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47周政策舆情周报(20221121)
编辑:小编 时间:2022-11-21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2年第47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11月21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64  


 

1、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

日前,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

报告指出

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全球领先,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快速成长。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深入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数字商务、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四是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数字惠民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城乡建设纵深推进。

五是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人大的指导推动下,加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网络安全机制、手段、能力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升网络风险防范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法律和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六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行稳致远。积极提出“中国倡议”,推动共享“中国红利”,积极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表现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数字鸿沟亟待弥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

面向未来,报告明确,要统筹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保障,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775519

2、海关总署:新《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标准》助企合规守信闯市场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新《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标准》,将进一步引导外贸企业进行合规建设与自我革新,为我国外贸保稳提质发展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

信用管理既是海关监管的基石,也是外贸企业经营的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海关总署近日结合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要求,公布了新修订的《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

“新《标准》聚焦市场主体反映较为集中的‘程序繁琐、标准繁复’等问题,对原《标准》认证项目进行了较大幅度优化整合,由原来的269项优化整合至94项,缩减约65%,对重复表述、缺乏对应便利化措施、与企业经营实际不匹配的项目进行了删除优化。指标设置更科学、内容更精准、表述更简洁。”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长朱昉介绍说。

有关法律专家、外贸企业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引导外贸企业进行合规建设与自我革新,为我国外贸保稳提质发展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

http://news.youth.cn/gn/202211/t20221118_14138390.htm

3、中国交通报:江苏集装箱公铁联运量同比增长26%

1至10月,全省多式联运和运输结构调整主要监测指标运行良好,铁路运输量达7159.1万吨,同比增长6.5%;集装箱公铁联运量、铁水联运量、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和中欧(亚)班列开行量分别完成97.86万标箱、76.34万标箱、100.6万标箱和1625列,同比分别增长26%、35.2%、36.7%和11.9%。

今年以来,江苏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扩能改造、航道网络建设、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大创新装备设备研发投入;在全国率先开展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市建设工作,南京、无锡、徐州、苏州被确定为全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建设城市,示范建设期3年。

江苏深入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创建行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有序推进,今年前三季度共开行示范线路90条,完成联运量2688万吨、项目投资3.17亿元;发布4批23个国家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累计开通示范线路116条,涵盖了江苏主要多式联运节点,形成了错位发展、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良好布局。

https://www.zgjtb.com/2022-11/17/content_332545.html

4、人民日报:智能化,港口更“聪明”

碧海蓝天间,集装箱鳞次栉比,70多台智能运输机器人自如穿行,42个自动化轨道桥次第排开、快速运转……在天津港,人们对于码头的传统印象正被颠覆,新技术正不断驱动这座港口变得更“聪明”,向智慧港口转型升级。

智慧港口,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具有生产智能、管理智慧、保障有力等鲜明特征的现代港口运输新业态。“其包含智慧调度、智慧物流、智慧决策、智慧监管及智能支撑保障等系统。”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本成介绍。

近年来,智能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抢占“智”高点,竞逐“新赛道”,中国各大港口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引领全球港口智能化发展。

http://news.haiwainet.cn/n/2022/1115/c3541093-32512279.html

5、经济日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堵链、断链、缺链等风险加剧,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产业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冲击。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唯一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展现出了强大韧性,更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可靠支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786371109935225&wfr=spider&for=pc

6、中国经济新闻网:菜鸟发布《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多项绿色指标增长,绿色参与量创下新高

11月15日,菜鸟发布《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截至14日,参与绿色物流的消费者人次同比增加5%,快递从业人员同比增加30%。同时整个双11周期的快递包装回收量也将达到600万个,同比增长50%。

业内人士认为,双11绿色数据的攀升,意味着全社会环保减碳意识的增强,也意味着企业从追求发展规模到追求发展质量的思路转变。

双11物流一直备受关注。今年菜鸟大力投入科技减碳,25%的减碳量由此而来。共计700多台电动无人车开进了400多所高校,用全球最大规模的商用电动无人车配送队伍,实现配送减碳。

依托包括电子面单、装箱算法等在内菜鸟绿色供应链“七件套”,菜鸟持续让包裹瘦身减碳,平均每个包裹减少15%的包材使用。双11期间,有超过15万种商品通过菜鸟绿色供应链实现全链路减碳。

https://www.cet.com.cn/wzsy/kjzx/3275341.shtml

7、证券时报: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破局 “补课”是必选项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正朝着中高级阶段迈进,但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国内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比较严重的两级分化。先进制造业、快消品等转型意愿较高的企业已经联合各类供应商规划数字化转型;相比之下,仍有部分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为落后,以钢铁行业为例,仅有不到1/3的企业着手试点或转型。

产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难点是理念上的认知转变。侯文皓曾问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大多数的回答都是“理念的改变”。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无人区”,投资能否带来价值存在不确定性,甚至连能否规避“试点陷阱”也不知。

因此,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首先必须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一把手有突破舒适圈、拥抱时代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保持耐心,坚定信心;第三要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构建适应变革且高效敏捷的组织,投入所有的资源参与转型。

大量、长期的时间与经济投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以美的为例,数字化转型10年,美的累积投入已达170亿元。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难点是其复杂性。正如工业互联网研习社创始人兼首席行业分析师刘成军所言,我国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从制造业布局上来讲,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企业差异很大;从行业属性上看,集成电路、装备制造、3C与服装、原材料等行业同样差异很大。如果从总体上进行评价和判断,中国制造业处于从工业自动化向数字化迈进的进程中,而且存在大量不均衡的现象。

鉴于这种复杂局面,“补课”是必选项,有些企业要补自动化,有些要补精益化、信息化。虽然局部环节和领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一步到位,但整体的转型要尊重工业发展规律,需要持续积累和演进才能实现。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11-17/9896260.shtml

8、新时代高铁:发挥铁路优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行业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运力优势、全网优势、产业优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713900400223332&wfr=spider&for=pc

9、中新网:民营企业成江苏外贸增长主要拉动力之一

今年前10个月,江苏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8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13.9%,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拉动江苏省进出口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江苏省外贸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今年以来,江苏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势良好,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

11月8日,在南京海关所属江阴海关关员监管下,江阴市友邦家居用品有限公司252件木制家具顺利通过出口前检疫,乘船出口至IKEA宜家家居在马来西亚的海外仓。

江阴市友邦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是江阴一家从事竹木草家具制造的民营企业,是宜家家居供货商。去年以来,该企业通过一般贸易形式出口木家具至宜家家居海外仓,实现了产品在国外本地直接销售、配送。

“1月至10月,我们依托宜家家居在马来西亚建立的海外仓,实现货物出口金额约3000万元,货品涵盖晾衣架、金属置物架、小桌椅、酒吧桌等家居用品,实现了‘单未下,货先行’的快速供货模式。”该公司销售部经理陈梦楠表示。

在江苏苏州,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因产品升级、产能提升,国内外订单大幅增长。

为保障物流链稳定,苏州海关开设重点企业急需货物通关绿色通道,指导企业加强对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智能料理机等“网红”爆款产品的提前备货,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卡口放行,为物流通道提速。

下一步,南京海关将引导企业叠加适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政策、选择出口国家及相关海外仓,降低进入目的地的税收成本;加快出口前检疫流程,帮助企业压缩通关时间,以组合拳稳定外贸基本盘。

https://new.qq.com/rain/a/20221116A09OSU00

10、中国海关杂志:外贸企业不可错过的RCEP享惠“六个关键”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且主要是立刻降税到零和10年内降税到零,这意味着各方将在较短时间内兑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承诺。

https://new.qq.com/rain/a/20221116A05P8T00

11、搜狐新闻:“双碳”战略风向标,数字孪生零碳园区

零碳产业园的出现,是与我国 “双碳”战略规划息息相关的。零碳产业园,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零碳产业园区的远程一体化管控和指挥调度中心是数字孪生零碳园区的重要基础功能。

2020年9月在联合国第75届大会上,我国宣布力争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由此“双碳”战略正式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而与大型风光电基地相对应的“零碳产业园”,便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 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修订,科学确定国家重点产品能效能耗限额要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做能效、水效等方面的“领跑者”。

https://business.sohu.com/a/604110769_120228945

12、《财经》杂志:统一大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供销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强势“回归”,在全国各地大规模铺开,并将自身定位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坚力量和有效节点。

截至2020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基层社37652个;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9.24余万个,入社农户1515.7万人;拥有配送中心超过1.08万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供销合作社平台和流通体系。其中,湖北省已恢复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1300多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

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供销社系统已经占据社会商品零售中的重要份额,而且增长势头迅猛。

此外,近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招聘公务员的通告,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https://news.sina.com.cn/c/2022-11-18/doc-imqqsmrp6704675.shtml

13、环球物流网: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需要“三步走”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就交通运输而言,碳中和的艰巨性格外明显。”近日,在第一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透露,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0%。“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可能还会持续增加,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贺泓说。

那么,交通运输行业要实现碳中和应该采取哪些技术对策?又将如何分步实施?

短期:实现二氧化碳与污染物协同减排

中期:发展碳中和绿色燃料合成技术

远期:探索开发“太阳燃料”解决未来能源问题

http://news.global56.com/07/08/133723.asp

14、【苏州】工业园区走上科技招商“快车道”

着眼于区域发展方向,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技招商工作先起步、强团队、变思路——

2006年,当各地还没有打响“抢人”大战时,苏州工业园区已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瞄准人才和项目赛道率先抢跑。

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科技园、纳米城等重点国资载体均成立专门的招商团队,园区投促委、CSSD招商部、CBD招商中心结合自身职能,联动科招部门一同招商、同步推进,形成了聚焦产业、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科技招商工作格局。

扎根科招工作一线十余年的园区科创委副主任、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诗滔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对科技招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凡是有科技属性、高层次人才的项目我们会尽可能招进来,这是一个摸索期;后来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我们更加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领域,围绕国家政策、产业发展趋势、经济热点,不断调整和转换招商细分方向。”

如今,园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紧抓科技创新“一号动力”、项目建设“一号任务”,不断提升科技招商水平,积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集聚高端项目、高端要素、高端人才,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http://news.2500sz.com/doc/2022/11/12/922498.shtml

15、【河南】郑州将高频连通全球前30位货运枢纽航点

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19日举行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成果”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政府副市长潘开名表示,郑州市要做大做强“空中丝绸之路”,高频连通全球前30位货运枢纽航点,以实现郑州市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航线高效通达。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于本月16日在郑州举办,郑州市在论坛上发布了《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与展望》。郑州市政府副市长潘开名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郑州市将从五方面发力,加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1/21/593035.shtml

 

1、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

澎湃新闻 时间:2022-11-17

日前,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

报告指出

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全球领先,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快速成长。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深入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数字商务、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四是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数字惠民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城乡建设纵深推进。

五是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人大的指导推动下,加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网络安全机制、手段、能力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升网络风险防范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法律和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六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行稳致远。积极提出“中国倡议”,推动共享“中国红利”,积极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表现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数字鸿沟亟待弥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

面向未来,报告明确,要统筹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保障,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报告从八个方面

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问题,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

二是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建设,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持续推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和融合应用,积极培育垂直行业应用场景。

三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四是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装备数字化发展,发挥数字协同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龙头骨干企业的赋能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建设5G全连接工厂。

五是持续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强化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互联网+社会服务”,推进教育教学、体育健身、医疗健康、文化服务等领域数字化。

六是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出台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及配套政策,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规则,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七是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法律法规,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制度要求,强化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八是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在联合国贸发会议、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东盟等多边和区域框架下开展数字经济交流合作。

2、新《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标准》助企合规守信闯市场

法治日报  时间:2022-11-18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新《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标准》,将进一步引导外贸企业进行合规建设与自我革新,为我国外贸保稳提质发展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

信用管理既是海关监管的基石,也是外贸企业经营的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海关总署近日结合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要求,公布了新修订的《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

“新《标准》聚焦市场主体反映较为集中的‘程序繁琐、标准繁复’等问题,对原《标准》认证项目进行了较大幅度优化整合,由原来的269项优化整合至94项,缩减约65%,对重复表述、缺乏对应便利化措施、与企业经营实际不匹配的项目进行了删除优化。指标设置更科学、内容更精准、表述更简洁。”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长朱昉介绍说。

有关法律专家、外贸企业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引导外贸企业进行合规建设与自我革新,为我国外贸保稳提质发展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

聚焦海关监管标准体系再升级

“旧认证标准要求既要符合通用标准,又要符合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标准,两个标准加起来有43大项,我们理解起来很困难。”山东食圣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外贸部负责人王仪说,新《标准》中,企业只要符合通用标准16项和涉及企业进出口食品业务相关要求就可以了,条理更清晰,更好理解,企业也更有信心对标标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尽快通过海关认证,享受通关便利措施。

朱昉说,新《标准》保持了模式和框架两不变,即“通用标准+单项标准”模式不变,将通用、单项标准中重复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新通用标准对财务状况、守法规范等关键“硬性标准”均予以保留;新单项标准由原8个单项标准统一而成,秉持“信用+”管理理念,注重把信用管理与其他海关监管措施有机结合,内容覆盖保税、卫检、动植检、食品、跨境电商平台、外贸综合服务等10个业务领域。

“标准项目虽然减少,但能够更加鲜明体现海关管理要求的内容,同时标准要求未降低,现有高级认证企业不会产生大的标准落差,亦不会减损现有高级认证企业的权益。”朱昉说。

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胡颖也有同感:“新《标准》把8个单项标准整合优化成1个单项标准,且这个单项标准中的每一项也直观表明了企业该准备什么,更方便执行。同时,条款减少,但标准并未降低,不会让我们高级认证企业感受到权益减损。”

“新《标准》对于框架体系进行了升级调整,由‘围绕企业类型’转为‘围绕海关业务类型’,体现了标准制定者的前瞻性。”金杜律师事务所海关与贸易合规业务合伙人冯晓鹏律师对新《标准》的设计思路评价说,在新《标准》的适用体系下,企业类型不再受限,从事多种海关业务的综合性企业将不再需要叠加适用多个独立的单项标准,而是可以适用同一单项标准内的不同业务分项,这也为更多外贸新业态下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需求提供更为广阔的海关认证空间。

优化认证程序为企业减负增效

“打开新《标准》,第一感觉就是精简了很多。如将企业财务状况证明提交年度由‘连续提供三个会计年度’统一为‘上一会计年度’,既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又能同步实现为企业减负。”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事务部经理房武军举例说。

据朱昉介绍,新《标准》聚焦市场主体反映较为集中的“程序繁琐、标准繁复”等问题,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突出实用、管用、好用。例如,将原通用标准的“单证控制”项和原单项标准中12个相关分项整合优化为1个项目,将原通用标准的“信息系统”和原单项标准的15个相关分项整合优化为1个项目。

在广州海关企业管理和稽查处副处长钟剑锋看来,新《标准》将原通用标准的“信息系统”和原单项标准的15个相关分项整合优化为1个项目,同时不再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数据库作出具体要求,更加符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

冯晓鹏从“合规视角”分析认为,新《标准》删除了原《标准》中的“加分项”,平衡各企业认证难度,避免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成为大企业的“专属”,有利于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关注并以标准为目标,开展自身海关业务合规建设。

芯天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龙岗区一家高级认证企业,该公司关务总监卓女士说,“新《标准》设置更为科学,如增加了‘危险品瞒报’一票否决条款,对‘货物、物品安全’的要求更为科学严谨,为企业合规运营提供了重要指导。”

“新《标准》在便利关员认证执法的同时,实现进一步与世界海关组织国际规则趋同,为企业跨境货物贸易带来更多机遇与便利。”朱昉表示,新《标准》立足中国海关认证实践,与《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标准框架》)中“AEO条件”(AEO为经认证经营者的英文缩写)相关联内容予以整合,并根据执法实践增加“发现有不符合海关企业认证标准事项……应当主动及时向海关报告”,将企业内部自查与向海关主动披露相结合。

南京海关企业管理和稽查处处长马红兰认为,新《标准》是海关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增效的重要举措,指标设置进一步适配企业需求,同时接轨《标准框架》,进一步助力中国AEO企业走向国际。

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细化指引

“新《标准》出台,通过精简内容为企业‘减负’,但过于概要性的表述也可能会引发企业对于实际认证执法细则不明的担忧,给AEO认证申请前‘企业的认证自我评估’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冯晓鹏直言,“新《标准》目前尚无同步配套的细化指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仍要进一步探讨。”

“以‘财务状况标准’为例,其对于‘资产负债率’由‘无连续3年超过95%情形’改为‘无连续5年超过95%情形’,按照以往的认证实践,申请认证企业通常成立满3年,那么新《标准》下对于申请认证企业成立时长是否也将由‘3年’延长为‘5年’?海关目前尚未对此作出明确解答。”一些新设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提出疑问。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而言,部分成立时间可能在2019年跨境电商相关政策实施之后,其财务状况明显不满足‘5年’的基本时间条件,如果新《标准》对财务状况的解读暗含对企业成立时长的要求,这一变动可能反而限制了部分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申请高级认证的机会。”对此,冯晓鹏建议,海关应全面考虑各类企业的业务现实情况,在新《标准》适用初期,尽快征集企业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出台新《标准》的细化指南。

“从企业角度来看,新《标准》对认证指标进行了精简,设置上也更科学,企业在认证准备工作中能更简单直接了解认证标准的要求,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海关为企业减负增效做了很多工作。”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邓玮珠说,新《标准》增加了关企沟通联系合作的内容,使关企沟通更顺畅,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海关业务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海关正结合新《标准》,加强培训宣传,助力政策落实。广州海关通过“全覆盖宣讲+重点培育+精准辅导”相结合的信用培育工作模式,主动加强与地方商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对企业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南京海关第一时间组织关区认证专家开展学习交流,对即将开展实地认证的34家企业进行新旧标准对比解读,指导企业进行规范改进,避免因标准变更影响企业申请认证工作进度。杭州海关主动联系地方信用类公众号转发官方解读,通过线上线下一体研学、微直播等方式开展新旧标准对比解析,与最新版《标准框架》对照解析,统一关区执法尺度。

3、中国交通报:江苏集装箱公铁联运量同比增长26%

中国交通报 时间:2022-11-17

记者近日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获悉,1至10月,全省多式联运和运输结构调整主要监测指标运行良好,铁路运输量达7159.1万吨,同比增长6.5%;集装箱公铁联运量、铁水联运量、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和中欧(亚)班列开行量分别完成97.86万标箱、76.34万标箱、100.6万标箱和1625列,同比分别增长26%、35.2%、36.7%和11.9%。

今年以来,江苏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扩能改造、航道网络建设、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大创新装备设备研发投入;在全国率先开展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市建设工作,南京、无锡、徐州、苏州被确定为全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建设城市,示范建设期3年。

江苏深入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创建行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有序推进,今年前三季度共开行示范线路90条,完成联运量2688万吨、项目投资3.17亿元;发布4批23个国家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累计开通示范线路116条,涵盖了江苏主要多式联运节点,形成了错位发展、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良好布局。

江苏还将通过打造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江、沿海铁水(海铁)联运通道和沿京沪等干线铁路公铁联运通道,创新“内陆集装箱中心”“一单到底”模式等举措,全面推动多式联运和运输结构调整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逐步形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

4、智能化,港口更“聪明”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1-15

10月29日,碧海蓝天间,集装箱鳞次栉比,70多台智能运输机器人自如穿行,42个自动化轨道桥次第排开、快速运转……在天津港,人们对于码头的传统印象正被颠覆,新技术正不断驱动这座港口变得更“聪明”,向智慧港口转型升级。

智慧港口,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具有生产智能、管理智慧、保障有力等鲜明特征的现代港口运输新业态。“其包含智慧调度、智慧物流、智慧决策、智慧监管及智能支撑保障等系统。”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本成介绍。

近年来,智能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抢占“智”高点,竞逐“新赛道”,中国各大港口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引领全球港口智能化发展。

引领数字浪潮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智慧港口建设在中国已推进多年。

2017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重点在港口智慧物流、危险货物安全管理等方面,选取一批港口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带动中国港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对建设智慧港口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加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研发与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等。

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中国智慧港口建设的重要标志。专家指出,相较于传统码头,自动化码头可实现集装箱装卸、水平运输等环节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10月13日,伴随“中远海运天秤座”轮进港进行吊装作业,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以下简称“C段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准箱。从开工建设到完成100万标准箱仅耗费33个月,这创造了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用时最短纪录。

在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作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C段码头还以全新模式为世界港口智能化升级提供样本。

前推、侧移、微调、锁扣、定位……在C段码头智控中心,紧盯屏幕上的5G超高清视频,远程操作员冯旭熟练地控制着手中的操纵杆,为1公里外的货车装卸集装箱。仅用时75秒,一个集装箱便装卸完成。

“刚来到C段码头时,我是又惊又喜。这里不仅作业全部无人自动化,而且设备都是电力驱动。”冯旭告诉记者,“像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司机,过去每天都要爬到几十米的高空,在不足5平方米的驾驶室里,一坐就是一天。现在,大家都在办公室里工作,操控难度和劳动强度都低了不少。”

引领数字浪潮,发力新基建,由天津港集团、华为和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5G+智慧港口”项目在C段码头应用落地:自主搭建安全高效的5G专网与工业互联网,实现对码头全要素的自动感知与分析;打造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支撑全部生产设备的科学运营决策。

现如今,C段码头的智能调度全部在智控中心完成。工作人员坐在操作台前,就可以实时开展集装箱装卸作业。“全新的智能管控系统可实现全局最优调度,码头作业全部实现无人自动化。”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总经理杨荣说。

C段码头北侧不远处,两台风机叶片缓缓转动,为码头带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码头由‘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实现绿电自主供应,成为全球首个100%使用绿色电能,且绿色电能100%自产自足的‘零碳’码头。”杨荣告诉记者,系统并网发电10个月,已供电2077万千瓦时。

“去年天津港大型自动化集装箱装卸设备占比已达到35%,今年要达到60%以上,明年达到80%以上。”天津港集团董事长褚斌表示。

过去几年,浙江宁波舟山港也将智慧港口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不断提升港口自动化水平。2018年3月,建成了全国首个5G港口基站;2019年4月,舟山港实现5G+龙门吊远程控制等创新应用试验。随着大型设备逐步远程化、智能化作业,目前舟山港的自动化率已接近五成,整条作业链的运作效率提升了15%以上。

上海港、厦门港、深圳港等港口在作业自动化、信息互联共享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建成10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有8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建,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消化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已全面掌握了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技术和标准现已走出国门,以色列海法港、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等自动化码头,在总平面布置、装卸工艺等方面均采用了中国的技术标准。

坚持自主创新

勇闯智慧港口“无人区”

中国智慧港口建设跑出“加速度”,离不开相关创新团队的艰苦攻关。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不久前,山东港口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和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新智能管控系统,让港口实现生产资源、计划调度和作业控制的无缝衔接,第九次打破了自己保持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事实上,这些“世界纪录”的诞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进入21世纪,中国港口在码头硬件方面较为领先,但在全自动、半自动化码头方面,还有待加强。2013年,青岛港正式启动自动化码头建设项目。身为技术骨干,时年53岁的张连钢成为项目组长。

自动化码头起源于欧洲,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国家所垄断。为此,他曾带领团队到国外学习请教。“但对方不准我们下车,也不让拍照。”张连钢回忆,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任何“真经”。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种受制于人的遭遇,让张连钢下定决心:坚持自主创新,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回到青岛后,团队成员立即着手搜集资料,想方设法恶补专业短板。“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召开了3000多场技术分析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仅仅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就设计了40多稿。”项目组成员张卫对记者说。

按照惯例,自动化码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至少需要8到10年。“这个速度不够快,我们等不起。”张连钢带领团队进行研发流程改造,使每名成员都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等多重职责,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历经3年半的拼搏,2017年5月,由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正式投产运营,创造出多个全球“首创”。之后,张连钢又带领团队推出自主研发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应该树起‘中国样本’。这是我作为一个港口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张连钢说。

除了自动化码头,在青岛港的长期推进下,智慧港口建设成果在这片创新沃土遍地开花。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干散货码头的智能化改造,背后同样有一个勇于担当的团队——伟丽创新团队。

据了解,青岛港前港干散货码头于1993年投入运行,主要从事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干散货的装卸。随着时间推移,设备逐渐步入“老年期”,这为码头安全运营带来较大压力。

2020年3月,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平台和技术优势,前港分公司决定对自家“老码头”进行智能化改造,组建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项目团队,前港分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赵伟丽被任命为项目带头人。

“国际上干散货码头仅有单种机器的智能化探索,而我们直接将目标定在全部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赵伟丽告诉记者,改造工作不仅缺乏先例可循,由于许多设备的电控系统是几十年前的,团队想摸清它们的控制线路也格外困难。

但现实困境没有让创新团队退缩,反倒激发了他们“不服输、不认输”的性格,决心勇闯智慧港口“无人区”。在52台大型设备、140余台流动机械、200多条皮带流程组成的生产系统中,团队成员将现场视作“战场”,背着20多公斤的测试设备爬上16层楼高的卸船机,在不足3平方米的驾驶室内逐一校验控制器触点,在65公里长的皮带流程中反复调试。

经过两年半的不懈努力,他们最终梳理电气线路1000多条,攻克行业难题600余项,给老旧设备装上了“智慧芯”。据介绍,升级后的码头,平均能耗率降低10%,人员配置压缩15%,消除290余项安全隐患。

“与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不同,我们是老旧码头的改造,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这对于国内的干散货码头来说更有参考价值。”赵伟丽介绍,下一步,团队将在实践中继续改进优化设备设施,努力提升港口的智能化水平。

逐梦未来“智港”

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

“以科技赋能港口智慧,让港口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决策,合理配置和调度港口资源,使港口运营更可靠、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这是各大港口不懈追求的最终目标。”罗本成指出,当前,各地智慧港口落地进程正在加快。

伴随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发布,中国智慧港口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

202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建设港口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开展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推进电子单证、业务在线办理、危险品全链条监管、全程物流可视化等。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等港口既有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建设深圳海星、广州南沙四期、钦州等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在“洋山港区—东海大桥—临港物流园区”开展集疏运自动驾驶试点。

与此同时,多地相继出台方案规划,逐梦未来“智港”。

《江苏省智慧港口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省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口重点生产作业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全覆盖,危险货物码头安全生产实现100%数字化管理,对外开放港口疫情防控实现100%数字化管控,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实现100%数字化治理。

河南省着力打造平安、绿色、智能内河港口,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数字航道建设,促进船型标准化,通过服务、管理等多维度模式创新,提升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进智慧港口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行业“创新连接器”至关重要。

2022年8月18日,天津港集团联合华为、多家科研院校与行业头部企业成立“智慧港口全球创新实验室”,打造从“技术攻关”到“应用落地验证”及“商业价值”产学研用的完整闭环,推动港口产业数字化创新。

“实验室的成立,将带来更开阔的视野、超前的思路和领先的技术。”天津港集团副总裁杨杰敏说,未来,天津港将与更多科研院校、行业机构交流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生态体系,打造港口科技创新高地。

智慧港口的出现,对海关监管也提出了“快速验放、顺势监管”的现实要求。福州海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牵引作用,推出智慧监管平台,助力港口码头高效运转。

“我们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的应用,在数据流中将内贸、外贸货物分隔,实现了电子围网管好货物。”福州海关监管处副处长童冰星解释说,海关人员点击平台全景画面中的船舶、集装箱等监管对象,即可查看详细信息,并可以随时切换至实际监控画面,进行数据信息校验。

“有了智慧监管平台,我们可以灵活安排内外贸货物的堆放、吊装,港内接驳车辆作业时间平均降低25%,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每柜可以节省400元。”福州港江阴港区码头公司负责人庄兴强说。

“无论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港口企业,都要全面客观评估智慧港口建设条件,理清发展思路与路径,找准着力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此前建议,面向未来,各地应做好智慧港口的概念设计,从空间性、技术性、社会性、生态性等维度谋划好智慧港口的发展框架。(记者 刘乐艺)

5、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经济日报:2022-11-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堵链、断链、缺链等风险加剧,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产业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冲击。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唯一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展现出了强大韧性,更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可靠支撑。

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其稳定畅通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2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的稳定恢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其中,产业链较长的汽车和电子行业同比分别增长18.7%和9.4%,有力带动了上下游行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稳住工业经济增长,要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调度,强化区域间、上下游协调联动,着力疏通卡点堵点,坚决避免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问题,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

着眼长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长短结合,加快锻长板补短板。一方面,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国际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强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重点基础领域短板弱项,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全国一盘棋”,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降低制造业制度性成本和土地、资金、用能等成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一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和维护者。要加强“内外联动”,在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同时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熊 丽 来源:经济日报)

6、菜鸟发布《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多项绿色指标增长,绿色参与量创下新高

中国经济新闻网:2022-11-16

11月15日,菜鸟发布《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截至14日,参与绿色物流的消费者人次同比增加5%,快递从业人员同比增加30%。同时整个双11周期的快递包装回收量也将达到600万个,同比增长50%。

业内人士认为,双11绿色数据的攀升,意味着全社会环保减碳意识的增强,也意味着企业从追求发展规模到追求发展质量的思路转变。

双11物流一直备受关注。今年菜鸟大力投入科技减碳,25%的减碳量由此而来。共计700多台电动无人车开进了400多所高校,用全球最大规模的商用电动无人车配送队伍,实现配送减碳。

依托包括电子面单、装箱算法等在内菜鸟绿色供应链“七件套”,菜鸟持续让包裹瘦身减碳,平均每个包裹减少15%的包材使用。双11期间,有超过15万种商品通过菜鸟绿色供应链实现全链路减碳。

除了科技,菜鸟还不断创新减碳模式。今年天猫双11,菜鸟联动天猫超市、商家,让商品原箱销售,从而实现物流原箱发货,结合仓内旧包装的再利用,今年菜鸟发出的天猫超市包裹中,有7成均未产生新纸箱。

在消费者参与绿色物流方面,首次参与双11的物流互动社区——菜鸟绿色家园,与菜鸟驿站共同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联动配合。菜鸟驿站开展快递包装回收,菜鸟绿色家园在线上发放鸡蛋等礼品,鼓励消费者取件时顺手回收旧包装。而旧快递包装则能留下来再次寄件,让旧快递包装循环利用。今年双11菜鸟绿色寄件量也创下历史新高,每10个通过菜鸟APP下单到驿站寄件的人中,平均有超过6个人使用了旧快递包装寄件,绿色寄件率超过60%。

截止到14日,综合绿色回收和绿色寄件数据显示,江苏省、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和陕西省成为物流减碳大省,成都市、西安市、武汉市、广州市和合肥市成为物流减碳大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铜陵学院和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成为高校届的物流减碳大户。

大学生们也普遍比社会人更热衷参与绿色回收,人均回箱数达到3个,比社会人人均回箱数多了1个。记者在浙江农林大学采访时,校园驿站内回箱设施醒目,工作人员反复提醒,有的学生回箱数更是超过10个,学生参与绿色回收热情高。

菜鸟绿色物流总经理王昊苏表示,菜鸟通过科技和模式创新,应用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开展消费者参与度高的纸箱换蛋活动,让社会各界都能参与绿色活动,创造出绿色参与量的新高,也让绿色回收物流减碳理念被更多人接受。

7、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破局 “补课”是必选项

证券时报  时间:2022-11-17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正朝着中高级阶段迈进,但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国内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比较严重的两级分化。先进制造业、快消品等转型意愿较高的企业已经联合各类供应商规划数字化转型;相比之下,仍有部分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为落后,以钢铁行业为例,仅有不到1/3的企业着手试点或转型。

产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难点是理念上的认知转变。侯文皓曾问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大多数的回答都是“理念的改变”。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无人区”,投资能否带来价值存在不确定性,甚至连能否规避“试点陷阱”也不知。

因此,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首先必须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一把手有突破舒适圈、拥抱时代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保持耐心,坚定信心;第三要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构建适应变革且高效敏捷的组织,投入所有的资源参与转型。

大量、长期的时间与经济投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以美的为例,数字化转型10年,美的累积投入已达170亿元。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难点是其复杂性。正如工业互联网研习社创始人兼首席行业分析师刘成军所言,我国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从制造业布局上来讲,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企业差异很大;从行业属性上看,集成电路、装备制造、3C与服装、原材料等行业同样差异很大。如果从总体上进行评价和判断,中国制造业处于从工业自动化向数字化迈进的进程中,而且存在大量不均衡的现象。

鉴于这种复杂局面,“补课”是必选项,有些企业要补自动化,有些要补精益化、信息化。虽然局部环节和领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一步到位,但整体的转型要尊重工业发展规律,需要持续积累和演进才能实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凡建议,下一步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持续提升创新效能。同时,建立健全国家层面智能制造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加速细分领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孪生、工业5G、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等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和发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

无论如何,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时不我待。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机械工程专家周济曾指出,未来15年才真正是智能制造这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8、发挥铁路优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新时代高铁 时间:2022-11-17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行业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运力优势、全网优势、产业优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发挥体制优势,推进体系建设

铁路是国家资源配置的重要要素。在我国诸多行业中,铁路系统实行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和垂直管理,具有一整套成熟的建设、运输、经营、服务等体系。在助推铁路建设发展中,铁路体制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起到了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新世纪以来,铁路部门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持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构建形成了涵盖高铁工程建造、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三大领域的成套高铁技术体系,铁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具有显著的政治优势、协同优势、价值优势和战略优势。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途径。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重要是结构形态更优良、制度规则更规范、资源要素配置更高效、市场机制发挥更充分。从行业和企业层面看,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作为铁路行业,要立足构建发展新格局要求,发挥自身系统完善、顺畅一体的体制优势,加快融合发展,在牵引各区域深化推进市场规制融合、设施融通中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贡献力量。

发挥运力优势,体现骨干担当

人与物的大规模集聚和流动,是形成大市场的先决条件。铁路是客流和物流最重要的交通载体之一。新世纪以来,铁路建设发展规模不断扩展,运输供给效能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2万公里,其中高铁4.1万公里。截至2022年4月,高铁已覆盖全国94.9%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2021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26.12亿人,比上年增长4.08亿人,同比增长18.5%。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47,74亿吨,比上年增加2,21亿吨,同比增长4.9%。2021年,全国铁路总换算周转量完成42805.8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4025.16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周转量超过50%。

按照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覆盖95%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全国123高铁出行圈”,更好满足人们美好出行需要。按照《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届时,智能高铁率先建成,智慧铁路加快实现。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无论是从短期看,还是中长期考量,我国铁路源源不断、充沛增加的运力将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的市场基础设施保证之一。铁路部门要持续以交通强国、铁路强国的远志,以铁路为主导,全力参与推动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区域一体化发展。

发挥全网优势,促进高效协调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是在充分竞争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各地区市场间、各专业市场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开发、相互协调的有机市场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实处。目前,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显性、隐性壁垒,消除和破解市场分割任务艰巨。

但从加快建设现代流通网络而言,从铁路行业看,其运输网、经营网、管理网等完全是全国一体化、一张网、一个标准运作,这具有非常明显的先行优势。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方面,铁路系统在与社会多系统、多领域、多地区等对接,可以达到从顶层至底层直接贯通,全面方位深度对接。由此将减少不必要的协调沟通,有利于集成发力,打通堵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降低大市场构建成本,加快落实落地。

当前,“八纵八横”高铁网业已加密形成,同城化、一体化趋势加速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这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铁路在参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可率先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主动助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京

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一体化中,可优先推进协作,探索总结经验,打造示范典型,发挥引领作用。

发挥产业优势,激发市场动能

超大市场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看,铁路产业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与民族命运密切相连。

我国铁路产业规模庞大,涉及的直接产业链条,上游涵盖项目勘察、铁路设计、工程建设和铁路车辆、机械、电气、通信等设备制造;中游是铁路运输服务;下游是铁路修管用维护等。与铁路相关的多元经营产业链还涉及保险、广告、酒店、餐饮、工贸、旅游、文化等诸多领域。铁路产业就资产、市场规模和客户群体看,实属完整统一的巨大超级市场。涉及铁路产业的多个施工建设企业,常年在世界五百强前列。以运输服务龙头企业而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全球最大的运输企业,资产总额数万亿元。2021年,国铁集团实现收入11313亿元。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能够畅通国内大循环,从而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近年来,铁路产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建设领域,形成了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重大成果;在运输服务领域,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形成品牌,持续扩大规模。铁路产业在立足内循环,助力“双循环”的贡献巨大,作用不断显现。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铁路应该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推动区域分工深化和一体化发展,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从要素供给到商品消费的城乡、区域循环畅通中持续发力。要重点聚焦绿色发展目标,建设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通过创新流通组织和业态模式,积极参与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畅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快运物流》杂志上)

网络编辑:路言

9、民营企业成江苏外贸增长主要拉动力之一

智通财经 时间:2022-11-03

中新网南京11月16日电 (王伟 徐茜)据南京海关16日消息,今年前10个月,江苏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8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13.9%,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拉动江苏省进出口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江苏省外贸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今年以来,江苏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势良好,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

11月8日,在南京海关所属江阴海关关员监管下,江阴市友邦家居用品有限公司252件木制家具顺利通过出口前检疫,乘船出口至IKEA宜家家居在马来西亚的海外仓。

江阴市友邦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是江阴一家从事竹木草家具制造的民营企业,是宜家家居供货商。去年以来,该企业通过一般贸易形式出口木家具至宜家家居海外仓,实现了产品在国外本地直接销售、配送。

“1月至10月,我们依托宜家家居在马来西亚建立的海外仓,实现货物出口金额约3000万元,货品涵盖晾衣架、金属置物架、小桌椅、酒吧桌等家居用品,实现了‘单未下,货先行’的快速供货模式。”该公司销售部经理陈梦楠表示。

在江苏苏州,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因产品升级、产能提升,国内外订单大幅增长。

为保障物流链稳定,苏州海关开设重点企业急需货物通关绿色通道,指导企业加强对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智能料理机等“网红”爆款产品的提前备货,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卡口放行,为物流通道提速。

下一步,南京海关将引导企业叠加适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政策、选择出口国家及相关海外仓,降低进入目的地的税收成本;加快出口前检疫流程,帮助企业压缩通关时间,以组合拳稳定外贸基本盘。

10、海关科普|外贸企业不可错过的RCEP享惠“六个关键”

中国海关杂志  时间:2022-11-16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且主要是立刻降税到零和10年内降税到零,这意味着各方将在较短时间内兑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承诺。进出口货物如需在RCEP项下享受优惠关税待遇,可以参照以下六个操作关键点:

确定商品HS编码

确定RCEP商品降税情况之前,应先正确确定商品在进口国的税则归类。商品税则归类是根据国际认可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系统》进行的,即协调制度(HS)。协调制度(HS)是由世界海关组织(WCO)开发的一种国际术语,已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关将其用作征税和贸易统计的基础。目前,RCEP成员国海关均已按照WCO规定实施2022年版协调制度,而RCEP用以确定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PSR)在2022年实施的是2012年版协调制度的版本,因此,在2022年版协调制度的PSR正式实施前,申办RCEP原产地证明时,要特别留意在原产地证明中填写货物的2012年版HS编码,而不是直接使用进出口申报时的2022年版HS编码。例如,新能源电动汽车的2022年版HS编码为8703.80,但在2012年版协调制度中,新能源电动汽车的HS编码为8703.90,因此,在RCEP原产地证明中的HS编码应填写8703.90。

在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确定商品编码是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法定义务。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根据申报货物的属性、成分、含量、结构、品质、规格、型号、功能、加工工艺、用途、来源等要素,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的目录条文、归类总规则、类注、章注、品名注释、子目注释、其他归类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的规定,确定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或者通过海关总署官网的进出口税则查询栏目进行查询参考。企业如有不明事项,可进一步咨询所在地海关或报关代理人,还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预裁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向注册地直属海关提出预裁定申请。

查看降税清单

RCEP各成员国分别采用统一减让和国别减让两种方式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统一减让,即同一产品对其他成员国适用相同的降税安排,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8个成员国采用该种方式,这些成员国只有一张关税承诺表,同一税号下的原产货物在上述成员国进口时,都将缴纳相同的关税。国别减让,即在大部分产品采取统一减让的基础上,小部分产品对不同国家适用不同的降税安排,中国、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7个成员国采用该种方式,这意味着同一税号下的原产于不同成员国的货物,在进口时可能适用不同的RCEP税率。RCEP项下共有37张关税减让表,企业可先找到货物进口国的关税减让清单,再根据HS编码查货物的关税减让情况。例如,出口到日本的螺栓(HS编码731815.011,基准税率为2.8%),日本对东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产货物实行零关税;对中国、韩国原产货物实行非线性降税,过渡期为10年,2022年税率为2.5%,2031年0.3%,自2032年起实施零关税。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例外商品,即不降税商品,是无法在进口国享受RCEP优惠税率的。

RCEP与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韩自贸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澳自贸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柬自贸协定》)《亚太贸易协定》7个优惠贸易协定形成税率交叉。当货物出口到这些协定缔约国时,可以评估选择适用哪个优惠贸易协定,从降税清单产品范围、原产地标准宽严程度、关税减让幅度、操作程序便利程度等方面对进出口货物进行针对性对比分析,做好关税筹划,选择最佳享惠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享受关税减让红利。

例如,出口至柬埔寨的电动自行车(HS编码8711.6011,基准税率15%),该产品不在《中柬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降税清单内,但在RCEP项下(HS编码 8711.9051)第一年不降税,从第二年开始降为13%,此后隔年递降2%,第13年起实现零关税。因此,自2023年起,企业可以选择享受RCEP优惠关税。

又如,出口至韩国的柴油发电机组(HS编码8502.1120,基准税率8%),在《亚太贸易协定》项下,产品关税减让幅度为30%,协定税率为5.6%;在《中韩自贸协定》项下,2022年协定税率为3.7%,2029年实现零关税;在RCEP项下,2022年协定税率为7.2%,在2031年实现零关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基准税率保持8%不变的前提下,在2022年至2030年,《中韩自贸协定》是企业的首选;自2031年起,RCEP和《中韩自贸协定》都能享受零关税待遇,企业可根据货物实际需求自由选择。

确定商品能否获得RCEP原产资格

只有获得RCEP原产资格的商品,才可以在RCEP成员国享受优惠关税待遇。RCEP原产地规则规定了货物获得原产资格的实体性判定标准,由原产地标准和补充规则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判定货物原产资格的规定。其中,原产地标准明确了原产货物的涵盖范围,列明了货物适用原产资格的具体条件;补充规则对累积、微小加工和处理、微小含量、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处理、附件、备件和工具、间接材料、可互换货物或材料、生产用材料、标准单元、对特定货物的待遇、直接运输等作出了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货物,可以判定为RCEP项下原产货物(以下简称“原产货物”),具备RCEP项下原产资格(以下简称“原产资格”):在一成员国完全获得或者生产;在一成员国完全使用原产材料生产;在一成员国使用非原产材料生产,但符合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规定的税则归类改变、区域价值成分、制造加工工序或者其他要求,完成了实质性改变。

原产货物除了要满足上述三类情况之一以外,货物原产资格的判定还包括一些补充、辅助性规则,以考虑货物生产、运输的各种情形下判定原产资格的要求。

RCEP的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列明了全部税则号列适用的实质性改变标准,主要包括区域价值成分、税则归类改变(章改变、品目改变、子目改变)、加工工序标准等单一标准,以及上述标准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组成的选择性标准。对于各方议定不允许使用非原产材料的产品,如活动物、部分植物产品等初级农产品,RCEP按照国际惯例在相应的税号中标注“WO”,即完全获得,这意味着该产品只能通过完全获得或生产(WO),以及完全由原产材料生产(PE)而来。

申办RCEP原产地证明

原产地证明是原产货物在进口通关时证明原产资格及原产国,申请享受关税减让的重要凭证。RCEP项下原产地证明包括原产地证书和原产地声明。原产地证明采用书面形式,以英文填制。背对背原产地证明是RCEP项下的一种特殊原产地证明,是指成员国出口货物在中间成员国拆分后,可以在不超过初始原产地证明所载数量和有效期内,由中间成员国的签证机构或经核准出口商根据首次出口成员国签发的原始原产地证明文件,签发的原产地证书或开具的原产地声明。使用背对背原产地证明再次出口货物并在进口国享受协定税率,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在销售策略以及物流安排方面的灵活性。RCEP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的申办程序为:

原产地证书由出口成员国的签证机构签发,具有该签证机构的授权签名和印章。我国出口货物发货人及其代理人、已进行原产地企业备案的境内生产商及其代理人,可以向海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其地方分会等我国签证机构申请签发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

原产地声明是由企业自主开具的一种原产地证明形式,目前RCEP项下有效的原产地声明应当由经核准出口商开具。经核准出口商由各成员国依照其国内法律法规授予,RCEP项下的经核准出口商在信息交换至其他成员国后生效。RCEP项下原产地声明应当符合协定第三章附件二所规定的最低信息要求,并载有签发者的姓名、签名和开具日期。我国经核准出口商须经企业所在地主管海关予以认定,获得认定后通过海关经核准出口商管理信息化系统自主开具RCEP原产地声明和RCEP背对背原产地声明。

申请人申请签发RCEP背对背原产地证明的,应当提交初始RCEP原产地证明正本。在我国开具RCEP背对背原产地证明前,企业须先通过优惠贸易协定原产地要素申报系统填报初始RCEP原产地证明电子数据(已经实施电子联网的无须进行此操作),方可进行RCEP背对背原产地证明的申请或开具。

RCEP原产地证书应当在货物装运前签发。申请人由于过失或者其他合理原因未能在装运前向签证机构申请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的,可以自货物装运之日起1年内向签证机构申请补发。

RCEP原产地证书所载信息有误或者需要补充信息的,申请人可以自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之日起1年内,凭RCEP原产地证书正本向原签证机构申请更正。

已签发的RCEP原产地证书正本遗失或者损毁的,申请人可以自该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之日起1年内,向原签证机构申请签发经认证的RCEP原产地证书副本。

RCEP原产地证明自签发或者开具之日起1年内有效。RCEP背对背原产地证明的有效期与初始RCEP原产地证明的有效期一致。

进口货物通关享惠程序

商品在进口国通关时,必须满足进口国海关的管理要求,才能享受到RCEP优惠关税待遇。

在RCEP项下,进口国海关基于原产地证明对原产货物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为享受RCEP优惠关税待遇,进口商应当在报关单上申明该货物具备原产资格,并提交原产地证明正本或经认证的真实副本。进口货物完税价格不超过200美元或与其等额的进口成员国货币(或进口成员国规定的其他更高金额),或者进口国海关免除提交要求的货物,可免予提交原产地证明。为规避优惠关税待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次或多次进口货物的,不适用免除规定。

在我国,进口货物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为进口原产货物申请适用RCEP项下税率的,应当按照海关总署有关规定申报,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境货物备案清单》,申明适用RCEP税率,并提交符合RCEP文本要求的海关原产地证明和其他单证,具体包括:有效的RCEP项下原产地证明;货物的商业发票;货物的全程运输单证;货物经过其他国家(地区)运输至中国境内的,还应当提交证明货物符合规定的其他证明文件。

进口商在进口时未提交原产地证明的,可以按照进口成员国的国内法律法规补交原产地证明,申请享受RCEP优惠关税待遇。在我国,进口商进口时未能持有原产地证明的,可以就进口货物具备原产资格向海关进行补充申报并提供税款担保,海关按照规定办理进口手续,进口商事后补交原产地证明,符合规定的可以享受RCEP优惠关税待遇。

出口货物通关享惠受阻协调

RCEP出口原产货物在进口国海关通关享惠受阻时,可以由出口成员国指定的原产地业务联络点负责向进口成员国海关指定的原产地业务联络点进行通关协调。

在我国,RCEP项下合法正常的出口货物持真实有效的RCEP原产地证明在进口成员国申报进口时,如无法顺利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的,申请人可及时向签证机构或主管海关反馈准确翔实情况,确认需要中国海关向进口国海关进行享惠受阻协调的,可登录“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https://www.singlewindow.cn/)发起享惠受阻协调申请,海关将根据具体情况向进口国海关开展通关协调。

11、“双碳”战略风向标,数字孪生零碳园区

搜狐新闻  时间:2022-11-09

零碳产业园的出现,是与我国 “双碳”战略规划息息相关的。零碳产业园,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零碳产业园区的远程一体化管控和指挥调度中心是数字孪生零碳园区的重要基础功能。

2020年9月在联合国第75届大会上,我国宣布力争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由此“双碳”战略正式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而与大型风光电基地相对应的“零碳产业园”,便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 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修订,科学确定国家重点产品能效能耗限额要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做能效、水效等方面的“领跑者”。

一方面,营造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稳定外商投资预期、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外资参与到中国宏大的“双碳”战略中去,并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寻找发力点,共同推动全球的气候目标如期实现。

2016年12月,中国碳卫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成为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目标是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2020年初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碳卫星加入欧洲空间局第三方卫星数据应用计划,也表明中国碳卫星及其观测数据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本研究在该协议的支持下,联合使用了中国碳卫星和欧洲哨兵卫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碳卫星的监测能力。

过去十年,我国低碳转型成果显著。据生态环境部披露,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这十年,降碳和减污协同推进。我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绿色多元的能源体系加速建立。绿色转型是我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这是涉及生产和生活系统性变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在行动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

在零碳园区建设中,数字孪生技术从四个方向为“零碳产业园”进行了赋能:

一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路径完成了能源供应和存储系统的全面提效;二是应用美的生产的暖通空调、数智电梯产品,提升综合设备效能;三是运用楼宇自控、智能照明、智慧运营IOC等技术实现了综合系统提效;四是以灵动办公、无界会议和智慧通行为途径打造智慧办公管理系统。

数字孪生作为数字浪潮下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是解决物理实体与虚拟实体之间的交互共融的关键技术,也是支撑园区数字化升级转型的一种有效思路和技术路径。

随着BIM、3D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园区建设发展新模式,能够让数据结合园区运营的核心指标,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运营管理人员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让数据真正对园区的运营决策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

12、统一大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供销社?

《财经》杂志  时间:2022-11-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强势“回归”,在全国各地大规模铺开,并将自身定位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坚力量和有效节点。

截至2020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基层社37652个;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9.24余万个,入社农户1515.7万人;拥有配送中心超过1.08万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供销合作社平台和流通体系。其中,湖北省已恢复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1300多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

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供销社系统已经占据社会商品零售中的重要份额,而且增长势头迅猛。

此外,近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招聘公务员的通告,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统一大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供销合作社?

供销社的经济环境今昔大不同

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作为“第二商业部”,是国家授予农产品收购及农村生产生活物资特许经营的垄断性商业组织,其依靠国家力量关闭农村集贸市场、限制私商、实行工业品统购包销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与国营商业系统、国营粮食系统分享垄断中国商品流通的特权。

1952年-1981年,供销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额占农村的比重在60%以上,最高达72.4%。棉花、茶叶等收购量一般占90%以上,不少年份是100%。农村地区所实行的统购派购制度,除了对粮棉油3项实行统购,还对生猪、鸡蛋、糖料、桑丝、蚕茧、黄红麻、烤烟、水产品等实行派购,品种多达132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副土特产品。而且,供销合作社垄断农村市场流通,不仅仅是商品流通的行政控制,还在于以固定价格和行政调拨的方式。

时至今日,计划经济体制早已成为历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今日中国进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市场经济体制已不再需要旧有的供销合作社这样的垄断性特许经营单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竞争性市场的均衡结果是帕累托最优配置。这一竞争性市场是由买卖双方参与主体形成的。其中,买方在其预算空间里选择消费束以优化其效用水平;卖方是独立且权责对称的经济实体,为更好服务买方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在竞争中性市场规则下开展竞争。

因此,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须有大量独立且权责对称的经营主体,它们遵循竞争中性市场规则,自由缔约、合作竞争、相互行为。简单来说,统一大市场是竞争中性规则上的大市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竞争中性的法律含义是公平竞争、反不正当竞争。一个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的参与者,都应该是没有额外特权、权责对称、盈亏自负的经营主体。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供销合作社跟其他经营主体一样,在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平等竞争,对于农民当然是好事。换句话说,要获得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则需要各个经营主体,包括供销合作社在内,都没有额外特权,同时也是权责对称、盈亏自负的。

供销合作社是国际合作社联盟(ICA)的最大成员。国际合作社联盟是1946年首批获得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咨商地位的41个非政府组织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世界公认的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源自于一个半多世纪之前英国的罗虚代尔原则。1843年,英国北方小镇罗虚代尔(Rochdale)一家法兰绒纺织厂的13名工人成立了消费合作社。这是与中国供销合作社类似的合作社组织,作为公众服务机构,它与其他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并没有限制社员只能在本合作社里买卖,从而排斥其他经营主体。这也是促使该消费合作社持续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品质的必要条件。

人们为什么关注供销社“回归”

如今人们对供销合作社“重出江湖”“又回来了”的反应,主要是出于对自身生活改变的担心。毕竟供销合作社兴盛时,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最短缺的年代。计划经济体制赋予供销合作社执行统购统销的特殊功能,排斥了正常的商品交换和流通,限制了农民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扼制了生产积极性,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了经济停滞。只要对计划经济时代有经历有了解的人,可能都免不了会担心。“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所以,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通过可置信的承诺来避免这种担心。这需要:让大家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销合作社与计划经济中的供销合作社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竞争市场的平等参与者,后者是被赋予特许经营权的商业垄断组织;让大家相信——供销合作社跟其他的经营主体一样,会在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平等参与竞争,而不是一个特殊的、凌驾于其他经营主体之上的存在。

但是,目前的供销合作社的运营状态,与高标准市场经济主体的要求,还存在距离。

供销合作社系统虽然是集体所有制,但在运行架构上,更类似一个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制:全国层面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正部级公务员编制;省级层面的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厅局级参公事业编制;市级和县级供销合作社也是参公事业编制。因为公职人员不能经营盈利事业,所以到乡镇供销合作社层面,采取的是县级供销合作社统一领导下的社员加盟模式,通过跟其他农民合作社合作来发展经营业务。

近三十年来中国整体性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促使供销合作社发生了改变,增加了现代公司治理成分和色彩,但仍然保留着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制。

目前,供销社概念的上市公司有15家,总市值1225亿元,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一些省级供销合作社控股或参股。因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省级供销联合社具有公务员和参公事业编制,不能直接经营营利性经济业务,所以,就需要另设经济实体。

近日供销社概念股涨停受到公众关注。其实,这种涨停缺乏合适的价值基础,因为真正的合作社奉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甚至有法学家认为资本报酬有限是合作社的核心原则,而供销社作为合作社存在,并一直以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为发展目标,这就意味着其为投资者分享的利润是有限的。而且,供销社本身的定位也是低利润,所以,相关概念股的价值增长空间是有限的。

从这样的组织架构可以看出,供销合作社并非市场经济中的正常市场主体,其委托代理层次太多,成本势必很高。同时,整个系统的上层架构是按照非企业模式组织的,必然使用非企业运营方式领导一线员工,导致无效率。在经营无效率的情况下,势必寻求特许经营权,实现垄断经营,那就有回到过去老路的可能。

所以,供销合作社对外宣称的低成本承诺是不可置信的。一旦供销合作社进入竞争性市场,那么其系统运营的高成本劣势就会暴露无遗。这已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下的供销合作社的整体性溃败证明了。

1984年一号文件放开了农村供应市场,供销合作社失去农村市场的垄断权。因为农村市场结构开始转型,越来越转向竞争,并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供销合作社因为其较高的经营成本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的、整系统的大规模亏损。以至于到1999年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以解决供销合作社“人员负担及债务包袱沉重,亏损不断增加”的问题。

在此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发展中,供销合作社因为其高运营成本而被其他经营主体(如民营超市、各类电商等)不断被挤出农村市场。这个重要事实也印证了一个经济学常识——市场的充分竞争是降低经营主体成本的真正有效手段。

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府与市场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也就是说,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政企不分状态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比如,如果我们看到进一家企业工作还需要进行公务员考试的新闻,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而这种有公权力背书的行为,可能会扭曲健康的市场环境。再比如,从2019年准备推出《供销合作社条例》,到2021年《供销合作社条例》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这些都在强化供销合作社的政企混合不分特色。

近些年供销合作社的现代公司治理转型,是迫于市场化改革大环境而为之,并未改变其政企混合色彩浓厚的底色,其近年来大规模“回归”,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担心也就不奇怪了。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是,能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交易、平等竞争的经营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并不需要一个从中央到乡镇的统一经营的供销合作社网络,因为这是无效率、不经济、无竞争力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无数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如果供销合作社跟其他的经营主体一样平等竞争,只是作为供农民自由选择的选项,应该是好事。

总而言之,统一大市场需要的供销合作社是一个没有额外特权、权责对称、盈亏自负的经营主体。

如何让供销社融入统一大市场?

那么,如何让供销合作社体系为统一大市场所需要?

可以借鉴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经验,与时俱进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民生需要,更合理发挥供销合作社庞大资产的功能。本文初步给出几方面的改革建议。

首先,可以将全国、省、市拥有公务员编制或参公事业编制的供销合作社机构,与相应层级的商务部门合并,并成为其内设行政机构。

其实,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就合并到商业部,设立供销合作管理司,以促使供销合作社恢复的“三性”(就是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所以,这一改革措施有史可鉴。

之所以建议这样的安排,一是因为功能对口,供销合作社的使命是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农民群众生活,商务部门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承担制订和实施国内外经济贸易政策、推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职责;二是根据行政区划来看,真正与广泛农村地区有直接接触的是县级、乡级层面的供销合作社,市级及以上层面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与农民和农村并无直接联系;三是是可以减少供销合作社体系的行政成本,同时促使其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与形塑,这样,公务员编制和参公事业编制的国家工作人员可以脱身于盈利性经济活动,而专注于公共服务职能,也有利于廉政建设。

其次,供销合作社体系的庞大资产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民生迫切需要,更合理发挥功能。这个问题在1982年国家机构合并和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没有得到解决。

1982年机构合并后,仍然保留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在商业部内设立供销合作管理司,供销合作社的财务、基建、物资帐户是单列的。

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供销合作总社没有跟同样属于行政性流通体系的商业部、物资部、粮食部等一起撤销、归并。

因此,需要为供销合作社体系的庞大资产找到合理的所有者与良善的用途,这样也有利于将市级及以上供销合作社系统归并到商务主管部门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

供销合作社体系的资产所有者是1949年-1984年“身份农民”,所以可以考虑,将市级及以上的供销合作社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全部价值落实、返还给1984年之前的全体身份农民(及其继承人),具体形式为过户到相应层面的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会,作为养老金账户储备。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金差距,有助于充实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也有利于建设共同富裕。

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已经具有比较系统的金融市场基础,可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体系集体资产的价值变现。

再次,在反垄断法框架内,开展县级、乡级层面的供销合作社的经营业务,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最后,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包括社员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是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资本有限报酬。这样才能在微观运营上保证供销合作社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13、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需要“三步走”

环球物流网  时间:2022-11-15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就交通运输而言,碳中和的艰巨性格外明显。”近日,在第一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透露,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0%。“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可能还会持续增加,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贺泓说。

那么,交通运输行业要实现碳中和应该采取哪些技术对策?又将如何分步实施?

短期:实现二氧化碳与污染物协同减排

从2016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大产销国,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的40%。但在货运方面,柴油机仍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交通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今后一段时期内,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实现二氧化碳与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一项重点工作。”贺泓说。

从国一排放标准到国六排放标准,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国六阶段的污染排放已趋近“净零排放”。贺泓表示,此阶段更加严格限制柴油燃烧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量值,柴油机颗粒捕捉技术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柴油机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从效果来看,国六标准下的新型内燃机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到99%。

“今后,在即将制定的国七标准下,不仅要进一步执行碳污协同减排路线,而且对二氧化碳也要提出限制指标,污染物将实现‘净零排放’。”贺泓介绍,这就要求发动机要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结合更高效的排放后处理和热管理技术,实现柴油机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的高效协同减排。

中期:发展碳中和绿色燃料合成技术

由于柴油为化石燃料,前期不管怎样进行碳污协同减排,二氧化碳始终无法实现“净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在燃料和燃烧工艺上不断创新,发展碳中和绿色燃料合成技术以及碳中和内燃机技术。

当前,已有两种碳中和燃料在规模化应用。一种是生物柴油,另一种是生物质乙醇。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生物燃料能源为970亿千瓦时,其中生物质乙醇占64%,生物柴油占29%。

贺泓介绍,生物柴油来自动物或者植物的油脂,比如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就是“变废为宝”的很好案例。但由于来源量小,导致生物柴油的应用规模受到限制。

而生物质乙醇就没有来源的困扰。贺泓说,生物质乙醇一方面可以来自粮食,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秸秆、木材等纤维素类物质。2000年,我国便开始用玉米、小麦等战备陈化粮建设年产102万吨的生物质乙醇生产装置,2019年生物质乙醇生产装置已达到年产284万吨。这一措施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物质乙醇的第三大生产国和使用国。

“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是非粮的生物质。”贺泓表示,在这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生物发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带领团队研发了纤维素乙醇技术并建设了万吨级示范装置。“他们的技术可以让5吨的秸秆产出1吨的生物质乙醇。目前生物质乙醇的成本要比化石燃料高一些,下一步还要继续降低成本,这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贺泓说。

远期:探索开发“太阳燃料”解决未来能源问题

“‘太阳燃料’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贺泓说,“太阳燃料”就是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燃料。

如今,利用太阳能将水采取电离方式转化为氢气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仅管氢不易储存,但是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可以制成各种化学品或者燃料,比如甲醇。

虽然甲醇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碳 ,但甲醇是由氢气和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的,其生产过程是负碳过程,因此二者正好实现碳中和。

贺泓表示,当前氢燃料电池技术也在积极进行探索。未来,基于绿氢与二氧化碳捕集的碳中和燃料、基于生物质转换的碳中和燃料等都有可能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14、苏州工业园区走上科技招商“快车道”

苏州日报· 时间:2022-11-12

着眼于区域发展方向,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技招商工作先起步、强团队、变思路——

2006年,当各地还没有打响“抢人”大战时,苏州工业园区已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瞄准人才和项目赛道率先抢跑。

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科技园、纳米城等重点国资载体均成立专门的招商团队,园区投促委、CSSD招商部、CBD招商中心结合自身职能,联动科招部门一同招商、同步推进,形成了聚焦产业、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科技招商工作格局。

扎根科招工作一线十余年的园区科创委副主任、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诗滔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对科技招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凡是有科技属性、高层次人才的项目我们会尽可能招进来,这是一个摸索期;后来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我们更加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领域,围绕国家政策、产业发展趋势、经济热点,不断调整和转换招商细分方向。”

如今,园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紧抓科技创新“一号动力”、项目建设“一号任务”,不断提升科技招商水平,积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集聚高端项目、高端要素、高端人才,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2011年,从美国只身来苏州的张大为决定将项目落地在园区。在他看来,苏州和园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十分具有前瞻性,“当时无论对落地项目的扶持政策,还是链接的资源都非常吸引人,天时地利人和,让我决定留在这里。”

于是,苏州韬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是一家以小分子一类创新药自主研发为核心、以国内外未被满足的迫切的临床需求为导向,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化学新药研发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多款创新药物,其中8个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正在准备上市申请。

这十多年中,企业有三次关键的发展节点让张大为印象深刻:“公司发展经历了规模扩张、融资需求和争取上市这三个重要阶段,都得到了园区的全方面支持。尤其是获悉我们有上市需求后,园区在工商、税务、申报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们没有专门的申报专员,园区还给我们进行了材料辅导等。”

在园区,像韬略一样落地并扎根的企业不胜枚举。这些企业的发展势头也为园区科技招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2019年以来,全区已累计引进科技项目3995个,其中,三大重点产业项目3229个。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了罗氏诊断、贝朗、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近30家;纳米技术应用方面集聚了纳微科技、纳芯微、桐力光电、汉骅半导体等一批细分领域创新企业;人工智能领域引进微软、华为、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创新中心,培育了思必驰、同元软控等细分赛道行业龙头。

同时,创新人才加速会聚。聚焦“人才第一资源”,2007年园区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建立常年申报机制,紧扣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针对性筛选引进质量好、层次高的人才项目,并依托国家、省、市多级人才计划,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目前,园区科技领军累计支持项目2285个,其中重大领军68名,培育诞生了园区60%的上市企业、93%的独角兽企业及准独角兽企业。

如今,园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发展迅猛。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1177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幅。

积累丰富科技招商经验

有的放矢,让园区科技招商工作取得了亮丽的成绩。

如今,科技招商中心依托一支强劲的队伍,围绕集聚高端项目、高端要素、高端人才,探索形成了精准化、创新化、协同化、专业化、平台化、精细化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

其中,精准化机制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肖诗滔表示,招商要顺势而为,而不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一方面我们聚焦强链补链。通过分析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关键环节、重点和空白领域、薄弱环节以及未来爆发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滚动编制产业图谱,聚焦细分领域实施精准招商。另一方面突出产才融合,促进招商项目库和人才需求库有机结合。”

据悉,园区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项目中,约80%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形成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格局。

创新化的“新”在招商方式。园区充分发挥国资国企的平台功能和融资黏合剂功能,创设母基金和各类专业基金,打造多渠道、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去年,园区设立科创基金,一期总规模15亿元,采取直投和拨投结合方式,帮助支持区内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这些招商成果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34岁的强劲队伍。

一直以来,园区非常重视科技招商队伍的专业化背景。科招中心招商人员100%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且主要为理工科,由此建立起了一支熟悉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产业链创新链情况、精通亲商服务本领、掌握产业发展政策的优秀招商队伍。

肖诗滔说:“我们一直以客户视角帮助项目和企业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提供资源对接,招商专员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政策宣贯,这需要我们专员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学习。”

科技招商中心坚持人员到一线锻炼、从一线选拔,从急难、重点、繁琐、长线任务等全方位的工作环节中考验队伍、锤炼队伍,不断细化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政策体系。

“园区的营商环境是打动项目落地的主要原因,但是招商专员的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同样重要,很多项目引进之后,与我们不仅是合作关系,也是终生的朋友。这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成就感,让我们体会到,企业的发展也有我们的参与和付出。”肖诗滔说。

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去年7月落户的伏瓦科技今年夏天搬进了新的办公场所。

创始人苗昰告诉记者,去年3月,他们就在全国多个地方进行了考察,最终选择落户园区。

“我们的目光锁定在产业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回国后朋友极力推荐我们来园区,考察后我们发现,这里产业集群完备,地理位置优越,亲商服务一流。尤其是对我们的诉求响应非常迅速,所以我和我的团队一致决定落户这里。”

在电池安全检测领域,伏瓦科技依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开辟出电池健康预测新路径,通过打造电池数据分析和决策平台,从数据角度出发,提供与高度耦合高度复杂的环境有机结合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可为电池产品提供风险分级、问题电芯定位、风险处理建议等服务,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苗昰表示,虽然公司还在初创阶段,但是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接下来就是谋求实现从1到100。“我们以电池安全健康为支点,希望未来能够往上游和下游做迁移,撬动整体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跟园区的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一样,依托园区的支持,用人工智能在自己所在的行业探索、拓展发展新思路。”

园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建设,对苗昰来说如“鱼入大海”。他表示,园区正在全力建设“一区两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等重大科技平台,打造了苏州超级计算中心、ITBT融合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让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园区因为产业生态完备,无论是人才、平台还是上下游的供应链都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吸引企业长期扎根的重要保障。

为了进一步赋能企业发展全周期,园区科技招商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细分早、中、晚期不同阶段,建立完善科技项目准入标准、重大项目评估规范等,切实提升项目入驻门槛。

同时,严把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要求,引进“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行业地位前、亩均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充分发挥科技招商例会、产业小组项目讨论、重大项目申报机制的作用,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做好项目引进、落地和后道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实现亲商服务全方位。(苏报融媒记者 肖瑶)

15、【河南】郑州将高频连通全球前30位货运枢纽航点

发布时间:2022-11-21 09:39:46 中国新闻网

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19日举行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成果”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政府副市长潘开名表示,郑州市要做大做强“空中丝绸之路”,高频连通全球前30位货运枢纽航点,以实现郑州市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航线高效通达。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于本月16日在郑州举办,郑州市在论坛上发布了《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与展望》。郑州市政府副市长潘开名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郑州市将从五方面发力,加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一是高标准建设枢纽门户。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引领,支持郑州机场加大货运包机引进力度,鼓励、支持定期航班开行,构建高品质的航线网络布局,高频连通全球前30位货运枢纽航点,实现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航线高效通达。同时依托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增强基地航司国际竞争力,打造枢纽型本土基地航空公司,构筑辐射全球、高效通达的货运航线网络体系和运输通道,建成“全球航空货运枢纽”和“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大力培育临空枢纽经济。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支持境内外大型物流集成商在郑设立口岸作业区或分拨中心。同时吸引高端制造、商贸物流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点。打造以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和商贸会展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强化产业要素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方面的配置能力,逐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持续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探索“航空+高铁”联运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空铁联运物流设施,加快航空货运与高铁快运一体融合,率先打造高铁货运枢纽中心。统筹利用和集聚整合航空货运、高铁物流和卡车航班资源,在货源信息共享、货物分拨转运、快速集疏等方面探索高铁货运组织形式、空铁联运设施标准和转运流程。

四是不断提升口岸通关效能。推进郑州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建设,优化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清单,加强航空口岸与新郑综保区联动发展。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和应用领域,加快推进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经验推广,拓展郑州航空口岸与国际相关航空口岸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国际区域性航空物流的信息交换枢纽。

五是着力深化人文交流合作。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渊源,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广泛开展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合作。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