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4年第4周政策舆情周报(20240122)
编辑:小编 时间:2024-01-22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4年第4

政策舆情汇编

2024年1月23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122

1、人民日报:商务部等部门推出12项措施 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

商务部等部门推出12项措施,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

“两头在外”“借鸡生蛋”的加工贸易,曾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如今仍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贸易方式。近日,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12项政策措施,为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版本绘制了蓝图。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1/16/625031.shtml

2、人民日报:示范物流园区 助力经济发展

主动对接实体产业,将物流业务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中;广泛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智慧物流技术与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能级,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当前,各地积极探索示范物流园区创建,推动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全国共确定了100家示范物流园区,有力推动“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形成。各地示范物流园区在智慧化、绿色化、网络化方面发力赋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1/17/625087.shtml

3、人民日报:47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最新成果发布

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近日集中发布47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包括第五批23项“最佳实践案例”、第三批24项部门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供各地在相关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工作中借鉴推广。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1/19/625254.shtml

4、央视网:枢纽先行扬新帆 “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提升枢纽经济优势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形成125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全国、类型多样,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2023年,全国新增建设30个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不仅空间布局持续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功能上也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新设立的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就建在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附近,工厂、仓库、港口“无缝衔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光伏等产品生产出来后,可以就近选择个性化仓储和物流模式。

截至目前,国家已分5批将125个国家物流枢纽、分3批将66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年度建设名单,共分4批确定了100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http://www.cinic.org.cn/hy/wl/1511128.html

5、中国交通新闻网: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日前印发,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1/16/625044.shtml

6、中国日报网:新疆阿拉尔市借力政策东风 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从新疆阿拉尔市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获悉,阿拉尔市已成功列入2023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四横四纵”冷链物流网络中节点基地之一,阿拉尔市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也将成为阿拉尔市国家骨干物流基地核心区的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加强兵团“双基地、双通道”协同联动发展,推动阿拉尔市与全疆冷链物流基地互连成网,具有重要作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380781672616343&wfr=spider&for=pc

7、中国新闻周刊:国标来了!家长还用担心预制菜吗

预制菜国家标准正式进入倒计时。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独家获悉,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已经出炉,最快的话半年内便会有结果。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去年“预制菜进校园”舆情的积极反馈。

国标的缺失,被认为是目前预制菜陷入舆论困境和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

https://mp.weixin.qq.com/s/86BAU39eKzUyV6w5Vck_bQ

8、大象新闻:原阳“冷链产业”让经济“火起来”

近年来,随着新乡市原阳县预制菜产业不断发展,作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冷链仓储也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

1月15日,在原阳县大迈六宝冷链物流仓储有限公司3万吨智慧冷链保税仓库里,工人们正在有序的忙碌着。临近春节,这里20个月台口几乎天天爆满,大型物流车在这里进进出出,一片繁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217472173748527&wfr=spider&for=pc

9、巴彦淖尔日报:“天赋河套”智慧冷链物流园区招商引资暨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1月18日,“天赋河套”智慧冷链物流园区招商引资暨集中签约仪式在“天赋河套”总部基地举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行等5家金融机构、巴彦淖尔市巴运冷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合作企业、内蒙古蒙鑫晨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进驻园区企业分别与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签约。

https://mp.weixin.qq.com/s/1g8mAqFvPYAV4-8oq-WzEQ

10【江苏】省预制菜产业链冷链物流对接活动在宁举办

为落实“1650”产业体系建设工作部署,发挥省预制菜产业链党建联盟引领作用,聚焦冷链物流关键环节,保障预制菜产品在途质量安全和更快配送到达百姓餐桌,1月17日,省工信厅、省交通运输厅在南京市举办江苏省预制菜产业链冷链物流对接活动,组织预制菜生产企业、冷链物流服务商进行供需对接合作,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切实推动新型食品集群和预制菜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uzJ6Tbzq1mKs_nsdf_paIA

11【苏州】江苏省首单跨境电商出口跨关区退货落地苏州

“清单溯源条码比对一致、清单出口数据核对相同、商品退货信息正常”……1月8日,在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跨境电商监管作业现场,两名海关关员仔细查验货物。该票货物是苏州新慧易达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前期在上海口岸申报出口、后因海外客户退货而需退运进境的跨境电商商品,经机检和人工查验无异常后顺利放行。

http://economy.jschina.com.cn/gdxw/202401/t20240115_3348707.shtml

 

1、商务部等部门推出12项措施 打造中国加工贸“2.0”

人民日报  时间:2024-1-16

商务部等部门推出12项措施,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

“两头在外”“借鸡生蛋”的加工贸易,曾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如今仍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贸易方式。近日,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12项政策措施,为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版本绘制了蓝图。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格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规模和比重齐降的背景下,加工贸易如何创新突围,赢得新优势?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工贸易已衍生出多种形态

什么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两头在外”是加工贸易最突出的特征,即“原料从外进,产品在外销”,具体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形式。业内人士指出,传统加工贸易通常居于国际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位置,劳动密集、附加值较低、可替代性强是其主要特点。

作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曾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升级、保障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981年至2023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近20%,累计增长近500倍。

40多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从“借鸡生蛋”到逐渐“自主孵化”,业务模式逐步从OEM(代工)向ODM(代设计)以及OBM(品牌营销)转变。

以加工贸易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如今,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ODM和OBM的比重已上升至约2/3。其中,在作为加工贸易重要基地的东莞市,约三成加工贸易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500多家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加工贸易企业建立起自主品牌,累计拥有品牌数超过1.3万个,ODM、OBM产品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40.8%提升至75.3%。

“加工贸易从整体上带动了我国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外贸格局中传统加工贸易的规模和占比也在下降。

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已经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相适应,外贸占比也从最高时的超过“半壁江山”,下降到五分之一左右。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5.57万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8.1%。

尽管如此,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仍具有现实意义。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规模、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加工贸易的作用减小了。“加工贸易目前仍是拉动中西部、东北地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稳外贸稳外资、稳住产业链供应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分析,如今中国加工贸易已衍生出多种形态,如对跨境物流要求较高的货物加工贸易、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的服务加工贸易、对网络开放和智能化要求较高的数字加工贸易等。《意见》围绕强化交通物流与用能保障、满足多层次用人需求、支持拓展国内市场等方面分别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加工贸易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加工贸易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

面对新形势,中国加工贸易向何处去?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之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选择。

东莞石龙京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车载镜头、液晶显示模块等高科技产品。近年受原材料成本高企、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公司出口订单减少,过去主要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根据形势变化,公司探索出口转内销渠道,再加上海关加工贸易货物集中内销等利好政策支持,抓住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商机,内销业务比重大幅提高。”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连续参加十三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加工贸易内销货值实现快速增长。

加工贸易“转内销”,挑战不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卓贤分析,与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更困难。“无论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加工贸易企业‘两头在外’,品牌是国际品牌,需求在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也受制于国际分销网络。订单化生产使其缺少自有品牌、专利,国内市场渠道不畅,不适应国内消费者需求,转向国内市场自然举步维艰。”卓贤说。

长远看,加工贸易“突围”还须摆脱产业链“低端”的固有印象。通过发展保税维修等新兴业态,中国加工贸易正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更有利位置攀升。

将飞机发动机短舱、船舶用柴油发动机等产品纳入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销售的自产产品保税维修业务,维修后返回国内,不受维修产品目录限制;允许国内待维修货物进入综合保税区维修,直接出口至境外……为促进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的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意见》释放众多积极信号。

在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之外,商务部等部门也明确,将加快支持一批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自产出口产品“两头在外”保税维修试点项目。同时,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江苏省苏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天津市滨海新区进行“两头在外”保税维修试点,支持企业开展相关业务。

开展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贸易、推动加工制造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集群的不可替代性……新业态、新技术加速孵化,中国加工贸易有望实现蝶变。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已超过六成。其中,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仪器仪表等6类高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增速均明显加快,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从2012年的8.6%提升至2022年的34.4%。在加工贸易产业的带动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打造中国加工贸易“2.0”,离不开政策支持。

海南自贸港的加工增值税收政策就是其中的代表。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试点覆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符合条件的重点园区内企业、主要适用于原料或成品税率较高的商品加工贸易……政策实施以来,海口海关累计监管加工增值内销货值45.2亿元,免征关税3.8亿元,有力促进海南自贸港加工贸易发展。

在外贸大省浙江,宁波海关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专家解读会、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助力关区加工贸易企业提质增效。甬矽电子(宁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林华介绍,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中高端芯片的封装和测试,采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进出口业务。“通过优化加工贸易成品出口退换管理、‘短溢区间’改革等,海关推出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顺应了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和纾困减负的需求,帮助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徐林华说。

从全局视角看,“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引导梯度转移是打造加工贸易“2.0”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杨丹辉介绍,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沿海地区又具有运费优势,传统加工贸易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面临着成本压力。

杨丹辉分析,随着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具有高增长空间的外贸市场开始出现,“需要推动东、中、西部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比重从2008年的2.8%上升到24.8%,其中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份依托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为外贸进出口重要基地。

但问题随之产生——加工贸易产业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对物流成本非常敏感,失去了海运优势,如何寻找新的比较优势?

打造新优势,需要相应的配套能力。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物流与用能保障不断改善,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能力得以加强。

在新疆阿拉山口,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超110条,可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加工贸易搭上“快车”。去年投产的阿拉山口新博油气管道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就完成和乌兹别克斯坦客户签订的1.5万吨焊管订单。“阿拉山口靠近中亚市场、具备宽轨准轨换装设施,交付快、运费低。公司进口钢材原料还享受关税优惠,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周善征说。

高质量的转移载体也不可或缺。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将培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等载体,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梯度转移载体项目;同时,完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对接合作机制,优先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保税监管场所,引导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向上述地区梯度转移。

2、示范物流园区 助力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  时间:2024-1-17

发力智慧化、绿色化、网络化---

示范物流园区 助力经济发展

主动对接实体产业,将物流业务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中;广泛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智慧物流技术与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能级,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当前,各地积极探索示范物流园区创建,推动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全国共确定了100家示范物流园区,有力推动“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形成。各地示范物流园区在智慧化、绿色化、网络化方面发力赋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物流网络

提升服务能级

凌晨3点55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海安物流基地内,一列满载38车货物的中欧班列(海安—东盟)鸣笛启程,将开行2300公里,5至7天后到达越南河内。

正午12点,海安物流基地,60吨麦芽、大米被装入集装箱,准备第二天随火车运往拉萨西站。

晚上9点,满载标箱的货轮抵达凤山港,这条线路是2023年7月全新开辟的水上进口新通道。

…………   

这是江苏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繁忙一日的真实写照,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在这里集散。2022年,物流园进出口贸易额达3亿美元,进出区货值达6.2亿美元。

生鲜、预制菜、有色金属、大米、豆油……在占地4.6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种类别的货品,如何有序高效地完成运输?

为了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完成货物的高效流转,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按照功能区域进行有机划分,布局多式联运、期货交割、保税物流、现货交易四大功能平台和有色金属、塑料原料、纺织材料、生鲜冷链、粮食、木材等六大物资集散中心。

“园区业务的扩大需要专业功能平台项目的有力支撑,平台项目的集聚也是园区优势增量的坚强保证。”江苏铁联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国说。近年来,园区围绕“大、高、强、外”和冷链产业链实体型项目,先后吸引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海安物流基地、凤山港内河码头、百金汇有色金属交割库等物流产业项目入驻。与此同时,打造海安铁路物流基地,建设两条集装箱铁路线,凤山港主动与上海港集团对接,实现“沪海同港化”运作,集聚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有色金属、塑料原料、纺织材料期货交割库,完成期货交割库集群发展。

物流园党工委副书记、保税物流中心管委会主任高卫东表示,下一步,海安商贸物流园将以平台为抓手做强枢纽实力,以通道为抓手优化物流网络,以融合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 

智能改造升级

提升运营水平

走进安徽安庆大观区现代物流园,货车满载快递频繁出入,叉车推着箱子来回穿梭。

进入中通快递安庆分拨中心,传输带上,一件件包裹飞驰而过,摄像头下,一个个条码精准扫描。通过程序识别地址信息后,紧接着,快件便会自动转向不同“路口”,经由滑槽,落入收集袋中。一旁,已有工作人员等候,收集袋装满后立即打包收口。   

“这是我们的自动分拣车间,双层分拣线已实现智能升级。每件快递上都有一串数字代码,传输带一边运转,高清摄像头一边扫描包裹重量、运输地点等信息。”中通快递安庆分拨中心操作主管赵长久说,分拣系统如同一列列车,包裹上的三段码就是“车票”,到站下车,井然有序。

以前分拣全靠人工,动作慢、效率低,出错率比较高,“有了小件自动分拣系统,机器每小时可以分拣6万件快递,过去一人忙活一天才能分完四五百件。”赵长久说,自动分拣不仅大幅提高效率,还能增强物流准确性。

除自动分拣车间外,大观区现代物流园中,智慧链供应云仓也已建成。高标仓足有9万平方米,卸货平台能够容纳12辆货车同时转运,设施兼具储存保管、装卸搬运、货物配送功能。通过集成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云仓有了“智慧大脑”,既能实时收集仓库温湿度、库存数量、出入库记录等数据,还可以对货物存储布局进行优化,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货物存取效率。

“设备早就调试好了,一层我们留给做配套的快递、快运企业,二层引入电商、云仓等商贸型流通企业或再包装、仓配一体的公司。”安庆京观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产竹刚说。

“借助安庆‘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20余家物流企业在这汇聚,本地制造业能节省至少14%左右的物流成本。”大观区现代物流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园区运营水平显著提升,接下来,将会探索更多智慧物流新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智慧物流园区的方向努力。       

服务产业发展

增强互联互通

崭新的汽车在港口堆场上排列,一眼望不到头,四川宜宾临港国际物流园内,这批来自凯翼汽车有限公司的产品正等待被送往中东、南美及欧洲各国。

宜宾临港国际物流园是依托四川最大内河综合枢纽港——宜宾港建立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园区设有宜宾综合保税区、进港铁路及货运场站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3.96亿元。目前园区入驻物流企业100余家,2022年实现园区货物吞吐量约5000万吨,规上企业实现物流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物流产业已经集聚成势。

现代物流赋能,产业发展势头更足。近年来,宜宾市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扩圈成链”。“物流园建设与运营要时刻跟着产业走。”四川宜宾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年建介绍,以凯翼汽车有限公司为例,聚焦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物流难点堵点,物流园主动对接,为其腾挪了近5万平方米的堆场和2万平方米的仓储用于存放商品汽车及零部件,还将与公司共建商品汽车滚装运输集散中心。“物流运输通畅,仓储空间充裕,企业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抓生产、拼市场。”袁年建说。

“现在货物从宜宾运到上海的时间从20天压缩至12天以内,水路运输资金成本的降幅高达40%。”袁年建说。物流园服务产业发展的底气来源于互联互通硬实力。北经“蓉欧”班列至欧洲、东经长江至日韩、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至东南亚,近年来宜宾临港国际物流园构建起铁公水多式联运大通道体系。10余家海船公司在宜宾港设立还箱点,“宜宾—上海—日本/韩国”等多条近洋内外贸航线开行,翻涌的浪潮助推川货出海;“宜宾—欧洲”国际铁路班列轰鸣向前,更多宜宾本土高端产品走上“一带一路”;“宜宾—深圳”智能终端产业物流专线上车水马龙,从宜宾直达深圳的物流班车已开行超1000次,外向型经济跟着走上快车道。   

“以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为新起点,宜宾临港国际物流园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势继续高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宜宾综保区管委会主任覃勇表示,将加快建设“引领川南、融入成渝、辐射滇黔、畅联全球”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3、47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最新成果发布

人民日报  时间:2024-1-19

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近日集中发布47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包括第五批23项“最佳实践案例”、第三批24项部门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供各地在相关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工作中借鉴推广。

23项“最佳实践案例”重点包括贸易便利化领域、政府职能转变领域、要素资源保障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等4个方面。其中包括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企业许可“无感续证”、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等具体案例。

24项部门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主要聚焦外资准入、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金融等5个领域,其中包含持续推动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生态环境正面清单、推动国际船舶登记入级管理集成创新、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等。

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累计推广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各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了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4、枢纽先行扬新帆 “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提升枢纽经济优势

央视网  时间:2024-1-16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形成125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全国、类型多样,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2023年,全国新增建设30个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不仅空间布局持续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功能上也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新设立的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就建在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附近,工厂、仓库、港口“无缝衔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光伏等产品生产出来后,可以就近选择个性化仓储和物流模式。

截至目前,国家已分5批将125个国家物流枢纽、分3批将66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年度建设名单,共分4批确定了100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积极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加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

疏堵点补短板 构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除了增加物流枢纽的综合功能,国家也在拓宽物流大通道、织密物流网络,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赣江沿线的多个千吨级的货运码头相继投运。在樟树港河西码头,岸电设施已开始联调联试。

依托赣江水道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江西建设码头、物流园、航道等20多个水运项目。这几天,在南昌龙头岗码头,成吨从国外进口的锂矿石、北方丰收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在卸载。

疏通堵点补短板。目前,沿边沿海物流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三大枢纽船闸基坑开挖已完成九成。预计2026年底建成通航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的出海通道。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不久前投入使用,与西安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启动的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形成东西双向呼应。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中亚国家的货物可以在西安快速集散、分拨,从而实现“枢纽对枢纽”的运输通道升级。

5、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2024-1-1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日前印发,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意见》强调,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推进铁路场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绿色化改造和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低碳应用。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达到25%左右。

《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6、新疆阿拉尔市:借力政策东风 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4-1-18

从新疆阿拉尔市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获悉,阿拉尔市已成功列入2023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四横四纵”冷链物流网络中节点基地之一,阿拉尔市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也将成为阿拉尔市国家骨干物流基地核心区的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加强兵团“双基地、双通道”协同联动发展,推动阿拉尔市与全疆冷链物流基地互连成网,具有重要作用。

走进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看到,工作人员和商户在搬运、整理蔬菜瓜果。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集散中心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作为南疆兵团唯一的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总投资约10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一、二期建设已基本完成,且已获得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700万元的项目建设支持。根据2022年国家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将获得更多政策、资金的支持。这将大大降低中心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促进中心健康发展。

阿拉尔市供销疆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斌说:“这些政策提振了我们建设的信心。除基本的交易功能外,未来,中心的功能会更加齐全,尤其是冷链仓储加工、食品安全监管、物流配送、资金结算、供应链金融、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功能会进一步加强。”

阿拉尔市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2022年3月开工建设,随着项目建设的日趋完善,南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将充分利用硬件和软件优势,聚焦南疆特色农产品,逐步建立健全“师、团、连”三级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争取2年之内辐射阿拉尔市及周边16个团镇,5年之内辐射南疆五地州及兵团各师市,力争市场份额超过20%。到2025年,基地年运营能力将突破110万吨,在保障食品安全、助力品牌建设、稳定市场价格、推进降本增效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国家队”作用。

智慧化成为近年来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邹斌说:“智慧市场已成为我们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加快建设,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同时,向智慧仓储、智能管理方面发展,借助政策东风,建设全国一流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7、国标来了!家长还用担心预制菜吗

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24-1-22

预制菜国家标准正式进入倒计时。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独家获悉,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已经出炉,最快的话半年内便会有结果。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去年“预制菜进校园”舆情的积极反馈。

国标的缺失,被认为是目前预制菜陷入舆论困境和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

比如去年9月,教育部认为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原因就是“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预制菜过去几年出现井喷式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也体现在标准数量上。新京报曾有报道,目前现存有效、经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有164个,加上一些企业标准,总数超190个。

但这些标准至多属于行业标准,对预制菜发展或许能起到引导作用,但却没有唯一性和强制性。

那么随着预制菜国标愈来愈近,能化解社会大众,特别是家长的恐慌吗?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参与了本次预制菜国家标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标准制订。所长王凤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国标历经近一年调研,并在行业内进行过多次征求意见,最终于2023年年底形成报送稿,送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在王凤忠看来,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起初有观点提出禁止使用添加剂,但范围太广了,其实盐、糖、味精、酱油也是非常重要的添加剂,所以最后决定禁止添加防腐剂。”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主要作用是杀菌抑菌,防止中毒。常见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等,在包装食品标签标识上经常可以看到。“对于各类防腐剂的使用范围、计量和方式,我们国家都有明确的标准限定,只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都是安全的。”

王凤忠解释,之所以不允许预制菜添加防腐剂,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

去年以来,预制菜引发多次舆情事件,其中防腐剂是重要原因。此前有家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预制菜中含有防腐剂,吃了对身体肯定会有影响。”

没有了防腐剂,家长的担忧能不能减少还不好说,但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如何保障呢,如何确保不会过期呢?

王秀丽表示,从根本上来说,决定食品保质期的并不是防腐剂,而是坏细菌的滋生情况。“其实除了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低温、真空、冻干、干燥、高渗、高酸度等,这些办法效果不一,成本也不尽相同。”

在禁止添加防腐剂的同时,预制菜国标报送稿指出,预制菜的贮存、运输及销售环节要保持冷藏或冷冻条件。

大幅提升行业门槛

近年来,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增长迅速,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冷库及冷藏车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旧偏低。以冷链运输的重要环节——冷藏车为例,截至2020年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8.67万台,约为美国冷藏车保有量的15%。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我国冷链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城市之间有差距,不同品类之间有差距,管理照比先进国家有差距。

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我国基本上做到了冷链全覆盖,但在三四线城市,冷链水平参差不齐,而不少农产品的源头产地就在三四线城市。

其次,不同食品品类的冷链覆盖率也不同,集中表现是重肉类轻蔬菜。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分别是22%、34%、41%。

第三则是冷链管理不足。据统计,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监管还相当不完善,存在着部分不良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帜,却执行间歇性供冷进行经营。

王凤忠表示,冷链作为食物保存的最有效手段,而国内冷链体系还不健全,所以才有了作为筛选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安信证券研究显示,由于我国预制菜肴的加工起步较晚,七成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不少是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加工生产模式,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商业经营模式,产品单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

“过去随便一个草台班子就可以生产预制菜,这是对消费者的极大不负责,也是对行业的极大破坏,”王凤忠进一步指出,“现在仅仅是冷链一条要求,就让行业门槛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倒逼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据宋亮介绍,在食品领域中,乳制品可以说是冷链起步最早、普及率最高的品类,冷链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质量保持稳定,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

“拒绝防腐剂以及对冷链的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标的态度——预制菜是高品质产品,是产业的升级换代,”王凤忠表示。

不能什么都说是预制菜

除了上述调整,国标还有一大显著变化,就是对预制菜的范围有所缩小。

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是目前行业内认可度最高、应用最广的标准。根据该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依据这个定义,业内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即食(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净菜)。

“但是在未来,即食类预制菜可能要被拿出去,即预制菜需要在加热后方可食用,”王凤忠透露,“过去预制菜就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也给消费者带来认知不便。”

在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看来,这个变化或许也和去年“预制菜进校园”舆情中,家长担忧的料理包有关。

去年9月,湖北某大学食堂一档口使用预制菜料理包,都不用锅加热,直接热水烫一下就装盘端给学生,此举引发巨大争议。

“新的变化突出了预制菜必须二次加工的属性,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文志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由于餐厅使用预制菜(料理包),引发消费者不小的反感,甚至被认为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我都下馆子了,餐厅还给我吃预制菜?”

或许是迫于社会大众对预制菜的负面情绪,部分餐厅正在直接或者间接地“抵制”预制菜。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发现,主打“现炒”的餐厅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去年年底,乡村基北京首店在龙湖长楹天街开业。开业当天,接待顾客超1800人次,翻座率超23轮。

更早之前,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时称,南城香坚决抵制预制菜。然而该观点很快引发争议,甚至不少网友出来“打假”,表示“亲眼看见厨师撕开包装解冻”等。

文志宏表示,餐厅完全不预制的情况确实有,但如果是规模化扩张的品牌,多多少少还是会使用预制菜,只不过预制程度不同,如果真的不用预制菜,连锁的规模和效率都会面临挑战。

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也持相似观点。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当前餐饮的原材料供应速度,以及消费者对于用餐时间的要求,完全避免预制几乎是不可能,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半预制产品。

化解不信任只靠国标不够

相反,余德彪认为,预制菜在餐饮渠道大有可为。

事实上,堂食和外卖是预制菜的主要应用场景。《2022预制菜产业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

就在部分餐厅“抵制”预制菜的同时,也有不少餐厅因为预制菜火了,比如连葱花都要预制的米村拌饭和被誉为“日本沙县小吃”的萨莉亚。

文志宏指出,其实工业化的规模效应既能保障品质,又能方便消费者。“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如果用的不是汉堡胚,全部改成现做,产品价格和取餐时间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预制菜的意义不止于此。

往小了说,预制菜让食品安全其实更有保障。

“预制菜其实是让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从原来的农民变成企业,让监督管理更加容易,而国标就是要强化这一点,”王凤忠表示。

往大了说,预制菜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余德彪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需要,一是满足消费者对更好更快生活节奏的需要;二是全面推进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三是推动食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预制菜的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那么,随着国标的补齐,消费者的不信任甚至恐慌心理能得到化解吗?

余德彪坚信,未来国标的出台,能极大程度提高大众对于预制菜产业的了解,化解目前的不信任和恐慌心理。

文志宏则进一步表示,想让消费者接受,国标只是开始,核心还是产品的品质能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好不好吃,安不安全,是不是预制菜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确实,预制菜不好吃是消费者的普遍感受。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此前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国标出台后,预制菜会进校园吗?王凤忠表示,对于这一点家长可以放心,预制菜想进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原阳:“冷链产业”让经济“火起来”

大象新闻  时间:2024-1-16

近年来,随着新乡市原阳县预制菜产业不断发展,作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冷链仓储也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

1月15日,在原阳县大迈六宝冷链物流仓储有限公司3万吨智慧冷链保税仓库里,工人们正在有序的忙碌着。临近春节,这里20个月台口几乎天天爆满,大型物流车在这里进进出出,一片繁忙。

河南大迈六宝冷链物流仓储有限公司客服经理薛璐向记者介绍:“2024年目前,我们的库容量达到了95%,对比同期的2023年,我们库容量增加了20%——30%。”

业务量大幅增加除了有节假日的因素外,先进的冷链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跟传统货物入库和出库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挑货相比,“大迈六宝”的智能冷库效率要明显高的多。

河南大迈六宝冷链物流仓储有限公司供应链金融专员韩晴告诉记者:“我们的智能冷库只需要做好货物入库前的信息整理,把整托货物的信息,包括货主、品名、重量、件数和托盘上唯一的条形码绑定到一起,堆垛机自动入库,在出库的时候自动出库。”

据相关人员介绍,出库指令下达以后,冷库里面的堆垛机会迅速找到相应货物,并依次送到出货口,整个时间只需要1分40秒,而且100%无差错。

原阳县目前有食品加工类企业60多家,涉及牛羊肉、猪肉、禽类、水产、冻品肉类、海鲜类加工等品类,冷储库容需求近50万吨。为了助力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原阳县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发展冷链产业,同时鼓励企业自建冷库。

河南壹德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做电商直播和预制菜的企业,今年1月1日,企业投资近3亿元建设的冷库正式投入运营。河南壹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少勇称:“我们建设这个近3万吨库容的半智能冷库,政府是有给我们30%补贴的。”

政府投资和企业自建,都是原阳县发展冷链产业组合拳的一部分。目前利用第三方平台和社会资本建设的中国(原阳)预制菜冷链物流园,正在紧张建设中。占地42亩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随着后续工程的完工,一个涵盖豫北辐射全省的大型冷链物流枢纽将初见雏形,这也将助力新乡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中国(原阳)预制菜冷链物流园营销总监曹抒瑾展望了物流园的未来:“现在整体在一期这个项目里,就是以冷链仓储为主,在二期我们会有一个区域的划分,有干仓业务还有物流枢纽,我们要打通这块到郑州各大市场的一个物流枢纽,打造豫北最大的一个物流产业园。”

原阳县委书记刘兵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冷链储存能力已经达到了40万吨,我们今年计划再增加10万吨,达到50万吨,能够满足整个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需求。”

9、“天赋河套”智慧冷链物流园区招商引资暨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巴彦淖尔日报  时间:2024-1-18

1月18日,“天赋河套”智慧冷链物流园区招商引资暨集中签约仪式在“天赋河套”总部基地举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行等5家金融机构、巴彦淖尔市巴运冷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合作企业、内蒙古蒙鑫晨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进驻园区企业分别与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签约。

“天赋河套”智慧冷链物流园区是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之一,位于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核心区,资源区位优越,产业链条齐全,信息化管理服务到位,功能要素齐全。园区占地面积285亩,总投资9.39亿元。规划建设多温冷链仓储区、农产品加工区、综合商贸区、物流集散区四大功能区。

“天赋河套”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建成后,将提升巴彦淖尔市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及保障能力,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平抑市场价格波动、扩大优质供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省预制菜产业链冷链物流对接活动在宁举办

江苏工信   时间:2023-1-22

为落实“1650”产业体系建设工作部署,发挥省预制菜产业链党建联盟引领作用,聚焦冷链物流关键环节,保障预制菜产品在途质量安全和更快配送到达百姓餐桌,1月17日,省工信厅、省交通运输厅在南京市举办江苏省预制菜产业链冷链物流对接活动,组织预制菜生产企业、冷链物流服务商进行供需对接合作,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切实推动新型食品集群和预制菜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负责同志对全省冷链物流业发展做了整体情况介绍,目前全省共有冷藏运输单位1万多家,其中6家跻入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以运满满冷运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发展带来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显现。

满帮集团运满满冷运平台、江苏运荔枝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冷链物流技术解决方案作了交流分享,江苏三鸿食品集团、毛氏澄爽生态食品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万家鲜食品有限公司、江苏豚岛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预制菜生产企业分别介绍产品特色优势、冷链物流发展情况及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和诉求。活动现场,相关预制菜生产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了充分对接交流,表达了深入合作意愿,南京满运冷链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满运冷链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淮安苏食肉品有限公司、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与苏州苏味轩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签约。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重点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智改数转网联、产业焕新升级、服务体系支撑等,继续开展先进技术推广、供需对接等活动,更好地服务重点企业发展。

11、江苏省首单跨境电商出口跨关区退货落地苏州

中国江苏网    时间:2024-1-15

“清单溯源条码比对一致、清单出口数据核对相同、商品退货信息正常”……1月8日,在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跨境电商监管作业现场,两名海关关员仔细查验货物。该票货物是苏州新慧易达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前期在上海口岸申报出口、后因海外客户退货而需退运进境的跨境电商商品,经机检和人工查验无异常后顺利放行。

这是海关总署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新政试运行以来,省内首票成功退运进境的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商品,标志着南京关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通道正式打通。

新慧易达是一家从事服装销售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服装更新频繁,退货问题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原先退运需要将零售出口的电商商品原状退回到出口申报地海关,我们在全国多个口岸申报出口多批服装,但退货时需从海外退货仓集中退回,综合考虑商品价值、管理成本、退运物流成本等因素后只能选择境外打折等方式处理退货商品,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压力。”该公司总经理孙舟说,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商品跨关区退货新政实施后,真正降低了企业的出口退运成本,让企业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形成完整闭环,助力企业放心开拓市场。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