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50周政策舆情周报(20221212)
编辑:小编 时间:2022-12-12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2年第50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12月12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67  


 

1、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886400302748352537&item_id=17886400302748352537

2、政治局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等,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会议还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除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等“新十条”优化措施。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2-12-08/doc-imqmmthc7398983.shtml

3、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取消货运车辆闭环管理

12月9日从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将全面取消货运车辆闭环管理要求,各地不得随意层层加码,限制货运车辆跨区域通行。

当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十条优化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全面取消各地设立的公路、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不再查验货车司乘人员、船舶船员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全面取消跨区域流动货车司乘人员“落地检”,对于从事口岸交通运输服务等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应按照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规定开展核酸检测。

在保障重点物资方面,通知指出,全力做好疫苗、抗原检测试剂、药品、口罩等医疗物资运输服务保障,加强生产供应、运输需求等信息共享,做好应急运力储备,强化跟踪服务,统筹做好生产企业关键物料和产成品运输保障工作,确保医疗物资运输高效顺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755880141665594&wfr=spider&for=pc

4、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工作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以下简称《通知》)。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好《通知》要求,更加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涉交通运输工作。

https://www.mot.gov.cn/jiaotongyaowen/202211/t20221130_3717011.html

5、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一盘棋”建设物流枢纽网络 变“通道经济”为“枢纽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来自天津、山西大同、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城市的25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今年建设名单。从枢纽类型看,此批物流枢纽建设涉及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以及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区域覆盖了中、东、西以及东北地区。

物流对于经济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随着“现代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枢纽型物流资源作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中场发动机”,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提高产业及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已成为推动形成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37289560768392558&item_id=337289560768392558

6、新华网:我国外贸进出口交出稳健答卷——解读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

距离2022年“收官”已不足一个月,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贸进出口仍然交出稳健答卷:1至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表示,进入冬季,疫情反复、成本增加以及汇率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了部分企业的外贸积极性和活跃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出重要支撑作用。

“这背后,既有宏观层面,各级政府减税降费、增加外贸信贷投放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举措的落地见效;也有微观层面,我国外贸企业积极修炼‘内功’,通过开拓国内市场、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等方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她进一步分析说。

梳理这份外贸“成绩单”发现,前11个月,无论是贸易主体结构,还是国际市场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等,都呈现出转型升级、持续优化的态势。

从外贸主体看,全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同比增加7.3%,合计进出口19.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50.6%,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08/594406.shtml

7、中国新闻网:全球“双碳”目标实现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26日表示,全球要达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新能源关键材料供应链、全球的风光资源协同利用、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综合决策支撑等四大挑战。

2022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第二阶段主题会当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贺克斌在线发表主旨演讲。他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提出碳中和承诺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覆盖了全世界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90%的人口。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将大幅度地改变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人类活动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发生剧变。在此之前,“双碳”目标实现面临四大挑战。

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2/11-26/9903097.shtml

8、科技日报:缩短配送时间、降低人力成本…… 无人机带物流行业飞向未来

普及无人机运货,还要解决国家法律、城市配套、安全保障、技术等层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动起来的事情,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时就加入这些配套功能。

——杨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工程师

对我们来说,从智能柜里取快递、外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你能想象快递、外卖的配送工作也由无人机接管吗?

大大小小的无人机在低空穿梭往来,运送物品,而配送页面显示:“您的快递/外卖正由无人机配送……”这样的场景正乘风而来。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中包含多项无人机配送相关标准。前不久,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中国民航局)为深圳市、重庆两江新区等第二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民用无人驾驶试验基地授牌,持续推动对无人驾驶航空的探索。此外,中国民航局还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征求意见稿)》,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的未来进行了细致的谋划。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05/594139.shtml

9、经济参考报:我国智慧港口大发展释放全球示范效应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航运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和制造业优势,我国主要港口不仅实现了吞吐量的逆势攀升,同时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引领了全球港口的智能化发展进程。

业界人士认为,我国智慧港口的大发展为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改造成为新增长引擎提供了经验和参考,同时信息与网络安全隐忧也开始显现,需要及时加强统筹应对。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2/08/594409.shtml

10、金台资迅:海外网评,脱钩?中欧班列用事实说“不”

12月4日,满载100个标箱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铁路口岸驶往俄罗斯莫斯科,这是“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2022年开行的第1506列,也是继2019年、2021年全年突破500列、1000列大关后,“义新欧”中欧班列全年开行数量首次突破1500列。“义新欧”中欧班列“越跑越快”,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日益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应中欧投资贸易的不断扩大而产生,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而壮大。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带动了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519290834107093&wfr=spider&for=pc

11、中国水运网: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介绍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部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品质,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文部署,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

当前我国海运冷藏集装箱运输现状如何?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进行专访。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40348

12、制冷快报:满足冷链仓储市场需求 “光伏+冷库”成市场新时尚

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行业呈增长大势。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各地政府也开始制定相应本地区政策,在政策利好情况下,可以预见2022-2025年冷库市场投资将持续升温。

近年来我国物流仓储行业高速发展,高标仓、智能仓、逐渐取代传统仓库,并向全自动化、高标、智能化发展。随之而来的,传统仓库只需要简单照明、通风等低用电情况也渐渐变为需要为全自动化机器人、空气循环系统、制冷系统等供能的高耗电情况。

冷库运行过程中耗电量大,大部分冷库年耗电量高达上千万度,随着能源短缺加剧,节能降耗已成为冷库仓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此情形下,“光伏+冷库”模式应运而生。在冷库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形成光伏发电能源供应系统,解决冷库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节约发展得天独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明显。

https://bao.hvacr.cn/202212_2100639.html

13【江苏】交通强国建设江苏试点实践满三年 打通经济大动脉

江苏是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交通运输部于2020年8月起先后批复江苏交通强国建设14项试点任务,包括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攻关、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最迫切”任务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先行军加以推进。三年来,江苏紧紧围绕目标,勇于突破、先行先试,14项试点任务均取得显著成效,在多个领域形成了全国率先的试点成果。

http://js.news.cn/2022-12/05/c_1129183743.htm

14、【江苏】:《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印发 驭“数”前行,江苏文化数字化有了“领航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不仅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江苏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领航员,亦称“车手的眼睛”,在飞驰的赛车上为车手提供精准行车路线。驰骋于文化数字化的新赛道,江苏如何确保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领先路线?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给出了答案。文件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全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贯通,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基本完成,江苏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到2035年,全面接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江苏文化美誉度和国际传播影响力持续彰显。文件全文6000余字,提出22条重点任务和五大保障措施,细细读来,视野全面又细腻到位,不失为一位专业“领航员”。

http://www.xhby.net/index/202212/t20221208_7774579.shtml

15、【江苏】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发布,江苏三个案例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日前发布,12个案例中,江苏占有3席。让我们看看这三个案例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南京片区:出口纺织品可收集碳足迹

苏州片区:首创以产业分类评职称

连云港片区:“零待时”实现“秒通关”

http://www.xhby.net/index/202212/t20221202_7770459.shtml

 

1、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时间:2022-12-07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李克强、汪洋、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座谈会。李克强受中共中央委托通报了今年经济工作有关情况,介绍了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有关考虑。

座谈会上,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无党派人士代表朱彤先后发言。他们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明年经济工作的谋划考虑,并就推动长江黄河流域纵向协同发展、提升底层技术研发能力、加强科技人才引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动和保护民间投资积极性、完善平台经济税收治理、提振居民消费意愿、打好高质量就业“组合拳”、优化精准防控疫情举措、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习近平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剧、新冠疫情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特别是有力应对一些国家推动经济科技“脱钩”等挑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稳住经济大盘。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球居于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呈现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表示,今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等工作,以直通车方式提出意见建议53件,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合作初心,传承优良传统。二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效扩大内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微观经营主体活力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三是以换届为契机深入做好政治交接,认真组织好换届工作,顺利实现人事更替,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确保多党合作事业根基永固、薪火相传。

石泰峰、刘鹤、孙春兰、何立峰、王勇、肖捷,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陈晓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和蒋作君、李钺锋、黄荣、窦晓玉等。

2、政治局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12-08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等,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会议还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除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等“新十条”优化措施。

在前期“优化防疫二十条措施”和“新十条”措施明确后,2023年防疫政策大方向基本明确,近期各地均在照章落实。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与宏观政策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

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突出做好稳增长等工作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四季度稳增长稳投资政策在加力,但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经济拖累明显,距离年初既定5.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差距。从11月外贸数据来看,受全球经济减速等影响,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下行。

由于今年的低基数,2023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可参照的是,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2.2%,2021年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达到8.1%,两年平均增速在5.1%。不过,随着全球经济增速趋缓,2023年我国出口部门面临下行压力。

政治局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是3%,全年要达到3.5%的增速有一定难度。2020年、2021年、2022年这三年我国平均增速低于5%,低于现阶段我国5%-5.5%左右的潜在增速。三年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汇率水平也会受影响,还可能引发机制性损伤。当务之急要推动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增长轨道,实际增速应达到潜在增速,建议2023年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由于今年基数低,明年上半年如果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明年实际增速应该还可能会更高一些。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济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在5%-5.5%左右,量的合理增长需要回归到这个合理区间。由于今年基数低,明年经济增速肯定好于今年,要保持量的合理增长仍需要政策支撑。

中信证券(20.450, -0.14, -0.68%)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明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体现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从稳增长的经济目标来看,有必要推动经济回到合理增长区间,设定目标可能在5%以上,实际增速应该在5%左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会对明年宏观经济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服务业和消费的整体复苏。如果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力作为的话,明年实际增速在5%以上可能性比较大。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财政加力货币有力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2022年我国赤字率在2.8%,地方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年初预计减税退税规模在2.5万亿元。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6月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包括加大减税退税力度、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首次动用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专项再贷款等。截止到11月底,今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退税缓税规模超过3.7万亿元。10月末我国M2同比增长11.8%,考虑到我国3%左右的经济增速和3%左右的通胀水平,11.8%的M2增速显示出货币政策力度不小。

“我们需要关注一个情况,就是宏观政策的效果受到扭曲或者部分失效。如果缺少正常运行的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到底是松了还是紧了,实际上是很难评估的。”刘世锦表示。

从明年宏观政策定调来看,要求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有助于推动经济回稳向好。

吴亚平表示,今年宏观政策力度比较大,但是由于内需疲弱、消费乏力等,政策乘数效应比较低,政策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2023年可以考虑略微提高赤字率,针对薄弱环节货币政策可以精准发力。明年可以继续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总量和结构上相对可控,比较适合精准发力。

“2020年以来的三年时间,我国出口整体增长比较快,2023年出口增长的空间会明显收窄,所以明年内需要起到更大作用,要做好扩内需工作。今年新开工项目比较多,明年的投资资金需求不低,投资政策要保持连续性。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消费有望逐渐恢复。参考国外经验,疫情防控放宽的短时间内依然存在部分群体害怕外出的情况,消费信心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政策要有一定预判和准备。比如可以提前发行专项债,推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吴亚平表示。

明明表示,今年的赤字率、地方专项债额度整体偏紧,所以下半年又出台了很多政策补充工具,比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专项债限额的调用等。2023年财政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加力,包括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等;货币政策要主动作为,结构性政策要和投资政策结合起来,来更好地促进有效投资。

“明年扩内需的两大关键领域是消费和投资。今年已经推出了促进汽车、家电消费等政策,明年可以考虑出台一些直达消费者的减税或补贴政策,给与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众直接补贴等。”明明表示。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2%。

吴亚平表示,疫情防控的三年时间,部分投资项目预期较差,部分群体收入下降,市场主体和家庭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通过对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提高疫情防控政策的可预期性,避免地方政策执行出现大的反复,这些都有助于恢复提振信心。

明明表示,在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之外,宏观政策要有一定的提前度和冗余量,比如财政政策可以考虑突破3%,这样可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有意思的是,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浙江、江苏等地部分外贸企业开启出境揽订单行程,用以维护客户和争取订单。部分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奔赴境外的经贸合作包机服务,用以拜访跨国公司、城市招商推介等。

2022年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通道,部分地方出现烂尾楼、断供等风险事件,推动房地产行业软着陆是2023年的重要命题。

吴亚平表示,2023年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有效化解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推动保交楼、化解债务风险等。这几年随着宏观政策的加力,整体债务杠杆率有所提升,需要关注相关债务信用风险。外部的粮食和能源供应,对我国的安全发展有一定影响,需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的保障供应。

明明表示,明年要关注房地产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受房地产市场收缩影响,土地出让金下降明显,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冲击。地方政府债务、城投债违约等次生风险,是2023年要应对的重要金融风险。今年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偏向示例性、区域性、点状,明年可以考虑出台一些自上而下、全局性、框架性的债务化解方案。

(作者:周潇枭 编辑:张星)

3、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取消货运车辆闭环管理

新华网  时间:2022-12-10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9日从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将全面取消货运车辆闭环管理要求,各地不得随意层层加码,限制货运车辆跨区域通行。

当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十条优化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全面取消各地设立的公路、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不再查验货车司乘人员、船舶船员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全面取消跨区域流动货车司乘人员“落地检”,对于从事口岸交通运输服务等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应按照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规定开展核酸检测。

在保障重点物资方面,通知指出,全力做好疫苗、抗原检测试剂、药品、口罩等医疗物资运输服务保障,加强生产供应、运输需求等信息共享,做好应急运力储备,强化跟踪服务,统筹做好生产企业关键物料和产成品运输保障工作,确保医疗物资运输高效顺畅。

根据通知,将交通物流从业人员纳入属地联防联控机制“白名单”管理,有关人员严格落实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要求。检出阳性时,精准判定密切接触者,工作场所不采取临时封控,同工作场所人员不进行大范围隔离,保障交通物流稳定运行。重点港口、机场、铁路货站、物流园区、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以及航道、引航机构等运营单位要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一线人员预备队,必要时实施集中居住、闭环或封闭管理,确保突发情况下重点物流枢纽运行稳定。

通知强调,加强对货车司机、快递员、船员等基本生活保障,为其提供必要的饮水、用餐、如厕等基本生活服务和基本医疗救助服务,坚决避免由于服务保障不到位造成交通物流从业人员生活困难。确需关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必须继续保留加油、如厕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确需关闭的水上服务区,必须按原有功能继续保留加油、加水等基本公共服务。严禁随意暂停或拒绝国际航行船舶船员换班。

4、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工作

交通运输部官微   时间:2022-11-30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以下简称《通知》)。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好《通知》要求,更加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涉交通运输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是优化核酸检测查验措施。对通过道路水路客运、公交、出租车(网约车)跨区域出行乘客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配合属地联防联控机制取消落地检。

二是保障运输服务有序。落实“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要求,不得随意暂停或者限制非高风险区客运服务。在当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下,做好高风险区应急出行服务保障。

三是确保交通物流畅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公路及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应撤尽撤”,不得随意限制车船通行。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擅自关停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铁路车站、航空机场和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道船闸。

四是强化从业人员防护。认真组织交通物流一线从业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督促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

五是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各相关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重点客货运枢纽场站、干线公路、干线航道、通航建筑物、公路(水上)服务区等管理单位和港口企业、运输企业等,优化完善从业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应急预案,加强人员管理,完善应对处置措施,确保工作不乱、服务不断。

各单位要压实工作责任,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科学精准落细落实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工作措施,切实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物流保通保畅、安全生产等工作。下一步,我部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要求,动态优化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通知》精神。

5、全国“一盘棋”建设物流枢纽网络 变“通道经济”为“枢纽经济”

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2-12-02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来自天津、山西大同、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城市的25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今年建设名单。从枢纽类型看,此批物流枢纽建设涉及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以及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区域覆盖了中、东、西以及东北地区。

物流对于经济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随着“现代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枢纽型物流资源作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中场发动机”,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提高产业及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已成为推动形成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国家层面规划布局物流枢纽建设,契合了物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很多物流园区的发展短板日益凸显,在规模和效率提升上普遍面临瓶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物流园区建设大多局限于当地或周边资源的聚集,跨区域园区之间的业务往来不但规模小也不经济,短期内经营方缺乏以大规模投入提升效率的动力,长远看之前积累的传统竞争优势也会被成本上升所覆盖。显然,以全国“一盘棋”的方式建设物流枢纽网络,推动物流业向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既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批95个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它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的要求,强化对承载地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规模集聚效应逐渐增强,对地方经济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应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行存在“重申报、轻运营”“重牌子、轻参与”的现象,部分物流枢纽建设仍存在着运营主体全链条服务能力不到位、网络化运营业务组织能力不到位、枢纽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不到位的短板,亟需从组织模式创新、物流效率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

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于加快资源集聚、扩大区域辐射的作用。国家物流枢纽不光是建设一个实体的物流园区,还应该是一个信息流处理的中心,未来应成为智慧物流的样板。从功能看,加快资源集聚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扩大区域辐射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实现上述目标,就是要在“点”上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在“线”上打造互联互通的跨区域物流通道,在“面”上推动形成多节点枢纽网络,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于推动产业培育、促进持续发展的作用。对于地区经济来说,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是一张高含金量的城市名片,也是一次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宝贵机会。要充分激发国家物流枢纽在促进交通与产业协同发展上的催化效应,以低成本、强辐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供给,提高产业链延伸拓展和价值创造能力,强化物流与制造、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枢纽型产业,推动形成以供给育需求、以需求促供给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从物流节点城市向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迈进。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是对我国物流生产力的重新布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其承载地来说,国家物流枢纽不仅仅是名号,更是责任和担当。下一步,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探索枢纽经济发展范式,推动物流枢纽从“通道经济”转向“枢纽经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枢纽经济增长极。

6、我国外贸进出口交出稳健答卷——解读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

新华网 时间:2022-12-08

距离2022年“收官”已不足一个月,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贸进出口仍然交出稳健答卷:1至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表示,进入冬季,疫情反复、成本增加以及汇率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了部分企业的外贸积极性和活跃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出重要支撑作用。

“这背后,既有宏观层面,各级政府减税降费、增加外贸信贷投放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举措的落地见效;也有微观层面,我国外贸企业积极修炼‘内功’,通过开拓国内市场、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等方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她进一步分析说。

梳理这份外贸“成绩单”发现,前11个月,无论是贸易主体结构,还是国际市场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等,都呈现出转型升级、持续优化的态势。

从外贸主体看,全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同比增加7.3%,合计进出口19.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50.6%,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

从贸易伙伴看,东盟仍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期,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5.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4%。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更为密切,进出口同比增长20.4%,同比增速高出全国外贸整体增速11.8个百分点,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6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增长。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是一大亮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28%、86.6%、74.3%。

近日,广西钦州港集装箱码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批价值300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成套配件正准备装船销往印度尼西亚。通过“提前申报”模式向钦州港海关完成出口申报后,这些配件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铁路和海运的无缝衔接,大大缩短“出海”时间。

“截至11月底,公司今年海外销量突破16.7万台套,同比增长27%,尤其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出口的新增长极。”上汽通用五菱海外事业及工程中心总经理李淑英告诉记者,“如今,五菱汽车的足迹遍及中南美、东南亚、中东等全球市场,公司还在印尼建立了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全球化研发正在逐步推进中。”

庄芮认为,外贸亮点展现出的强劲韧性,一方面得益于在深耕先进制造业过程中挖掘出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对我国外贸增长起到了坚实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举措推出的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也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虽然外贸总体稳中有进,也要看到,近几个月来,受外需走弱、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月度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入四季度,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超出预期,外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同时去年底高基数影响逐步显现,外贸进出口进一步承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部署了坚持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强调“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等。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针对当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日前表示,我国外贸发展仍然具备有力支撑,外贸产业基础良好,企业履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国际航班班次明显增加,四季度外贸运行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我国外贸稳中提质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庄芮说,在年终冲刺稳经济的关键窗口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用好各方资源,全力以赴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确保我国外贸继续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作出积极贡献。

7、贺克斌院士:全球“双碳”目标实现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2-11-26

中新网海南五指山11月26日电 (记者 王晓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26日表示,全球要达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新能源关键材料供应链、全球的风光资源协同利用、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综合决策支撑等四大挑战。

2022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第二阶段主题会当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贺克斌在线发表主旨演讲。他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提出碳中和承诺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覆盖了全世界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90%的人口。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将大幅度地改变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人类活动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发生剧变。在此之前,“双碳”目标实现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全球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有50%的技术目前尚未成熟。贺克斌介绍,科技部组织专家分析了中国实现“3060”目标的相关支撑技术,1/3处于示范阶段,另外还有1/3处在概念和研发阶段。这意味着,目前全球碳中和技术总体成熟度不高,还有诸多技术需要研发突破。

第二个挑战是新能源产业关键材料的供应链。利用风光资源发电的装备,需要稀有金属、稀土元素等关键材料。贺克斌认为,未来大规模利用风光资源,相关材料将面临全球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找到替代材料或者加大材料的循环利用,将是应对挑战的关键。

第三个挑战是全球风光资源的协同利用。研究指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搭配12小时长时储能系统,可有效弥合国土面积较大国家的电力缺口,提升发电系统可靠性。相比之下,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国家构建100%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贺克斌建议,未来应建立风光资源区域共享方案,消纳各个国家不均匀的太阳能、风能。

第四个挑战是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综合决策的支撑。贺克斌预测,未来几十年,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会从原来的增转向减。进入碳中和时期,人类社会的能源版图、产业布局等变化,会进一步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氮磷循环、环境承载力等生态环境指标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对相关变化和影响做定量分析以制定科学稳妥地决策?贺克斌认为需要相应的工具系统和数据系统,他建议设立一套立体化的碳源、碳汇监测技术获取相关数据,开发可靠的计算模型平台。(完)

8、缩短配送时间、降低人力成本…… 无人机带物流行业飞向未来

科技日报  时间:2022-12-05

普及无人机运货,还要解决国家法律、城市配套、安全保障、技术等层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动起来的事情,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时就加入这些配套功能。

——杨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工程师

对我们来说,从智能柜里取快递、外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你能想象快递、外卖的配送工作也由无人机接管吗?

大大小小的无人机在低空穿梭往来,运送物品,而配送页面显示:“您的快递/外卖正由无人机配送……”这样的场景正乘风而来。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中包含多项无人机配送相关标准。前不久,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中国民航局)为深圳市、重庆两江新区等第二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民用无人驾驶试验基地授牌,持续推动对无人驾驶航空的探索。此外,中国民航局还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征求意见稿)》,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的未来进行了细致的谋划。

不限于航拍 “修炼”出“十八般武艺”

提到无人机的用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航拍。但无人机仅仅是“会飞的相机”吗?

在这个问题上,美团、顺丰、京东、中国邮政等企业给出了答案——无人机不仅能送外卖、送快递,还能运送核酸样本、景区物资、医疗用品,可谓“修炼”出了“十八般武艺”。

美团无人机业务负责人毛一年介绍,截至2022年8月,美团无人机配送已在深圳4个商圈落地,航线覆盖10余个社区和写字楼,可为近2万户居民服务,并且已经完成超过7.5万单面向真实用户的订单。“此外,自5月起,美团无人机开始在杭州进行常态化核酸样本运输,截至9月19日,已配送640万人次的核酸样本。”毛一年说。

顺丰无人机城市/乡村运营负责人方源则表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快递运输,顺丰无人机也持续在医疗冷链、应急保障、安防巡检、特色经济、同城配送、景区配送等业务场景上发力,进一步提升运输时效。”

又快又准,是人们对于无人机配送的想象和期待,如今,这种期待在试点中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美团3公里范围内常规的外卖配送需要28至30分钟。”毛一年说,“但在无人机的加持下,从下单到送达,用户等待时间可压缩到15分钟内,实现了‘3公里15分钟达’。”

无人机不仅运载着外卖在城市穿梭,还飞过山河湖海,运起了生鲜食品。

9月23日,2022年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当天,顺丰无人机仅用5分钟,就从湖中央将刚刚捕捞的第一篓新鲜大闸蟹运送到岸边,与传统运输模式所需的20—30分钟相比,运输效率提升近6倍。

在“中国松茸之乡”四川省雅江县,菌农每天上下山采摘松茸,往返的山路足足有24公里,顺丰无人机的加入使运送时间缩短至30分钟,不仅缩短了物流时间,使新鲜的松茸早日下山,还免去了人力运输之苦。

一台台无人机运载着货物开始飞入物流行业的未来。今年6月,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高水准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发展约定投递、改址投递、改时投递等精准服务,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车,鼓励开展无接触投递。

配套设施在研 助力低空物流网络建设

想要实现无人机的常态化运输,必须物流的各个链条协同发力,打造“低空一张网”。

“目前无人机平台的技术已经成熟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工程师杨炯解释,“但包括装卸、投送、地面转接、空域控制、起降管理、站点建设、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其他配套技术都还不成熟。”

“现在还没有特别好的全自动化的地面装卸站,这个还得继续发展。目前,从场站建设的角度看,进行相应的城市改造还比较困难。”杨炯补充说:“另外,为了保证安全,就得为无人机单独建一套时空状态管理系统,每架飞机要带信标,地上要配置探测手段,以让我们知道每架飞机的位置。”

这些难点意味着,虽然当前运载货物的无人机能飞,但起飞后,货物的装载与运送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今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深圳市物流配送站规划配建指引》指出,“配建物流配送站宜考虑未来技术发展,合理预留无人配送车、无人机配送、地下管道配送等设施空间”。

把规划落实到行动中绝非易事。

“在无人机业务的落地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包括真实场景落地、确保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提升用户体验等。为此我们也在不断做出努力。”毛一年表示,“在用户体验上,我们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在进入第一个社区进行服务的时候,我们的机场与一户居民的阳台比较近,大概是30米。他们家有个小孩子要午睡。为了孩子的午休,我们重新修改了整个流程,为此做了很多技术上的探索。”

毛一年补充:“目前,美团已经初步完成了飞行器、自动化机场及无人机智能调度系统的研发工作,正合力打造一个全场景、全天候的城市低空物流网络。”

“我们仍需不断提高无人机及其运行管理平台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例如无人机高精度定位、智能运行调度、分布式远程塔台等相关技术。”方源说。

补充而非替代 与传统物流互补

随着无人机配送的发展,部分人产生了一个疑惑: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导致大量外卖员与快递员失业?

事实上,目前无人机配送与传统物流的关系是互补而非互斥,补充而非替代。

“按照我的预计,无人机只是常规物流的一个补充。因为无人机毕竟是一种特殊装备,它的成本偏高,但确实有特殊能力——能飞行。”杨炯说,“打个比方,如果普通物流是‘正规军’的话,无人机就是‘特种部队’。”

由于无人机能够避开拥堵的路面交通,快速抵达目的地,因此具有明显的先天优越性,在常规物流覆盖不到的地方,总有无人机的“身影”。

当前,无人机不仅能够完成城市短途的紧急运送任务,让急救的医疗物资快速抵达现场,还能在山区、景区、偏远地区等特殊场景中出一份力,“直来直去”,缩短配送时间,降低人力成本。

方源说:“比起直接面客,顺丰无人机主要服务于现存的地面运行体系,可以辅助顺丰小哥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让客户用普通快递的价格,享受无人机闪送服务,实现客户体验和小哥工作效率的‘双赢’。”

“未来,美团整体城市末端3公里配送体系中,会存在骑手、自动配送车和配送无人机等多重运力,形成地空一体的配送体系,其中自动化设备最重要的存在价值就是补充运力,与骑手形成协同。在这个体系中,自动配送车适合承担载重量大的物品配送,而无人机则适合承担时效要求高的配送任务。”毛一年说。

无人机配送的未来在何方?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征求意见稿)》显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的阶段目标为:“2025年,城市短距离低速轻小型物流配送无人驾驶航空器逐步成熟”“2030年,城市中短距离快速中小型物流配送无人驾驶航空器逐步应用”“2035年,城市中长距离快速中大型物流配送无人驾驶航空器逐步推广”……

“我们坚信无人机配送最终肯定能够大规模推广。我们希望未来1—2年内在单个城市实现多商圈协同运营,3—5年实现全国多城市多商圈协同运营。”毛一年说,“我们认为未来最起码应该有百余个城市能开展城市低空物流,但时间可能是5—10年。”

杨炯提醒道:“普及无人机运货,还要解决国家法律、城市配套、安全保障、技术等层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动起来的事情,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时就加入这些配套功能。”

9、我国智慧港口大发展释放全球示范效应

经济参考报:2022-12-08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航运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和制造业优势,我国主要港口不仅实现了吞吐量的逆势攀升,同时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引领了全球港口的智能化发展进程。

业界人士认为,我国智慧港口的大发展为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改造成为新增长引擎提供了经验和参考,同时信息与网络安全隐忧也开始显现,需要及时加强统筹应对。

智慧港口建设掀起新热潮

2019年12月打下第一根桩,仅用时23个月,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就从一片荒滩上拔地而起,单桥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人员配置比人工码头降低60%;在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设备远程操控距离超过100公里;在山东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6台自动化桥吊,76台自动化轨道吊运转自如,83台自动导引车往来穿梭,忙而不乱……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国智慧码头建设的最新成果。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宓为建说,虽然我国智慧港口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先后发布,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作用明显,加上国内港口和大批高科技企业持续投入,智慧港口建设的理念、实践都有创新,我国港口智能化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当前,我国形成了新建码头与传统码头改造齐头并进、多种技术路线并举的发展路径,对全球港口的智能化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山东港口科技集团副总经理王宇升介绍说,山东港口整合前,各港口都是独立运营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技术路线五花八门,数据孤岛现象严重。2020年以来,集团通过与华为等企业合作打造全球首个全顺岸开放式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成本较新建码头降低70%,“现在我们既有传统码头,有半自动码头,也有全自动码头,一条船装卸,三个不同种类的码头都能完成,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码头资源。”

华为技术公司海关和港口军团港口解决方案部部长邱士奎介绍,今年已有泰国、阿根廷、南非、印尼等多国大使赴天津现场参观我国智慧码头建设成果,泰国林查班港、秘鲁钱凯港等码头业主线上或者现场考察后决定参照“中国方案”,优化设计,建设方案升级为可兼容多种模式的自动码头,“国内智慧码头建设已经释放出全球示范效应。”

数字化探索进入“深水区”

在看到积极成果的同时,业界人士也表示,港口作为当前我国数字化、自动化建设的新兴领域,“跑在前头”也意味着率先在全球进入“深水区”乃至“无人区”。专家和业界人士认为,接下来一个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探索验证和形成下一代智慧港口从规划、设计到生产营运层面革命性的创新概念,这不仅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双突破,还需要防范指数级增长的信息安全风险。

华为公路水运口岸智慧化军团CTO岳坤介绍,我国港口整体正在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有组织、有目的的网络攻击事件频发,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基础设施,我国港口也面临指数级攀升的网络风险,“加强网络防御、保护数据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此外,港口数字化转型后,安防、远程控制、无人驾驶、业务协同、指挥调度全部上网,延时、带宽、设备可靠性任何一个环节出风险,都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数字化以前,设备出问题可以多派人、用纸笔解决,数字化后,设备和系统几乎不存在人工接管的可能,我们认为现在港口的网是断不得的。”岳坤说。

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智慧港口还需要面对断供和技术壁垒风险。邱士奎介绍说,智慧港口在核心生产和安全领域大量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存在比较突出的对外依赖情况,必须做好应对断供风险的准备。

加强宏观引导提升安全底线

展望未来,业界人士认为,我国智慧港口建设将产生显著的产业溢出和国际主导权溢出效应,加强宏观引导和提升风险底线、筑牢安全基座,应当成为发力重点。

一是对标金融和移动通信产业,提升港口数字化、自动化建设的安全体系,并为其他基础设施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岳坤认为,综合全球网络攻击行为看,网络勒索攻击主要针对24小时连续作业的企事业单位如加油站、医院、码头等展开,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攻击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往往采取多重数据保护措施;同时,作为信息化的牵引单位,移动通信业界的安全标准通常可达到“6个9”,即每年网络中断时间不超过30秒、故障频率不超过30年一次,建议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参照这两类产业提升信息安全标准,加强全系统的安全风险教育和培训,降低安全隐患。

二是坚持系统推进,重视国内港口数字化的平台化、标准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引导参与企业构建港口的通讯和信息交互的底座平台,港口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港口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基于区块链的港航电子发货平台,加快研究制定区块链电子集成交互流程,港口数据交换和通讯智慧港口建设等标准。

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智慧港口建设、设计、运营、管理的国际交流合作。目前我国是全球唯一可以成体系化提供和实施智慧港口建设方案的经济体,加强我国相关企业参与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港口建设,提升港口服务网络的整体效率,有利于维护全球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10、海外网评:脱钩?中欧班列用事实说“不”

金台资迅  时间:2022-12-27

12月4日,满载100个标箱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铁路口岸驶往俄罗斯莫斯科,这是“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2022年开行的第1506列,也是继2019年、2021年全年突破500列、1000列大关后,“义新欧”中欧班列全年开行数量首次突破1500列。“义新欧”中欧班列“越跑越快”,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日益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应中欧投资贸易的不断扩大而产生,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而壮大。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带动了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

伴随中欧班列的隆隆汽笛声,中国生产的衣服鞋帽、电子产品、机器机械、医疗器械等多品类货物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消费福利。与此同时,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伴随中欧班列的发展,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大量销往中国。中欧班列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缩影和见证。

中欧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也都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欧班列贯穿东西、联通内外,有效促进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今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额达到7114亿美元,增长6.3%。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欧洲通胀居高不下,能源危机难解等背景下,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中欧深化互利共赢,惠及双方企业和民众,也为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然而,个别国家和政客仍公然鼓噪分裂对抗、“脱钩断链”。中欧班列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凸显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重要作用,也是对脱钩断链、搞“小圈子”集团政治等逆流的有力回应。美国之音网站12月3日刊文说,欧洲国家要脱离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不容易。德国8名跨国企业高管近日在《法兰克福汇报》联名发表文章说,继续利用中国的增长势能来推动刺激和加强欧洲经济,这才最符合德国的利益。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所有伙伴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中欧班列越跑越快、越来越火,将持续助力全球开放合作,释放更多发展红利,推动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孟庆川)

11、中国水运网: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介绍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

中国水运网 时间:2022-12-0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部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品质,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文部署,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

当前我国海运冷藏集装箱运输现状如何?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进行专访。

提升港航冷链服务是必然要求

我国是冷链需求大国,海运冷链服务网络发达,冷藏集装箱运输航线遍布全球。海运冷藏集装箱运输是我国进口冷链食品运输的最主要方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息息相关。推进海运冷藏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是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保障食品产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现代物流和流通体系的有效手段。

郭青松介绍,近年来,我国海运冷藏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我国进口冷链货物80%以上通过海运,沿海港口冷藏箱吞吐量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冷藏箱海运服务网络不断拓展,运输组织模式不断优化,冷藏集装箱智能化水平和港口堆场供电堆存能力不断提升。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海运冷藏集装箱运输设施设备配置水平有待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冷链服务标准体系亟待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他指出。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品质,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文部署,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提升行动。

聚焦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提升行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需求牵引,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坚持标准引领、提质增效,深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冷藏集装箱设施设备技术水平,畅通水路运输服务网络,提高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冷链物流运输需求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到2023年底,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主要海运企业新增物联网冷藏集装箱1.8万标准箱(TEU)以上;沿海主要港口新增冷藏集装箱插头6000个以上;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冷藏集装箱港航单证平均办理时间大幅缩减;建立冷藏集装箱运输电子运单,初步实现道路水路运输系统信息有效衔接和共享开放,联运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郭青松介绍,围绕冷藏集装箱的港口、航运服务环节,提升行动一共部署了5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冷藏集装箱发展。以主要冷藏集装箱航运企业为重点,推广集成传感、无线通信、自动定位等技术的物联网设备安装应用,实现对冷藏集装箱温湿度、冷机工作模式和通电状态等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逐步实现冷藏集装箱及货物等要素全程信息化、可视化。

二是推动基于区块链的冷藏集装箱电子放货。以国际枢纽海港、主要冷藏集装箱航运企业为重点,推广应用港航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国际枢纽海港实现冷藏集装箱货物港航单证平均办理时间由2天缩短至4小时以内,全程无接触办理,实现物流信息一站式查询。鼓励有条件的港口与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对接,推动港航作业单证电子化,逐步实现港口电子放货。

三是提升冷藏集装箱道路水路联运服务质量。鼓励推动冷藏集装箱航运企业、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货代等企业依托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逐步开展物流信息上链业务,开发应用电子运单,推动实现冷藏集装箱道路水路运输全过程温湿度、位置等信息实时监控,拓展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升全程运输服务质量。

四是提升港口冷藏集装箱堆存处置能力。以国际枢纽海港为重点,推动港站枢纽强化冷链组织功能,增加冷藏集装箱堆场及插座等冷藏集装箱配套设施设备,提升港口堆场冷藏集装箱堆存及供电插座能力,推进配套供电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研究制定冷藏集装箱运输相关指南。研究建立以装备设施、作业流程、信息追溯等为重点的冷藏集装箱运输和物流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冷藏集装箱运输温控及信息服务要求、冷藏集装箱智能终端技术指南。

目标完成值已超出时序进度

郭青松介绍,提升行动开展以来,面向全国11个沿海省份、大型港口企业、国内主要冷链航运企业、行业协会印发通知,明确了行动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和主要冷链航运企业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官方直播平台开展政策解读,介绍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情况。指导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航企业认真落实通知要求,落实责任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全面推进提升行动开展,并按季度报送提升行动进展情况。此外,部水运局定期开展视频调度,了解主要任务进展情况,进一步压实有关单位责任,并发文督促重点省份和港航企业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自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积极响应,全力推进主要任务实施,当前提升行动目标完成值已超出时序进度。”郭青松表示。

一是冷藏集装箱物联网设备安装比例同比大幅提升。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公司、中外运集装箱运输公司、中联航运公司、新海丰航运公司等国内主要冷链航运企业积极响应,深入开展提升行动,为冷藏集装箱加装物联网设备。今年以来,国内主要冷链航运企业已新增冷藏箱物联网设备13000台以上。

二是枢纽海港新增堆场冷藏箱插座数同比大幅增加。沿海枢纽海港深入开展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港口堆场冷藏箱配套设备设施建设。今年以来,上海港、天津港、厦门港、宁波舟山港等多个国际枢纽海港新增冷藏箱插头5000个以上,港口冷藏箱堆存和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印发了《智能冷藏集装箱终端设备技术指南》。规范了智能冷藏集装箱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功能、性能、数据格式、安全认证等要求,为终端设备开发提供了技术指引,有利于统一智能冷藏集装箱物联网设备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环境,加快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普及推广,加快推动实现冷藏集装箱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四是开展了提升行动示范创新工作。上海市交通委、广西交通运输厅、厦门港务集团均发文部署。其中上海港以冷链危险货物集装箱为重点,北部湾港、厦门港以冷链生鲜货物集装箱为重点,强化水路与陆路冷藏集装箱运输数据交换共享,实现全程温度“不断链”、位置信息全掌控、货物信息可视化,着力构建完善冷藏集装箱联运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郭青松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提升行动,深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冷藏集装箱设施设备技术水平,畅通水路运输服务网络,提高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品质,确保2023年底任务目标全部完成。”

12、满足冷链仓储市场需求 “光伏+冷库”成市场新时尚

制冷快报  时间:2022-12-07

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行业呈增长大势。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各地政府也开始制定相应本地区政策,在政策利好情况下,可以预见2022-2025年冷库市场投资将持续升温。

近年来我国物流仓储行业高速发展,高标仓、智能仓、逐渐取代传统仓库,并向全自动化、高标、智能化发展。随之而来的,传统仓库只需要简单照明、通风等低用电情况也渐渐变为需要为全自动化机器人、空气循环系统、制冷系统等供能的高耗电情况。

冷库运行过程中耗电量大,大部分冷库年耗电量高达上千万度,随着能源短缺加剧,节能降耗已成为冷库仓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此情形下,“光伏+冷库”模式应运而生。在冷库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形成光伏发电能源供应系统,解决冷库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节约发展得天独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明显。

光伏+冷库的优点:

不占土地,空间优势:冷库有大面积的闲置屋顶,加装光伏板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可以对面积广阔的冷库基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隔热保鲜,延长寿命:冷库多为储存量大的食品厂、果蔬仓库、制药厂、乳品厂等,冷库加装光伏后能起到恒温隔热的功能,让来看更加节能,有利于生鲜保鲜储存。光伏板遮挡住了直射的阳光,可以起到遮挡风雨、雨雪、杂物撞击的作用,延长屋顶寿命,降低设备损耗。

投资稳定,市场量大:从目前市场对冷库的需求来看,我国现有的冷库容量缺口较大,2022-2025年冷库投资将持续升温,相对于发展分布式光伏,有较好的投资稳定性。

高效降本,绿色环保:冷库用电负荷高,且24小时连续运转,负荷稳定,光伏发电量基本都能被消纳,符合“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对企业带来的绿色经济效益进一步凸显。

正是基于这些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光伏+冷库”建设项目成为市场新“时尚”,“光伏+”模式也开始向市场综合服务者华丽转变。

除了直接在冷库屋顶安装光伏电站外,“光伏+冷库”还有一些离网、可移动的现实案例。新型光伏移动冷库,也被称为“多功能一体式光伏移动智能冷库”,采用光伏发电,可多箱组合、易搬运,具有综合成本低、投产周期短、使用灵活方便、可拆装搬运、可回收再利用等多种优势。这种光伏移动式冷库,包括光伏电池板、调节钮、支架、保温层、冷藏室、制冷机、隔离板等。光伏电池板通过调节钮固定在支架上端;支架固定在保温层外部上端;冷藏室在保温层之间;保温层和制冷机固定在隔离板上方,轻巧便携。

随着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断提高、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因为设备质量问题、设计建设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必然会越来越少。冷库屋顶光伏发电技术将越来越完善,应用范围和应用模式也将更加丰富。

13、交通强国建设江苏试点实践满三年 打通经济大动脉

新华日报  时间:2022-12-05

江苏是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交通运输部于2020年8月起先后批复江苏交通强国建设14项试点任务,包括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攻关、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最迫切”任务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先行军加以推进。三年来,江苏紧紧围绕目标,勇于突破、先行先试,14项试点任务均取得显著成效,在多个领域形成了全国率先的试点成果。近期,记者对其中一些试点项目进行了调查。

融合发展,综合立体网日趋完善

“我最大的感受是,现在乘坐高铁出行非常便捷。”2019年到苏州上学、老家在连云港的学生李路对比今昔,对高铁把苏南苏北连成一体感触颇深。

目前,全省高铁里程达2212公里,跃居全国前列,12个设区市通高铁,设区市全部通动车。当前,南沿江城际铁路正在铺轨,明年中旬具备通车条件。宁淮城际、沪苏湖、沪苏嘉和沪苏通二期铁路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

不久前刚开工的北沿江高铁,将填补我省长江北岸地区的高铁空白。“目前,工程建设有条不紊,进展有序。”北沿江高铁沪宁段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学介绍。11月30日,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开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苏北、苏中及苏锡常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的距离,实现长三角南北两翼客运快速化。

“全面推进高效畅达、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畅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脉,这三年,江苏交通路网越织越密。”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聚焦“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三年来,江苏通过完善铁路规划体系,基本构建了多层次轨道网规划体系,南京都市圈多层次轨道网也初步构建。苏州南站、太仓站、海门北站等开工建设。推动重点铁路设施建设,建成运营连镇、盐通、徐连等高铁等项目,基本实现设区市之间2.5小时通达,高速铁路县级节点覆盖率达65%,持续推进“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铁路项目。

聚焦“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三年来,交通枢纽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有力支撑“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交通枢纽网络格局基本确立,南京国际性和苏锡通、连徐淮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苏州国际铁路枢纽场站、淮安全国内河主要港口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南京、苏州、连云港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枢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今年1—9月,全省机场货邮吞吐量增幅居华东第二,连云港港货物、外贸货物吞吐量增幅分别高于全省4.6、4.1个百分点。一批枢纽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初步形成了航空制造业和航空物流业两大产业集群,集聚20多家航空制造企业和60多家航空物流企业,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8.1亿元,同比增长1.9%。无锡航空产业园已集聚瑞丽航空、航亚科技、亚太航空、屹信航天等一大批航空航天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连云港徐圩新区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国际三大石化产业集群,今年1—8月徐圩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4%、40%。南通通州湾建成海门绿色精品钢基地、洋口LNG能源岛、三夹沙高端装备制造园等产业基地。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吸引现代物流、绿色建材等产业加速集聚,规上企业41家,产业园2021年工业总产值、服务业营收超50亿元、13亿元。苏州北站高铁新城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领域吸引注册企业超1000家,产值超400亿元。

物畅其流,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日前,记者来到涟水县成集镇余圩社区的农村物流服务站,不时有村民前来寄取快递。服务站工作人员余学群介绍,“每天要发出去100多件快递,有六七百件到站。”

涟水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万洪涛说,目前,镇、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达100%,解决了农村物流进出问题。

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副局长李云飞介绍,我省农村物流原来配送平均需要2—3天,目前基本上在1天半左右。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乡村巨变。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二级及以上占比达20%,列各省区第一,率先实现建制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率100%;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率先实现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100%,所有行政村设置“村邮站”。乡镇至普通国省道、行政村至县道、自然村至等级公路平均时间分别缩短到20分钟、12分钟、6分钟。

货物流通畅达,江苏正彰显着自身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10月27日,连云港至圣彼得堡北冰洋航线成功首航,全程运输时间仅30天,比常规苏伊士运河线路缩短15天,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接更广泛、更紧密。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三年来,江苏加快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强化徐州铁路枢纽、淮安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打造面向新亚欧大陆桥等国际海陆联运网络,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枢纽能级方面,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功能取得突破,30万吨级进港航道全面建成。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起步港区开港运营,新出海口由蓝图变为现实。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更加稳定,连云港—汉堡、南京—荷兰蒂尔堡、南京—老挝万象等23条中欧(亚)班列国际物流通道陆续开通,覆盖欧亚等22个国家、76个城市。

在南京龙潭港区,每天有大量货物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进运出。南京港龙潭集装箱公司总经理助理段昌尉介绍,列车从这里出发,可将南京及周边地区的货物直接运往上海,借助海运发往全球各地。南京晟海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青松说,“货物通过龙潭港运输,我们会根据流向,宜铁则铁,宜水则水,优势互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1月23日,搭载着食品饮料、牙膏等物资的“深圳平湖南—苏州太仓港”快速货运班列抵达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浮桥作业站,标志着苏州至粤港澳大湾区开辟了一条新的物流通道。太仓铁海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家说,本次班列抵达太仓港后,通过公路、水路迅速配送,辐射华东地区。该班列与原有运输模式相比,整体时间可缩短2—3天。

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王敏勇说,接下来,太仓港将充分利用丰富的铁路、航线,便捷的疏港高速公路资源优势,为腹地企业提供物流成本更低、运输效率和稳定性更高、绿色发展水平更好、前景更广阔的对外开放新通道。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三年来,江苏充分发挥水运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及集装箱多式联运。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形成干支有效衔接、多式高效联运的现代铁路集疏运系统,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连云港港等4个主要沿江沿海港口和徐州、无锡、苏州、淮安等4个内河港口实现铁路进港,沿海主要港口铁路专用线覆盖率达80%。

通道线路持续拓展加密。目前,全省共有国际航线89条,基本覆盖美西、中东、非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重要贸易地区和国家。全省共有88条内河集装箱航线,辐射长江干线、淮河水系、京杭运河。全省共开行100余条稳定运行的多式联运线路。向东形成衔接国际近远洋航线的海向多式联运网络,向西形成直达中西部主要城市、长江中上游港口、衔接中欧班列的陆向多式联运网络。

发展新动能,数字驱动交通运输“加速跑”

在苏州高铁新城和金鸡湖畔,有一批特殊的公交车,它们乍看与普通小巴无异,但细看可见,车身上下安装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设备。公交车无人驾驶,可实现跟车减速、变道超车、停车掉头。

目前,苏州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其中,自动驾驶巴士线为全国首条常态化运营的5G自动驾驶公交线路,总长15.3公里,位居全国第一。除了巴士外,苏州还积极推进无人清扫车、智能巡检车、无人配送车等场景应用。

苏州相城区作为我省首个省级数字交通示范区,已累计改造智能网联道路超60公里,示范应用运营车辆500余辆,公开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超过200万公里,试乘体验超15万人次。

“通过示范应用场景,苏州已带动魔门塔、轻舟智航、智加科技等一批服务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型企业落地集聚。”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攻关”,三年来,江苏重点围绕高新技术在交通行业的融合应用,推进实施一批数字交通重点工程。目前,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及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双智”试点城市。已在五峰山未来高速完成了车路协同条件下的单车自动驾驶以及重载车队编队自动驾驶的实车测试。建成全省和沿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可实现减少设备作业人员约70%、码头作业效率提高近20%。

数字让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负责人介绍,围绕实施“道路货运行业数智化工程”,江苏加速推动互联网+车货匹配和网络货运发展,以实现物流需求和供给高效匹配、精准对接,促进我国公路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出行业大数据云平台,开发了高效路径组合和召回等算法,结合拼车、回头车等业务,显著提升了车货匹配效率和运输效能,平台司机满载率较线下司机高出近10%。运输管理系统累计服务3000家以上中小物流企业,实现物流可视化管理。

“先行先试,率先探索交通强国建设路径,江苏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中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与城镇化发展、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立体互联、有机融合,实现整体性推进、一体化发展。”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系统梳理试点任务推进中经验做法,尽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许愿 梅剑飞)

14、《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印发 驭“数”前行,江苏文化数字化有了“领航员”

交汇点新闻   时间:2022-1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不仅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江苏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领航员,亦称“车手的眼睛”,在飞驰的赛车上为车手提供精准行车路线。驰骋于文化数字化的新赛道,江苏如何确保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领先路线?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给出了答案。文件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全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贯通,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基本完成,江苏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到2035年,全面接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江苏文化美誉度和国际传播影响力持续彰显。文件全文6000余字,提出22条重点任务和五大保障措施,细细读来,视野全面又细腻到位,不失为一位专业“领航员”。

着眼大局,立足江苏

江苏的文化数字化之路,始终紧扣服务于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文件提出,关联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推进文化资源数据规范化建设、实施江苏文化数据库建设工程;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做强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构建区域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

回首,“江苏一直走在文化数字化探索的前列”。确如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高书生对江苏实践给予的高度肯定,近年来,江苏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在南京宣布成立;2021年江苏有线承担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东区域中心(一期)通过验收;同年,第一台国家文化大数据一体化机柜在南京面世;今年,江苏3个项目入围2022年文化和旅游教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如高书生所言,江苏一直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策源地和孵化器”。

展望,着眼大局,立足本土,江苏用好文化“家底”。文件提出,全面梳理江苏文化资源,依托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等,建设《江苏文库》数据库、“江苏符号”数据库、江苏记忆数据库、江苏方志数据库等一批江苏历史文化研究数据库。传承弘扬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展现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海文化、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坚守江苏特色文化,是文化数字化的“原动力”。

顶层设计,基层突破

先锋探索离不开顶层的前瞻布局,江苏的文化数字化之路,向来“有章可循”。

文化数字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上新”。推动文化数字化列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专章,明确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方向;《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印发,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此次《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的印发,进一步完善了江苏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利用平台优势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始终在线”。日前,2022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开幕,“数字化”成为最大亮点。现场打造了“文化元宇宙”数字体验新场景展区,集中呈现数字文旅、数字文博、数字艺术等具体应用方向,令观展的人们耳目一新、啧啧称奇。资源的转化和畅通最终是要服务于交易等有效利用,文件提出,支持法人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开设“数据超市”,并将公共文化资源数据依法向公众开放。

2021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其建设过程成为顶层设计、基层突破的典型。在中宣部文改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盐城市委宣传部带领新四军纪念馆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完成红色基因库新四军纪念馆实景漫游及数字化信息展示系统搭建。该系统可实现720°实景文物观感,并关联相关文物历史、年代、故事等媒体信息,辅以大量二维模型数据采集、文字介绍等细节,自动适配电脑端、手机移动端等,让红色文化故事更饱满动听。

一体规划,融合推进

政策落地还需各方统筹,协调推进。江苏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已成立,并要求各设区市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文件“组织保障”章节,进一步明确了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健全监测考核制度等保障。

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文化数字化的“第一资源”。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加快服务文化数字经济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的有效衔接,引进培育一批数字文化领域的复合跨界人才。

伴随文化数字化的推进,数字文化安全等数字文化治理问题也迎面而来。文件提出,完善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政策制度;积极参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广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建立健全全流程文化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做强做优做大文化数字化,离不开财政金融支持。文件提出,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文化数字化建设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引导文化企业合理运用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化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股权投资类基金加大对数字化文化企业的投资力度。探索建立文化资源数据价值评估体系,健全与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筹资渠道。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毛艳

15、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发布,江苏三个案例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新华报业网· 时间:2022-12-02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日前发布,12个案例中,江苏占有3席。让我们看看这三个案例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南京片区:出口纺织品可收集碳足迹

“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服务模式”,这个制度创新案例来自南京片区。

“为应对国际碳关税贸易壁垒,我们会同南京自贸片区打造了‘碳擎——企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打造这个平台,是为了收集碳足迹过程数据,开展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服务,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的供应、生产、运输、运营四个主要环节,加快对接国际低碳贸易规则,为突破国际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提供宝贵经验。”南京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平台率先开展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志服务,在全国推出了第一批经数字化认证的碳中和纺织品服装,并在海外的亚马逊购物网站上架发布。

一条沙滩裤、一件T恤的碳排量有多少?扫一下产品上的“碳中和”二维码标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及实现“碳中和”途径全程可追溯。拿一条沙滩裤来说:原材料碳排放量1.86kg,加工0.81kg,运输0.01kg;产品碳足迹2.68kg,碳汇吸收2.68kg,产品碳排放0kg……

“碳擎”平台有何独到之处?据介绍,一是搭建碳核算服务平台,收集碳足迹过程数据。打造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算边界,系统收集碳足迹相关数据。将数据汇总至国家权威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库,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邀请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数据予以核查认证。

二是指导生产全周期减碳,推动碳汇林抵消排放。指导企业通过选择低碳供应商、减少使用降解性差的生产材料、在生产环节使用“绿电”等一系列举措实现节能减排。同时,鼓励企业开展造林活动以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用于抵消产品生产的碳排放,形成的碳汇聚量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核准。

三是标注碳中和认证标识,扫描二维码回溯全程。对通过“碳中和”综合评估认证的产品,在商品标签上标注“碳中和”标识,并加贴独立二维码,终端用户通过扫码可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及实现产品碳中和的途径。二维码相关数据均通过区块链存证,保证数据公开透明、永久有效且不可篡改,并可随时查看溯源。

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是该平台的运营商。“擎天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为60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碳管理服务。”总经理吴炎表示,“碳擎”平台与国内某知名外贸服装企业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第一批经数字化认证的“碳中和”纺织品服装。经核算,这批服装共计11020件,产生的碳排放量约30.619吨。该企业拥有一片18亩的“碳汇林”,产生碳汇聚量30.64吨,足以抵消这批服装的碳排放量。

苏州片区:首创以产业分类评职称

“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创新案例来自苏州片区。截至2022年10月,共有1649人参与生物医药工程职称评审申报,其中699人通过专家评审,获得职称证书。

生物医药是苏州片区的“一号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苏州片区首次在职称工程系列中单列生物医药工程,通过强化实绩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评用结合创新专项评审模式,填补了国内职称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内外衔接,首创以产业分类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国内职称资格目录。创新职称评价与推动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为苏州建设生物医药创新人才高地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为什么要出台这项创新制度?苏州片区相关人士介绍,经过十几年蓄力,园区已集聚近2000家生物医药企业。“每年春节过后,包括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资助等项目的申报会陆续启动。对不少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基金、政策补贴等,会有一项困扰他们的条款——职称。以往,生物医药人才想评职称,只能申请化工工程下面的医药工程学科,经常会出现因条件不匹配而评不上的情况。”

实施这一制度后,苏州片区对取得目录内国际生物分子学技师等27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园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符合学历等基本申报条件情况下,可直接认定相对应的职称,不再参加逐级评审。苏州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晟,在首批生物医药工程职称评审试点中“越级”获评副高级职称。2015年在苏州创业,尽管他有临床医生、临床细胞遗传学和临床分子遗传学三种执照和30多年从医经验,尽管实际专业能力远超高级职称的能力要求,但因为国内外技术水平评价标准不同,如果按照以往的评审程序,他需要从初级逐级参评。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评定人才专业能力,引入企业界评委是其中的一大创新。据介绍,苏州片区不仅成立了以7人为主任委员的生物医药职称评审专家库,还聘请了一支70人团队的评委。这些评委大多来自企业和产业界,以尽可能发挥企业在人才评定中的主体作用。

连云港片区:“零待时”实现“秒通关”

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通关“零待时”,这一创新案例来自连云港片区。

截至今年8月,连云港片区完成进口半导体设备陆海联运甩挂运输828车,合计1656标箱。同时,该模式已拓展到进口韩国鲜活产品。

连云港片区相关人士介绍,依托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针对半导体等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通过前置甩挂车板银行保证金审批,取消甩挂车板海关三级审批,车货一体通关等方式,首创陆海联运甩挂运输高效通关新模式,无缝衔接国际海运与公路运输,实现“秒通关”。

据介绍,该创新监管模式参照进出境空箱的监管方式对甩挂运输车板进行监管。监管模式由原先甩挂运输时货物直接转关、甩挂车板“暂时进出口”申报审批后再放行的分离监管模式,转变为车、货一体同时转关。

这一创新监管模式直接省去了原来海关科员、科长、关长的三级审批及银行保证金审批4个环节,解决了甩挂车板“暂时进出口”等待审批时间不可控等难题,极大压缩了陆海联运过程中的转关时间,有效提升海外进口半导体等高端精密仪器运输的安全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海运与国际道路运输的无缝衔接,为特种货物提供了跨国“门到门”直达运输服务。据测算,通关时间从原先常规监管方式下不可控时效节约至车货不分离监管方式下的“零待时”秒通关。

连云港中韩轮渡早早享受到了“车货不分离”这一创新举措带来的便利。据中韩轮渡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国际间运输高精仪器时,“车货不分离”不仅具有平稳安全的优势,还弥补了时效上的短板。如在中韩班线上,韩国发出的货物可在3天内到达连云港工厂。同时,“车货不分离”对于运输高附加值海产品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晓华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