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行业新闻

苏州人工智能试验区核心区:产学政研协同加快释放“数智动能”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1-28 浏览:

从推动机器像人一样去思考、感知世界,到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并由此实现产业生态共荣,人工智能在我国已经进入到数智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2021年3月,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建成后迅速成为试验区核心区。伴随着试验区加快释放数字化动能,园区于2019年宣布与华为共同成立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积极围绕“产、学、政、研”不断探索,逐步巩固人工智能在苏州市新一轮科技、产业双变革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找寻理想的人工智能产业化赋能通路

当下的人工智能已经步入第三次发展浪潮,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商业化应用步伐得以再次提速。据IDC预测显示,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软件、硬件及服务)将达到2729亿元,6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9%,整体市场稳步增长的态势也再度激活了各行各业与人工智能的“产业联姻”。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可以解释科技部在全国各地广泛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原因。

然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赋能之路并不平坦。首先,人工智能自身技术化演进难以摆脱盆景式发展的窠臼,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彼此间存在割裂现象。其次,人工智能渗透各行各业的过程中需要算力和数据的双加持,特别是深度学习需要行业侧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数据样本,这要求不同的产业间拥有足够的协同效应。最后,政策疏导、落地示范、产业共建、社会试验之间需要抓手力量的介入,以便打通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关节点,并由此形成充分的产业生态效应。

特别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强调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化技术对于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已不仅是科研活动,更加是一种经济活动。

因此,找寻一条理想的人工智能产业化赋能通路,已成必然趋势,而苏州试验区的成立和发展,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机制探索,或许能够为其提供全新的视角。

场景孵化、兼容并包,园区积极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机制

信息显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试验区核心区,不仅承担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的现实工作,而且自身已经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机制。

这套运行机制一方面围绕着场景应用,不断在各个细分产业内推动企业和技术的结合,逐步落地,另一方面遵循政策引导,在技术研究、科研服务、资源集聚、产业生态中形成了彼此连接、互为依托的“集群效应”。这不仅成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苏州样本”,而且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既有路径的一次根本性创新。

例如,在顶层设计方面,一开始以“1+3+N”为战略抓手,明确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落地的锚点——即以“AI+制造”为特色,以“AI+文旅、AI+医药、AI+金融”为重点落地领域,以“AI+交通、政务、环保、教育”等为行业示范对象,逐步实现产业渗透。

完成顶层的战略初想后,园区特地布局了专业的科研平台供入驻企业使用。比如建设“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融合创新中心;打造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升级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从而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加快提速。

此外,通过不断聚集领先的科学资源,创新企业培育机制,园区围绕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营造了繁荣的产业创新生态,不但在医疗、微电子、通信、激光等领域汇集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而且通过举办智博会、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活动,实现资源汇集。此外,园区还与华为等大型企业共同创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借此援引其优秀的生态整合能力,促进产业生态共建。

在园区的不断助力下,试验区最终力图成为一个以“AI+制造”为特色的创新应用示范区,以“高精尖缺”为支撑的技术创新先导区,以“开放创新”为引领的政策创新先行区,以及以“人文关怀”为内涵的社会实验样本区。某种程度上,园区打破了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的常规路径,既推动人工智能完成“技术、产业”的双向赋能,而且不断扩大战略边界,推动不同产业领域实现跨领域、跨模式、跨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截至2022年末,试验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1356家,累计发布应用场景清单71项,共有34个应用场景实现落地。此外,试验区培育应用示范企业60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2家,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15家。试验区整体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资源牵引、技术筑底、生态构建、商业赋能、政企协同”一揽子式的产业化全新格局已经形成。

“产学政研”、潜能释放,创新中心助力夯实产业化基础底座

如果说园区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完善的“路径设计”,那么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则更多发挥了华为自身的企业方价值,不仅帮助工业园区夯实了人工智能产业化基础底座,而且在微观层面打通了“产、学、政、研”的融合通路。

在基础服务层面,创新中心已累计为园区近300家企业提供了基础云计算、数据存储、大数据模型、AI模型、音视频、信息安全、深度机器学习等服务,并完成了“试验区、入驻企业、华为”技术赋能的双闭环,于内可高效连接华为技术实力及入驻企业技术需求,于外可在模型、方法论等领域打破行业边界,在技术端共享成果。

在资源牵引层面,创新中心通过举办华为云杯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华为云城市峰会、人工智能高级总裁班、走进华为、技术沙龙、精英周等活动,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广泛连接高校资源、科研组织、参赛企业,打造出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标签的技术生态圈。

在生态建设方面,创新中心目前已累计牵引30余家企业纳入了华为云生态体系,这将有效帮助创业初期的企业提升品牌曝光度,助其打开市场空间,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凭借华为云赋能云的技术实力,如“苏州久心医疗AED培训测评系统、苏州艾信医疗运输轨道优化、深圳宝链智能视觉算法优化、福建北极光教育场景定位优化”等项目基本已顺利突破各项“卡脖子”的技术、商业难点。

据悉,园区之所以选择与华为共同成立创新中心,主要就是因为看中了创新中心背后的以华为云赋能云为载体,基于“1+3”融通创新赋能体系(“1”即融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即华为云为区域政府构建面向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生态中心、能力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能力,该系统以本地化服务促进大中小融通创新,加速数字经济新发展,盘活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各个要素环节,激发了人工智能试验区的创新活力,并通过联合创新等形式深度赋能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据了解,苏州力争于2023年实现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培育超亿级产值企业10家、超10亿级企业5家,并打造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这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必将在产业协同、政策实施、人才建设、技术探索上,为试验区“数智动能”的加速释放,展现出全新的合力。

本文章来源: 苏州日报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