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1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102)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1-02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1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1月2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70  


 

1、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做好医疗物资运输 一企一方案 一事一协调

日前,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部署做好医疗物资运输保障工作,要求各地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当前保障医疗物资安全高效运输对于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的重要性,认真落实最新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加强与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供需对接,健全应急运力储备,强化统筹调度,“一事一协调”保障各类医疗物资运输需求,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加强供需对接,“一企一策”做好运输服务保障。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工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共享医疗物资生产供应、运输需求等信息,共同研判形势,优化完善医疗物资运输保障举措。要加强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确定的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的对接,深入了解企业各类物资运输需求和问题,组织辖区内重点物流企业加强与医疗物资保供企业的供需对接,强化组织调度和运力储备,做好跟踪服务,“一企一策”制定运输保障方案,“一事一协调”保障医疗物资运输需求。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28/595803.shtml

2、国家发展发改委:努力开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发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总体思路,围绕“明确新方向、培育新动能、挖掘新潜力”,对未来一段时期物流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安排,是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31/596172.shtml

3、国家发展发改委:立足新阶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物流领域第一个五年规划,标志着我国物流业经过多年积累,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作用更加强大、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的既有基础上,迈入到系统整合、转型发展、功能提升的新阶段。特别是在“两个大局”的历史背景下,《规划》全面体现对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思想、战略方向和任务体系,对于指导我国物流业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31/596169.shtml

4、国家发展发改委: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好发挥现代物流的循环畅通作用——《“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现代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精准把握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和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的战略机遇,聚焦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对于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31/596166.shtml

5、人民日报:2023年1月1日起 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关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点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9日发布公告,2023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

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部分抗癌药原料、抗新型冠状病毒药原料、镇癌痛药品实施零关税,降低假牙、血管支架用原料、造影剂等医疗用品进口关税。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三是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钾肥、未锻轧钴等实施零关税,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硼酸等商品进口关税。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降低铌酸锂、电子墨水屏、燃料电池用氧化铱、风力发电机用滚子轴承等商品进口关税。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30/595996.shtml

6、经济日报: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增动力 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缓费并举,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统计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全年规模预计超过4万亿元。通过实施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明显降低市场主体负担,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http://www.cinic.org.cn/xw/cjxw/1392091.html

7、经济日报:全球价值链调整进程加快 RCEP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亚洲是当今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但全球价值链重构、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给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和生效有助于亚洲经济体进一步提升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促进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也为后疫情时代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RCEP成员国要充分利用制度红利,推进区域价值链深度融合,为区域和全球经贸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26/595450.shtml

8、法治日报:问需纾困精准施策 RCEP实施近一年海关助企尽享政策红利

覆盖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已近一年。今年以来,全国海关立足外贸经济发展需求,精准聚焦RCEP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梳理企业申报难点,优化RCEP智能享惠应用,持续发力引导企业抓住RCEP发展机遇尽享政策红利,推动外贸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早在去年,天津海关所属河西海关就提前告诉我们,在原来的中国-韩国自贸协定、亚太贸易协定项下,我们出口韩国的针织衫不在关税优惠商品清单中,但2022年RCEP实施后,我们出口的针织衫在韩国的关税由13%降到了6.5%。这个RCEP政策太好了!”天津邦力商贸有限公司经理张学荣赞叹道。

张学荣的赞叹,代表了众多外贸企业的感受。如今,覆盖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今年1月1日生效已近一年。今年以来,全国海关立足外贸经济发展需求,精准聚焦RCEP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梳理企业申报难点,优化RCEP智能享惠应用,持续发力引导企业抓住RCEP发展机遇尽享政策红利,推动外贸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30/595990.shtml

9、央广网: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5万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而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占GDP的45%。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家总量的18%以上,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和“新动能、新优势”。

为了更细致地展现数字经济发展进程,感受数字产业价值,近日,天眼查发布《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数字经济的现状和推动因素,展现了数字经济对个人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聚焦数字经济下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变化,洞察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五城的“数实发展”,立体化展示了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让我们透过报告“看清新趋势,点燃新引擎”。

http://www.cinic.org.cn/hy/yw/1392086.html

10、网易: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潜力大,专家建言应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公路运输市场,市场总规模达到6万亿元,而数字货运平台的总交易额仅占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4%,说明物流行业整体数字化发展正处起步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20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信息化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随着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智慧物流迎来新机遇,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模式变革和价值增量,将重塑物流与供应链行业产业结构,激发数字经济新潜能。

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徐亚华在致辞中强调,现阶段我国的物流和供应链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网络货运等新业态还面临法规制度缺失、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监管盲区、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政府要提高治理能力,加快物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物流和供应链数字化水平。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PLVJIJC0516U24V.html

11、光明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这一最新战略部署既反映出我们党以“双碳”为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又体现出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对“双碳”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正确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不但有赖于先进技术的跟进突破,而且需要完善的法治引领护航。“凡属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体系,是保障环境权、体现环境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各主体利益,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合力的坚实基础。

https://m.gmw.cn/baijia/2022-12/27/36261171.html

12、中国商务新闻网:跨境电商新引擎 助力外贸加速行

作为外贸新引擎,近年来跨境电商持续为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受访专家认为,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国内外重重考验,但中国跨境电商依然在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转型升级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眼未来,跨境电商将为更多中国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735518004523867&wfr=spider&for=pc

13、【苏州】园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园区新实践

12月30日,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2年经济发展,安排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出席会议并讲话,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作工作部署,会议由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宏主持。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超出预期的压力挑战,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http://www.sipac.gov.cn/szgyyq/jsdt/202212/143a44331e594607a0c5d5212ceae4b9.shtml

14、【苏州】:党建共建聚合力 贸易通关“加速度”

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将“长三角数字异地货站”作为党建项目,搭建政关企三方党建合作平台,通过数字赋能“SZV虚拟空港”“空运直通港”等业务模式,建设东航上海货站与园区货站一体运行的“长三角数字异地货站”,推动实现两地物流信息系统全方位对接,构建全覆盖全天候的货运服务综合体系。

作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重要功能板块,高贸区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功能优势,积极创新政关企党建互联模式,推动党的建设与改革创新互融互动、同频共振,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自贸区改革创新,不断为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贡献力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P48R7A90514TTJI.html

15、【苏州】系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苏州市把政务诚信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引领性工程,强创新示范、抓重点领域、严规范管理,系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走在前列,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再突破,在江苏省政务诚信建设评价中连续获评第一等次。

http://www.js.xinhuanet.com/2022-12/30/c_1129245536.htm

 

1、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做好医疗物资运输 一企一方案 一事一协调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2022-12-28

日前,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部署做好医疗物资运输保障工作,要求各地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当前保障医疗物资安全高效运输对于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的重要性,认真落实最新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加强与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供需对接,健全应急运力储备,强化统筹调度,“一事一协调”保障各类医疗物资运输需求,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加强供需对接,“一企一策”做好运输服务保障。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工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共享医疗物资生产供应、运输需求等信息,共同研判形势,优化完善医疗物资运输保障举措。要加强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确定的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的对接,深入了解企业各类物资运输需求和问题,组织辖区内重点物流企业加强与医疗物资保供企业的供需对接,强化组织调度和运力储备,做好跟踪服务,“一企一策”制定运输保障方案,“一事一协调”保障医疗物资运输需求。

健全运力储备,畅通末端配送服务网络。通知明确,各地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要根据辖区内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的运输需求,按照能力充足、平急结合、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依托重点物流企业、邮政快递企业等,建立医疗物资运输应急运力储备,细化具体运力台账,加强统筹指挥调度,提升应急响应速度,确保突发情况下应急储备运力能够随调随用,及时投入运营,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要严格规范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关停关闭,依规履行关停关闭审批程序。对于已经关停关闭的邮政快递营业网点,满足条件的要尽快恢复运行;对于符合防疫要求可以上岗的邮政快递从业人员,要尽快返岗复工。要加大对邮政快递企业在人员调配、防疫物资配备、疫苗接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大型骨干邮政快递企业作用,指导企业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邮政快递人员、物资储备,保障医疗物资邮政快递末端服务稳定运行。

发挥骨干企业作用,确保春节假期医疗物资运输稳定有序。通知提出,各地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要根据医疗物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大型骨干物流运输企业作用,强化区域人力、运力调配,及时补充大中型城市、农村地区的人力、运力缺口,充实一线从业人员力量,提高上岗率。要指导大型骨干物流运输企业研究制定春节假期期间医疗物资运输保障方案,通过安排员工轮岗、错峰休假,以及发放稳岗补贴、加班费等方式,鼓励一线从业人员在春节假期继续开展物流运输服务,确保春节假期医疗物资运输服务不中断。

强化值班值守,“一事一协调”解决医疗物资物流不通不畅问题。根据通知,各地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要持续坚持值班值守,将医疗物资运输保障纳入重点办理事项,落实即接即转即办要求,“一事一协调”解决医疗物资物流不通不畅问题。对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跟踪调度,加强重点督办。要严格落实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三个全面取消”“五个严禁”要求,严格落实新冠病毒疫苗货物运输车辆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保障医疗物资运输车辆优先便捷通行。

2、努力开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  时间:2022-12-31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发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总体思路,围绕“明确新方向、培育新动能、挖掘新潜力”,对未来一段时期物流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安排,是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方向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系统,在畅通物资周转、促进资源要素流通、优化产业空间、提升消费品质等方面意义重大。《规划》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方位,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这是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逻辑出发点。

一是以服务国土空间开发和国家重大战略为要求,加快推进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和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不断夯实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规划》强调,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加快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强化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物流骨干通道支撑作用,规划布局“四横五纵”国内物流大通道和“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间、东中西区域间和城市群、城乡间流通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是以服务实体经济、畅通经济循环为导向,不断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延伸服务链、提升价值链。《规划》进一步明确和突出物流业的服务属性和基础支撑功能,强调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加快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有效串联、整体集成,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以物流链支撑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现代化,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是以有效服务民生改善、促进消费升级为目标,进一步畅通现代流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物流业联系着千家万户,沟通着生产、流通和消费。《规划》围绕充分发挥好物流业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保障作用和动脉循环系统功能,进一步强调要推动物流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有机衔接、高效贯通、一体发展,不断降低循环成本,提升循环质量,加快补齐区域间、城乡间服务短板,支撑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和服务保障。

四是以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安全为底线,不断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能力。安全稳定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根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前提。《规划》坚持底线思维,积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努力方向,积极应对各种传统、非传统风险挑战,提升战略物资、应急物流和国际供应链等保障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二、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新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物流业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内需潜力,2021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突破30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超过11万亿元,公路货运量391亿吨,同比增长14.2%,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5183列,2016—2021年年均增长55%,物流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全球市场引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还很明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物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亟待加快培育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规划》立足发展新阶段,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路径和重点方向。

一是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升级版。在系统总结我国物流降本增效工作经验基础上,《规划》进一步突出了提质增效降本的新方向,即着力推动全链条降本和结构性降本,改变过去单纯强调降低运输、仓储、配送等单一环节成本的做法,更加突出物流系统性、整体性本质要求,不断提高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效率。

二是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规划》突出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属性,面向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新要求,促进企业协同发展、推动设施联动发展、支持生态融合发展,组织开展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工程,不断提高物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运行效率。

三是加快物流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现代信息科技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最具影响力和变革力的积极因素,《规划》主动适应未来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改造、网络化升级,推动更多物流服务“上云、用数、赋智”,打造物流运行的“智慧大脑”,为物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推动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要求。《规划》围绕实现“双碳”目标,通过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现车船和能源清洁化,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建立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安排,深入推进物流领域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五是推动实施现代供应链战略。21世纪是供应链竞争的时代,市场竞争已逐步转变到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的竞争。《规划》强调要依托物流链、带动产业链、创造价值链、重塑供应链,有效整合贸易、物流、信息、资金等资源要素,推进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更好服务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六是着力培育物流经济新形态。充分发挥物流链在汇集要素链、重构产业链、打通数据链、提升价值链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物流经济,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规划》强调,要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大通道在产业要素集聚、市场资源配置、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经济新形态。

三、挖掘重点物流领域新潜力

《规划》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出发,主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新需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就深度挖掘国际物流、农村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应急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潜力进行了系统部署。

一是健全完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新要求和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实际需要,《规划》提出要不断加快国际海运、国际航空、中欧班列、国际道路、国际寄递等发展,努力补齐国际航空物流发展短板,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升班列开行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厚植国际物流竞争新优势。

二是加快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更好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规划》强调要以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等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节点网络,加快交邮融合、城乡一体,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服务通道升级扩容、提质增效,使物流业发展更多惠及广大农村地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全面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适应城乡消费提质升级的紧迫需要,《规划》把补齐冷链物流发展短板、改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运营组织效率、保障冷链物流安全作为“十四五”时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快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冷链物流从源头至终端的全链条透明化监管,保障食品冷链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是培育铁路快运物流新市场。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通车里程突破4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加快建设,大幅提升跨区域连接效率,也为物流业全面提速提供了坚实支撑。《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铁路场站快运服务功能设施布局和改造升级,建设专业化铁路(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高铁快运,适应电子商务、邮政快递、高端制造和冷链物流等领域对铁路快运物流服务需求。

五是提升专业物流和应急物流能力。从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角度出发,《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大宗商品物流体系,加强粮食、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推动物流安全发展,提升危险品、医药等重点领域物流专业化、安全化水平。要主动应对疫情冲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风险隐患,加快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布局,创新应急物流组织,健全物流保通保畅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物流发展水平。

《规划》还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健全物流统计和标准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专业物流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固根基、利长远的思路举措,并提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等务实举措,保障规划落地见效。相信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必将重塑我国物流业竞争新优势、开创未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李彦林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3、立足新阶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  时间:2022-12-31

近日,《“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物流领域第一个五年规划,标志着我国物流业经过多年积累,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作用更加强大、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的既有基础上,迈入到系统整合、转型发展、功能提升的新阶段。特别是在“两个大局”的历史背景下,《规划》全面体现对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思想、战略方向和任务体系,对于指导我国物流业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一、突出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与特色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在需求和供给两端,都面临着重大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任务。《规划》综合研判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变化,系统阐释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新方向、新任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发展阶段特点,在推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征程中,将起到划时代的重要指引作用。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背景下,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使命。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必须率先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要求,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对服务手段和内容变革的新需求,实现发展思路和发展内涵的创新。《规划》将物流发展与我国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密切结合,进行了系统谋划,集中体现了在新时代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发展特色。

从物流供给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物流业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物流设施条件、市场能力、服务质量等均得到长足发展,为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应看到,我国物流短板领域依然存在,整体运行效率、服务经济的实际效能仍不高,降本增效依然具有较大空间,需要持续加快推进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规划》精准把握住了现阶段物流业发展特点,强调在既有条件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突出成本、效率、质量、效益等导向,从跳出物流看物流、立足现代化发展看物流出发,在物流空间网络、运行结构、产业组织、服务体系等领域进行了综合和整体设计,有利于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供需适配和高质量发展。

二、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方向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为统筹和体现物流业供需双侧发展新条件与新要求,《规划》明确提出了枢纽建设、通道构建、服务提升、价值创造、民生保障、安全发展等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体系,为提升我国物流发展战略地位和推进物流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本导向和发展遵循。一是加快枢纽建设。《规划》立足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更好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组织中枢作用,提出补齐设施短板、加强干线对接、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等要求,明确了国家物流枢纽加快互联成网、优化布局的建设方向。二是构建物流通道。《规划》着眼搭建有效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我国现代物流空间架构,统筹国内与国际,提出打造“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的物流大通道,为我国物流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提供了空间遵循和依据,也为进一步落实“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三是完善服务体系。《规划》聚焦物流服务经济和产业高质量运行的本质需求,确立了现代物流服务发展的导向,强调围绕产业升级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的服务新需求,推动物流各环节、各专业领域物流服务的发展,对物流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指向作用。四是延伸价值链条。《规划》遵循物流在创造产业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逻辑,强调物流发展的价值创造导向,提出加强创新、融合,促进物流供需双侧适配与提质发展,实现产业链价值挖掘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有效培育。五是强化民生保障。《规划》强调贯彻物流有效保障民生、支持内需扩张、促进消费升级等发展思想,着力在商贸网络、农村网络、冷链服务等领域,更好发挥物流衔接产需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服务支撑和基本保障。六是确保安全发展。《规划》结合国内国际新形势,进一步突出安全发展导向,围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升物流安全应急能力。

三、构建现代物流转型发展任务体系

《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推动物流供给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创新融合,充分体现发展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加快培育动能、挖掘潜力、强化支撑等现代物流发展的全新的任务体系,以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替代传统的分领域、环节的物流发展模式,展现了现代物流技术、业态、模式等的发展思路创新。

一是加快培育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新动能。加快物流转型发展和充分发掘现代物流发展新动能,是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将现代物流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反映了我国对物流发展新阶段新任务的深刻认识,尤其是对现代物流体系发展重点认识上的转变。《规划》提出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物流数字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培育发展物流经济等具体任务,均具有理论认识和实践创新的特质,必将形成按照供需适配、创新驱动、系统优化等转型发展核心要义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深度挖掘现代物流重点领域潜力。立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导向,深度谋划补齐物流短板、创新物流服务,充分挖掘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创新发展领域的新潜力,以适应新需求,成为“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落脚点,《规划》从补齐短板和发掘增量的维度,提出了在国际物流、农村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铁路(高铁)快运、专业物流、应急物流等领域的发展任务,这些重点领域必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强化现代物流发展支撑体系。《规划》将市场主体、统计监测、标准、信用、安全、科技、人才等物流建设有关内容作为支撑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任务设计,并置于发展任务的最后章节,充分体现了注重培育新需求、扩大需求规模和呵护创新动能的新发展思想,对强化物流供需双侧融合、适配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性强化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将对创造新需求发挥启动性作用。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物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出台《规划》,以五年规划顶层设计形式推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既凸显现代物流对服务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又彰显了现代物流新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对科学指导行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对区域、地方和企业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汪鸣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4、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好发挥现代物流的循环畅通作用——《“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  时间:2022-12-31

现代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精准把握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和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的战略机遇,聚焦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对于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现代物流体系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物流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规划》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更加注重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推动以压缩物流各环节绝对成本为导向的“数量型降成本”,向完善物流运行体系、提高物流质量效率为重点的“系统型降成本”转变。以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为导向,把创新作为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物流发展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驱动向科技、人才、信息、数据等创新驱动加快转变。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引导物流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构建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面临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规划》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有助于我国立足已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供求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强劲、供应链紧密衔接、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的强大市场功能,更为有效地将规模巨大、多元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对国际市场吸引力。

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加快赋能现代物流和更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给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颠覆式影响,特别是人工智能、脑科学、云计算、量子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消费、物流等各环节各领域加快渗透,正在打破传统物流领域、国内外物流体系的界限和阻隔,推动物流领域新服务、新平台及新型供应链网络体系加快发展。《规划》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着力推进物流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现代物流实现发展能力提升,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型产业组织的加快发展,加快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当前我国物流发展亟待破解短板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已经成为具有超大规模优势的物流大国,但尚未成为物流强国。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循环存在卡点堵点,现代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物流降本增效仍需进一步深化。物流降本增效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涉及领域广、环节多,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长期以来,我国物流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竞争不规范,发展更多依靠低价竞争和低端要素供给,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物流要素成本降低,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更好推动物流行业实现效率变革,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行业协同治理水平仍需提升,跨部门、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共享机制仍有待建立,现代物流发展的制度性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

二是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我国一侧临海、陆域纵深,煤炭、矿石等重要资源主要集中在内陆腹地,生产和消费呈现逆向分布,西煤东运、北粮南运、南菜北运以及大量进口物资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大规模、长距离转运,导致运输结构性矛盾突出,铁路、水运运送大宗物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部分物流枢纽存在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内部缺乏有效分工,存量设施能力尚未充分利用,“吃不饱”和“吃不着”现象并存。

三是部分领域短板较为突出。初级产品保供涉及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亟待健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存在短板,“中间一公里”多式联运设施衔接有待加强。航空物流等专业领域的综合保障能力亟待提升。铁路物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创新。

四是现代物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在全球港口、机场等方面的排名靠前,但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及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国际物流高端服务功能仍不完善,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物流组织和交易机构,国际航运价格决定的话语权不强。

三、“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的五个发力点

第一,建体系,完善“通道+枢纽+网络”内外联通的物流网络体系。发挥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作用,形成国内国际紧密衔接、物流要素聚集、运作服务规模化的“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优化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与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设施布局衔接、联动发展。针对民生短板,完善农村物流节点网络,健全冷链集疏运网络,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加强铁路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完善铁路快运网络,打造一体化航空物流平台,提高物流要素连接时速,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优配置,培育物流经济发展新形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等集聚整合现代物流和相关产业资源要素,壮大物流枢纽经济,打造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发展物流通道经济,促进各类物流资源向物流大通道集聚,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推进绿色物流全链条发展,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提高铁路、水路运输比重。

第三,强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围绕做优服务链条、做强服务功能、做好供应链协同,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深化物流领域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创新逆向物流服务模式和场景。创新高铁快运服务,构建“一站式”高铁快运服务平台。优化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完善初级产品保供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支持和引导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一同“走出去”。

第四,促创新,加快推进物流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智慧化仓储物流基地、智慧港口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利用大数据和现代数字技术推动物流要素在线化数据化,实现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发展。鼓励智慧物流模式创新,推动具有科技实力的物流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数字化物流服务,加强物流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加快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五,优环境,加快形成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推动建立国内物流统一大市场和促进制度型开放,这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为此,要打破物流市场进入壁垒和区域分割,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物流领域反垄断力度,预防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健全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指导作用。加强现代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巩固减税降费成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规则讨论活动及国际标准制定活动。(王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5、2023年1月1日起 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2-30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关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点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9日发布公告,2023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

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部分抗癌药原料、抗新型冠状病毒药原料、镇癌痛药品实施零关税,降低假牙、血管支架用原料、造影剂等医疗用品进口关税。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三是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钾肥、未锻轧钴等实施零关税,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硼酸等商品进口关税。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降低铌酸锂、电子墨水屏、燃料电池用氧化铱、风力发电机用滚子轴承等商品进口关税。

2023年1月1日起,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供需情况变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范围内,提高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对栗子、甘草及其制品、大型轮胎、甘蔗收获机等取消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最惠国税率;为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铝和铝合金出口关税。2023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2023年将对19个协定项下、原产于29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其中,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规定以及协定对印度尼西亚生效情况,自2023年1月2日起,将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商品实施RCEP协定税率。

2023年继续对与我建交并完成换文手续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惠税率,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为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2023年将适当调整本国子目,增列白茶、蔬菜种子、手术机器人、激光雷达等税目。调整后,税则税目总数为8948个。

6、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增动力 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经济日报  时间:2022-12-30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缓费并举,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统计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全年规模预计超过4万亿元。通过实施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明显降低市场主体负担,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激活力 添动力

留抵退税为广大市场主体送上“及时雨”。“今年在国家税收政策的帮助下,我们企业一次性获得了1400余万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宁波君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君波说,这笔钱有效缓解了企业厂房工程款结款和新设备采购的资金压力,新投用的59条生产线火热运转,“真金白银”的退税款都化为开足马力的生产线。

今年以来,面对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冲击,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举措。其中,“重头戏”则是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留抵退税,就是把期末未抵扣完的税额退还给纳税人。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我国今年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税务、财政等部门统筹加快退税进度和加强风险防控,推动政策红利精准高效直达市场主体。

留抵退税有力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山东大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船用轴系舵系关键部件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但由于疫情反复,资金‘活水’流动较为紧张,企业设备研制、技术创新步伐放缓。”公司财务负责人任少惠说,今年以来,随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持续推进落实,留抵退税力度不断强化,实现退税近150万元,“退税红利看得见摸得着,这真是‘雪中送炭’,公司发展动力持续加强。”

在留抵退税政策强力支持下,广大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新优势。从事青梅精加工的福建漳州市云之梵食品有限公司,今年投入不少资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正在公司感觉资金“压力山大”之际,增值税留抵退税红利及时到来。今年企业已享受到34.3万元留抵退税,企业资金回流加快,研发和投产大幅提速,为抢占青梅精加工市场赢得了新机遇。“我们的新产品于8月份一上市就获得200余万元订单,市场的顺利拓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添力加油’。”云之梵公司负责人沈诏军说。

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显示,4月份以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合计21864亿元,加上今年一季度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截至11月10日,留抵退税合计已达23097亿元。

“大力实施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特别是落实落细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助小微 促创新

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与就业民生关系重大,同时又是面临较多困难的市场主体。今年实施的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把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作为重中之重。

从增值税留抵退税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10日,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享受退税9178亿元,金额占比39.7%;中型企业退税5104亿元,大型企业退税8815亿元,金额占比分别为22.1%、38.2%。

同时,其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对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精准滴灌。比如,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将“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扩大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此外,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扩围延期,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茸原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经历了停工停产、物流人员受限、资金流短缺等困难。税费支持政策有力帮助公司应对困难、爬坡过坎,公司连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407万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348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13万元……

“国家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有效冲减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回款周期延长的双重资金压力,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扩产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负责人沈军介绍,正是一项项的减税降费,让公司有充足的资金专注于研发,化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生产线扩大产能、新工厂投入运营,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近五成。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福建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优质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系列税费政策支持下,企业2022年仅第三季度预缴阶段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超过去年全年数,进一步提高了创新的积极性。

嘉德利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超薄型薄膜供应不足,大量依赖进口,“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薄膜材料的迫切需求,公司决定投资建设新能源用薄膜材料项目。国家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力度很大,为企业扩产增能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我国税收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适用范围和加计扣除的比例等,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经济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

促消费 保民生

除了实施留抵退税等直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措施,2022年税费支持政策还着力促进消费和民生保障。

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对助力提振消费、稳就业和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为支持汽车市场发展,我国延续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政策,并出台了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购税政策,对促进汽车市场回暖企稳,刺激国内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政策规定,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这一政策将受益范围精准锁定在小排量、经济型、占比大的乘用车,预计减税600亿元。减征部分车购税政策不仅直接惠及普通消费者,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还促进了汽车租赁等行业扩大规模。“临近年终岁尾,公司加紧购置了30辆车,算下来总共可以节省成本十几万元。”北京神州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沈阳桃仙机场分公司负责人表示。

今年6月至11月10日,共为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减征车购税397.5亿元。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数据显示,今年6-10月,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约652.3万辆,与政策实施前的1-5月份相比,环比增长20.6%。“实施促进汽车消费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此外,今年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减税降费政策先后出台实施。比如,在原有六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基础上,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项目,减轻人民群众抚养子女负担。在备受关注的养老“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此外,财政部、税务总局还发布了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税政策,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此背景下,减税降费如何进一步完善备受关注。12月27日,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税收领域,首先要通过增值税立法等进一步落实税收法定,增加税制的确定性,增强市场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恢复与增长。”李旭红说。

同时,李旭红认为,要紧密结合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国情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通过实施精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收激励效应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联动,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要注重税费减免的规模管理,使其与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相适应,形成税收与经济间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此外,要积极发挥数字技术的潜能,通过税收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促进税收现代化,提高办税效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减轻负担,实现更少的税收成本、更大的经济效率。”李旭红说。(记者 曾金华)

7、全球价值链调整进程加快 RCEP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时间:2022-12-26

亚洲是当今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但全球价值链重构、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给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和生效有助于亚洲经济体进一步提升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促进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也为后疫情时代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RCEP成员国要充分利用制度红利,推进区域价值链深度融合,为区域和全球经贸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价值链调整进程加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此后,全球价值链重塑趋势开始显现。一方面,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全球价值链增长放缓。全球价值链链长有所缩短,特别是复杂价值链中间产品生产跨境次数下降,部分价值链环节回流国内。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区域化趋势增强,表现为价值链越来越在地理上集中于最终消费市场。究其原因,除自动化、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等新兴技术使得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进而影响部分产业转移的速度和方向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客观上也缩短了价值链。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国内民族主义盛行,美欧等国采用歧视性产业政策或以安全为由鼓励产业回流,严重影响了以市场化分工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布局。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投资布局决策也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不得不考虑以近岸外包、分散布局等方式降低供应链风险。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垂直化分工协作模式开始瓦解,价值链上的生产供应环节出现全球性调整和重塑。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全球价值链调整进程。由于疫情反复,大量劳动力无法投入到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大部分行业生产规模严重萎缩,服务供给急剧下滑,影响了各国社会总产出。疫情全球蔓延削弱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停滞都能引起系列连锁反应,逐步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疫情带来的冲击不仅涉及生产供给端,也波及社会需求端。就业人数下滑和生产端萎缩导致社会收入水平下降,大多数产业和产品需求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对全球价值链带来重大影响。

各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封锁措施客观上阻碍了地区之间货物、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流动,对全球价值链造成较大影响。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现象,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了生产效率。如何规避产业链和供应链风险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大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安全为由,重新评估本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开始对高科技等重要产业作出相应调整,推动部分产业链回流,并实施以“再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

尽管经济全球化受到阻碍,但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歇。2022年1月正式生效的RCEP为充满冲突、问题和挑战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RCEP进一步加深亚洲经济体之间的经济链接,有力提振了亚洲区域贸易与投资信心,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部产业链与供应链韧性,为构建区域内部统一市场和实现全球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RCEP重在改善区域综合发展环境

在现有国际经贸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亚洲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性框架来推动区域经贸合作。2011年2月,第十八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通过了组建RCEP的草案,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16个国家的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2012年11月,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6国领导人共同发布《启动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并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RCEP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印度对市场开放比较消极,于2019年11月宣布暂缓加入。2020年11月,经过31轮谈判,15个成员国最终达成协议,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尽管成员国在经济体制、发展水平、规模体量等方面差异巨大,RCEP在多样性与高标准之间找到平衡,用灵活的方式处理了不同利益诉求,体现出全面性、先进性和包容性。首先,RCEP涵盖领域全面。其正文章节既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传统领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相关开放承诺,也包括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大量涉及边境后议题的贸易新规则。其次,RCEP探索一系列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方面,共83个条款,不仅包括商标、专利、著作权等,还涉及透明度、反不正当竞争、技术援助等广泛内容议题,有助于整体性提高本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服务贸易领域,RCEP成员承诺将在协议生效后6年内实现负面清单,开放水平不仅超过WTO,也高于现有“东盟+1”自贸协定。例如,中国在入世承诺约100个部门基础上,RCEP新增了研发、管理咨询、制造业相关服务、空运等22个部门,并提高了法律、金融、建筑、海运等37个部门的开放水平。在电子商务规则方面,RCEP是亚太区域内达成的范围最广、成员最多的多边电子商务规则,也是目前中国参与水平最高的电子商务协定。各成员国承诺促进无纸化贸易、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为网络交易的开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有利于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扩大出口。在投资领域,协议引入了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等议题,全部成员承诺采用负面清单方式,甚至通过“冻结机制”和“棘轮机制”,防止对外资的开放承诺出现倒退现象。再次,RCEP充分展现了包容性。充分考虑成员国不同发展水平和经济需求,给予欠发达成员国一定的过渡期或例外条款,RCEP设立了20年左右的市场开放过渡期,逐步实现90%税目产品进口零关税,并为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成员国提供了制定国内立法和完善监管体系的过渡期。

RCEP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在上述领域制定相关开放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区域综合发展环境,即构建透明、公平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RCEP通过统一关税承诺、原产地规则、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其他贸易规则,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东亚地区“碎片化”的经贸制度安排,即整合了目前15个成员国签署实施的27个贸易安排和44个投资协定。例如,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将成员国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其他成员国进口的原材料视为本地原材料,使成员国间出口产品更容易达到享受关税优惠的门槛,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中间产品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推动区域价值链产业链深化发展。RCEP生效将对全球价值链重塑产生重要影响。

鉴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多样性,RCEP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空间。一方面,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相比,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电子商务章节中源代码、金融服务中跨境数据流动和计算设施位置,以及反竞争实践、线上争端解决等规则都是需要探索的领域。另一方面,RCEP成员的区域价值链参与度仍低于亚洲平均水平。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2018年RCEP成员区域价值链参与度为46.8%,复杂价值链参与度为15.8%,低于同期亚洲48.9%和26.2%的平均水平。2020年,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越南等成员国复杂区域价值链参与度超过26%的亚洲平均水平,而老挝、印度尼西亚等成员国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未来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成员更好参与地区生产网络,特别是通过复杂价值链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是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为区域贸易发展提供动力

2022年1月1日起,RCEP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10国正式生效,2月1日起对韩国生效,3月18日起对马来西亚生效,5月1日起对缅甸生效。目前,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3个。

RCEP生效以来,成员国多次召开多领域联合会议,协商推进实施协定。同时,组建了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推动各国贸易、投资、产业合作。2022年7月至8月,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与中国10多家全国性商业协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商定共同助力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相关行业合作新发展。

依据协议承诺,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货物贸易自由化率平均达88.5%,其中对东盟最高,达90.5%。成员国中,新加坡承诺的货物贸易自由化率最高,达100%;其次为澳大利亚、文莱,分别达98.3%、98.2%;缅甸和老挝最低,均为86%。长期以来,成员国的区域内部贸易比重维持在高位,除中国外,其他成员国区域内部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2022年1月至6月,RCEP区域内贸易实现较快增长。从出口来看,中国、韩国和新加坡对RCEP贸易伙伴出口分别达4691.5亿美元、1718.7亿美元和137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1%、18.7%和19.1%,较三国对全球出口增速高出0.8、3.5和1个百分点。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对RCEP贸易伙伴出口增长均在10%以上。从进口来看,越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RCEP贸易伙伴进口分别达1349.6亿美元、886.3亿美元和15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26.2%和18.2%,较三国对全球进口增速高出1.6、4.6和3.3个百分点。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从RCEP贸易伙伴进口增速均超过10%。值得注意的是,RCEP首次在中日以及韩日之间建立自贸联系,2022年1月至6月,中日、韩日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20.3万亿日元、5.5万亿日元,分别较2021年同期增长10.6%、25.5%。尽管各成员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内部贸易基数高,但RCEP仍有力推动了区域内部贸易发展,内部贸易比重稳定在45%左右,也保障了亚洲全球价值链中心地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6月,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8720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7%,东亚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850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提高5%。尽管今年以来,全球投资波动较大,但基于东亚地区经济链接和供应链韧性,多数RCEP成员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仍实现较快增长。其中,中国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1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马来西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384.7亿林吉特(约合315.0亿美元),同比增长62.2%;澳大利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4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6.2%;日本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8万亿日元(约合132.5亿美元),同比增长8.5%;韩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90.4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分别达140.3亿美元、102.7亿美元、61.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在2022年第二季度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分别较2021年同期提高了18%、37%和15%。

促进中国在区域内提升贸易地位

为顺利落地实施RCEP,中国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指导意见》,落实好协定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与投资负面清单承诺,推动企业更好利用政策红利。

2022年1月至10月,中国对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4%。其中,首次通过RCEP建立起自由贸易联系的中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1月至10月,日本向中国出口15.8万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从中国进口20.5万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2%。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首次超过对日本的进出口额,达3063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东盟继续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2%。1月至10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79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46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进口3345亿美元,同比增长5.6%。越南、马来西亚、印尼位列前三,进出口分别达1929亿美元、1655亿美元和1223亿美元。由于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形成的新三角贸易结构,中国作为价值链网络核心,与上下游国家形成了紧密的分工关系。成员国中,中国与越南贸易顺差最大,为492亿美元;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逆差最大,为335亿美元。2022年1月至6月,中国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1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其中来自RCEP伙伴外国直接投资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2022年1月至10月,韩国、日本对中国实际投资分别增长106.2%、36.8%。2022年上半年,中国对RCEP伙伴直接投资84.3亿美元,同比增长3.5%。

RCEP生效后,我国企业积极借助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进口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点经贸展会的线上线下平台,积极开展与成员国企业之间的多领域多形式经贸合作。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让企业优化供应链,灵活进行产业布局,建立更精细更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降低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推动区域价值链深度融合。海关总署数据显示,RCEP实施半年以来,我国出口企业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和开具原产地声明26.6万份、货值979亿元人民币,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7.1亿元人民币,主要商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及其制品、皮革制品等。RCEP项下享惠进口货值238.6亿元人民币,减让关税5.2亿元人民币,主要商品为钢铁、塑料及其制品、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等。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数据,2022年1月至9月,企业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10.86万份,货值50.03亿美元,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0.75亿美元。此外,RCEP也为我国中小微外贸企业降低关税成本、抢占国际市场提供了制度平台,为对外贸易注入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国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RCEP区域收款量同比增长11.4%,向RCEP区域国家出口的中小微外贸企业数同比增长23.1%。未来随着机制日渐完善,我国在区域内贸易量将进一步上升。

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机遇

RCEP的生效意味着亚洲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亚洲经贸合作机制内涵,其带来的巨大贸易创造效应和更高社会福利水平,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新机遇。

一是有助于重构区域价值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日、日韩之间通过RCEP首次建立起自由贸易关系,中日韩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光电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为三国在新技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区域价值链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区域经贸规则特别是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有助于中国同东盟等地区各国进一步加强区域价值链上的合作,稳定和扩大区域内中间产品贸易和投资活动,增强与RCEP伙伴的经济链接,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对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的风险。

二是有助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当前,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总贸易额的30%,并将FTA(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率提升至35%。RCEP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也包括高水平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现代化议题。特别是,RCEP将推动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多链接作用,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全面参与第一、第二产业领域的生产制造,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机制化水平。RCEP规定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有助于成员国之间确立更高水准的经贸制度框架,这些制度建设将成为中国参与“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欠发达成员国凭借多阶段、分步骤的区域合作,将更好实现价值链融合,RCEP的经济外溢效应为亚洲区域包容性合作提供了最佳实践。

四是有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方面,RCEP通过构建制度型开放平台,优化对外贸易和投资布局,促进国内产业更充分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了有效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定力,将发挥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深入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实施RCEP,充分释放RCEP红利。

第一,不断优化服务体系,为更好利用RCEP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开展、优化或整合自由贸易协定服务,为企业提供从关税优惠查询、原产地操作、通关便利化,到产业风险与安全预警以及商事仲裁等全方位综合服务。

第二,激发中西部地区发展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RCEP经贸规则,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新动力。引导中西部地区将RCEP与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建设规划相结合,依托地方经济、产业与区位资源等优势条件,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第三,改善区域综合发展环境,推动价值链分工体系重构。RCEP作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是东亚经济体为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链接,优化区域价值链而推动构建的制度规范,旨在改善区域综合发展环境。因此,要加快调整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高质量实施701条约束性义务并积极探索实施170条软性义务,进一步改善贸易投资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生产要素和制度保障,激发微观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巩固和提高中国区域价值链核心地位,最终实现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构。

第四,适时加速实施和升级谈判RCEP,赋予其持久生命力。适时加速实施和升级谈判RCEP,加快探索与成员国共同推动原产地电子联网、推进“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等,及时开展对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后续章节谈判,进一步升级数字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经贸规则,不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深入,充分利用制度红利,持续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8、问需纾困精准施策 RCEP实施近一年海关助企尽享政策红利

法治日报  时间:2022-12-30

覆盖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已近一年。今年以来,全国海关立足外贸经济发展需求,精准聚焦RCEP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梳理企业申报难点,优化RCEP智能享惠应用,持续发力引导企业抓住RCEP发展机遇尽享政策红利,推动外贸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早在去年,天津海关所属河西海关就提前告诉我们,在原来的中国-韩国自贸协定、亚太贸易协定项下,我们出口韩国的针织衫不在关税优惠商品清单中,但2022年RCEP实施后,我们出口的针织衫在韩国的关税由13%降到了6.5%。这个RCEP政策太好了!”天津邦力商贸有限公司经理张学荣赞叹道。

张学荣的赞叹,代表了众多外贸企业的感受。如今,覆盖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今年1月1日生效已近一年。今年以来,全国海关立足外贸经济发展需求,精准聚焦RCEP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梳理企业申报难点,优化RCEP智能享惠应用,持续发力引导企业抓住RCEP发展机遇尽享政策红利,推动外贸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降税享惠减轻企业负担

12月13日,南京海关所属常熟海关为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氟化工产品签发了RCEP原产地证书,该批出口货物货值11万美元,凭借该证书可享受日本关税减免超4000美元。“我们今年共申请了近600份海关原产地证书,货值超7000万美元,其中RCEP证书金额已超1300万美元,预计节约超30万美元的关税成本。”公司业务经理裴咏梅还特别强调说,“RCEP的实施,还为公司在亚太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布局提供了更多选择。”

作为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RCEP自今年正式生效实施以来,市场潜力不断被激发。RCEP关税减让政策,直接降低了产品的综合出口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除直接享受关税优惠,RCEP的实施也为外贸出口开辟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对此,江阴友利特智能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偶晨琪感受颇深。

近两年,受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友利特家居出口至北美洲的产品订单有所减少,企业经营存在一定困难。了解相关情况后,南京海关所属江阴海关主动上门为企业宣讲RCEP等自贸协定政策,根据企业产品制定出一份详细的降税享惠清单,助力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积极开拓了多家日韩及东南亚客户。“目前,公司出口主要布局东盟、日韩、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增日韩出口额约占总出口额的20%,有力帮助了公司实现多渠道营收。”偶晨琪说。

对于原材料进口企业,原产地证书这张“纸黄金”更是让企业切实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优惠。12月5日,恩斯克投资有限公司向南京海关所属昆山海关申报进口一批原产于日本的轴承类产品,货值17.6万美元。该批货物凭RCEP协定项下日本的原产地证,可享受0.7%的关税优惠,减免税款5885元。“我们根据RCEP自贸协定的规则,合理布局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1月至11月,从日本进口货物超4600万美元,已享受关税减免160万余元。”公司关务经理扶晓宁介绍说。

在推动RCEP政策高质量实施过程中,南京海关综合运用“云宣讲”、政务热线互动等形式,指导企业挖掘享惠空间,采取原产地签证便利化措施,推行原产地管理系统“智能审核+自助打印”,实现原产地证书24小时“即报、即审、即领”。前11个月,南京海关共为企业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8.02万份、签证金额301.82亿元,预计货物可享受目的国关税优惠2.44亿元。

加强原产地调查结果互认

近日,在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报关大厅,青岛邦达吉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8批出口日用品申请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凭借这些证书,货物在日本通关时可减免关税约6300元。

青岛邦达吉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是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一家保税物流企业。依托公司保税仓储业务优势,为日本等国外商超提供集中采购与分拨服务,带动了国内一大批小微企业生产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国外商超每次需要的商品种类多、数量少,且涉及我们多个供货商。为了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我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而是由供货商将其生产的商品集中出口到保税仓库集货,我们再根据订单将保税仓储的商品拼装发往国外商超。”公司业务员高同静说,“这种模式下,企业申办原产地证书信息无法与出口报关单相对应,而且因国外商超一般很少存货、交货期比较紧,在RCEP生效之初公司享惠存在一定困难,今年1月份只申办了2份RCEP原产地证书。”

青岛海关了解情况后,结合外贸新业态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原产地签证模式。“我们的签证管理实施‘前推后移’,将原产地确定前推至集货环节,以生产商和货物为单元开展原产地预审,并将证书发货人等信息的审查节点由报关出口后移到货物实际离境,基本实现RCEP原产地证书‘即报即审’。”青岛海关关税处一级高级主管姚勇介绍说。在海关创新原产地签证模式并推行一系列配套便利化措施帮助下,今年前11个月,这家企业在海关申请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183份,出口享惠货值达2亿元。

“关税减让是RCEP在货物贸易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型开放成果,原产地证书是企业享受RCEP项下关税减让的重要凭证。”山东省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洁表示,山东省内海关和贸促会持续加强信息共享,原产地调查结果互认,推进原产地证书领事认证一窗受理,并联合开展原产地签证核查,不断提升企业享惠RCEP便利化水平。

近日,青岛海关与山东省贸促会联合对青岛金叶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原产地签证核查。“因为国外客户需要,我们在海关和贸促会申办不同的原产地证书。”公司总经理赵金叶坦言,“两个主管部门联合核查,有效解决了不同签证机构就相同事项对企业重复开展核查。”

据统计,今年前11个月,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和山东省贸促会系统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3.7万份,出口享惠货值380.5亿元,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超3亿元;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共为60.5亿元进口商品适用RCEP项下优惠税率,减让税款3.1亿元。

用足用好原产地累积规则

广州市绿安谊服饰有限公司主要为日本各类企业生产专业的工作服,对面料的要求较高,日本进口成分占比达70%以上,其余成分为中国原产。“根据RCEP区域价值成分标准,使用RCEP成员国的原产材料进行生产也可以累积计入该货物的原产成分,我们生产的工作服满足原产地标准,可视为中国原产,享受RCEP的关税优惠。”公司副总经理施光说。

原产地累积规则是RCEP在货物贸易领域的一大亮点。在这个规则下,RCEP成员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他成员国的原产材料,都可以被看作本地的原产材料,从而可以累积增加原产价值成分比例,使成员国间出口商品更容易获得原产资格,达到享受关税优惠的门槛。

应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后,企业选购原材料不局限于单一国家,可以通过比对RCEP成员国的原料,分别选择多个国家不同的质量、价格更合适的原料,助推采购、生产、物流等环节不断优化。“如今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更合理,与日本客户的贸易关系更密切,今年的订单做都做不完!”施光欣喜地说。

据海关总署税收征管局(广州)原产地技术科二级主管李德朴介绍,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生产成本最小化和贸易效率最优化,企业可以在RCEP缔约方内拓展产品原料和零部件的采购渠道,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泰极(广州)汽车内饰有限公司是知名的汽车座椅制造商。“我们生产的汽车座椅面套使用来自日本的进口原材料价值占比约为60%,可使用原产地累积规则,享受RCEP的关税优惠,税率由原来3.8%降至3.4%,以后更是会逐年递减直至最后降为零。这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据该公司报关部门经理钟铭辉介绍,今年前11个月,该公司运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出口货值达1.01亿元人民币,享受减免关税约40万元。

为推动RCEP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外贸主体,广州海关持续加大对企宣讲培训力度,深入企业调研提供“一对一”政策解读,助企用足用好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规则、通关便利等政策,持续推广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等便利化措施,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助推贸易强国建设。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广州海关使用原产地累积规则签发RCEP证书472份,享惠货值达2.5亿元人民币。

9、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5万亿元

央广网  时间:2023-1-1

掏出手机,随时随地叫车出发;从买菜到大件消费,点击手中小屏即可交易;视频会议重构了办公与教学方式;工厂无需开灯,也可以承载精密的设备制造……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数字产业的建设,支撑起了飞速演进的数字化生态……过去十几年,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而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占GDP的45%。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家总量的18%以上,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和“新动能、新优势”。

为了更细致地展现数字经济发展进程,感受数字产业价值,近日,天眼查发布《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数字经济的现状和推动因素,展现了数字经济对个人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聚焦数字经济下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变化,洞察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五城的“数实发展”,立体化展示了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让我们透过报告“看清新趋势,点燃新引擎”。

「数」改变生活:97个新兴「数字职业」应运而生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据中国信通院相关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较“十三五”初期扩张了一倍多,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39.8%,较“十三五”初期提升了9.6个百分点。

多元因素正在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浓度的全域化提升。天眼查报告显示,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数量从19项增长到335项,其中,广东、北京、上海,三地2021年数字经济政策颁布位居前三,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此外,以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主的社会推动,和推动消费动能增长、牵引投资提质增效和促进贸易高水平循环为主的经济推动,是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的两大动力。在技术层面,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条件;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需求,成为数字经济为重要纽带。

政策加持及市场需求推动了数字经济相关职业的涌现,“数字人才”炙手可热。《“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将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新增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天眼查报告显示,“数字孪生”、“数字化解决方案”相关职业招聘企业3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225%和324%。

数字人才的需求扩容,与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成正相关。为了帮助更多传统企业将生意做到线上,“数字化管理师”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目前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而在直播带货崛起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师”则成为了消费类企业发展电商的必备人才吗,通过专业化采集、分析、挖掘等方式,让数据“开口说话”,帮助品牌洞察迎合消费者的偏好。

「数」改变产业:快速渗透三大产业,制造机器人密度十年间提升13倍

2021年,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方面,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即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共五大类。其中,前四大类为数字产业化部分,包括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第五大类则属于产业数字化部分,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在数字产业化领域,天眼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在数字产业化领域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领域,共有357家公司,占比34%,“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开发”次之,分别有151家和128家公司,占比14%和12%。技术类企业在数字产业化领域上市公司的高占比,彰显出我国数字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转型也正向深处迈进。天眼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32.5%。其中,“智能制造”领域上市公司分布最多,截至统计共有2443家公司,占比67%。由“中国智造”提供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数字化,俨然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主引擎。

数字经济不仅提升了增长的速度,也改变了产业的“生态”。近年最突出的变化是,“智能制造”在多个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天眼查报告显示,产业数字化上市公司分布中,“智能制造”领域拥有2443家上市公司,占中国上市公司的67%。数字产业化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领域,有357家公司,占中国上市公司的34%。

在全行业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向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渗透。

天眼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北斗终端的农机超过60万台套。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样改变了农业零售的面貌: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1.3%。其中,我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在2020年1月上线以来,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中国农业的传统发展思路,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数字经济背后的技术为依托,机器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据天眼查报告显示,近10年来,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数量逐年上升,仅2021年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达到12.39万家;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22台/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13倍。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从零部件、整机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机器人”参与“智”造,是中国制造业成长的缩影之一。

电商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眼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已经由2012年的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2.3万亿元,年均增长20.3%。除了电子商务领域,诸如网约车、外卖、本地生活、数字文创、智慧旅游等产业也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不断开拓新圈层用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服务业领域,数字经济为我国的服务业转型提供新机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向而行。

多城市「数实」结合初见成效,北京34家企业跻身互联网企业百强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产业的运行发展、社会行政落地、经济治理、环境管理等,都以城市作为依托。透过报告可以发现,不同城市均被数字经济所带动,依据自身的优势和方向,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实体经济」结合之路。

北京是国内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今年11月,北京出台了《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确立了“立足高精尖产业集聚优势,建设‘数字生产’高地、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打造‘数字生活’城市,按照‘一基、两化、多场景’的思路高标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目标,为城市数字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

北京的数字经济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较为突出:在发展规模上,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28万亿元,同比增长3.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2.7%。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此外,在互联网领域,北京已有34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58家企业入选“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入选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北京互联网产业综合实力之强劲可见一斑。

杭州是数字经济的前沿探索者,聚焦人工智能、跨境电商、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主导产业,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天眼查报告显示,杭州集聚了全省36%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创造了占全省三分之一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全国三分之二出口零售平台和全国七成跨境电商支付交易额。2022年1-7月,在自贸试验区带动下,杭州数字贸易额占全省比重达41.8%。此外,杭州还拥有两家年营收超千亿数字经济企业、20家超百亿企业,位居全国之首。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杭州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成效显著。

作为中国的大型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上海、苏州、深圳的数字经济延伸渗透,在第二产业更为突出。在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产业数字化的代表。天眼查报告显示,2019-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均突破了10000件,持续的高质量技术创新为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依托长三角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苏州在智能制造领域长线发展。天眼查报告显示,苏州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40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推进实施了8000多个“智改数转”项目,工业互联网规上应用企业近5000家;拥有全球“灯塔工厂”5家,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制造业数字化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领先。

当前,“数字经济”在深圳的经济发展中位居决定性地位。天眼查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0.5%,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面对数字经济巨大“风口”,深圳出台政策措施,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力构建数字经济产业新生态,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而在全市的数字经济版图中,深圳宝安区是“产业高地”。天眼查报告显示,在深圳市电子信息相关企业数量地域分布中,宝安区位列首位。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此生根,为深圳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持续赋能

从个人生活到产业迭代,从城市变革到政策变局,天眼查《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揭开数字经济不易察觉的细节——它们是数字经济政策宏大叙事的注脚,也是真正组成中国数字经济的一个个“齿轮”和“螺丝”。对于处于浪潮之中的个人、企业而言,《报告》有助于我们看清“数字社会”新形势、把握“数字产业”新势能,共情“数字城市”新构造,与时代共振,以主动应变,拥抱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10、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潜力大,专家建言应解决这些问题

网易  时间:2022-12-28

“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公路运输市场,市场总规模达到6万亿元,而数字货运平台的总交易额仅占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4%,说明物流行业整体数字化发展正处起步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20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信息化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随着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智慧物流迎来新机遇,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模式变革和价值增量,将重塑物流与供应链行业产业结构,激发数字经济新潜能。

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徐亚华在致辞中强调,现阶段我国的物流和供应链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网络货运等新业态还面临法规制度缺失、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监管盲区、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政府要提高治理能力,加快物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物流和供应链数字化水平。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

今年以来,物流行业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屡屡提到数字化转型。比如,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物流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水平。

今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也要求,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表示,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智慧装备的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深入推进,既为物流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要求加快现代物流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赋能,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物流新模式。

近年来,无人码头、自动驾驶、场内物流智能化、无人仓库等新形态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在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底层技术,通过自动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递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在仓储、运输、分拣及配送等环节大大提升效率。

徐亚华表示,网络货运等新业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强化供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发展,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动态匹配效率和服务水平,是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

健全标准、数据安全等法律法规

虽然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崔忠付表示,部分企业对数字化及数字化转型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是为了潮流,没有从战略角度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空喊数字化转型的口号。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没有从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导致目标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数字化转型步伐艰难。

此外,崔忠付还提到,我国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标准体系不完善,也没有非常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对行业的指导作用有限。我国关于数据安全、数据确权、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等法律法规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治理体系,制约了数字转变为资产的部分,也制约了数字化的整体发展的速度。

徐亚华也认为,作为一种新业态,一种新生事物,智慧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面临法规制度缺失、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监管盲区、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行动,提高治理能力。

1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体系

光明网  时间:2022-12-27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这一最新战略部署既反映出我们党以“双碳”为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又体现出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对“双碳”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正确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不但有赖于先进技术的跟进突破,而且需要完善的法治引领护航。“凡属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体系,是保障环境权、体现环境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各主体利益,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合力的坚实基础。

一、加快形成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法律规范体系

法者,治之端也。当前我国碳中和法治建设明显滞后,规范依据仍然停留于国家政策层面,基础性法律规范缺失明显,既有法律规范囿于各自立法目的,内容分割,“碎片式”的规范难以形成制度合力,无法为“双碳”目标提供全面法律支撑,无法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加快形成系统、稳定、完备的“双碳”法律规范体系的紧迫性前所未有。

一是要制定出台气候变化应对法,填补“双碳”战略专门立法缺失。气候变化应对法是统领“双碳”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法律,对“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机构设置、减缓与适应制度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明确,将碳排放标准、碳排放评价、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纳入其中,以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强制性保障目标实现。

二是修订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等领域相关立法,保证整个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统一。具体而言,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增加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基础性条款,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协同规制。在森林法、草原法和湿地保护法下,肯定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碳汇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保育,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加碳汇总量。在能源法中,明确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能源法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性。

三是明确国际合作的立场,针对短板弱项,细化法律措施。“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运用法律武器增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例如,为应对欧盟正在积极推进碳边境调节措施,我国需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立法,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建立中国产品碳排放核算体系,维护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权益。面对激烈的制度规则博弈,我国亟须加快相关立法,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碳减排国际合作。

二、加快形成高效的碳达峰碳中和法治实施体系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良法也需善治,法律实施效果直接关系立法目标能否最终达成。要秉承系统思维,注重发挥法治各构造要件之间协同的整体性效应,促进“双碳”法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

首先,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宪法已经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宏观维度的制度基础、规范指引和根本遵循。

其次,行政执法点多面广,行政机关要承担起“双碳”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任务。除需要逐步建立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规划、标准、评价、许可等管制性手段外,还应重视激励手段的运用,通过融资、补贴等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开展降碳增汇,尤其注意“双碳”行政管理活动应落实比例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执法方式。

再次,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要发挥法律实施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强风险属性,司法机关要妥善处理司法能动与谦抑的关系,在法律规范容许的解释空间内运用司法策略有效化解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妥善处理民事、行政、刑事多个领域“双碳”案件,充分发挥面向“双碳”目标的司法预防价值。

最后,人民群众是法治实施的主体、力量源泉,社会参与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凝聚最大合力。要培育和营造绿色低碳环保的社会文化,使遵守“双碳”法律规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企业作为碳排放主要社会主体,应履行气候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加速推进低碳转型。公众要将对气候变化危机的焦虑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碳减排的积极行动,践行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个体力量。

三、加快形成严密的碳达峰碳中和法治监督体系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严密的监督体系将公权力的配置和运行置于法治的轨道之上,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全方位、制度化的根基。“双碳”目标实现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基础设施投资、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巨额公共资金,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市值规模不断增加,碳金融市场蕴含大量商机,这些因素叠加增加了公权力被“被腐蚀”和“被围猎”的风险,必须将党内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有机贯通,不留死角,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首先,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形成监督合力。要以有效问责强化“双碳”政策、决策及部署的贯彻落实,既追究乱用滥用权力、权力寻租的渎职行为,也追究不作为、慢作为的失职行为,既追究直接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其次,完善监督网络,实现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监察监督等国家监督全覆盖。“双碳”目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各地、各行业减排降碳制度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应成为当前各类国家监督的重点内容,对不当行为及时纠正整改,对违法行为及时问责追责,督促严格履职。

最后,发挥社会监督主体广泛、民主性突出优势,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加大应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信息公开力度,将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公众听证会作为推进有关“双碳”具体行政决策的法定途径与程序。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电话、微信、网站等举报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及时予以查证和反馈。

四、加快形成有力的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体系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政治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信息化保障为“双碳”法治体系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是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保证“双碳”目标下各环节法规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实施。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坚决支持“双碳”领域各项工作和活动,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用法治思维应对和解决“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12、跨境电商新引擎 助力外贸加速行

中国商务新闻网  时间:2022-12-31

作为外贸新引擎,近年来跨境电商持续为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受访专家认为,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国内外重重考验,但中国跨境电商依然在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转型升级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眼未来,跨境电商将为更多中国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助力 保障平稳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王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跨境电商企业而言,今年可谓充满考验。“全球贸易恢复水平不如预期,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调整严重影响到中国商家,叠加欧洲能源危机、全球供应链不畅等,中国跨境电商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在上述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还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8.6%,展现出十足的韧性和动能。

另据海关统计,5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近10倍。跨境电商占外贸的比重由2015年的不到1%增长到2021年的4.9%。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

跨境电商的平稳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去年,《“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均对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作出谋划;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指出,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范围,支持发展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B2B)出口模式,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完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也在不断扩围。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这是自2015年首次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国务院首次在一年内批复同意设立两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31个省区市。

王健认为,上述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举措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帮助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跨境电商,让中国外贸能够继续稳步发展,还是促使各地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速转型 把握全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业界普遍认为,发展跨境电商可进一步增强国内大市场的全球吸引力,有效释放国内强大供应链的生产力,持续增强中国协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受益于跨境电商创造的“轻量化”出海机会,众多中小企业捕捉到开拓海外市场的新机遇。在刚刚结束的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义乌生产的周边商品通过跨境出口电商平台速卖通卖往全球各地,代表“中国制造”参与了本届世界杯。据义乌体育用品协会估算,在整个卡塔尔世界杯周边商品的市场份额中,“义乌制造”大约占到70%。

“速卖通平台让我们很便捷地与世界各地的买家建立起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住本届世界杯庞大的市场需求。”一位来自义乌的体育用品公司负责人告诉国际商报记者。

跨境电商发挥的重要作用远不止于此。王健表示,跨境电商在中国外贸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传统外贸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相结合,带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帮助中国企业建立品牌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降低优化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着眼未来,跨境电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王健表示,各地政府应加深对跨境电商的认识与理解,深入学习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全力优化当地营商环境,为跨境电商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跨境电商7×24小时不间断经营的特性大幅提升了交易环节的效率,而消费需求愈发个性化、多样化也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应精准匹配客户本土化、个性化需求,利用数字技术重构生态体系,从而满足客户按需定制、小单快返、个性化定制等需求。

13、园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园区新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2-12-30

12月30日,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2年经济发展,安排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出席会议并讲话,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作工作部署,会议由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宏主持。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超出预期的压力挑战,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在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方面,面对疫情多轮冲击,园区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战,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方面,园区加强经济运行组织调度,全力以赴稳投资、稳外贸、促消费,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开展规模企业大走访,相继推出“惠企七条”等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回稳向好。在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方面,园区集聚最强要素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48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加快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均居全市第一。在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方面,园区加速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桑田科学岛、“一区两中心”等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科创企业梯次培育,创新主体能级持续壮大。在不断释放开放合作活力方面,园区持续深化中新合作,加快共建“国际化走廊”,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深度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沪苏同城、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加快建设,苏宿园区在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实现“十二连冠”。在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园区全面推进吴淞湾未来城、阳澄南岸创新城、金鸡湖右岸区域改造等重大规划建设,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独墅湖南隧道建成通车,民生实事进展良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常态化推进,城市功能格局更加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沈觅充分肯定了园区今年以来的发展成绩并指出,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沈觅强调,做好新的一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回稳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园区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沈觅要求,要着力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回升,高质量推进环金鸡湖活力提升工程,聚焦24小时生活场景,全面提振消费;要强化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生态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快省市重大项目以及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基建项目建设,全面扩大有效投资;要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延链固链强链,发挥海外商务中心网络优势,全面加强项目招引;要坚持“房住不炒”,全面稳定房地产市场。

要聚焦实体经济,做强产业集群,始终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水平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深化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优化赛道,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要立足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时代、存量优化发展时代和后工业化发展时代的特点,推动制造业向集群化、服务化、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多产出,前瞻开展城市经济未来布局。

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动能转换,服务和支持将苏州国家实验室打造成为全球材料创新高地,高水平推动“一区两中心”、桑田科学岛建设,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育高端人才团队和推动校地合作发展,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构筑区域创新优势。

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动力,放大中新合作平台优势,尽快在产业、科创、城建等领域形成一批标识性、代表性合作项目;要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不断提升自贸片区开放发展水平;要集中优势资源推进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常熟昆承湖等项目建设,加快苏宿园区拓园开发建设,主动服务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融入服务重大区域战略。

要建设城市中心,提升功能品质,高标准推进环金鸡湖、环阳澄湖南、沿吴淞江发展带等重点区域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整体定位湖西、湖东、李公堤三大片区,与金鸡湖右岸区域提升形成联动,高标准实施东环路沿线综合提升、界浦河区域空间品质提升、独墅湖西岸(娄葑南区)改造提升等重大项目,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要全力推动轨道交通12号线、1号线东延尽早获批开工,加快娄江“四改六”、星港街北延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速片区更新,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城市功能配套和推进城市精管善治。

要持续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全面、准确理解实施“乙类乙管”,将防控重点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强化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千方百计保障药品等医疗物资需求,全面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更加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项目,持续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丰富文化资源供给,稳步提升民生服务;要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沈觅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进一步提升“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担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要深刻领会中央对当前经济的形势判断和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完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组织调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锻炼,坚持系统观念、转变思维定式、主动加强思考谋划,进一步提高发展本领;要转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勇争一流的锐气,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带头当主力、打头阵、挑重担,展现“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林小明在做具体部署时强调,要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圆满完成,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补链、强链、延链”精准招商,提升项目储备厚度和服务精度。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三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创新集群、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巩固主导产业优势地位,打造产业创新集群。要加快引育全球科创人才、不断壮大创新主体矩阵,集中力量推进“一区两中心”建设,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要进一步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提升苏州自贸片区建设水平,融入和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全市“一盘棋”“一体化”意识,扩大开放合作优势。要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和营造宜居宜业典范,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要压实各方责任,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提升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能力。要统筹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工作安排,全力以赴收好官、开好局。

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人大工委领导;各功能区、各部委办局、各派驻机构、供电公司、各一级监管企业主要负责人;科招中心、CBD招商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企服中心、文化产业招商中心主要负责人;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执委会负责人;各街道书记、主任参加会议。

编辑 朱霜 摄影 周志杭

14、党建共建聚合力 贸易通关“加速度”

新华日报   时间:2022-12-21

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将“长三角数字异地货站”作为党建项目,搭建政关企三方党建合作平台,通过数字赋能“SZV虚拟空港”“空运直通港”等业务模式,建设东航上海货站与园区货站一体运行的“长三角数字异地货站”,推动实现两地物流信息系统全方位对接,构建全覆盖全天候的货运服务综合体系。

作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重要功能板块,高贸区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功能优势,积极创新政关企党建互联模式,推动党的建设与改革创新互融互动、同频共振,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自贸区改革创新,不断为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贡献力量。

叠加政策优势

在高贸区,“苏州自贸区+园区综保区+贸易功能区”三大政策优势叠加,各种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发展主体集聚。这些要素共同推动高贸区成为一处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的高度开放区域。辖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只有把好开放关口、定好改革方向,才能确保高贸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为此,高贸区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下政关企协同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今年,紧盯党建书记项目,高贸区成立“数字异地货站”工作推进小组,由高贸区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协调园区海关、航港物流等党组织,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高贸区改革创新支部牵头,与东航货站事业部一站式空服中心支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综合业务处综合业务一科支部、上海虹桥机场海关物流监控支部签署党建合作备忘录,通过党建带动实体化小组运作,实现园区货站与上海货站的互融互通。

今年7月,园区货站与上海货站联合推动的首票“货站直提”业务正式落地: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鸣响,满载货物的卡车驶出上海浦东机场货运站,直接前往位于高贸区的和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跳过了原有的“货代监管仓库”步骤。

“货站直提”业务是“空运直通港”业务的升级版。2019年,高贸区与园区海关等部门创新推出“空运直通港”模式,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提升进口效率,备受业内关注。“我们的货物兼有货值高、严温控、易损坏的特性,对空运物流的时效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和舰芯片相关负责人说,在充分了解“货站直提”模式的操作流程、保障措施后,企业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高效完成了这次物流运输,实现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双降。

整合平台资源

成立“唯企关爱工作室”,并依托该工作室开展系列推介活动;召集物流行业党委、协会代表企业举办新业态党建工作推进会议,以需求为导向优化阵地服务功能;组织60多名党员组建改革攻坚先锋群以及“通关贸易便利化”调研工作室,及时倾听企业心声……立足“党建+企业问题清零”机制,高贸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整合政关企平台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

为了更好更快地满足企业实际诉求,今年起,高贸区将党建书记项目列入苏州工业园综保区工作联席会议议程,联动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并积极通过数字赋能助力通关便利化。

今年10月,江苏自贸区第三批创新实践案例公布,苏州片区7项创新实践案例入选,其中之一就是高贸区“智改数转”“智慧综保区”项目。高贸区近年来积极加快开展综保区监管模式创新,打造了全国唯一集“无感卡口”智能通关、“慧眼通”智能监管、自助验核于一体的“智慧综保区”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通关服务,提升物流周转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贸稳增长。截至目前,高贸区已实现综保区内全要素数字化,推动沪苏两地物流信息系统对接。

今年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贸区还创新推出“云护通”物流保障平台、“货车码上有”信息化查询平台、数字化订舱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追踪、资源整合、智能订舱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助推企业降本增效。

强化阵地建设

立足“自贸动力港湾”自贸区党建品牌,高贸区坚持线上线下服务同步推进,目前已打造完成“长三角数字异地货站”党群服务中心、“自贸动力港湾—园区港”党群服务站(集装箱党建阵地)、暖心港湾—货运司机驿站(流动党员服务站)等党建阵地。在不断优化阵地的过程中,高贸区还先后设置了咨询服务区、党员先锋岗、数字功能区、视频监控区、主题展示区、惠企服务台等功能区,形成集党建展示、党性教育、党群服务、廉政氛围营造于一体、线上线下同步的“红色服务大厅”。

以暖心港湾—货运司机驿站(流动党员服务站)为例,高贸区充分发挥组织力优势,加大力度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运用物流行业党委、物流行业协会联动机制优势,联动协会、党委建立货运司机党员数据库,为货运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

据统计,截至目前,坐拥苏州自贸片区超六成面积的高贸区,诞生了全国保税检测、保税研发、保税检测内外联动和贸易功能区卡口即时通关等近10个全国、全省首单首票成果,拥有SZV虚拟空港、综保区外发检测等一批自贸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其中,“智慧物流服务平台”获国务院深化服贸创新最佳实践案例,“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入选江苏自贸区首批创新实践案例,“智慧综保区”入选江苏自贸区第三批创新实践案例。

相关负责人介绍,高贸区未来仍将主动探索自贸区党建工作创新,坚持把党建书记项目与自贸区党建工作充分结合,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域内各类口岸资源,持续赋能“数字异地货站”,推动沪苏查验布控优化,促进苏州园区港与虚拟空港、空运直通港融合互动、协同互补,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效能的水陆空立体化口岸服务体系,推动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中的开放口岸和通关枢纽,推动党建书记项目体现高贸区特色、展示园区水平、凸显自贸区主题。

15、苏州:系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时间:2022-12-30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苏州市把政务诚信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引领性工程,强创新示范、抓重点领域、严规范管理,系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走在前列,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再突破,在江苏省政务诚信建设评价中连续获评第一等次。

强化示范引领,夯实服务型政府“诚信根基”

近年来,苏州市创新行政方式,强化示范引领,把信用手段深度应用于“放管服”改革各环节,为打造勤政务实的高效政府筑牢“诚信根基”。

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苏州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着力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2022年在生产、流通、工程建设等近30个领域形成38项信用评价或分级分类结果,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对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方面,苏州走在全省前列。自2020年起在江苏全省率先发布涉企行政执法“免罚轻罚”清单,并结合清单落实情况和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动态调整清单事项,2022年形成3.0版本清单事项455项,办理免罚轻罚相关案件2.44万件、涉及金额5.9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各县市区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创新经验。如苏州工业园区聚焦审批、监管、执法三大环节权责不清晰、信息不对称、管理不闭环等痛点,利用信用抓手把三个环节串联结合起来,开发上线“审管执信”信息化交互平台,形成管理闭环;昆山市高新区通过制度确权,梳理62个许可事项的“审管执”部门对应清单,将审管联动事项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操作细化到人、全程自动留痕、责任有效追溯,目前已纳入店招设置、施工许可等30多个审批事项,全部实现审管联动,共推送审批档案8214件,收到监管反馈7803条。

抓重点、创亮点,强化六大领域政务诚信建设

苏州市及各县区根据本地发展情况,围绕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汇聚苏州。

在招商引资领域,加强对企业的线上线下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编制投放《投资苏州指南》、《外资总部经济政策图集》等政策宣介资料,完善“投资苏州”地图平台功能,叠加开设政策宣传专栏,运营“投资苏州”公众号等。2022年印发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2》提出,在招商引资领域建立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旨在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在招标投标领域,推动信用评价在交通、水利、建筑等行业工程招投标领域的应用。为进一步减轻投标企业资金压力,优化交通工程建设营商环境,苏州进一步优化交通工程投标保证金缴纳办法,全面推行交通工程投标保函(保险)替代现金缴纳投标保证金,累计减免保证金1.55亿元。张家港市打造“云智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品牌,推行信用承诺和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实现“信用+交易”全周期管理,2022年不见面交易项目占比达99.58%,为市场主体节约综合交易成本1200余万元。

在政府采购领域,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全流程信用管理制度,动态调整市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对政府采购相关方进行管理、考核和公示。昆山市探索实施政务采购人、采购供应商、代理机构诚信计分管理,共归集事前采购人承诺书200余份,事中供应商信用核查1181家次,14家企业因违规被纳入失信记录进行惩戒。

此外,在其他重点领域苏州市及各县区也探索形成了诸多亮点经验。如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苏州市及各县区不断完善项目责任回溯机制;在地方政府债务领域,昆山市完善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立项论证和审核制度,从源头控制政府投资规模;在统计领域,相城区建立区级“四上”企业统计人员信用档案,实施统计从业人员信用承诺制,2022年共签订承诺书1455份,吴江区开展统计信用“红名单”企业认定,营造依法诚信统计良好氛围。

严格规范管理,提升政府履约践诺水平

国家机关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推动者,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维护者。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率先垂范,主动兑现政务承诺、回应公众需求。开展政府机构失信专项治理、打造政府失信处置体系、健全政府补偿机制、加强政府合同履约管理……近年来,苏州从最关键、最紧要的重点工作入手,扎实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维护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一是构建政府机构失信防范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府院联动工作机制,不定期排查执行案件库中涉及政府机构作为被执行人未履行的案件,发现案件后迅速响应并高效处置,确保政府失信案件动态清零。自2020年5月以来,苏州市政府失信案例保持零新增。

二是积极打造政府失信处置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源头管控,降低讼争风险;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探索府院协同化解机制,加强行政争议案件管理工作。

三是健全政府补偿机制。近年来,各地因规划调整和政策变化导致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受损的问题时有发生,引发广泛关注。苏州围绕企业用地回购、农民征地补偿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出台专项补偿政策,既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拓展转型升级空间,也最大程度保障相关主体合法权益。

四是全面加强政府合同履约管理。完善市政务诚信系统,归集有关部门合同信息、信用承诺信息以及履约践诺信息。2022年共公示信用承诺信息1090.7万条,合同履约信息493.9万条。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姑苏区等7个市、区均已开展覆盖全域的政府合同履约管理。(供稿单位:苏州市发改委)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