点的直属海关,积极探索高效顺畅的退货流程。后续,国内从其他口岸出口的跨境零售电商商品,都可以选择从青岛关区口岸退运进境,大幅缩短物流运输时间。

4、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经济日报  时间:2024-1-29

现代物流联系生产和消费,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优化物流服务与经济运行之间关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顺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新征程上,要深入把握新时代物流发展特征,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供需适配的现代物流体系。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供需适配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不仅要求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而且要求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效率提升,从而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创造产业增量价值。这就需要聚焦供需对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运行模式,有效提升物流服务供给质量。

推进供需适配的物流体系建设,要立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服务品质,提升物流服务的供需适配度,更好服务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打造供应链组织新场景、智慧物流新生态,支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行前瞻性布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流通网络,塑造城市群、都市圈物流高质量发展格局。紧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更好统筹供需,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新形态,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二是立足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外联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流通体系的有效支撑。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畅通经济循环需要在保障国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国际物流能力,提升内外通道衔接质量,优化国际供应链服务环境,降低国内国际资源要素流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有效支撑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物流业态和运行生态。

推进内外联通的物流体系建设,要围绕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进、出两个方向的物流要素布局和运行组织,增强国际物流保障能力。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建立更为顺畅衔接的一体化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完善金融、贸易等功能嵌入,增强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以重大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培育竞争力强的国际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行业深度融合,打造内联外通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强化国际物流要素和功能集聚。提升沿海港口、国际机场等国际枢纽发展水平,立足服务强大国内市场,注重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推动铁路、内河水运大通道有效衔接,更好联通国际通道,助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安全高效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现代物流体系对经济循环的支撑服务作用,有利于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物资供应,有利于保障流通部门的战略储备、提升流通速度,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选择。

推进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立足现有物流发展条件,遵循物流发展基本规律,找准存在的短板弱项,系统优化布局。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加强总体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存量物流资源的空间整合、业态整合、运行整合为切入点,优化增量要素投入结构,加快推进“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网络经济效应。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行网络构建等,推进城郊大仓基地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改造、升级,加强应急物流组织预案的设计与演练,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流通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和供应链持续稳定运行。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构建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智慧绿色发展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当前,物流业高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实现物流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产业组织创新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构建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意味着要通过新技术应用,以更低的资源投入、更低的环境资源要素占用,全面优化物流服务模式、提升物流发展质量、发挥更大发展效能,实现物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推进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切实创造发展条件,特别是注重营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出台有利于商品和要素高效流通的政策,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发掘智慧绿色发展的市场潜能,以重大国家物流枢纽、关键物流服务平台等为抓手,创造物流设施、设备、技术市场化应用的外部条件和应用场景,加快供应链智慧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发展效率、拓展价值空间。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引导智慧物流、绿色物流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加快形成从物流装备研发、生产到物流企业服务,再到满足生产和流通企业需求的全链条物流供应链体系,全面促进物流的提质增效降本发展。

5、利好政策落地,冷链物流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财富  时间:2024-2-0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领域,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投资逻辑

国家层面上,国家发改委2023年6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新一批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是依托存量设施群布局建设的大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资源、优化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组织中心和重要平台。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按照规划,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带动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推动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运作、全程“不断链”水平明显提高。

板块空间

市场层面上,平安证券研报显示,冷链物流的发展与高质量生活、乡村振兴、扩大内需、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高度关联。食品冷链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规模中的占比超过90%,在食品冷链流通率方面,美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在97%以上,日本的果蔬、水产品等产品的冷链运输率也高达95%、90%以上,肉禽类冷链流通率已达到100%,而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35%、57%、69%,存在较大差距,冷链物流领域仍将维持较快速发展,相关企业仍有充足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回暖,国内冷链物流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2023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约3.5亿吨,同比增长6.1%;冷藏车保有量约43.2万辆,同比增长12.9%,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潜力。

行业相关公司

中国外运公开信息中显示,公司为大型央企招商局集团物流业务统一运营平台和统一品牌,形成了以国际货代和专业物流为基础的全球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根据A&A发布的2023全球货运代理25强排名,公司位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一。

中集集团公开信息中显示,公司生鲜供应链方面,中集冷链和广西供销合资成立的广西供销中集冷链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冷链”和“乡村振兴”开展战略与业务合作,打造高铁式冷链骨干网。

宏辉果蔬公开信息中显示,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生鲜产品服务商,通过“标准化基地管理、闭环式质量控制、无缝式冷链配送、一站式产品供应”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为果蔬产业各个环节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

6、国家开发银行2023年发放中长期贷款超400亿元助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4-2-17

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该行2023年聚焦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物资储备等重点领域,加大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全年发放物流流通行业中长期贷款超400亿元,为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据了解,为更好贯彻落实行业重点规划,助力发挥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开发银行制定专门工作方案,聚焦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内的重点物流项目,支持“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等建设,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差异化信贷政策,提供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全面金融服务,助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开发银行交通运输业务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开发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行业重点规划,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等重点领域,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为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

7、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冷链物流”专题解读

中物联冷链委  时间:2024-2-06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并提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与此同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并明确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还对于冷链物流相关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产业融合、业态创新、乡村共配、市场监管、数智赋能、规划实操、盘活用地、多元投融资等方面提出要求,并指明方向。

经分析整理,全文涉及冷链物流未来发展相关内容五大板块内容。中物联冷链委就文件精神进行了冷链物流专题解读:

一、原文中央一号文件: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

冷链解读:

农产品冷链物流三级体系包括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产地“最先一公里”和销地“最后一公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文件里的“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贮藏保鲜”包括产地预冷及农产品保鲜。其中,预冷包括产地田头的预冷、仓储保鲜及加工环节的原材料储藏保鲜。冷链物流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保鲜期和货架期,错峰销售,实现提质增效;也可以延长农产品加工原材料保鲜期,延长加工周期,提高加工效益。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的充分融合发展,是未来多元化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原文中央一号文件:

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冷链解读: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支撑商贸体系的重要基础产业。县域商贸及物流体系包括县乡村三级,相应地,也包括冷链物流县乡村三级体系。在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基地,构建县域冷链物流县乡村三级体系,加快布局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大力发展乡村冷链共同配送等。在业态创新方面,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冷链配送”等新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丰富居民生活。市场监管方面,加强农村冷链建设和流通的监管,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三、原文中央一号文件:

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冷链解读:

通过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提高村庄规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将有利于乡镇及农村冷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

四、原文中央一号文件: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统筹建设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

冷链解读:

随着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冷链物流新能源车也逐渐能持续稳定拓展延伸乡村业务。随着数字乡村和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在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的同时,必将摸清冷链物流乡村基础底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五、原文中央一号文件: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

冷链解读:

围绕产地冷库、国家骨干基地、星级企业等,国家从中央财政补贴、专项债支持、拓宽完善贴息贷款等金融支持等维度设立补贴政策,继续引导冷链物流项目落地乡村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8、助力打造北方冷链物流集散加工基地

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  时间:2024-2-07

冷链物流行业贯通一二三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产业,更是物流领域中的一片蓝海。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海上门户枢纽,更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开放平台,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位居全国第六位①,4年来复合增长率位居十大港口前列,为天津市冷链物流积极融入京津冀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中国北方冷链物流集散加工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地缘条件。

2016年,天津市被商务部、国标委定为“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2017年被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天津市也相继出台了专项政策措施,大力引导天津地区加快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天津市已逐步形成以中心渔港、东疆港等口岸冷库群为龙头,向京冀延伸的京津走廊、津保走廊冷链核心承载区。

一、天津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机遇

(一)进口冻品高速增长推动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快速升级。天津口岸作为我国冻品最主要的进口口岸之一,是冻品进入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通道。随着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新西兰、澳洲及东盟等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冻品进口数量高速增长,对天津地区现有冷链物流配套设施提出新的挑战。

2022年,天津口岸②进口冻品货值943.7亿元,同比增长47.7%,居全国首位;天津辖内注册企业进口冻品货值279.1亿元,同比增长19.2%,口岸本地结算率为29.6%。2023年1-5月,天津口岸进口冻品货值308.98亿元,同比增长4.6%;同期,天津辖内注册企业进口冻品货值92.57亿元,同比增长9.91%,口岸本地结算率为29.96%,较年末提高0.36个百分点。天津口岸冻品主要来自于欧盟、俄罗斯、巴西和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冻品品类中平均价格最高的冻牛肉和冻甲壳动物进口表现最为优异。2023年1-5月,天津口岸冻品进口量均有所增长,其中,冻牛肉进口货值108.5亿元,冻甲壳动物进口货值107.8亿元,二者合计约占口岸进口冻品货值的71%,然而该两类附加值高的品类口岸结算率仅为33%和22%。

(二)区域居民消费③升级拉动冷链需求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末,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需求量约为3219万吨,计算方式如下:

天津地区:2021年度,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9元,同比增长8.19%,紧随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之后,位居全国第五。2021年度,天津市主要冷链食品人均消费水平为290.5千克/年④,2021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1373万人,冷链物流需求量399万吨。

京冀地区:2021年度,北京、河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和29383元。2021年末,北京、河北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2188.6万人和7461万人,主要冷链食品人均消费水平分别为291.6千克/年和292.5千克/年,冷链物流需求量分别为638万吨和2182万吨。

另外,天津口岸辐射环渤海地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有城市157个,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13个。同时环渤海地区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港口群和立体交通网络,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最繁荣的区域。据估算,2025年环渤海地区的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1.1亿吨左右⑤。

(三)产业升级带动冷链物流规模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随着人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便捷、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冻品作为一种方便、保鲜、丰富多样的食品形式,市场需求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半成品、预制菜等精深加工产业已经成为未来冷链发展的趋势之一。冻品精深加工是在冻品原材料或者在其粗加工的基础上,按照功能成分等要素进行再次加工,是延伸肉类、渔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肉类加工企业中,河南、山东、上海、北京等省份均建有诸如双汇、金锣、梅林、龙大美食等大型冷鲜肉生产加工企业,2023年肉制品企业品牌价值10强榜中无天津企业。水产品加工企业中,2022年中国水产行业百强企业品牌价值榜天津仅有5家,分别是滨海新区鼎正新兴和英伟水产、宝坻天骄水产、武清德邦生物、宁河创嘉生物,但该5家企业业务范围集中在饲料、虾苗等,尚未涉足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天津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天津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进口资源和需求规模,然而冷链物流产业并未发展到与之匹配的水平,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及配套功能滞后,导致高附加值的冻品产业大量流入外埠市场,天津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产业因素。冻品产业对天津冷链物流发展拉动作用有限。一是产业集聚能力匮乏。由于天津在土地、人工等领域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尚未形成进口冻品上下游产业的聚集效应,产业布局较为松散,缺乏区域性消费市场和专业市场的支撑,难以形成规模集聚的区域性营销渠道和供应链条。天津口岸大量冻品入关后,主要流向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冻品加工和批发市场聚集地区进行深加工,口岸结算率较低,外地部分分销后又运回天津港分销或出口外销,冻品产业尚未在天津本地形成闭环,口岸、冷库等只提供通道作用,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进口冻品贸易对天津高水平冷链物流产业和经济带动作用有限。二是精深加工产业匮乏。天津地区冻品冷链企业主要以冻品仓储和冻品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大品牌效应缺乏,冻品深加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单纯依靠进口贸易拉动产业发展,则易受价格波动、国际贸易环境等因素影响,多重因素导致天津本土冻品加工企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如何把产业链延长,让产业业态更丰富,力争把货源留在辖内,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推动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设施因素。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较低。一是天津冷链物流设施尚存在缺口。根据京津冀地区、天津市本地冷链食品需求量、由天津港进口冷链食品量以及对未来增长数据估算,天津市冷库需求尚存在缺口,辖内具备分拣、加工等配套功能的冷库数量有限,缺乏增值服务能力。二是新技术应用水平不足。以农批市场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还是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最主要渠道,现实中新材料、新技术、新概念产品应用推广较慢,建设力度不够,落后的冷链基础设施与农批市场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诉求不匹配,也成为制约农产品高质高效流通的重要因素。三是冷链运输专用车辆发展滞后。与上海、北京等冷链物流发达的地区相比,天津市专业冷链运输车辆的数量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现有冷库的配套服务需求。现有冷藏车的跟踪定位、全程监控系统以及可追溯系统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配套因素。缺乏专业型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头部企业。一是缺少大型交易市场。冻品交易市场有助于增加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本区域及周边便利冻品交易流通,降低交易流转成本,促进价格理性回归;有助于优化物流配送经济半径,推动区域冻品产业资源整合。广东、北京、上海等多地均建有集冻品集散地、价格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的大型交易市场,聚合冻品市场生态产业链,提升区域辐射范围。然而天津地区缺少专业化的大型交易市场和具有价格指导意义的定价中心,导致缺少定价话语权,这种局面与大型冻品流通港口的产业地位并不匹配。二是缺少龙头企业。冷链物流特别是冷库建造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投资周期长,回报见效慢,大型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上比中小企业更具优势。但是天津地区冷链物流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少大型企业、区域性和全国性龙头企业,冷链物流行业“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三是缺少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天津市冻品贸易主体多为民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较小且实力较弱,再加上冻品货值高,储存条件特殊,价格波动频繁的特点,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较大。多数冻品贸易企业高度依赖进口代理商或大型融资服务平台的金融支持,而天津本埠融资平台的短缺增加了企业资金运行成本,同时,外地资方的话语权反向影响进口冻品产业在天津本地的布局和流通。

三、天津分行支持辖内冷链物流发展路径思考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会同农发行就共同推进冷链物流重点支持领域做出明确指示。结合天津实际,提出信贷支持辖内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金融助力打造北方冷链物流集散基地的支持路径和方向。

(一)布局上做到“三个围绕”。一是围绕两基地。围绕中心渔港和东疆综合保税区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自贸”+“综保”功能优势,金融助力基地内国际冷链物流、口岸冷链加工、冷链保税仓储、冻品保税展示交易等业态做优做强。二是围绕三枢纽。以冻品进口贸易为切入点,支持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支持发展国际冷链物流、冷链保税仓储、国际食品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等功能。三是围绕多节点。在滨海新区、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州等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冷链物流节点。

(二)领域上做到“四个着力”。一是着力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基地内的各类冷库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功能设施建设等。支持基地内仓储企业加工冷鲜成品、半成品、预制菜等,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拉动冷链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延伸。支持中心渔港专业型交易市场,吸附大中型贸易商进驻,促进本地冻品市场规模化经营,提升进口冻品本地结算率。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冷链流通集散地。支持东疆保税区智慧冷链物流基地和综合服务型国际冷链物流集群建设,以冻品进口为切入点,打造冷链产业数字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天津滨海中储综合物流园围绕水果、冻品等农产品进口物资的商贸流通,打造商贸产业链增值服务中心。整合冷链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通从海外采购到终端消费的内外贸全流程服务,提升进口冷链商品流通能力,完善冷链加工功能。三是着力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以肉类、乳品、水产品、果蔬、速冻食品等冷链精深加工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强冷链加工技术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加工产品,提高企业分级分拣、精深加工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分割加工、预制菜、中央厨房等冷链加工业务,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冷链精深加工产业链。四是着力培育骨干冷链物流核心企业。营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企业,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升级改造,支持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嵌入小微智贷线上业务适应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例如通用咨询公司,在天津多地布局以农产品物流、精深加工为基础功能的物流体系建设集团化项目。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冻品进口贸易、仓储、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银行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打破传统模式,实现贸易企业和银行直接对接。平台线上是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线上监管平台,农发行智贷系统与平台进行对接,借款企业可线上实现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平台负责控货和库存监管。同时支持企业线下产业园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国家进口农产品流通战略支点、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平台、区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绿色双碳加工产业园示范项目以及国家级产学研一体综合性示范产业园,立足京津冀,服务全球的绿色低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营销上做到“四个聚焦”。一是聚焦重点区域。依托滨海新区、西青、宝坻、静海等肉类冷藏冷链聚集区,推动肉类公共冷库改扩建、智慧化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肉类冷链物流与上下游深度融合,推动发展 “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依托东丽、宝坻、武清、静海、宁河等果蔬生产基地,加快果蔬移动冷库、预冷设施建设,支持广泛使用冷链设施应用于果蔬保鲜,大幅减少流通损耗。围绕优势明显、品牌影响力较大的欢坨西红柿、沙窝萝卜、齐心蘑菇等特色蔬菜产品,引导配备果蔬清洗、分级、分拣、切割、包装等设施设备,提高冷链服务保障。二是聚焦重点项目。以农业农村部推送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清单和天津市冷链物流项目合作清单为抓手,积极营销对接储备清单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农发行已审批天津食品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二期项目并已实现投放,该项目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内项目,由农发行作为主办行的跨省集团客户天津食品集团成员企业承贷,是企业完善升级其产品供应链体系的重点项目。三是聚焦重点客户。一方面加强本地企业培育,抓增量。以营销进口百强企业中的宇泰元亨、中粮家佳康、天泰进出口、泰达行等冻品企业为重点,做好精准服务,促进信贷、结算业务增长。积极探索依托天津食品集团等国有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强天津冻品产业整体实力,助力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另一方面加强异地企业招商,促其本地转化。紧密配合政府部门,通过在津异地企业实施“一企一册”精准招商,对优合集团等意向企业点对点联络服务,争取在招商阶段植入企业金融服务板块。四是聚焦成果落地。紧跟通用咨询、普悦国际在津物流产业园集群项目,借助平台资源优势,整合从进口采购、生产加工、批发销售、金融服务等冷链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坚持数字化、平台化、集成化理念,打造线上进口冻品交易市场,促进外省市企业依托平台实现本地转化。

(四)服务上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产品组合。灵活使用产品组合,与冷链物流密切相关的项目通过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产品予以支持;涉及精深加工的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产品予以支持;涉及冻肉储备的通过省级储备肉贷款产品予以支持;授信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通过农业小企业贷款产品予以支持;涉及进口的通过信用证、押汇等产品予以支持。二是注重协同推进。前中后台协同,实现营销与服务有效衔接和精准匹配,简化业务流程,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问题实时上传、方案及时反馈、团队全程跟进,提升服务质效。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差异化使用利率、期限、增信等优惠政策。三是注重融资融智。探索打造跨境供应链模式,尝试“供应链融资+小微智贷+TT汇款业务”,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支持跨境进出口企业与国内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9、苏州工业园区:擂响项目建设“奋进鼓”

苏州日报    时间:2024-2-18

新年新气象,开年即冲刺。

春节期间,苏州工业园区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开足马力不停工,为全区经济运行开好局、起好步积势蓄能;

假期最后一天,园区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十六个领导小组“擂响战鼓”,全力冲刺新年“开门红”。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记者从会上获悉,园区将紧紧围绕“2+4+1”产业体系布局,打造“623”制造业体系;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强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努力以项目招大引强的新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新突破;园区更将拼出“项目建设、投资转化”加速度,聚焦落地、开工、投产、达产“四个维度”,加快推进5个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省、市、区及功能区四级重点签约项目快落地。

新一年,园区将紧扣市委“项目攻坚年”目标要求,深刻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决打赢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攻坚战,为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提速度,十六个重点项目“擂台比拼”

春节长假最后一天,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阳澄银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一区两中心”、苏州东站、金鸡湖右岸区域(文化水廊)等十六个重点项目的牵头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建设有关情况。

过去一年,园区全力以赴抓招商、攻项目、优服务,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地,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创新平台载体、城建项目、民生项目加快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全市第一,为稳固经济大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产业项目上,2023年,园区亿元以上重点签约项目188个,项目总投资1079亿元,项目投资总额位居全市第二;50亿元以上项目数全市第一,产业集群和新兴服务业项目签约总额位居全市第一,引进科技项目113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410个,文化产业项目93个。2024年1月引进亿元以上社会投资产业项目19个。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