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52周政策舆情周报(20221226)
编辑:小编 时间:2022-12-26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2年第52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12月26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69  


 

1、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现提出如下意见。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20/595178.shtml

2、国家发展发改委:构筑面向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数据跨境流通生态——读《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时至今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全球数字化发展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和关键战略重构期,而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革命性生产要素,正全面影响社会生产力提升、国家治理方式变革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生态。

放眼寰宇,全球贸易发展呈现产业服务化、服务数字化(数据化)的演进态势,全球跨境数据流产生的GDP总值已经超过跨境商品流,数据要素跨境流通得到各大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关注。各方高度重视数据跨境流通的多重价值和作用,基于各自的产业经济需求与国家公共政策积极建构数据跨境流通规则,整体呈现战略选择差异化和治理模式多样化两大显著特征。

聚焦国内,我国数字化发展呈现“互联、物联、数联”三期叠加、融合发展的整体态势,互联业态充分发展、物联业态方兴未艾、数联业态待开新局。针对国际数据要素跨境流通,目前我国在政策战略和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围绕目标指向、总体要求和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实践层面也开启了若干行业性、区域性探索。而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更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多层次多举措加速推动数据要素跨境流通已然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项。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22/595263.shtml

3、人民日报:交通运输部门及行业企业——全力以赴保障医疗物资运输

当前,各地医疗物资跨区域转运和末端配送等运输需求大幅增加。近期,交通运输部充分发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会同国家邮政局及各成员单位加强统筹部署和跟踪调度,强化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全力以赴做好医疗物资运输保障各项工作。

前些天,因物流企业人力不足,石家庄以岭药业生产的抗疫药品出现积压。得知企业情况后,河北省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河北顺丰公司、衡水市邮政公司分别对接以岭药业石家庄、衡水两大厂区。截至目前,以岭药业前期积压的药品已基本处理完毕,所有订单货物均实现当日发运。此外,他们还积极帮助石家庄以岭药业协调江苏、山东、山西、安徽、青海、广东等地6家配套供应商扩能增产,保障抗疫药品产能供应。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聚焦医疗物资运输需求,采取综合举措,全力以赴保障疫苗、抗原检测试剂、药品、口罩、原材料等医疗物资运输供应。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212/22/t20221222_38301449.shtml

4、央视网:强骨骼 疏堵点 智慧物流正在改变城乡生活

年,我国启动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围绕物流枢纽建设、畅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提升智慧物流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如何?对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来看骨干网络的搭建情况。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约 1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际投放超 240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注入,为物流基础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在这张版图上,国家物流枢纽正在不断生长。今年,它们增加到了 95 个,辐射全国、连片成网,前十个月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9.8%,有力夯实骨干流通网络的骨骼。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a7389c8e9f09798a05415b

5、新华网 :国务院要求狠抓政策落实 推动经济巩固回稳基础

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经济巩固回稳基础、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但基础还不牢固。会议称,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为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推动经济运行由下滑转为回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些政策措施仍有释放效应空间,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对扩投资带消费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工作做好了对明年稳增长也会起更多成效,要抓住时间窗口,狠抓政策落实。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22/12/22/053466454.shtml

6、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数字赋能助力“双碳”目标有效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部署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形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当前,数字赋能零碳化的长期性与“双碳”目标的艰巨性并存、数字化创新活跃领域与碳减排关键领域匹配不够、数字基建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发展韧性不足等挑战制约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应通过狠抓制度设计、强化数字化创新应用、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提升数字经济韧性等措施,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相融合、互促进的良性局面,从而助推“双碳”战略有效实施。

http://ex.cssn.cn/glx_gsgl/202212/t20221223_5572023.shtml

7、光明日报:实现“双碳”目标,计量和标准能做什么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60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计量被称为工业的“眼睛”,通过精密测量,“盯”住生产的每个环节。标准是一把把“尺子”,为生产生活行为提供规范和引领。“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的约束引领和标尺衡量作用,有利于带动重点领域工艺流程、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及高耗能产品淘汰、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实施,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说。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212/22/t20221222_38301344.shtml

8、现代物流报:2022年冷链行业大事记

近年来,冷链物流行业正适应时代发展快速成长。2022年,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态势仍在持续。以人为本的需求核心驱动着冷链物流技术向智慧化、智能化升级转变。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各冷链物流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冷链物流商业模式,焕发盎然生机。一整年来,面对疫情的冲击,国际冷链专列仍在继续出发,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强大韧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623637021073857&wfr=spider&for=pc

9、现代物流报:冷链多式联运如何“破茧而出”?

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多式联运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62年,中国就提出了关于公路和水路联合运输的文件,随后,公铁联合运输、铁水联合运输等文件也相继出台。

1989年3月,国家科委批准通过“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试验”,该实验是“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及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

2000年以后,我国先后与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派出技术人员赴外国学习,为我国多式联运步入正轨提供了思路与技术人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P4PBF9J05507HPG.html

10、法治日报:各地海关加快推进“三智”建设智慧海关助执法监管更精准通关更快捷

近年来,海关总署积极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三智”理念。以“智能化”为依托,以高新技术驱动制度创新,提倡海关智慧治理、边境协同治理、全球合作治理。智慧海关助执法监管更精准,通关更快捷。各地海关加快推进“三智”建设,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通得快”,让监管服务提质增速,为企业减负增效。

在深圳盐田港区,驳船陆续靠泊,集装箱正源源不断的抵港,通过“智能分流、顺势查验、嵌入监管”,实现快速通关,从深圳大鹏湾畔发运至世界各地。

同一时间,在深圳海关运行管控中心的监控大屏上,海关工作人员依托这个深度集成大数据、云计算、视频监控的智慧平台,以全景视角对通关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精准畅通通关堵点,进一步提升海关数字化监管水平,有效优化业务运行质量。今年以来深圳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67.13%、93.79%。

海关科技赋能智慧监管,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海关总署积极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三智”理念。以“智能化”为依托,以高新技术驱动制度创新,提倡海关智慧治理、边境协同治理、全球合作治理。智慧海关助执法监管更精准,通关更快捷。各地海关加快推进“三智”建设,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通得快”,让监管服务提质增速,为企业减负增效。

https://t.ynet.cn/baijia/33666519.html

11、中国水运报:洞悉时代之变 探寻冷链机遇

12月15—17日,2022第十六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在厦门成功召开。

本届年会以“洞见时代·探冬寻暖”为主题,聚焦年度行业热点,共话行业未来发展,从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出发,对行业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力求突破瓶颈消除壁垒。在双循环背景下,加速双向通道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共谋产业升级之路。

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物流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促发展、稳增长、保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物流总额由2012年的17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今年前10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75.4万亿元,同比增长3.6%。物流业总收入为10.3万亿,同比增长5.8%。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41216

12、腾讯网:智慧物流|上游物流地产,政策扶持和电商物流倒逼智慧化

随着电商和第三方物流蓬勃发展,全国物流总额增长迅速。到2020年初,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万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整体来看,物流在朝着自动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

物流地产是智慧物流的上游环节,在促进物流地产高质量发展上,国家多次发布扶持政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弱的行业局面不断得到改善。

https://new.qq.com/rain/a/20221221A06ZTB00

13、民生证券:新时代供销社系统对零售物流影响几何?

供销社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及日化用品,并从农民处收购农副产品供给其他地区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其围绕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供销社全系统销售总额达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农产品销售额为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为149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与17.1%。

https://new.qq.com/rain/a/20221222A00U2500

14、【江苏】:物流变慢、派送异常了?江苏邮政管理局回应:末端配送人员严重不足

近日,许多市民反映,自己的包裹出现了物流时效慢、快递派送异常的情况。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物流瘫痪”的传言。12月21日,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发布消费提示称:“受疫情影响,江苏省部分地区邮政快递服务投递时限可能延长,各级政府和各邮政快递企业已积极采取措施畅通邮政快递末端配送,未抱恙的快递小哥正在冒疫奔忙,争取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据江苏省邮政管理局介绍,受疫情快速扩散蔓延等因素影响,邮政快递末端配送人员不足、邮件快件积压等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物资等需求激增,末端配送网络不畅。二是快递人员感染人数较多,末端配送人员严重不足。

由于疫情和元旦春节临近等因素对快递物流行业将带来持续性影响,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建议各快递企业借鉴北京地区的经验,抓紧研究制定并在全省范围内落实支持末端增效的激励措施。一旦从业人员上岗率低于85%,要及时采取委托第三方招募、从邻近区域调配、康复者返岗复工等方式,弥补人力缺口。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1221A056F500

15、【苏州】“保税帮”享惠更实在 “一对一”纾困更精准——苏州海关积极为加工贸易企业纾困解难

开展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实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辅导企业用足用好保税惠企政策,落实问题清零机制为企业纾困解难……12月12日,在加工贸易大市苏州,带着外贸企业的一系列需求,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保税帮”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开展。活动不仅推动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各项措施的落实,更聚焦优化加工贸易现场实货监管,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推动了苏州加工贸易企业规范向好发展。

http://js.ifeng.com/c/8LrvP8tirO3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中国政府网  时间:2022-12-20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以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为前提,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深入参与国际高标准数字规则制定,构建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为深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制度安排。充分认识和把握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基本规律,探索有利于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完善,在探索中发展,促进形成与数字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坚持共享共用,释放价值红利。合理降低市场主体获取数据的门槛,增强数据要素共享性、普惠性,激励创新创业创造,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形成依法规范、共同参与、各取所需、共享红利的发展模式。

——强化优质供给,促进合规流通。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推动数据要素供给调整优化,提高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建立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增强数据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实现数据流通全过程动态管理,在合规流通使用中激活数据价值。

——完善治理体系,保障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安全贯穿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划定监管底线和红线。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把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积极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数据风险,形成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法治与行业自治协同、国内与国际统筹的数据要素治理结构。

——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制定,探索加入区域性国际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安排。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双边多边协商,推进建立互利互惠的规则等制度安排。鼓励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与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

二、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

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动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和有序流通,结合数据要素特性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在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下,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

(三)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生成特征,分别界定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推进非公共数据按市场化方式“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新模式,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研究数据产权登记新方式。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推动数据处理者依法依规对原始数据进行开发利用,支持数据处理者依法依规行使数据应用相关权利,促进数据使用价值复用与充分利用,促进数据使用权交换和市场化流通。审慎对待原始数据的流转交易行为。

(四)推进实施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数据,加强汇聚共享和开放开发,强化统筹授权使用和管理,推进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鼓励公共数据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要求,以模型、核验等产品和服务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对不承载个人信息和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公共数据,推动按用途加大供给使用范围。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依法依规予以保密的公共数据不予开放,严格管控未依法依规公开的原始公共数据直接进入市场,保障公共数据供给使用的公共利益。

(五)推动建立企业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对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集加工的不涉及个人信息和公共利益的数据,市场主体享有依法依规持有、使用、获取收益的权益,保障其投入的劳动和其他要素贡献获得合理回报,加强数据要素供给激励。鼓励探索企业数据授权使用新模式,发挥国有企业带头作用,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促进与中小微企业双向公平授权,共同合理使用数据,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第三方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数据采集和质量评估标准制定,推动数据产品标准化,发展数据分析、数据服务等产业。政府部门履职可依法依规获取相关企业和机构数据,但须约定并严格遵守使用限制要求。

(六)建立健全个人信息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对承载个人信息的数据,推动数据处理者按照个人授权范围依法依规采集、持有、托管和使用数据,规范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不得采取“一揽子授权”、强制同意等方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探索由受托者代表个人利益,监督市场主体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加工、使用的机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个人信息数据,可依法依规授权有关单位使用。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建立完善长效保护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采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创新技术手段,推动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保障使用个人信息数据时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七)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充分保护数据来源者合法权益,推动基于知情同意或存在法定事由的数据流通使用模式,保障数据来源者享有获取或复制转移由其促成产生数据的权益。合理保护数据处理者对依法依规持有的数据进行自主管控的权益。在保护公共利益、数据安全、数据来源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承认和保护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获取的数据加工使用权,尊重数据采集、加工等数据处理者的劳动和其他要素贡献,充分保障数据处理者使用数据和获得收益的权利。保护经加工、分析等形成数据或数据衍生产品的经营权,依法依规规范数据处理者许可他人使用数据或数据衍生产品的权利,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复用。建立健全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流转数据相关财产性权益的机制。在数据处理者发生合并、分立、解散、被宣告破产时,推动相关权利和义务依法依规同步转移。

三、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

完善和规范数据流通规则,构建促进使用和流通、场内场外相结合的交易制度体系,规范引导场外交易,培育壮大场内交易;有序发展数据跨境流通和交易,建立数据来源可确认、使用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安全风险可防范的数据可信流通体系。

(八)完善数据全流程合规与监管规则体系。建立数据流通准入标准规则,强化市场主体数据全流程合规治理,确保流通数据来源合法、隐私保护到位、流通和交易规范。结合数据流通范围、影响程度、潜在风险,区分使用场景和用途用量,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授权使用规范,探索开展数据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据采集和接口标准化,促进数据整合互通和互操作。支持数据处理者依法依规在场内和场外采取开放、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流通数据。鼓励探索数据流通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方案。支持探索多样化、符合数据要素特性的定价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用于数字化发展的公共数据按政府指导定价有偿使用,企业与个人信息数据市场自主定价。加强企业数据合规体系建设和监管,严厉打击黑市交易,取缔数据流通非法产业。建立实施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制度,引导企业通过认证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九)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加强数据交易场所体系设计,统筹优化数据交易场所的规划布局,严控交易场所数量。出台数据交易场所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数据交易规则,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安全等标准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引导多种类型的数据交易场所共同发展,突出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合规监管和基础服务功能,强化其公共属性和公益定位,推进数据交易场所与数据商功能分离,鼓励各类数据商进场交易。规范各地区各部门设立的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构建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流通使用。促进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与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互联互通。构建集约高效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

(十)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围绕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安全有序流通和交易需要,培育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数据商,为数据交易双方提供数据产品开发、发布、承销和数据资产的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服务,促进提高数据交易效率。在智能制造、节能降碳、绿色建造、新能源、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贴近业务需求的行业性、产业化数据商,鼓励多种所有制数据商共同发展、平等竞争。有序培育数据集成、数据经纪、合规认证、安全审计、数据公证、数据保险、数据托管、资产评估、争议仲裁、风险评估、人才培训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数据流通和交易全流程服务能力。

(十一)构建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机制。开展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基础,积极参与数据流动、数据安全、认证评估、数字货币等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数据跨境双向有序流动,鼓励国内外企业及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数据跨境流动业务合作,支持外资依法依规进入开放领域,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化市场。针对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典型应用场景,探索安全规范的数据跨境流动方式。统筹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保护,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数据跨境传输、外资并购等活动依法依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按照对等原则,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国际义务相关的属于管制物项的数据依法依规实施出口管制,保障数据用于合法用途,防范数据出境安全风险。探索构建多渠道、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机制,健全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反对数据霸权和数据保护主义,有效应对数据领域“长臂管辖”。

四、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

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和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渠道。完善数据要素收益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让全体人民更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十二)健全数据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结合数据要素特征,优化分配结构,构建公平、高效、激励与规范相结合的数据价值分配机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着重保护数据要素各参与方的投入产出收益,依法依规维护数据资源资产权益,探索个人、企业、公共数据分享价值收益的方式,建立健全更加合理的市场评价机制,促进劳动者贡献和劳动报酬相匹配。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合理倾斜,确保在开发挖掘数据价值各环节的投入有相应回报,强化基于数据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激励导向。通过分红、提成等多种收益共享方式,平衡兼顾数据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十三)更好发挥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中的引导调节作用。逐步建立保障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体制机制,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相对弱势群体。加大政府引导调节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收益合理分享机制,允许并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依规依托公共数据提供公益服务。推动大型数据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帮扶,有力有效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挑战。不断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和制度规则,防止和依法依规规制资本在数据领域无序扩张形成市场垄断等问题。统筹使用多渠道资金资源,开展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数字素养,着力消除不同区域间、人群间数字鸿沟,增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五、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

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和义务,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数据要素治理格局。

(十四)创新政府数据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序引导和规范发展的作用,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红线,打造安全可信、包容创新、公平开放、监管有效的数据要素市场环境。强化分行业监管和跨行业协同监管,建立数据联管联治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建立数据要素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合规公证、安全审查、算法审查、监测预警等制度,指导各方履行数据要素流通安全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数据流通监管制度,制定数据流通和交易负面清单,明确不能交易或严格限制交易的数据项。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依法依规加强经营者集中审查,依法依规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在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提升纵深防护与综合防御能力。

(十五)压实企业的数据治理责任。坚持“宽进严管”原则,牢固树立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围绕数据来源、数据产权、数据质量、数据使用等,推行面向数据商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数据流通交易声明和承诺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在数据采集汇聚、加工处理、流通交易、共享利用等各环节,推动企业依法依规承担相应责任。企业应严格遵守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利用数据、算法等优势和技术手段排除、限制竞争,实施不正当竞争。规范企业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有规可循、有序发展、安全可控。建立健全数据要素登记及披露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打破“数据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十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支持开展数据流通相关安全技术研发和服务,促进不同场景下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通。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完善数据交易失信行为认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异议处理等机制。畅通举报投诉和争议仲裁渠道,维护数据要素市场良好秩序。加快推进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及数据要素管理规范贯彻执行工作,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完善元数据管理、数据脱敏、数据质量、价值评估等标准体系。

六、保障措施

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强化任务落实,创新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在制度建设、技术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企业创新内部数据合规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完善数据基础制度。

(十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整体工作统筹,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强化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一思想认识,加大改革力度,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工作举措,细化任务分工,抓好推进落实。

(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做大做强数据要素型企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数据要素型企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征信机构提供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等多种数据要素的多样化征信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开展信用融资。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新模式。

(十九)积极鼓励试验探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支持浙江等地区和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发挥好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数据要素相关技术和产业应用创新。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支持有条件的部门、行业加快突破数据可信流通、安全治理等关键技术,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探索完善数据要素产权、定价、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的政策标准和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数据要素的积极作用。

(二十)稳步推进制度建设。围绕构建数据基础制度,逐步完善数据产权界定、数据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公共数据授权使用、数据交易场所建设、数据治理等主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政策及标准。加强数据产权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数据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数据跨境传输、争议解决等理论研究和立法研究,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数据基础制度构建实现新突破。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定期对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数据基础制度不断丰富完善。

2、构筑面向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数据跨境流通生态——读《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  时间:2022-12-22

时至今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全球数字化发展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和关键战略重构期,而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革命性生产要素,正全面影响社会生产力提升、国家治理方式变革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生态。

放眼寰宇,全球贸易发展呈现产业服务化、服务数字化(数据化)的演进态势,全球跨境数据流产生的GDP总值已经超过跨境商品流,数据要素跨境流通得到各大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关注。各方高度重视数据跨境流通的多重价值和作用,基于各自的产业经济需求与国家公共政策积极建构数据跨境流通规则,整体呈现战略选择差异化和治理模式多样化两大显著特征。

聚焦国内,我国数字化发展呈现“互联、物联、数联”三期叠加、融合发展的整体态势,互联业态充分发展、物联业态方兴未艾、数联业态待开新局。针对国际数据要素跨境流通,目前我国在政策战略和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围绕目标指向、总体要求和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实践层面也开启了若干行业性、区域性探索。而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更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多层次多举措加速推动数据要素跨境流通已然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项。

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机制的有效构建,《数据二十条》深刻体现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数字化转型的客观规律,全面检视域外有关数据跨境流动治理的理念举措及其成败得失,着力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勾勒了一幅多方主体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的多维生态图景:

一是国际合作生态。一方面,《数据二十条》务实回应产业现实需要,重点突出地要求开展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进而推动各项发展瓶颈的及时突破;另一方面,《数据二十条》敏锐研判国际前沿趋势,方向明晰地要求积极参与数据流通、数据安全、认证评估、数字货币等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数据流通生态中的战略地位。

二是开放市场生态。《数据二十条》强调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数据跨境双向有序流通,鼓励国内外企业及组织依法开展数据跨境流动业务合作,支持外资参与优先开放的领域,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化市场。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妥善平衡和融合国内外各方市场主体的需求与期待,充分激励和调动其有序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数据市场、两种数据资源。

三是数据治理生态。《数据二十条》以数据治理领域的现行政策战略和法律法规为依据,要求统筹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保护,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新一代数据立法框架下,数据分类分级是国家数据安全保护的基础性制度,而现代数据治理的核心方法论便体现为,以数据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促进数据安全,以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

四是协作监管生态。《数据二十条》直面新技术环境下数据跨境流动的特殊场景属性和监管执法特点,强调探索构建多渠道、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机制,健全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毋庸置疑,在当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跨境实务场景中,敏捷、高效的监管机制是保障数据流动畅通和业务运行延续的基础条件,而立体、协同的监管体系更是确保数据流转利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的关键一环。

总体而言,《数据二十条》的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构筑面向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数据跨境流通生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并延伸包含应用研发、产业生态、市场环境以及治理体系等在内的多重要素。为此,在理解领会和贯彻落实文件要求的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加强研判数据跨境流通与数字经济成长的内在互动关系和外在环境要求,通过成文规范、司法判例以及技术标准等多重资源,不断发现和丰富利益平衡规则,引入多样的、具有经济性与便利性的权益实现方式以及安全保护机制,为具体部门、具体场景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落地方案和支撑条件。

3、交通运输部门及行业企业——全力以赴保障医疗物资运输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2-22

白天黑夜连轴转,浙江佳泰物流负责人张勇这几天一直很忙,不时刷下手机,查看货车定位……在张勇的“紧盯”下,一箱箱退热类药品从位于沈阳的药企经干线运输到达杭州传化公路港进行分拨,再配送至浙江各地医药公司库房,整个过程确保在72小时以内完成。

当前,各地医疗物资跨区域转运和末端配送等运输需求大幅增加。近期,交通运输部充分发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会同国家邮政局及各成员单位加强统筹部署和跟踪调度,强化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全力以赴做好医疗物资运输保障各项工作。

前些天,因物流企业人力不足,石家庄以岭药业生产的抗疫药品出现积压。得知企业情况后,河北省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河北顺丰公司、衡水市邮政公司分别对接以岭药业石家庄、衡水两大厂区。截至目前,以岭药业前期积压的药品已基本处理完毕,所有订单货物均实现当日发运。此外,他们还积极帮助石家庄以岭药业协调江苏、山东、山西、安徽、青海、广东等地6家配套供应商扩能增产,保障抗疫药品产能供应。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聚焦医疗物资运输需求,采取综合举措,全力以赴保障疫苗、抗原检测试剂、药品、口罩、原材料等医疗物资运输供应。

一是加强供需对接,全力保障医疗物资运输需求。指导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加强与工信、卫健等部门沟通对接,及时共享医疗物资生产供应、运输需求等信息,共同研判形势,优化完善运输保障举措,一事一协调保障医疗物资运输需求。

二是加强督促落实,保障医疗物资车辆顺畅通行。指导各地严格贯彻新十条优化措施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部署,落实“三个取消”要求,即取消公路、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取消货车闭环管理要求,取消“落地检”;严格精准实施通行管控措施,持续落实疫苗运输车辆高速公路免费优先通行政策,保障医疗物资等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顺畅。

三是加强统筹调度,切实畅通末端配送服务网络。指导各地严格规范邮政快递营业网点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关停关闭,按程序履行关停关闭审批程序,对于已经关停关闭的邮政快递营业网点,满足解封条件的要尽快恢复运行;对于已符合防疫要求可以上岗的邮政快递从业人员,推动尽快返岗复工。会同国家邮政局加强指导调度,充分发挥大型骨干邮政快递企业作用,强化区域人力、运力调配,充实邮政快递一线从业人员力量,切实畅通邮政快递“最后一公里”。

四是加强疫情防控,保障从业人员身体健康。会同国家邮政局指导各地和骨干邮政快递企业,加强对邮件快件的消毒,保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郭文培)

4、强骨骼 疏堵点 智慧物流正在改变城乡生活

央视网  时间:2022-12-25

央视网消息:今年,我国启动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围绕物流枢纽建设、畅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提升智慧物流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如何?对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来看骨干网络的搭建情况。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约 1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际投放超 240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注入,为物流基础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在这张版图上,国家物流枢纽正在不断生长。今年,它们增加到了 95 个,辐射全国、连片成网,前十个月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9.8%,有力夯实骨干流通网络的骨骼。

辐射全国的 41 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陆续建成投用,缩短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在京津冀地区,库容 300 万立方米的保定冷库集群,生鲜农产品年周转量达到 1100 万吨,能够满足 4 亿多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今年以来,重庆、贵州、甘肃等地已经开辟出 78 条新线路,中西部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产品不用再绕行东部地区,可以快速出海前往国际市场;世界各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最快 10 多小时就可以直达内陆腹地。

今年前十个月,中西部地区领跑外贸增速榜,整体增速较快,新疆、宁夏外贸进出口增速均超过 50%,江西增速超过 40%,高于全国增速。

不仅是骨骼网络在不断夯实,我国物流体系毛细血管的堵点也在逐渐被打通,数千个产地仓建到了田间地头,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末端循环。同时,高效便捷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物流正在改变城乡生活。

这段时间,江西赣南脐橙正在大量上市。在这个 3000 多平方米的产地仓里,自动化分选系统正在对果子分级,随后直接包装快递。最高峰时,这个产地仓一天能处理订单 4 万多单。最快 6 个小时,新鲜的脐橙就可以从果园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

以往,寻乌脐橙都是以 " 统货 " 形式销售,通常是一个批发商承包一个山头,果子不管好坏全都拉走,再发到批发市场,价格主动权掌握在批发商手里。去年底,当地政府在货源地直接建了这个智能产地仓,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全部采用数字化。果品自动包装,直接发往消费者手中。

江西寻乌农产品上行中心运营负责人 凌永春:与统货收购相比,数字化分选、分级后的果品,整体市场销售价格水平最高可提升 40%。

如今,全国每天投递的 3 亿多个包裹,三分之一来自或去往农村地区。快递量超过 1000 万件的农产品上行示范项目超过 100 个。

不久前,全国快递业务量再次突破千亿件,日处理量最多达到 5.52 亿件。很多货物不再从货源地出发,而是早早等待在全国各地上万个前置仓,收件人下单后,距离最近的仓库会第一时间收到发货指令。

今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力促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下一步,国家将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

5、国务院要求狠抓政策落实 推动经济巩固回稳基础

新华网   时间:2022-12-22

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经济巩固回稳基础、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但基础还不牢固。会议称,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为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推动经济运行由下滑转为回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些政策措施仍有释放效应空间,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对扩投资带消费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工作做好了对明年稳增长也会起更多成效,要抓住时间窗口,狠抓政策落实。

会议提出,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填平补齐,确保全面落地。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条件的项目不得停工。

“当前,我国各项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但还有很大潜力,此次部署的这些政策措施有力有效,既有利于稳住当前,又有利于持续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

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是稳预期的重中之重。对此,会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更好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结合实际促进服务消费有序恢复。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楼和房企融资等16条金融政策。为国际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

随着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推进落实,要统筹协调保持经济回稳态势,为明年经济增长打好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会议指出,近期有关部门要再次督导地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扛起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责任,推进“放管服”改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对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今年我国物价保持平稳,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2%。会议指出,元旦春节临近,要继续抓好生活品保供稳价。要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双节”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和物价平稳。切实保障群众防疫和医疗物资需求,支持相关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并加强国际合作,合理进口急需品。

稳就业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今年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但当前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进一步抓实稳就业保民生。此次会议就突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等6方面作出系列部署。

“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说,“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6、以数字赋能助力“双碳”目标有效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12-23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部署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形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当前,数字赋能零碳化的长期性与“双碳”目标的艰巨性并存、数字化创新活跃领域与碳减排关键领域匹配不够、数字基建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发展韧性不足等挑战制约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应通过狠抓制度设计、强化数字化创新应用、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提升数字经济韧性等措施,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相融合、互促进的良性局面,从而助推“双碳”战略有效实施。

一、数字经济赋能“双碳”战略推进的挑战

(一)数字赋能零碳化的长期性与“双碳”目标艰巨性并存

在“双碳”战略推进中需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反过来又会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最终都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两者内在逻辑和目标一致,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化”“零碳化”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同样被数字经济发展所追求,成为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然而,部分地方将数字经济当做推进“双碳”战略“免费”的灵丹妙药,在产业降碳中广泛贴上数字经济标签,尽管初衷较好,但并没有意识到数字经济本身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有的地方甚至将数字经济直接归为“低碳”甚至“零碳”一族,加速布局和发展“三新”经济,这种运动式的盲目扩张忽视了数字经济建立在电力资源消耗基础上,其实数字经济并不是零碳,甚至还是耗电大户。例如,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等运行要耗费各种资源,带来较多碳排放。据统计,目前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占全球总用电量的1%至2%,而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达到2166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显著高于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占比。同时,数字产品和设备的生产也无法做到零碳化,比如台积电一年耗电量200亿度,超过深圳常住居民一年的用电量。这也能看出,对零碳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容易将数字经济视作实现零碳目标的普适良药,在“双碳”监督考核内容上搞“一刀切”,容易引发低效投资、资源配置失衡,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波动的风险。

(二)数字创新活跃领域与碳减排关键领域匹配不够影响双碳进程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大牵引力,通过引领“三新”经济,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双碳”行业转型和新产业兴起,客观上要求数字经济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迭代创新。当前,我国数字化减碳应用场景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水平和程度不一,其中在工业和农业上的渗透率要明显低于服务业,但是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减排潜力也重点聚焦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另外,受体制机制约束,部分科技企业数字化自主创新和基础创新动力不足,奉行“拿来主义”,在国际标准制定上也缺乏主导性,导致传统产业“双碳”转型对国外数字技术依赖性较强,如我国在能源互联网等数字减碳前沿领域,创新力度不够。同时,应用场景的相对单一和数字技术的供给不匹配放慢了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脱碳零碳技术迭代步伐,使我国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中低端的高碳环节,增大了数字化降碳的创新成本和压力。

(三)数字基建发展不均衡干扰降碳步调

数字基建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融合的“先行官”。当前国家逐步优化数字基建布局和全国算力,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份的数据中心已应用到“双碳”战略推进中。但整体上“双碳”数字基建发展还不协调匹配。如在地域上,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富集、气候适宜,发展绿色数据中心潜力较大,但也存在带宽小、数据跨省传输费用高等短板,使其无法及时有效满足东部需求,而东部地区的数字基建带来了高增长的电力需求和高能耗指标的矛盾,大规模发展新基建势必对其他产业存在一定挤出效应。在企业层面,头部科技企业更能充分利用数字基建布局抢占赛道、占领市场,而众多中小微企业数字革新压力大,在头部企业面前话语权较弱,可能成为碳转嫁的被动接收方,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影响到降碳减排的总体进程。

(四)数字经济发展韧性不足影响为“双碳”稳定赋能

新发展格局下,“双碳”战略实施需数字经济有安全稳定持久的赋能能力,这需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具备较强韧性。当前我国广泛应用于“双碳”领域的数字化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还较高,关键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深受逆全球化、西方国家极限打压影响,已部分传导至降碳减排领域。同时,我国信息安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水平较弱,也困扰着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此外,受制于各行业数据兼容性不够、存储规范性不强、标准化不一等影响,碳数据资源交互流动不畅,增大了碳排放中的数字核算和数字监管难度,既限制了数字经济的韧性,又放慢了数字赋能“双碳”战略的步伐。

二、推进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紧抓制度设计“牛鼻子”。鉴于数字经济和“双碳”战略融合的长期性,需统筹全局,深刻认识到先稳住碳排放存量、严控增量,然后向“零碳”平稳过渡的减碳顺序。发挥“双碳”战略对数字经济减碳行动的纠偏作用,加速数字化变革进程。大力推进数字核算和标准体系建设,防范运动式“减碳”带来去产能的过度化和经济秩序波动失衡。推动形成政、产、学、研、民协同共进的跨界融合工作机制,优化各类要素和资源配置,积极应对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社会经济风险,确保平稳降碳。

二是强化数字化创新和迭代应用。进一步抓好“十四五”关键期和窗口期,围绕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城乡建设等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加快创新步伐。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揭榜挂帅”改革开展突破式创新,提升数字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进低碳数字孪生计划,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各行业融合应用,增强全场景数字化发展活力。推动能源电商、智慧车联网等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加快形成以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建设。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衔接,完善碳排放数字化管理与应用。抢抓技术迭代机遇,推动工业和农业领域脱碳零碳数字技术突破,繁荣数字化应用场景壮大“双碳”战略主战场。

三是推动面向“双碳”的数字基建均衡发展。全力构筑绿色数字基建,提高“零碳”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大中西部城乡和农业产业数字基建的投资力度,扩大同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实施的普惠路径。推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降碳,并支撑各类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改革,持续升级完善绿色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头部企业争当减排或零排放先锋,主导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前沿阵地,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提高数字经济韧性来保障“双碳”战略执行。锤炼数字化降碳自主核心技术,巩固数字与低碳科技创新基石。充分激活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生态潜能,增强数字化与“双碳”战略协同发展韧性,探索打造国家“双碳”标杆产业园区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坚守数据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底线,加快构建数字应急产业生态体系。推进碳排放数据确权和分类分级管理,畅通数据开放和共享技术渠道,实现碳排放的数字化核算和监管。

7、实现“双碳”目标,计量和标准能做什么

光明日报 时间:2022-12-22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60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计量被称为工业的“眼睛”,通过精密测量,“盯”住生产的每个环节。标准是一把把“尺子”,为生产生活行为提供规范和引领。“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的约束引领和标尺衡量作用,有利于带动重点领域工艺流程、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及高耗能产品淘汰、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实施,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说。

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要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得摸清楚产生和排放了多少碳。知道了各个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实现减排。摸清碳排放,这就是碳排放统计核算。

“碳排放统计核算为‘双碳’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史作廷强调。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碳核算方法主要为排放因子法。用排放源的数量,乘以该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就可以估算出碳排放总量。不过,这种基于计算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是理论上的碳排放数据,与实际排放之间会出现误差。比如,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不同,燃料燃烧充分度也存在差异,使用同样的排放因子进行核算,会导致结果精准度较低。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碳数据的准确性,逐步采用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告诉记者,例如,欧盟为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装备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对温室气体进行直接测定。

不依赖计算,直接监测和测量,这就是计量。方向指出,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而且采用国际互认、一致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既可以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我们的碳排放数据被国际认可。

《方案》坚持“科技驱动,技术引领”的原则,全面布局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方向解释。

史作廷指出,科学准确计量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有利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机制,对推动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攻克关键共性测量技术难题

既然直接测量碳排放量,那么,计量技术的水平很关键。测得越准,碳排放数据才能越精准,基于这些数据的“双碳”决策和工作才能越科学有效。

“因此,《方案》提出开展碳计量方法学、碳排放量在线监测、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攻克关键共性测量难题。”方向介绍说,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够解决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公约数”。

解决共性关键计量技术问题的同时,前沿基础研究也不能放松。《方案》提出,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如,加强量子传感技术和碳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加强碳计量标准物质研制。

“这些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硬件支撑。”方向说,有了计量基准、标准物质和测量仪器等,可以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器具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一致性的基础。

此外,根据《方案》,还将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将计量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长久的动力。”方向认为,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可以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产业低碳转型注入有效新动能。

“双碳”标准将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计量使碳排放的监测更为精准,但要减少碳排放,还需要标准的助推。

“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宿忠民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但与‘双碳’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宿忠民坦言。

《方案》提出构建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双碳”标准体系,包括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碳市场标准等四个方面。“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的全面覆盖。”宿忠民说,这些标准将广泛用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领域,而且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除了规范行为,标准的另一个作用是引领发展。先进的标准,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宿忠民解释,标准在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清除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

《方案》提出,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的研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碳清除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必需的,但目前技术和标准还存在较多空白,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协同推进,尽快补齐短板。

此外,《方案》还提出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宿忠民认为,这种标准先行的做法,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

(本报记者 陈海波)

(责任编辑:魏金金)

8、2022年冷链行业大事记

现代物流报  时间:2022-12-19

近年来,冷链物流行业正适应时代发展快速成长。2022年,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态势仍在持续。以人为本的需求核心驱动着冷链物流技术向智慧化、智能化升级转变。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各冷链物流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冷链物流商业模式,焕发盎然生机。一整年来,面对疫情的冲击,国际冷链专列仍在继续出发,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强大韧性。

1月份

国家发改委: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

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国华指出,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其中,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络。补齐生鲜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加强销地高标准冷库和冷链分拨配送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

河北省大力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建成2至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改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冷链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冷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河北省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

2月份

全国将建600个县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为小微农户提供优质优价服务

首个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项规划《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近日发布。“十四五”期间,全国将重点建设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据悉,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公益性体现在为小微农户提供优质优价服务,并承担政府应急储备任务。

3月份

冷链物流驶入氢时代,最大规模氢燃料冷藏车在京落地运营

3月3日,100台智蓝氢燃料冷藏车交付北京顺亿达。这是全国最大批量氢燃料冷藏车正式投入运营。据悉,本次交付的智蓝氢燃料电池轻卡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准,国内首创不占货厢容积的氢系统布置形式、行业轻卡最大氢瓶组,将氢燃料电池与冷藏大电量需求结合,实现了超长续航、极强温度适应性、高热效率、超安全、高经济性五大优势。

4月份

粤港澳大湾区首列“中老泰”国际冷链班列顺利开行

4月21日11时许,一列满载着麦芽、蔬菜、糖果等粮食、食品的“中老(挝)泰(国)”国际冷链班列从深圳平湖南铁路物流园缓缓驶出。据悉,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趟开往老挝、泰国的国际冷链班列,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地区间正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国际冷链物流通道。

交通运输部:建立冷链运输追溯管理制度

4月26日上午,交通运输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介绍,近日,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我国将健全冷链运输监管体系,建立冷链运输追溯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冷链运输监管水平。舒驰介绍,近几年来,全国冷链运输车辆保有量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截至2021年底,已达34万辆,冷库容量达1.96亿立方米,冷链运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组织模式不断创新,为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月份

交通运输部:推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与冷链物流深度融合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到2023年底,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主要海运企业新增物联网冷藏集装箱18万标准箱(TEU)以上;沿海主要港口新增冷藏集装箱插头6000个以上;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冷藏集装箱港航单证平均办理时间大幅缩减;建立冷藏集装箱运输电子运单,初步实现道路水路运输系统信息有效衔接和共享开放,联运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瑞云冷链与南航物流达成合作—协同打造全国网络化航空冷链服务

近日,瑞云冷链与南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以瑞云冷链全国的冷链地面物流网络和“冷运宝”线上冷链运力交易平台,全面链接南方航空的空运资源及各省市机场航站,联合打造网络化航空冷链服务,实现全流程冷链不断链、高时效的冷链运输服务,为产地生鲜上行、高端食材、短保食品等时效性要求高的产品提供运输解决方案。

两部门: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

5月27日,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通过2年时间,推动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重要集散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及零售终端冷链流通能力显著提升,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农产品跨区域冷链流通的能力和效率继续增强,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6月份

发改委下达2022年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投资14亿元

6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2年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14亿元,重点支持建设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不含屠宰加工线等生产设施),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内的公共性、基础性设施补短板项目。

两部门: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通知》提出,依托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鼓励引导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主体利用既有流通网络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优化田头集货、干支衔接运输和农村快递配送,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G7与E6宣布完成合并

6月7日,G7物联(“G7”)与易流科技(“E6”)宣布,已于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合并,并已完成首阶段业务整合。G7和E6是物联网技术与软件服务领域的代表企业。双方均以物联网技术和软件为核心,向大型货主、大型物流企业和数以万计的货运经营者提供服务。在本次合并前,G7和E6服务了行业中80%以上的大型货主和大型物流企业,近3万家中小货运经营者。合并后,公司将具备完整IoT SaaS能力,业务将覆盖从生产物流到消费物流的重要垂直市场,产品组合形成「订阅+交易」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

7月份

天猫超市启用浙江首个冷链中心

7月11日,位于杭州钱塘区的天猫超市冷链中心正式启用。据了解,这是天猫超市在浙江打造的首个冷链中心,涉及到包括雪糕、速冻食品等在内的170多个细分类目。在冷链中心的运营加持下,目前,浙江全域雪糕订单配送将基本保持次日达的递送时效,合作物流为丹鸟物流、顺丰物流。此外,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联合菜鸟,天猫超市已布局八大冷链中心,辐射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136个地级市,可为东部、中部地区主要城市提供冷链配送次日达、送货上门和化冻必赔等服务。

海南省将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据海南省发展改革委网站7月13日消息,海南省发展改革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透露,“十四五”期间,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将聚焦海南省冷链物流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支持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引导冷链物流要素和上下游产业沿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集聚发展。

航空工业新飞集团与华夏易通冷链达成战略合作

7月22日上午,“航空工业新飞集团与郑州华夏易通冷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高峰论坛”在河南省新乡市举行。活动现场,航空工业新飞集团与郑州华夏易通冷链正式签约合作,双方携手正式进军氢燃料冷藏车行业。据悉,华夏易通冷链是国内一家大型的冷链物流企业,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冷链百强企业。

8月份

万邦将在郑州建100万吨低温冷库 在全省各市县建冷链物流园

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河南省加快现代物流强省建设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李保全介绍,目前,万邦市场果蔬保鲜、肉类冷藏总库容达到200万立方米,总储存量达100万吨,规模全国领先。今后3年,将再投资50亿元,通过对市场的升级改造,再建设100万吨低温冷库,完全满足郑州市应急储备量,以及其他城市紧急调拨储备。此外,在全省各地市、县,加大二级、三级冷链物流园建设,投资200亿元计划每个地市、每个县建设一个冷链物流园,平时保供、急时应急。

甘肃省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冷藏挂车池”

据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8月6日消息,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十四五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推动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升级,发展冷链多式联运。其中,大力发展冷链甩挂运输,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冷藏挂车池”,完善冷藏车和冷链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提升中欧班列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组织能力,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布局建设冷链海外仓。鼓励兰州、兰州新区、武威等具备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的城市发展国际冷链物流多式联运。

9月份

中通冷链发布小票零担门到门产品:全国范围2~5天送达

9月3日,在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果发布活动上,中通快递对中通冷链产品进行对外发布。在现场,中通冷链网络发展理事会副理事长张彤对旗下小票零担门到门全程冷链网络化解决方案进行解读,并介绍了中通冷链物流网络的最新成果。据了解,可追溯、全程温控的小票零担门到门全程冷链服务的网络化解决方案,可实现“工厂--终端门店”的直链,并对全程轨迹温度实现实时监控。谈及运输效率,张彤表示,“我们的时效可以实现省内1~2天送达,全国范围内2~5天送达。”

10月份

国家发改委发布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本次明确的24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健全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保障区域生活物资供应、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悉,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已于此前发布,加上今年明确的24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达41个,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

厦门首发中欧班列出口冷链专列

10月19日,一列冷链专列从厦门东孚站缓缓驶出,将经由满洲里口岸出境,15天后抵达俄罗斯莫斯科。这是厦门发出的首列中欧班列出口冷链专列。据了解,本趟冷链专列装载了来自福建本地的冻鱿鱼片、秋葵等海鲜蔬果共计906吨,使用了目前在国际技术上遥遥领先的冷链集装箱。所有集装箱均配备标准量柴油油箱的发电机制冷组,利用卫星导航实现全过程跟踪定位,并可随时在线监测集装箱内实时温度及湿度。

中通冷链在全国上线经济型冷链包裹服务“冷链特惠件”

10月21日,中通冷链发布消息称,继以to B为主的冷链小票零担解决方案之后,以服务生鲜电商为主的to C冷链产品“冷链特惠件”于2022年10月15日全国上线。该产品为客户提供经济型、多温区、门到门的专属冷链包裹服务,适用生鲜食品电商、直播电商、农产品产地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贸易分销企业等客户群,产品优势在于网络覆盖,持续加深网络密度,全程冷链温控。价格方面,该产品采用“首+续”计费模式,最高可接受50KG的单票重量,兼容子母件发运。此外,该服务还提供配套增值服务,包括保价服务、暂存服务签单返还、送货入仓。

全国多地公司加快发展冷链业务

10月27日,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冷链项目日前启用,进口冷链货物办结相关手续后,通过高速公路向外辐射,1小时即可覆盖大湾区城市群。据悉,南沙国际冷链项目是亚洲港口规模最大的冷链冷库项目,总体规划库容为46万吨,投资概算35亿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国多地,多家公司加快发展冷链相关业务。如:近日,由中创智冷与天驰控股发展(青岛)有限公司共同设计研发并投资建造的中创天驰智能无人冷库在青岛落成,其中B座智能冷库正式投入运营,而这也是中创智冷“四港联动”战略布局继天津后的第二站。

11月份

江西省特殊监管区域首发中欧班列冷链专列

11月2日,在南昌海关所属九江海关监管下,一辆辆冷链集装箱货车驶入九江综合保税区,在园区集结办理完出口退税后出区,以陆铁联运的方式搭乘中欧班列经满洲里口岸出境。据悉,这是省内特殊监管区域首票冷链出口货物。该批货物的成功通关,为九江市本土及周边地区的冷冻生鲜产品出口打通了一条高效便捷的国际冷链物流新通道。

中通快递旗下公司收购冷链供应链平台“猫武士”51%股权

近日,中通快递旗下公司上海中通智冷仓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冷链供应链平台“猫武士”51%股权,“猫武士”创始人李育柏等持股49%。据悉,该公司目前已在一线城市建立了密集的冷链速递网络以及多温仓库基地,与众多食品食材、连锁餐饮及新零售客户建立了物流配送及供应链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海尔生物牵手CEVA Logistics、极兔国际、昂际航电共建全球航空温控产业生态平台

11月7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尔生物举办了“智护生命,共享未来”全球航空温控产业生态平台战略签约暨启动仪式。仪式现场,海尔生物旗下从事航空温控业务的控股子公司——鸿鹄航空科技联手CEVA Logistics、极兔国际、昂际航电等行业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各方将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聚焦服务能力和技术保障两大方向,在全球航线网络、运营站点、技术研发、联合营销等层面开展合作共创,共建全球航空温控产业生态平台。

12月份

四川首趟中老铁路进口水果冷链专列抵蓉

12月7日晚,满载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盛产的进口水果专列于顺利抵达成都,并陆续自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转运至成都及省内市州各大水果市场。该趟班列经中老铁路全程铁路运输仅用时4天,东南亚进境水果驶入“快车道”。据悉,这是四川首次通过中老铁路从东南亚进口水果,标志着四川对RCEP国家水果进口铁路直达跨境通道顺利打通,为此后常态化生鲜冷链进出口奠定了基础。

链库与广州宝丰冷冻仓储达成战略合作

12月7日,基于对冷链产业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共识,广州宝丰冷冻仓储与链库正式达成战略合作,采用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时效、更安全、多区域的冷链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链库将依托平台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势为其冷库提供精准的资源对接、运营策划、冷链供应链全套信息化解决方案及供应链金融、资产评估交易等延伸服务。此外,链库还将联合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数智化冷库服务。

澳柯玛首创并实施“互联网+全冷链” 战略

近日,山东品牌澳柯玛将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制冷产业融合,首创并实施了“互联网+全冷链”战略,完成了家庭冷链、商超便利、酒店厨房、生鲜自提、生物医疗、冷库存储、冷藏运输的全冷链产业布局。据介绍,该智慧全冷链战略搭建了集设备监控、货品管理、资源共享、订单交易于一体的冷链物联网管理平台、疫苗全冷链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终端设备的远程监控、控制及云资源管理,制冷产业链服务范围覆盖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身边的各大环节,适应各种情景下的冷链需求。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张旭

9、冷链多式联运如何“破茧而出”?

现代物流报 时间:2022-12-21

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多式联运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62年,中国就提出了关于公路和水路联合运输的文件,随后,公铁联合运输、铁水联合运输等文件也相继出台。

1989年3月,国家科委批准通过“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试验”,该实验是“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及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

2000年以后,我国先后与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派出技术人员赴外国学习,为我国多式联运步入正轨提供了思路与技术人才。

01

快速发展

近年来,为适应和配合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我国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多式联运的标准,开展的国际多式联运线路包括经海运往返日本内地、美国内地、非洲内地、西欧内地、澳洲内地等联运线以及经蒙古等至伊朗和往返西、北欧各国的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线。

交通基础无疑是多式联运包括冷链多式联运在内的发展瓶颈,一方面我国的公铁水交通运输线路在不断完善,港口体系快速发展,加强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装备不断更新,如冷藏集装箱的技术迭代,也促进了我国冷链多式联运的发展。多式联运模式越来越多样化,铁路发展势头良好,公铁联运发展潜力逐步显现,为实现空铁联运的无缝对接,一些大型国际机场也在着手建设多式联运的专线,大力发展空铁联运。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冷链多式联运在全程溯源、可视化及信息传达的及时化等方面未来可期,如冷链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证封闭性,带有探测和记录功能的移动设备让其实现了智能化与信息化的管理,保证了运输的时效性和成本优化。

02

直面短板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1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但由于我国多式联运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仍然面临协同衔接不顺畅、市场环境不完善、法规标准不适用、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监管方式不明确、企业经营自主性受限、技术标准和服务规则不统一等问题,是我国交通物流业融合发展的一大短板。

在标准上,不同的运输方式在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货类品名代码、危险货物划分、包装与装载要求、安全管理制度、货物交接服务规范、保价保险理赔标准、责任识别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要求或标准,难以实现多式联运“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

在装备上,我国没有实现集装箱设备设施运输标准化,很多集装箱货车运输成本仍然很高,大大影响了满载率。多式联运的成熟很大程度取决于集装箱的成熟化和标准化,尺寸标准越统一,水路和公路衔接的速度就越快。我国多项出台政策都提出,要加快技术装备升级,推广应用标准化运载单元,加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未来冷链集装箱也会趋于结构简单、容错率更高、自重更轻,加快多式联运体系的进程。

在基础设施上,大部分港区没有与铁路直接连接,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港口实现了铁路进港,公铁联运的枢纽也相对缺乏,专用航空货运枢纽较少,配套分拨中心不能无缝衔接,集装箱仍然需要经过多次装卸,再通过卡车进行运转,运输的成本和时间都会被迫增加。冷链配套设施不足,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集疏运体系不完善,港口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受城市交通的挤压。

在制度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不同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相互割裂,各自的运单、载距等差别巨大无法互通,海关关检的规则、效率也不尽相同,影响了多式联运优势的发挥。

03

系统部署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作为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它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

为了突破基础建设的瓶颈,《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串接起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同时,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0.2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24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270个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000公里左右,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达95%以上,普通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全链条温控、全流程追溯能力持续提升。冷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国际冷链物流组织能力显著增强。

所以,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冷链多式联运发展仍然要以提升服务品质、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为核心,加快构建便捷经济、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冷链多式联运体系。尤其是要加快通道与枢纽建设,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发展专业化装备,推进装备技术升级。

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责编:小李肥猪 审核:西西 监制:听雨

10、各地海关加快推进“三智”建设智慧海关助执法监管更精准通关更快捷

法治日报  时间:2022-12-09

近年来,海关总署积极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三智”理念。以“智能化”为依托,以高新技术驱动制度创新,提倡海关智慧治理、边境协同治理、全球合作治理。智慧海关助执法监管更精准,通关更快捷。各地海关加快推进“三智”建设,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通得快”,让监管服务提质增速,为企业减负增效。

在深圳盐田港区,驳船陆续靠泊,集装箱正源源不断的抵港,通过“智能分流、顺势查验、嵌入监管”,实现快速通关,从深圳大鹏湾畔发运至世界各地。

同一时间,在深圳海关运行管控中心的监控大屏上,海关工作人员依托这个深度集成大数据、云计算、视频监控的智慧平台,以全景视角对通关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精准畅通通关堵点,进一步提升海关数字化监管水平,有效优化业务运行质量。今年以来深圳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67.13%、93.79%。

海关科技赋能智慧监管,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海关总署积极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三智”理念。以“智能化”为依托,以高新技术驱动制度创新,提倡海关智慧治理、边境协同治理、全球合作治理。智慧海关助执法监管更精准,通关更快捷。各地海关加快推进“三智”建设,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通得快”,让监管服务提质增速,为企业减负增效。

科技赋能集约办理提升效率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是全国唯一粤港澳互通、客货并重的口岸。拱北海关不断优化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在该口岸实施客、货“一站式”车辆验放系统,将传统公路口岸车辆的“串行通关核放”模式优化为“并行通关核放”,在卡口系统上集成证件验核、人脸识别、指纹比对等功能,通关车辆只需“一次停车”,便可“一站式”集约办理通关手续,提升了通关效率和通关体验。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广大进出境旅客对高效通关需求增加,依托智能卡口系统,大桥口岸客车司机‘一站式’自助通关,能够切实感受到智慧海关带来的便捷。”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监管一科科长李康水说。

近日,由珠海市广丰物流有限公司承运的一批集成电路板等产品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接受海关查验。关员使用X光机对该批产品开展非侵入式查验,实现“既要管得住、又要通得快”。

记者了解到,针对相关产品特点,拱北海关通过H986、X光机等大型智能化查验设备和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开展智能审图,提高对进出口货物非侵入式查验比例,不仅压缩企业通关环节时间和成本,更进一步降低了高新技术产品损耗,实现通关效能和通关质量“双提升”,有效促进粤澳两地跨境货物便捷流动。

近日,在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口岸的跨境寄递业务集约审核中心内,黄埔海关所属增城海关关员周雅婷紧盯电脑窗口弹出的审单风险提示进行相关操作后,一条消费者身份验核信息就发到了刚刚在电商平台购买过进口化妆品的陈洁手机上。陈洁按指引进行线上“刷脸”,周雅婷很快就收到了“验核成功”的反馈,随即进行“审核通过”处置。

“跨境电商消费者身份真实性验核是黄埔海关推进海关监管业务智能化建设的一项新技术应用。通过大数据对碰筛查,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对跨境电商申报数据进行智能审核、自动甄别风险后予以提示,可快捷有效地发现高风险订单。”增城海关寄递审核科科长张程说。

据了解,黄埔海关大力推行跨境寄递业务集约智慧审核改革,整合了数据流、单证流,并加强与“单一窗口”联接,设立一个集审中心、组建一支专家队伍、搭建一个智慧辅助平台,使辖区内的跨境电商进出口审单执法尺度统一、智能、高效。

智能监管提升港口集疏运效能

“目前,公司的集装箱到港后可第一时间安排提箱,减少了重复装卸、运输、堆存等环节,车辆周转率提升超20%。”天津茂海集团纸业有限公司关务事业部经理李效坤说。

如今,在天津港,“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的“两直”模式,正为企业带来全新的便利体验。与国内许多老港口类似,天津港码头建设早,客观存在进深短、容量小的弊端。要提升港口集疏运效能,作业模式就要改变。为此,天津海关联合天津港集团推出“两直”模式,通过将海关指令嵌入港口作业系统,实现进出口通关流程“大变身”。通过改革,企业进口提箱时间从1至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无需提前5至7天即送到港口,并省去港外堆存环节,为企业节省出3天左右的出口生产时间。

随着应用“两直”模式的货物越来越多,车等货、找车难、找货难等问题也相伴而生。为此,天津“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应运而生。在这个平台上,关港双方信息深度交互,通过应用AI算法,实现了车、货、船三方需求的智能匹配,解决了车与货互相等待的难题,打造了港口与企业间集疏运作业“零等待”的智慧物流模式。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高速轨道吊机依据码头智能控制系统生成的作业指令,快速精准地完成集装箱集疏运。“现在进口空箱放行信息,在船舶靠岸前就已通过系统全部自动完成。”该码头操作部副经理王吉升指着即将靠泊的船舶说。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港口堆场集装箱堆存挤压、疏运周转不畅,成为困扰港口及客户的一大难题。对此,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与山东港口青岛港协作,依托海关监管系统和码头智慧系统信息共享,实现了空箱快速验放,保障进口空箱“船到即放、落地即取”。同时,双方积极探寻集装箱堆存新路径,在码头现有布局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提升堆存能力。在海关智能监管模式下,最大限度降低了企业物流通关成本。

智慧口岸赋能中老“澜湄快线”

“有入境列车请注意。”在云南磨憨铁路口岸海关视频监控室内,随着对讲机里传来作业提示,昆明海关所属勐腊海关关员立即通过视频确认H986周边环境安全和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几秒钟后,一列从老挝万象发车,满载货物的“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缓缓驶入海关前置拦截作业区,矗立在中老友谊隧道口前方铁轨两侧的H986启动自动化运行,在列车正常行进的同时,对全车运载集装箱进行了自动扫描查验。

“以前对于货运中可能存在的夹藏等风险,主要以人工掏箱查验为主,耗时长、排查难、强度大,而采用H986这种非侵入查验方式,单列列车扫描仅需一两分钟,关员通过扫描生成的图像能快捷、精准地进行筛查。”昆明海关所属勐腊海关监管科科长耿建强说。

昆明海关大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在加大智能化科技监管设备投入使用的同时,持续深化内部协作配合,形成整体监管合力。扫描图像审核工作与现场查验分工协作,互为辅助,大幅提升了风险排查效率和整体监管效能,进一步加快了列车通关速度。同时,依托风险信息研判系统,可对需要进行人工查验和掏箱作业的货物下达精确指令,监管安全与快速通关得以同步实现。

智能监管为海关执法“精准”打下基础,信息化为海关服务插上“快捷”的翅膀。在距离磨憨铁路口岸630公里的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内,滇中海关关员与铁路部门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一列“澜湄快线”列车的实时通关情况。

“该列车全程采用海关‘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列车在磨憨完成放行手续后,昆明中心站的‘铁路数字口岸系统’物流动态信息就会同步显示实时状态,海关的‘物流平台系统’通关数据信息也同时到位,双方会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匹配性比对,并向货主预报物流信息,为企业后续整备货物、发运提离等工作留出充足时间。”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副总经理徐超介绍说。

“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是海关为提高境内段铁路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通行效率和便利化水平推出的信息化创新监管作业模式。运用此模式,海关、铁路、运营企业三方可通过物流数据互联共享、信息匹配的闭环式管理,形成海关监管力量的全国性集约调度,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实现关企协同监管的同时,进一步简化企业操作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蔡岩红)

(法治日报)

11、洞悉时代之变 探寻冷链机遇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2-12-22

12月15—17日,2022第十六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在厦门成功召开。

本届年会以“洞见时代·探冬寻暖”为主题,聚焦年度行业热点,共话行业未来发展,从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出发,对行业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力求突破瓶颈消除壁垒。在双循环背景下,加速双向通道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共谋产业升级之路。

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物流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促发展、稳增长、保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物流总额由2012年的17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今年前10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75.4万亿元,同比增长3.6%。物流业总收入为10.3万亿,同比增长5.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介绍,冷链物流虽然在物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还不高,但其作为保障民生食安的关键通路,受到了各个层面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冷链物流行业依然稳中有进——

冷链产业环境持续改善。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等先后针对冷链网络、运输体系、农产品供应链、制冷方式等完善政策方针。资金方面,国务院指导国开行、农发行等设立千亿元基础设施基金重点支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方面,国标、行标以及《低碳冷库评价指标》等团标的制定,有效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

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基本稳定。2022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餐饮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对应冷链需求滑落明显,但生鲜零售市场冷链需求有所增加,预计2022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总量将突破3.2亿吨,同比增长6.6%。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4916亿元,同比增长7.2%。

预制菜等成为冷链新的需求点。在传统冷链物流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预制菜、生鲜直播带货等赛道对冷链需求贡献不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随着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进一步释放,会有更多的消费领域助力冷链物流发展。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预计2022年,我国公共型冷库总容量将达2.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7%。以冷库为依托的全国三级冷链物流网络已成雏形。预计2022年,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将达到38万辆,同比增长11.4%。其中国产车辆品牌高端化、智能化、年轻化,国外品牌国内量产等发展趋势显著。

危机之中寻找转机

寒冬之下,2022年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压力。前三季度,在多地疫情频发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投资增长受到制约,企业生产面临要素短缺,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经历较大波动。

光莆股份总经理林国彪也表示,在过去的几年,疫情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尤其是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曾先后报道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引发疫情的情况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据介绍,新冠病毒在物品表面不会增殖,在低温、潮湿、密闭和病毒浓度高等条件下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长,在摄氏零下20度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因此,冷链消杀成为关键。

但低温消毒作业中温度会影响消毒剂的发挥效果,导致很多消毒剂浑浊、结冰。化学消毒剂多为液体,除了低温无法发挥作用外,还容易消毒后在物体表面有残留。

不仅如此,在冷链物流的食品包装中,以纸箱包装最为常见,冷链产品尤其是食品类一旦没有塑料膜包装,消毒剂直接在纸箱表面喷洒可能会造成纸箱的污染渗透,导致纸箱变形,损毁货物,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另外化学类消毒剂多采取喷雾、搽拭等操作方式,一般要求作用30分钟,部分还需再用清水搽拭,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投入极高的人工与时间成本。

那么,冷链物流如何在保证货物安全的前提下,又能做到消毒到位?

据林国彪介绍,相较于传统化学消毒方式,物理消毒在工作效率上具备明显的优势,是一种更安全、更快速的消毒方式,包括臭氧气体、过氧化氢熏蒸、等离子消毒、紫外线照射等手段。

以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安盾冷链智控消毒防疫系统为例,该系统利用紫外线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消杀,在冷链消毒防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为对抗疫情,光莆股份研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消毒防疫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项目,该项目是以半导体光应用技术为核心,根据场景不同为城市级平台、物流消毒防疫平台、隔离场所平台、公共交通平台、学校平台、医院平台进行专项专案设计,致力于打造全场景、多技术融合和科学管理为一体的安全消毒防疫数控平台。

其中安盾冷链智控消毒防疫系统采用新型UVC杀菌技术,利用高能量深紫外波段的紫外线(240—280nm)作用于细菌及病毒的DNA、RNA链,使其断链并失活,杀菌/杀毒过程无接触、迅速高效、无毒害残留。此外,系统兼顾了空气消毒、表面消毒和废水消毒,能在常温和-20℃的条件下,在6—10秒内对货物完成360度无死角的消杀。

着眼需求顺应趋势

冷链物流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守护百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疫情以来,国家深入贯彻冷链食品安全监管防控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严密防范冷链食品输入输出风险。经过不断地探索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冷链食品管控措施。

同时,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助推下,我国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建设、全链条监管机制完善、全环节监管手段创新也将在冷链物流作业环境、操作环节、设施设备等重点管理场景下,持续优化安全监管机制,建立科学、可靠、高效的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检疫体系。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介绍,作为保障基础民生的关键环节,在守护万千百姓生命线的前提下,还需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中,“降本增效”“提质保量”“绿色环保”都是时代背景下,对于冷链物流发展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秦玉鸣表示,2023年冷链物流行业要做到“多快好省”,冷链物流企业应提供更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在运营中做到速度快、反应快、沟通快,在质量、服务、品牌、团队等方面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并且企业本身应向低成本化、绿色化、可循环化、科技化等方向深化升维。

针对冷链未来的发展道路,崔忠付也提出五点发展建议——

充分发挥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引领作用。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二批24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合计已布局两批共41个,覆盖全国27个省市。后续举措和实施要兼容并包考虑带动更多冷链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要主动加强跟国家冷链战略的紧密结合。

持续深化产业融合,以融合促创新。冷链物流贯穿第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发展潜力巨大。要着重关注加工业、零售业等多业态与冷链物流的深度结合,冷链物流与农产品优势产区的融合等,探索产业+冷链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

始终把握冷链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促发展。新阶段的冷链物流需要依托产业形态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固守传统仓干配等发展模式,要在深入研究新赛道、新场景的基础上,拓展产地直采直发、一件代发、共仓共配等新服务。

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必由之路。要鼓励冷链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和装备研发投入,以及新能源基础设施改造,研发新型绿色节能保鲜技术装备,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加快数字化转型,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标签。冷链相关企业应加强智能分拣、智能温控等冷链技术装备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

12、智慧物流|上游物流地产,政策扶持和电商物流倒逼智慧化

腾讯网  时间:2022-12-21

随着电商和第三方物流蓬勃发展,全国物流总额增长迅速。到2020年初,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万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整体来看,物流在朝着自动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

物流地产是智慧物流的上游环节,在促进物流地产高质量发展上,国家多次发布扶持政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弱的行业局面不断得到改善。

01

发展快,有政策扶持

我国物流地产行业起步较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仅有几十年历史,但在物流的强劲拉动下,再加上这几年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扶持政策,物流地产发展势头很强。

比如,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就明确要求,要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201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出台了《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2018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枢纽间分工协作和对接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高,推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

疫情发生后,国家也在想方设法促进物流企业发展,2020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提出从降低物流制度成本、物流要素成本、物流税费成本、物流信息成本等六个方面提出设施,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物流效率。

同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布了《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提出到2022年底,对物流企业自有或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可以看到,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官方推动物流地产发展主要有两个抓手,一是降本增效,二是建设物流枢纽。通过减税降费鼓励物流地产发展,通过规划物流枢纽建设,发展现代化物流。

02

人均低,“连旧的也很少”

几十年来,物流地产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而且物流地产行业本身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老旧,现代化物流设施较为缺乏。虽然我国物流地产行业起步较晚,但总体来看,也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尤其对于一些仓储来说,设施陈旧,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物流仓储设施,大约有75%难以满足现代企业需求。

其次,仓储面积不足,不适应大规模发展需求。我国人口众多,虽然仓储总面积较为可观,但一旦平均下来,人均仓储面积便非常低。大致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仓储面积为0.66平方米,通用仓储面积为8.6亿平方米。

对这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我们对比来看,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均仓储面积是5.55平方米,是中国的8倍多,通用仓储面积是17.7亿平方米,是我国2倍左右。如果按优质物流设施来看,我国优质的总量仅为0.26亿平方米,平均下来,人均优质物流设施仅为0.015平方米,而同等条件下,美国是中国的77倍。

这也就是说,我国物流仓储行业基础设施不仅陈旧,跟不上现代化发展需求,而且人均来看,连陈旧的设施面积也极低。

好在,这几年得益于电商和物流总额不断增长,为物流地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物流地产整体发展速度较快。

03

看趋势,电商物流推动智慧化

疫情发生这几年,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力,随着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智慧物流园区、智慧仓储、智慧交通等加快发展,物流地产也在朝着智慧化方向迈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动物流地产智慧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电商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过去几年间,电商行业发展迅猛,对物流地产的需求不断激增。截至2020年,我国线上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4.9%。高速发展的电商消费,迫切需要仓储产业链标准化和智能化,这加速了物流地产的智慧化。

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成为推动物流地产智慧化的因素,从当前来看,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增速,基本常年维持在20%以上,参照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情况,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巨大的快递业务量,也在倒逼仓储要提高智能化水平。

物流发达的地方,主要集中于产业发达和人口集聚的一二线城市,因此不难理解,我国优质物流地产也以一二线大城市为主。事实上,得益于电子商务的拉动作用,我国物流地产确已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格局,这些城市的物流地产租金更高,投资回报率也更高。

依靠密集的人口、发达的交通等区位优势,物流地产区域化特征明显,可以预见,在面向未来自动化和智慧化升级过程中,拥有城市群优势的区域物流地产也会率先走在前列。

13、新时代供销社系统对零售物流影响几何?

民生证券  时间:2022-12-22

供销社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及日化用品,并从农民处收购农副产品供给其他地区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其围绕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供销社全系统销售总额达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农产品销售额为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为149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与17.1%。

 供销社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发展,通过搭建庞大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①发展历程:1949-1957年,供销社应运而生,步入黄金发展期。中国计划经济背景下,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1958-1995年,供销社分别经历三次分开、三次合并,陷入曲折发展期。从1996年至今,供销社持续转型升级,在改革初期形成总体思路,全系统于2000年实现扭亏为盈。在改革过渡期间,供销合作社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2011年初步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逐渐步入深化改革期。2022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全系统必须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立足流通服务主责主业,稳中求进推进综合改革。

②组织架构:纵向看,全国供销社体系自上而下主要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社、省辖市社、县社及基层社组成。横向看,各级供销社组织架构与总社类似。

供销社:线下补充零售渠道,线上发展电子商务。

①线下:补充现有零售物流渠道,打通城乡“最后一公里”。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点广布,线下资源丰富,立足公益属性,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供销总社销售总额持续增长,畅通农产品上行与日用品下行的双向通道。我国生鲜电商行业仍将延续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格局,供销社推进冷链物流与数字化建设,具备为农服务网络优势、社有企业主体优势与存量社有资产等发展冷链物流三大优势。依托供销合作社冷链物流的冷链骨干网模式、产地冷链物流模式、区域冷链物流模式、集散地冷链物流模式及新业态下的冷链物流模式,随着供销社在冷链物流的发展创新,与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探索与融合发展,助力建设农产品集团的区域物流节点和冷链物流中心。

②线上:供销社立足现有网络基础,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的路径是以线下为基础发展线上,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供销社立足于区域立体网络基础,从区域市场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推进线下实体网络资源融合对接线上平台。自2020年1月1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22年10月31日,“832平台”累计入驻供应商1.7万家,在售商品22.4万款,注册采购单位超61万家,累计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助推832个脱贫县的近300万农户巩固脱贫成果。

未来供销社有绿色、金融、物流与电商四大发展方向。其中,绿色指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指为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提供桥梁与纽带作用,物流方面,逐渐增强农村物流与冷链运输的能力,电商将对线下渠道起到补充的作用。我们认为,未来的供销社将成长为补齐农村短板,做好保障作用的“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综合服务中心”。

14、物流变慢、派送异常了?江苏邮政管理局回应:末端配送人员严重不足

扬子晚报   时间:2022-12-21

扬子晚报网12月21日讯(记者 徐兢)近日,许多市民反映,自己的包裹出现了物流时效慢、快递派送异常的情况。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物流瘫痪”的传言。12月21日,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发布消费提示称:“受疫情影响,江苏省部分地区邮政快递服务投递时限可能延长,各级政府和各邮政快递企业已积极采取措施畅通邮政快递末端配送,未抱恙的快递小哥正在冒疫奔忙,争取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据江苏省邮政管理局介绍,受疫情快速扩散蔓延等因素影响,邮政快递末端配送人员不足、邮件快件积压等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物资等需求激增,末端配送网络不畅。二是快递人员感染人数较多,末端配送人员严重不足。

由于疫情和元旦春节临近等因素对快递物流行业将带来持续性影响,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建议各快递企业借鉴北京地区的经验,抓紧研究制定并在全省范围内落实支持末端增效的激励措施。一旦从业人员上岗率低于85%,要及时采取委托第三方招募、从邻近区域调配、康复者返岗复工等方式,弥补人力缺口。

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持续关注本地末端服务畅通问题,督促企业为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突发增量做好准备。指导企业灵活采取抗原检测或者症状管理等方式,推动符合防疫要求可以上岗的邮政快递从业人员尽快返岗复工。各邮政快递企业省公司要督促下属企业和网点维持正常经营状态,通过考勤激励和派费补贴等手段,激励下属企业和网点通过优化投递线路、开展夜间配送等方式,提高末端作业能力。

对于医疗物资,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工信、卫健等部门沟通对接,做好急需医疗物资的寄递服务保障工作。对电商平台标记的医疗物资邮件快件要进行优先处理;要在分拨中心设立服务专班,针对用户通过服务热线、市长热线以及申诉投诉等渠道提出的医疗物资加快处理的需求,尽快查找并加快处理流程。

各级邮政管理部门重点加强对骨干企业(邮政、顺丰、京东、中通、圆通、韵达、申通、极兔、菜鸟)的指挥调度,鼓励各快递企业在承担重点物资寄递、保障末端服务畅通、做好春节“不打烊”工作等方面体现企业担当、履行社会责任。不对邮政快递从业人员实施核酸检测。各邮政快递企业要免费为一线从业人员提供N95口罩、消毒剂、抗原检测试剂、药物等防疫物品。

校对 盛媛媛

15、“保税帮”享惠更实在 “一对一”纾困更精准——苏州海关积极为加工贸易企业纾困解难

凤凰网· 时间:2022-12-21

开展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实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辅导企业用足用好保税惠企政策,落实问题清零机制为企业纾困解难……12月12日,在加工贸易大市苏州,带着外贸企业的一系列需求,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保税帮”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开展。活动不仅推动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各项措施的落实,更聚焦优化加工贸易现场实货监管,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推动了苏州加工贸易企业规范向好发展。

精心梳理,引导守法合规经营

结合苏州机电、轻纺等加工贸易企业集中、上下游配套供应链完整等特点,苏州海关精心梳理了“保税帮”调研范围,涵盖了企业经营状况、手册执行情况、管理水平、对海关政策熟悉程度共4个大类60个选项,覆盖加工贸易最新监管要求,将对企业的风险提示和政策宣传动态融入到调研表中,既有助于海关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也有助于引导企业守法合规。截至目前,共计166家企业参与了问卷调研,有效回收率100%。

苏州不二工机有限公司是辖区一家经营多年的加工贸易企业,该公司关务主管张颖表示:“在填问卷里‘对加贸政策了解程度’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政策都是跟我们企业息息相关的,比如深加工结转的时限要求、内销集中征税的惠企政策、报核前单耗申报等等,这也是海关从另一个角度对企业的守法提醒。苏州海关开展的‘保税帮’活动,有力帮助了我们公司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守法意识。”

分类指导,用好用足惠企政策

在苏州吴中综合保税区的报关大厅里,海关工作人员正在对企业开展“一对一”专题辅导,这是苏州海关“保税帮”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期加工贸易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将企业细分为电子、冲压、注塑、服装四大类行业,对一些不了解加工贸易政策或管理不规范的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

苏州上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空气净化器的企业,该公司近期遇到难题。“我们公司生产出来的净化器样品需要先给客户审核,在海关手续上不知道该如何办理。苏州海关在了解到我们的实际困难后,指导我们办理了相关手续。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申请办理内销集中征税手续,降低违规风险。”上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关务主管凌宗说。

截至目前,苏州海关通过搭建“通关吴优”线上服务平台,累计答复企业咨询1200余人次,28家企业向海关申请办理内销集中征税手续,减免保证金约250万元。

纾困解难,落实问题清零机制

12月9日,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账册在报核时提示“对方核注清单未完成申报手续”被退单。“我们在单一窗口查询到这票核注清单状态都是已放行已核扣,正常的状态,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公司关务主管顾静着急地向苏州海关求助。

对此,苏州海关迅速启动企业问题清零机制,分析问题所在,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企业删单重报,成功帮企业解决问题。“我们账册核销周期马上要到期了,如果不及时报核,账册被锁定,将会影响我们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给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多亏苏州海关的帮助,账册得以顺利报核。”顾静开心地说道。

截至目前,苏州海关开展的“保税帮”活动已协助解决“服装废布料处置”“货物退换”“样品处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料件自由流转无法准确申报原产地”等企业疑难问题10余项。下一步,苏州海关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署总关促进外贸保稳提质部署要求,坚持创新试点与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帮扶辖区进出口企业降本增效。(苏州海关 陈静云、刘婧喆/文)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