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45周政策舆情周报(20221107)
编辑:小编 时间:2022-11-0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2年第45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11月7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62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的通知》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21年,国务院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相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落实各项试点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创新,着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为进一步扩大改革效果,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改善,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一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49968255942969&wfr=spider&for=pc

2、交通运输部:推动农村物流融合发展 补齐农村物流设施短板

10月31日,交通运输部举行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发展,会同财政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围绕创新农村物流组织模式、整合物流资源、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站,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推动了农村物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供应链上下游的跨业融通,有效服务支撑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31/591240.shtml

3、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带来数字化转型机遇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强大活力和韧性,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共建“一带一路”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难得机遇。

增进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有很多是发展中国家,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共建“一带一路”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增进了参与国家的民生福祉。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数字技术优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同参与国家共同建设优良数字基础设施,提供数字化服务,并与相关国家合作培养数字人才,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劳动力数字化技能和素质。这些务实做法,既有利于这些国家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又促进更多人参与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来,共同享有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参与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参与国家数字设备以及数字技术不断普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将本国或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产品通过数字方式呈现和传播,各国人民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和消费,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1/03/591488.shtml

4、人民网: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10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作了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何立峰介绍,我国网民数量、数据资源、数字化应用场景全球领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将催生更大规模、更加多元的内需市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1/03/591494.shtml

5、中国交通报:交通数字化改革及其实现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引领性、服务性的交通行业,为了落实二十大精神,早日建成交通强国、数字强国,必须着力推进交通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以改革突破推动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真正解决过去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实现交通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1/01/591295.shtml

6、中国经济网: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加大 跨境电商综试区第七次扩围渐行渐近

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稳外贸的重要发力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提出,“加大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

在具体措施中,《分工方案》明确,2022年底前再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出台更多支持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可以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各项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发外贸主体活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而带动扩大更多优质商品进出口,更好地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1.6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5.7%。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6%,实现连续增长。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9月2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2年1月份至8月份,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9710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贸易方式)贸易增长迅速,下半年以来两类贸易方式增幅超过60%。

此前,国务院分别在2015年3月份、2016年1月份、2018年7月份、2019年12月份、2020年4月份和2022年2月份,分六批在杭州、天津等132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伴随着第六批27地入围,综合试验区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1/01/591313.shtml

7、经济日报:“直提直装”加快通关 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

日前,商务部印发《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进一步促进贸易畅通。提升港口集疏运和境内运输效率,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各地海关港口等部门企业在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降低货物通关成本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直提直装”加快通关

受疫情及国际环境影响,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外贸,提高港口疏运效率、降低货物通关成本,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成为破解诸多痛点的关键。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1/01/591310.shtml

8、中国青年网:我国减碳标准体系构建提速,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

以“双碳”目标为指挥棒,与减碳相关的标准制定提上日程。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

方案提出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碳市场标准4方面标准。这些标准将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领域中,支撑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个层级实现“双碳”目标。

“这是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近日表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需要坚实的数据基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发挥着对“双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保障的作用。同时,碳相关的统计核算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技术产品门类多,核算方法多样,急需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99448486291299&wfr=spider&for=pc

9、潇湘晨报:美媒观察,中国展现打造“物流超级大国”雄心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28日报道,中国政府正推动将中国变成一个“物流超级大国”,并利用私营企业的帮助实现这一雄心。

随着中国电商和技术巨头进军配送和快递领域,它们将为全球物流业可能发生的巨变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的物流企业,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京东旗下的京东物流和全球快递企业顺丰速运正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去年,中国成立了一家大型国有物流集团,目标是成为“全球供应链组织者”。

报道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两个相关的趋势下发生的。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贸易,让人们认识到适应性强的供应链和健全的物流网络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美国及其盟友正加倍努力,以减少在商品和技术方面对中国的依赖。而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是,尽量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全球对中国的依赖。

报道称,物流是中国实施这一战略的最新领域。这项战略屡试不爽:确定一个能通过新技术颠覆的现有成熟产业,然后掌握这项新技术以超越传统玩家,中国政府称之为“弯道超车”。举例来说,中国以前不是汽车强国,但这项战略帮助中国主导了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

同样,物流领域的新技术——例如自主机器人和高性能数据分析——可以提升中国在行业中相对于传统玩家的竞争地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189946693007427&wfr=spider&for=pc

10、上海证券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此前发布的《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明确了“数字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多重政策加持下,数字交通建设迎来关键发展期。在日前召开的“创新技术赋能,构建数字交通‘新场景’”研讨会上,来自产学研各界的权威专家就数字交通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痛点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https://news.cnstock.com/industry,rdjj-202211-4974160.htm

11、永州新闻网:十年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成绩

十年间在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一批批冷链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截止到2021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超过8万亿元,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4586亿元,物流市场主体数量超过3.6万、星级物流企业突破100家、冷链物流总量达3.02亿吨、冷藏车保有量34.14万辆、冷库容量1.96亿立方米。发展冷链物流,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http://china.qianlong.com/2022/1101/7756612.shtml

12、证券日报网: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全球主要投资机构纷纷投下“信任票”

10月27日上午,中国贸促会召开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介绍了新时代十年贸促工作成就、前三季度商事认证业务主要数据等方面的情况,并答记者问。

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营商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总体评价良好。近九成外资企业对获取经营场所、市场准入和纳税评价“较满意”以上;近九成外资企业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实施情况、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满意度较高。

此外,《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外企扎根立足中国市场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持久动力。外资企业对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竞争、获取经营场所和获取金融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分别比第二季度增加1.99、1.84、1.52和1.43个百分点。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金额、投资结构和对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可以看出,中国的营商环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http://www.cinic.org.cn/hy/yw/1370215.html

13、中国邮政快递报:DHL发布《物流趋势雷达报告》 供应链弹性成为企业转型关键

近日,DHL发布了最新《物流趋势雷达报告》,揭示了有助于塑造未来10 年全球物流界商业和技术方向的40个趋势。其中,可持续性、技术和供应链多样化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脱碳和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机器人和大数据,以及战略韧性,将与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城市化和地缘政治事件等宏观因素力量一起,在加速物流业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HL表示,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将继续推动创新,在不久的将来,脱碳和替代能源解决方案在改变物流方面最具潜力。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及增长推动了更多自动化普及和效率提升,室内移动机器人和固定机器人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在战略层面,借助大数据分析,供应链弹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https://finance.sina.cn/2022-11-07/detail-imqqsmrp5186918.d.html

14、【江苏】:前三季度RCEP签证出口货值超360亿元 居全国首位

南京海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分会(以下简称“江苏省贸促会”)28日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证出口货值366亿元(人民币,下同),居全国首位。

牙刷产业,是江苏扬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RCEP生效后,预计将为扬州牙刷企业带来数千万元的进口国关税优惠。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出口货物货值达2.48亿元,同比增长了36%。公司产品在RCEP‘朋友圈’中的认可度得到了提升,出口海外市场的底气更足了。”江苏三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说。

以纺织品、服装出口见长的南通企业,感受到了RCEP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成品仓库内,一箱箱货物正打包装箱。该公司业务员刘晓玉介绍,今年前三季度,他们向南通海关申领了415份RCEP原产地证书,货值1100多万美元,享受关税优惠减免约50万元。据预计,该公司今年出口订单额将增长10%。

RCEP带来的政策红利,还体现在企业原材料进口成本下降等方面。

昆山联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近期申报进口的一批铜合金箔(带)货值达23.4万美元。根据RCEP协定,申报的两种不同商品,分别可享受7%和1.3%不等的关税减免,减免额为3.6万元。

“我们预计,今年公司进口RCEP成员国的货物价值约150万美元,能享受到20多万元的关税减免。”昆山联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孙爽然表示。

据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南京海关、江苏省贸促会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0.68万份,预计相关企业可享受RCEP其他成员国关税减让近3亿元,江苏企业享惠进口RCEP货值89.47亿元,享受关税优惠1.67亿元。

https://new.qq.com/rain/a/20221028A07DPH00

15、【江苏】出台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赋能邮政快递业提档升级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支持邮政快递业发展冷链寄递。

《规划》明确,一是要畅通生鲜消费品冷链双向通道。推进电商和邮政、快递企业整合产地冷链物流资源,建设或改造一批县域冷链物流节点,加强“产地集采+干线运输+销地配送”冷链物流一体化上行组织;依托“快递进村”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大型流通企业等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二是要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专业冷链服务水平。围绕阳山水蜜桃、东台西瓜、兴化香葱、邳州白蒜、响水西兰花等特色果蔬品牌,推进邮政、快递、供销系统和生鲜电商企业建立从产地到销地的果蔬冷链全程温控体系,扩大品牌农产品(5.570, 0.15, 2.77%)辐射范围和消费规模。围绕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固城湖螃蟹、兴化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推进养殖、捕捞加工龙头企业与冷链物流、电商快递和连锁餐饮等企业共建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依托主销区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速冻库、冷藏库、加工车间、封闭月台、邮政快递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提升水产品冷链分拨配送能力。三是要提升冷链相关产业价值链水平。创新发展“冷链物流+新零售”模式,依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品牌,强化电商快递冷链全程温控和质量管控,扩大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和销售范围。《规划》还将邮政管理部门纳入省级冷链物流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协同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等部门,引导行业以果蔬和水产品寄递为重点,积极向肉类、医药等产品的冷链寄递拓展,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邮需求。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1-02/doc-imqqsmrp4593446.shtml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的通知》

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2-11-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21年,国务院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相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落实各项试点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创新,着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为进一步扩大改革效果,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改善,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一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4项)。“开展‘一照多址’改革”、“便利企业分支机构、连锁门店信息变更”、“清除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推进客货运输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与核验”等。

(二)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9项)。“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业务范围”、“进一步便利企业开立银行账户”、“优化律师事务所核名管理”、“企业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推行企业登记信息变更网上办理”、“推行企业年度报告‘多报合一’改革”、“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除名制度”、“进一步便利破产管理人查询破产企业财产信息”、“进一步完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等。

(三)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7项)。“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分阶段整合相关测绘测量事项”、“推行水电气暖等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行政审批在线并联办理”、“开展联合验收‘一口受理’”、“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方式”、“简化实行联合验收的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对已满足使用功能的单位工程开展单独竣工验收”等。

(四)更好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2项)。“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信息变更管理模式”等。

(五)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5项)。“优化进出口货物查询服务”、“加强铁路信息系统与海关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推进水铁空公多式联运信息共享”、“进一步深化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改革”、“探索开展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等。

(六)维护公平竞争秩序(3项)。“清理设置非必要条件排斥潜在竞争者行为”、“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优化水利工程招投标手续”等。

(七)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监管(5项)。“在部分领域建立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在部分重点领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在税务监管领域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实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管理”等。

(八)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2项)。“建立健全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畅通知识产权领域信息交换渠道”等。

(九)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13项)。“简化检验检测机构人员信息变更办理程序”、“简化不动产非公证继承手续”、“对个人存量房交易开放电子发票功能”、“实施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纳税费‘一网通办’”、“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及地籍图可视化查询”、“推行非接触式发放税务UKey”、“深化‘多税合一’申报改革”、“推行全国车船税缴纳信息联网查询与核验”、“进一步拓展企业涉税数据开放维度”、“对代征税款试行实时电子缴税入库的开具电子完税证明”、“推行公安服务‘一窗通办’”、“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办’”、“进一步扩大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应用范围”等。

二、切实抓好复制推广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高度重视复制推广工作。各地区要将复制推广工作作为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主动对标先进,加强学习借鉴,细化改革举措,确保复制推广工作取得实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及时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支持指导地方做好复制推广工作;涉及调整部门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向地方开放系统接口和授权数据使用的,要抓紧按程序办理,确保2022年底前落实到位。

(二)用足用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机制。各试点城市要围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聚焦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积累更多创新经验。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三)完善改革配套监管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复制推广工作,对于涉及管理方式、管理权限、管理层级调整的相关改革事项,要夯实监管责任,逐项明确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复制推广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2、交通运输部:推动农村物流融合发展 补齐农村物流设施短板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2-10-31

10月31日,交通运输部举行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发展,会同财政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围绕创新农村物流组织模式、整合物流资源、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站,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推动了农村物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供应链上下游的跨业融通,有效服务支撑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是促进资源整合,着力推动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围绕网络节点共建共享、运力资源互用互补、标准规范统一、企业融合创新等方面,引导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电商、供销、农业等农村物流资源高效整合,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经济高效、便民利民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着力补齐农村物流设施短板。指导各地统筹利用车购税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镇运输服务站等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加快健全农村物流节点,不断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

三是加强示范引领,着力创新农村物流组织模式。组织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宣传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涵盖客货同网、交邮融合、电商物流等多种模式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目前,已发布三批共100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效率。

四是健全标准体系,着力提升农村物流服务品质。制定发布《乡镇运输服务站运营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明确了乡镇运输服务站的功能、设施设备配备、运营管理和服务等要求,指导各地盘活既有设施资源,增强可持续运营能力,提升农村运输服务品质和安全运营水平。

韩敬华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深入推进交邮融合、资源整合,以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为抓手,指导各地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创新农村物流服务模式,提升运营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全力保障农资产品运输顺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一带一路”带来数字化转型机遇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1-3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强大活力和韧性,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共建“一带一路”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难得机遇。

增进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有很多是发展中国家,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共建“一带一路”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增进了参与国家的民生福祉。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数字技术优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同参与国家共同建设优良数字基础设施,提供数字化服务,并与相关国家合作培养数字人才,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劳动力数字化技能和素质。这些务实做法,既有利于这些国家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又促进更多人参与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来,共同享有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参与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参与国家数字设备以及数字技术不断普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将本国或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产品通过数字方式呈现和传播,各国人民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和消费,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形成发展新动能。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口、资本、土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既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产业新业态,又通过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服务、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重点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不仅与相关国家共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红利,而且有效拓展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推动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比如,随着参与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多市场主体得以通过数字技术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来,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和展示自身产品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供需双方的市场搜寻匹配成本,既提高了本国要素配置效率和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企业整体运营压力和运营成本,也使企业有条件将更多资金投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研发中,实现发展壮大。

继续深入推进共建数字“一带一路”,一方面,需要加强参与国家各层级的沟通协调,推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需要深化数据安全保护、数字经济治理规则制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和对话沟通,努力就数字经济治理、数据安全保护等问题达成更多共识,为各国用好数字化转型机遇创造有利条件。

4、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人民网  时间:2022-11-3

10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作了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何立峰介绍,我国网民数量、数据资源、数字化应用场景全球领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将催生更大规模、更加多元的内需市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何立峰说,将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5、中国交通报:交通数字化改革及其实现的有效路径

中国交通报 时间:2022-11-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引领性、服务性的交通行业,为了落实二十大精神,早日建成交通强国、数字强国,必须着力推进交通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以改革突破推动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真正解决过去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实现交通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交通数字化改革的内涵外延

“数字化”是伴随如何改变“模拟信号”传输容易失真和速度慢普及起来的。通过把模拟信号切割成不同电平的电信号传输,在接收处再把这些不同电平的信号转换为人们可以视听的模拟信号,大大提高信号传输速度,保持高真度。这种技术就是数字化,也叫数模转换。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0”“1”的开关数字信号不仅可以高速传递信息,还可以对信息按照人们的需要(模型)进行各种处理。于是,又把各种各样的信息(模拟的和数字的)转变成计算机能够进行处理的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之为“数字化”。

现在的“数字化”,则是指利用摄像头、传感器、信息传输,将物理世界中的数据、信息、知识,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形成可识别、可存储、可计算的信息,再通过建模进行处理、分析、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无论过去和现在,“数字化”,是一个过程、一种技术,更是新时代实现飞跃进步的一种方法、途径。

数字化改革,就是把“数字化”这个过程、技术、方法、途径运用到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业中,即通过大范围、多层次的信息采集,高速度、高保真地传输和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对政府、企事业甚至个体单元等各类主体的架构、战略、规划、运营、管理、生产、营销、安全等各方面、各层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变革。

目前,社会上和网络上,有“数字化革命”、“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转型”等术语,但都不如“数字化改革”和新时代相吻合。因此,建议尽可能统一到“数字化改革”上来。另外,还须厘清数字化改革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搭建数据平台,单纯地解决降本增效问题,而是要赋能模式创新和业务突破,进入到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各领域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上来。

交通数字化改革,可诠释为:在交通运输领域把数字化和改革相结合,用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推动交通领域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其实际操作可分为:

(1)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将交通运输领域的机关、事业、企业中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全部转变为“数字”,并和外部相关数据一起,形成可存储、可计算、可分析的数据、信息、知识;

(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和计算,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型;

(3)应用这些模型,指导机关管理,事业和企业研究、生产、运营等各项业务;

(4)在这个数字化改革的不断反复中,形成新的制度、流程和系统,逐步达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不仅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适应,而且极大增强两者之间动态调整的速度和效率,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交通数字化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交通行业一方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肩负起建设交通强国,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保证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和谐的重大责任,创新驱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打通以往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让数据在交通行业全系统内自由流动,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同时,促使部门分工从传统层级驱动转向以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核心驱动的方式,真正实现交通行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生产力得到指数级提升,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建成贡献交通的力量。 

交通数字化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必须是“一把手”工程。由于交通数字化改革涉及到交通所有层面,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浙江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推进交通数字化改革必须“一把手”带头、班子全上、全员参与。

(2)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交通数字化改革的内涵决定了必须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有一个单位、一个层面,甚至一个部门没有实现数字化,整个环节就不是一个完整闭环。不闭环的系统必然会产生“短板效应”,影响整体效率发挥和系统效应的形成。

(3)重大需求牵引、重点应用推动。重大需求、重点应用是各层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交通数字化改革既丰富多彩又困难重重,因此,各层级、单位和部门要针对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和确定,统筹决策、协力推进。

(4)注重实战实效、真用好用。数字化最大的特点就是“0”和“1”,干脆利索,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做作。交通数字化改革,一定要防止务虚、浮躁,注重实战实效,做到真能用、真好用、真解决问题。

(5)构建“1+9+N+X”综合体系。“1”是建立一个综合交通信息化平台;“9”是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工程、审批执法、安全应急、机关智治等9个业务板块:“N”是计划在各个板块中推进数字化改革的N个重点应用;“X”是X个将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基层或实践项目。

(6)“三变”建设变革型组织。变视角。数字技术发展的速度超乎很多人的认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要从惯有的视角中挣脱出来睁眼看行业,认真观察事物变化轨迹,厘清发展趋势,避免经验主义;变观点。数字化关系每个人的生产生活,不是技术人员的天下、不是个别人的事情、更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要改变“事不关己”的淡漠观点,主动学习、积极拥抱,绝对不能甘于做一个自认为清醒的旁观者;变理念。要改变“没有数字化,照样走天下”的错误理念,树立“不懂数字化,会变睁眼瞎”的危机感,主动走出舒适区。要时时刻刻想着用数字化理念来检视本职工作,思考谋划可以用什么技术、获取什么数据、与谁协同改进工作来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效益。

交通数字化改革的保障举措

(1)提高领导干部变革能力。多浏览网页,多接触数码设备,多使用手机中的App、支付宝等数字软件,多穿戴数字设备和智能家居,多学习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下决心了解系统开发所需的一些基本工具、概念、术语,对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概念、功能等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2)打破职责职能边界。在面临数字化变革的大背景下,原有的组织体系必须向变革型组织转变。变革型组织与传统科层制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变革型组织善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灵活快速反应能力,并能主动创新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适应新挑战,为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和引领性地调整数字生产关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设立专门的数字化改革成果奖项。数字化改革属于新生事物,但它的成长和发展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人民生活的幸福,“中国梦”能否尽早实现。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成果奖项,以激励仁人志士积极参与。其级别,应该等同于自然科学和其他科技成果奖等。

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交通数字化改革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因此,我们大力推进交通数字化改革,就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交通系统迅速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因此,中国的交通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乡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后,一个“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即将到来。交通部门必须抓紧筹划,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和资金筹措。可以预言,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把原有不同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有机地、科学地链接起来、融合起来。这种时空融合会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运输”,会产生"1+1>2"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必将成为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6、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加大 跨境电商综试区第七次扩围渐行渐近

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2-11-01

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稳外贸的重要发力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提出,“加大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

在具体措施中,《分工方案》明确,2022年底前再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出台更多支持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可以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各项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发外贸主体活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而带动扩大更多优质商品进出口,更好地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1.6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5.7%。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6%,实现连续增长。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9月2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2年1月份至8月份,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9710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贸易方式)贸易增长迅速,下半年以来两类贸易方式增幅超过60%。

此前,国务院分别在2015年3月份、2016年1月份、2018年7月份、2019年12月份、2020年4月份和2022年2月份,分六批在杭州、天津等132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伴随着第六批27地入围,综合试验区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六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不仅在跨境电商制度创新上涌现出很多优秀案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且这些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培养了一批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我国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为例,七年来共培育电商卖家4.9万家,海外注册商标超过2000个,价值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领军企业有23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对于哪些地区有望第七批入围?肖本华认为,更多具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基础的中西部城市可能入围,地方优势产业与跨境电子商务结合空间大的一些沿海地区县级市也有机会入围。

“回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历次扩围,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从东部经济发达、外贸基础较好的地区,稳步向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扩散;二是由原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向其周边中小城市渗透。”付一夫分析说,此次扩容有望延续这一趋势,即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以及部分一二线核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有望入围。

未来如何把跨境电商的潜力发挥得更好?付一夫建议,首先,跨境电商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中国企业特色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营销与管理能力,加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跨境电商和物流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海外仓建设,加快重点市场海外仓优化布局,同时不断加强数字化水平,科学提升库存管理和市场判断能力,有效预测和防范各种风险;最后,要在建设自主大型国际电商平台、探索建设海外物流智慧平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力,完善与行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本土企业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帮助更多中国制造产品销往海外。

在肖本华看来,关键是要通过“放管服”改革,为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如在贸易融资方面根据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7、“直提直装”加快通关 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

经济日报  时间:2022-11-01

日前,商务部印发《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进一步促进贸易畅通。提升港口集疏运和境内运输效率,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各地海关港口等部门企业在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降低货物通关成本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接下来还有哪些举措?记者进行了采访。

“直提直装”加快通关

受疫情及国际环境影响,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外贸,提高港口疏运效率、降低货物通关成本,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成为破解诸多痛点的关键。

在天津,“直提直装”新模式广获好评。今年8月份,天津口岸进口集装箱货物实施“船边直提”作业比例达35%,出口集装箱货物通过“抵港直装”模式在码头运抵后24小时内装船的比例达28%。

天津海关口岸监管处处长宫宁介绍,天津海关在天津海运口岸创新实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物流通关新模式,为切实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企业外贸保稳提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直提直装”新模式下,进口货物企业提箱作业时间由以往1天到2天,最短可以压缩到1.5小时;出口企业货物集港预期时间由原来的5天压缩到2天以内。这不仅保障了进口原料及时投入企业生产,同时也缩短出口货物通关周期,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物流选择。

天津海关还进一步结合中欧班列特点,创新“港场直通”模式,助力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目前,中欧班列承运的海铁联运过境货物可实施“船边直提”作业,从船舶卸船时直接卸至车辆,并提离码头转运至铁路堆场,海铁联运过境货物从天津港转运至铁路堆场的等待发运时间从原来的2天至3天最短压缩至3小时,有效提升了天津中欧班列发运效率。今年1月至9月,天津口岸监管发运中欧班列585列、6.28万标箱,同比增长均超过72%。

青岛海关和山东港口青岛港则联合发力,利用“船铁直转”新型转运模式,为亟需原料的钢铁企业解燃眉之急。

“船铁直转”转运模式就是为保障进口矿石产品快速流转而推出的创新之举。“这就相当于提供了一条大宗矿产品快速转运通道。以一列装载量4000吨的火车为例,从入场到驶离仅需2小时。”黄岛海关查检二处二科科长张明超说,该模式下,单船可为港口节省1万平方米堆场,节省搬倒费用50万元至80万元,而节省下的堆场及装车时间进一步加快了港口货物周转,形成正向循环。

“之前,我们进口铁矿石从卸船到运至工厂至少需要7天时间,现在用时不到2天,这种创新模式帮了我们大忙。”山东九羊集团有限公司贸易物流部总经理王乐飞说。

为企业量体裁衣

不仅是传统的进出口企业,一些科技创新企业也面临提高通关效率的问题。9月19日,徕博科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通过“科创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应用项目“科创研发用品优先查验预约”系统,向上海科创中心海关申请一批研发用进口人体血浆、人体血清。接到企业申请后,上海科创中心海关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对这批研发用品优先查验,确认无误后货物快速通关。

“比预想提前2天运抵实验室投入研发,保证了整个研发项目进度顺利推进。”徕博科医药物流合规经理倪平表示,这是上海科创中心海关“科创研发用品优先查验预约”上线以来,首次运用线上预约实施的查验,也是继科创人才及其进出境物品通关便利化后的又一重要运行项目。

上海科创中心海关关长杨海军表示,作为服务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专属海关,上海科创中心海关联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梳理进口研发用品在空港口岸的通关和整体物流环节,将优先查验预约作为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的突破口,助力科创机构实现优先拣货、优先查验、快速通关。

提高通关效率,同样离不开技术支持。“出口货物的物流、通关信息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了信息,公司的生产安排、客户订单需求才能得到妥善处理。”山东金潮电池有限公司业务员李丰杰告诉记者,通过海关和港口等部门提供的“云港通”小程序,业务办理一清二楚,通关效率得到提升,我们的生产作业也有底了。

“云港通”是青岛海关联合青岛港开发的“云港通口岸智慧查验平台”的简称,系统实现了预约查验、查询、缴费、提离等业务“一站式”办理,提高了口岸查验效率30%以上。

“今年以来,平均每月通过‘云港通口岸智慧查验平台’办理业务的数量达到1.7万箱,比去年增长了28%。海关联合港口等部门推出以‘云港通口岸智慧查验平台’系统等为代表的应用,叠加各项举措,目的就是解决当前形势下进出口货物转运慢、转运难的难题,服务好广大进出口企业,促进外贸平稳发展、保稳提质。”黄岛海关查检一处机检审像科科长张逸雷说。

精准匹配协同联动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港口和码头为稳定作业效率竭尽全力。天津港远航矿石码头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第三季度以来,公司迅速调集两班次员工组成生产作业突击队,坚守生产作业第一线,充分发挥公司生产信息化系统线上组织、调配作业资源的优势,补齐临时人员缺口,确保公司船舶接卸和陆运提货作业平稳有序开展。

信息化手段在推动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方面贡献颇多。“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是天津海关联合天津港集团共同建设的智慧平台,该平台从港口核心装卸环节出发嵌入海关监管流程,将“网约车”理念融入港口集疏运作业,实现“车货船三维智能匹配”“双重匹配”。通过平台的物流链可视化功能,企业可实时查询货物的海关申报、放行等通关信息,以及提箱状态、车辆轨迹等物流信息,及时掌控货物集疏运状态,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天津海关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天津海关还将联合天津港集团在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无人码头推广“智慧管控”模式,借助试点码头智慧管控建设经验,推进北疆港区智能化码头建设应用,持续提升监管服务效率和精准性。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前三季度,东疆综保区二手汽车出口货值超4500万美元,约占全市八成,尤其在降低货物通关成本方面,东疆综保区践行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落实天津‘直提直装’新模式受到好评。”

“在上海港,由于近洋航线集中在外高桥口岸,远洋航线集中在洋山口岸,因此跨关区中转是实际市场业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外港海关查验三科副科长张轶凡介绍,对企业而言,依托上海港两港联动进行国际中转集拼,可以有效整合港口货物资源和航线优势,扩充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量;对于海关而言,监管手段实现了创新,成功运用物流电子锁系统、车辆监控视频、AI智能识别计算、电子围网和GPS定位等相关技术,实现货物进出监管仓的自动审批及途中运输全程可视化监控。

张轶凡表示,拓展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务向上海港集聚,推进上海港向港口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

8、我国减碳标准体系构建提速,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青年网 时间:2022-11-0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以“双碳”目标为指挥棒,与减碳相关的标准制定提上日程。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

方案提出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碳市场标准4方面标准。这些标准将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领域中,支撑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个层级实现“双碳”目标。

“这是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近日表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需要坚实的数据基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发挥着对“双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保障的作用。同时,碳相关的统计核算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技术产品门类多,核算方法多样,急需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

根据方案,在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方面,将重点开展术语、分类、信息披露等基础标准制定,完善不同层面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标准。制定碳足迹、绿色低碳评价、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等标准,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碳减排标准方面的重点是完善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等10个方面的标准。

在加快布局碳清除标准方面,重点是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

在市场化机制标准方面,重点是加强绿色金融标准、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等制修订,支撑碳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工作。

方案规划出“双碳”标准体系建立的路线图。到2025年,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不少于200项计量技术规范,筹建一批碳计量中心,完成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质性参与不少于30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非化石能源标准体系全面升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生态碳汇标准逐步健全,标准约束和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标准化工作重点实现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到2060年,我国将实现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引领国际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9、美媒观察:中国展现打造“物流超级大国”雄心

潇湘晨报时间:2022-10-31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28日报道,中国政府正推动将中国变成一个“物流超级大国”,并利用私营企业的帮助实现这一雄心。

随着中国电商和技术巨头进军配送和快递领域,它们将为全球物流业可能发生的巨变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的物流企业,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京东旗下的京东物流和全球快递企业顺丰速运正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去年,中国成立了一家大型国有物流集团,目标是成为“全球供应链组织者”。

报道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两个相关的趋势下发生的。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贸易,让人们认识到适应性强的供应链和健全的物流网络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美国及其盟友正加倍努力,以减少在商品和技术方面对中国的依赖。而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是,尽量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全球对中国的依赖。

报道称,物流是中国实施这一战略的最新领域。这项战略屡试不爽:确定一个能通过新技术颠覆的现有成熟产业,然后掌握这项新技术以超越传统玩家,中国政府称之为“弯道超车”。举例来说,中国以前不是汽车强国,但这项战略帮助中国主导了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

同样,物流领域的新技术——例如自主机器人和高性能数据分析——可以提升中国在行业中相对于传统玩家的竞争地位。

据报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杰弗里·托森说:“物流的即插即用性很强。一旦你拥有了无人机、机器人和软件,插入就可以使用了。它很容易配置。”他说:“我预测,有几家中国企业将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中国希望建立全球物流网络。物流的核心是将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这种简单的行为,一旦成规模,就会成为国家命脉。与美国一样,中国也将物流视为支撑其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产业。

中国政府希望更进一步,打造它所称的集商业、金融、交通和大宗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推动全球化。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领域是,通过出口商或在国际市场开展业务的跨境电商运营了数量可观的海外仓。根据官方数据,这个数字已从2015年的不足100个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个。

除了仓库等实体基础设施,中国还希望培育许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物流企业。

报道称,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继刚曾写道,中国的出口已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仍没有像联合包裹、联邦快递、敦豪和其他国际快递巨头那样具有全球快递能力的物流企业。

这种情况可能正在改变。

10、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2-11-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此前发布的《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明确了“数字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多重政策加持下,数字交通建设迎来关键发展期。在日前召开的“创新技术赋能,构建数字交通‘新场景’”研讨会上,来自产学研各界的权威专家就数字交通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痛点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数字交通”建设明确四大重点

面对全球最大规模、最复杂的交通需求,中国发展数字交通之路并无现成的模式参考,加快交通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成为从业者的共同选择。

“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互联网出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线上物流组织效率不断提高、行业联网协同管理不断深入、网络安全与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岑晏青提出,未来的数字交通发展,应面向安全、便捷和绿色出行需求,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此外,要围绕智慧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领域加快推进交通新基建,掌握未来交通创新发展主动权。

从已经批复的三批348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中观察“十四五”期间数字交通建设的走向,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石宝林分享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他看来,这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一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感知提质”,即以泛在感知为主要特征,以提升安全、效能、服务品质为发展方向,数字化勘察设计、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维护运营等得到发展;二是交通装备领域的“智能高效”,新型轨道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和智能建造装备等得到发展,保障安全和降本增效;三是运输服务领域的“互联便捷”,即为旅客、货主提供便捷经济可靠的服务,如MaaS、全流程的电子客票等;四是行业治理领域的“在线协同”,政府、企业等业务系统相互协同、为公众提供线上“一站式”政务服务为发展方向。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榕表示,围绕《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脑、五网、两体系”,交通数字化的重点应该落在基础设施和装备,以及数字化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在数字化发展生态方面。数字交通的四个发力重点领域是感知、传输、技术和应用。

强化“数据大脑”安全技术建设

数据是数字交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也是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要素。围绕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数据质量,数据需要融合并扩充维度,找到满足需求的参数和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建设“数据大脑”的目的是汇聚多方面动静态的多元数据,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实际问题,同时要有相应的方案、合适的算法、准确的模型,并能开发出解决问题的系统、平台或应用,更好地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姚恩建十分关注“数据大脑”的安全保障问题。他建议,要强化“数据大脑”安全管理建设,构建详细的安全管理要求,同时强化“数据大脑”安全技术建设。管理运维人员应结合数据安全、平台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安全风险主动感知预警及响应处置,实现“数据大脑”安全防护全覆盖,持续性保障“数据大脑”安全运行。

百度智能交通首席科学家聂小建认为,构建交通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网络,本质上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引入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在人和货物移动的物理通道基础上,增加信息通道功能,在“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基础上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高度汇聚,通过优化交通资源流动速度和配置模式来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和效率。

推进“交通+数字化”

构建数字交通“新基建”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构建交通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网络,均为“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方向。

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岷山看来,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就是“交通+数字化”,只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创造更大价值。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的目标是实现降本增效,实现工程品质、服务品质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始终和产业紧密融合,不仅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每个业务领域还建立数据贯通共享标准,避免重复资源配置。

“我们致力于做交通强国建设的探索者和助力者。”聂小建着重介绍了百度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经验。据他介绍,早在2016年,百度就开始布局车路协同全栈研发,建立了以自动驾驶技术平台为引领的智能交通产业生态,是国内唯一实现了“车路云图”全栈核心技术闭环的企业。

今年,百度发布的全球首个开放开源的智能网联路侧单元操作系统——智路OS,可看作是路侧端的“安卓(Android)系统”。它以高等级自动驾驶为牵引,从底层统一标准打造数字底座,面向交通全场景,能够开放核心技术促进行业发展。与此同时,百度成为首个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民营智能交通科技公司,后续也将在智能地图、自动驾驶、实时云平台、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为交通运输行业积累一些数字化建设经验。

务实求效 建设让公众满意的数字交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发展数字交通、智能交通,要把实用和解决现实问题摆在第一位,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智能交通。

“赋能交通发展,企业在里面要唱主角。聚焦热点、解决难点、创造亮点。”林榕呼吁,在数字交通中企业要发挥生力军和服务商作用,做好桥梁与纽带,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共赢,才能使得交通运输数字化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作为智能交通领域领先的科技企业,百度在提升群众出行体验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聂小建表示,百度一直以来有一个判断,“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可以通过软扩容的方式让交通通行效率提升15%至30%,从而提升民众出行品质。”

据聂小建介绍,百度打造了行业内唯一的“面向未来,服务当下”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既可以解决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长尾难题;又能服务当下,解决交通管理及交通运输上的实际问题。在北京亦庄,通过对329个路口进行智能化升级,让市民实现“绿灯自由”;在重庆永川,智慧交管“上岗”后,AI成为28年老交警的新“助手”,市民们享受到更高效、安全的出行体验;在京雄高速上,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初步破解准全天候通行难题,卡车司机们不再受大雾等天气影响。

与此同时,百度秉持“开放能力、共享资源、加速创新、持续共赢”的原则,携手渠道合作伙伴共建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生态。基于ACE(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Connected Road车路协同、Efficient Mobility高效出行)智能交通引擎,百度目前已经在北京、广州、长沙、保定、沧州、成都、南京、上海、阳泉、重庆、西安、银川、合肥、武汉、济南、佛山、海口、南通、大连、杭州等超过50个地方开展智能交通的落地合作,助力当地交通管理迈入智能化、一体化的崭新阶段。

“‘交通大脑’通过感知来形成类似人脑的智慧交通判断、决策系统,让交通像人的四肢一样灵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表示,未来,各类新型交通工具将更快、更灵活,车内信息及车辆之间信息实时感知与交互,全新的出行模式会让大家的出行生活体验更加智能、安全、舒适。

11、十年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成绩

中物联冷链委  时间:2022-11-01

十年间在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一批批冷链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截止到2021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超过8万亿元,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4586亿元,物流市场主体数量超过3.6万、星级物流企业突破100家、冷链物流总量达3.02亿吨、冷藏车保有量34.14万辆、冷库容量1.96亿立方米。发展冷链物流,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一、 冷链物流初露锋芒,社会关注持续走高

2019年7月关于“城乡冷链补短板”的决议将冷链物流发展上升到中央层面大力支持的高度,大大加快了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回望2012年,国内冷链物流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点专项政策平均每年2份左右,主要发文单位涉及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其关注的核心主要集中于重点环节的建设。十年间,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到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诸多重要文件及会议多次提及冷链物流行业发展。2021年底,冷链物流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绘就,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紧密围绕冷链物流体系、产地冷链物流、冷链运输、销地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服务、冷链物流创新、冷链物流支撑及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等方面,对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针对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等行业难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指导方案。《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2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政策文件突破38项,聚焦冷链绿色环保、扶持性政策制定、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产地端冷链体系发展、严把疫情防控关及区域冷链物流建设等六大核心方向。同年10月,第二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发布,加速国家骨干冷链网络建设。十年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无数冷链人的不懈努力下,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串联下,冷链物流逐步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让各个领域认识到冷链物流的重要意义。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冷链物流更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二、 标准体系积水成渊,强制、国际标准时代已来

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十年间,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从十多年前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到2022年的今天,从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到填补冷链国际标准空白,每一名冷链人始终牢记“让冷链食品流通更安全”的使命,并为此不断努力、不断付出、不断践行。这十年来,《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国家标准,《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等团体标准纷纷落地。我国首个冷链物流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的出台,不仅弥补了我国冷链物流领域内强制性标准的空白,也标志着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监管实施进入到了全新阶段。另外,冷链物流国际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从参与ISO《间接温控冷藏配送服务:具有中间转移的冷藏包裹陆上运输》国际标准的制定,再到ISO/TC315冷链物流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我国冷链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上展现中国冷链物流领域内的技术能力和标准化水平。据统计,近十年冷链物流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计突破109项。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 冷链市场日新月著,总体规模再创新高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要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年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冷链产业总体呈现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建设更趋理性,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2021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3.02亿吨,约占全国农产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十年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增幅超过了300%,2021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突破8万亿。十年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增长量超过5万亿。巨大的体量增幅下,是每一名冷链人的坚持与坚守。冷链食品市场跨越式的增长,对于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保障基础民生的关键环节,在守护万千百姓生命线的前提下,还需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的要求。“降本增效”“提质保量”“绿色环保”都是时代背景下,对于冷链物流发展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四、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车、库布局结构趋于合理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冷库、冷藏车等作为冷链物流的基础资源, 对平衡市场波峰波谷、调节产品流通、减少货物损耗、推动上下游乃至整个产业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的消费习惯催生了新的业态模式与需求,冷库的建设及技术研发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成为投资热点。伴随着国家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冷链物流项目纷纷上马,各类冷链物流相关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2021年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达到34.14万辆,冷库市场容量达到1.96亿立方米。十年间冷藏车保有量增长7倍,冷库容量实现将近翻两番增长。

五、 企业主体浩浩荡荡,管理水平进入新阶段

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未来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要显著增强,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十年间冷链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行业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领军企业,不断延伸采购、分销、信息等供应链服务功能,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历经十年的发展,国内冷链物流企业不断壮大,冷链物流市场主体超过3.6万个,星级物流企业达114家。2021年冷链百家重点调研企业总体业务营收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57.43%,入门门槛年营收额提升到9880万元,企业规模及管理能力均呈现显著提升。在飞速变化的环境中,冷链行业的新赛道和新玩家不断涌现,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也对冷链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冷链物流企业的成长历程,未来还将继续向着合规化、一体化、专业化、平台化、智慧化、绿色化、人才化、柔性化、白热化、规模化等方向深化发展。

六、 消费市场创变升维,冷链助力新模式、新场景实现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To C新消费场景出现,这些新场景新业态对冷链行业的格局将会带来全新的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产业、服务业全面升级,对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为冷链物流提高供给水平、适配新型消费、加快规模扩张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广阔空间。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特别是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供应链环境,有效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与相关国家贸易往来,扩大食品进出口规模,推动国内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接轨,借鉴推广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围绕冷链物流形成“冷链+”产业集聚新格局。依托“冷链+智能装备”“冷链+大数据”“冷链+智慧生活”,推进冷链物流产业走廊建设。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创新业态模式,优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在服务经济发展和便利人民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七、 创新科技全链赋能,冷链物流开启数智化征程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十年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冷链物流总体呈现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建设更趋理性,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管理系统、冷链园区、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软硬件设施。十年间,伴随着冷链物流的火热发展,社会大众也在持续关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及创新技术的布局与应用。十年间,冷链物流已从“棉被”时代步入到“数智化”时代,传统基础设施已被新基建所逐步取代,冷链物流技术体系也在一次次磨砺中转型升级创变成型。所谓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单纯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是无法持续推动冷链物流阔步向前的。冷链数智化发展,首要的前提应是数据体系与业务体系的高度融合。从业务场景中,采集数据,提炼信息,转化为决策变量,辅助智能决策。这一过程,也正是数据孪生技术的实质性体现。伴随着“双碳”政策的深化落实,“绿色冷链”时代正式开启,绿色化正在成为未来冷链物流技术蝶变升维的核心要素。“降本增效”“提质保量”“绿色环保”都是时代背景下,对于冷链物流发展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时代赋予了冷链物流新的社会使命,但却未能予以冷链物流充足的时间来适应。面对飞速的市场变革,每一名冷链人必须继续奔跑前行,直面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挑战。

八、 中国冷链走出国门,构筑冷链国际化发展新通路

发挥基础设施物联互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过去的十年,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大放异彩。历经多年的努力与坚守,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中心和全球价值链核心国家。202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在此过程中,跨境冷链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以肉类为例,中国年肉类进口量第一次突破百万级别在2003年,仅仅用了17年,中国肉类进口实现了约10倍的规模增长,如今已逼近千万吨级。下一步,中国还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是中国发展自信和成果的体现。未来,在全球市场的舞台上,还将看到更多中国冷链人的身影。为推动全球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始终在路上。

十年磨一剑,“冷链”有可为。党的十年间,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放眼于冷链物流行业,正是在一批批冷链人的坚守和奉献中,才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的美好蓝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是中国发展自信和成果的体现。未来,在全球市场的舞台上,还将看到更多中国冷链人的身影。为推动全球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始终在路上。

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无数冷链人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建成链接国内辐射全球的高质量冷链物流体系,为新的伟大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二零二二年十月)

12、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全球主要投资机构纷纷投下“信任票”

证券日报网  时间:2022-10-28

10月27日上午,中国贸促会召开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介绍了新时代十年贸促工作成就、前三季度商事认证业务主要数据等方面的情况,并答记者问。

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营商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总体评价良好。近九成外资企业对获取经营场所、市场准入和纳税评价“较满意”以上;近九成外资企业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实施情况、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满意度较高。

此外,《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外企扎根立足中国市场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持久动力。外资企业对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竞争、获取经营场所和获取金融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分别比第二季度增加1.99、1.84、1.52和1.43个百分点。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金额、投资结构和对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可以看出,中国的营商环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季度,中国市场对外资依然保持较强吸引力,国内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产业配套完整、政策优惠持续,全球诸多主要投资机构纷纷对中国投下‘信任票’,近八成外资企业维持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吸引外资规模持续增长。调研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区域。”孙晓说。

谈及外资企业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有何感受,孙晓表示,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中国贸促会第一时间面向500多家外资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感受。调研显示:96.7%的外资企业高度肯定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成就;96.9%的外资企业认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提振了其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比如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双循环发展格局,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经济社会更加稳定,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新时代十年贸促事业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影响力最广

“这十年贸促事业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影响力最广,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见证。”对此,孙晓列举了几组数据:

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全国有903家地方贸促机构、22家行业贸促机构。中国贸促会有30个海外代表处、393个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中国国际商会有32.5万家会员企业、8个产业委员会。设立了全国贸促系统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

重要经贸活动方面。十年来,筹办中外领导人出席的重大活动近300场,年均30场。在境内外办展参展近3000场,年均300场。通过4次世界博览会,客观真实讲好中国故事。

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全国有自贸协定服务中心54个、地方自贸试验区服务中心17个。原产地证服务范围覆盖我国所有自贸协定伙伴,优惠原产地证签发数量从2012年近10万份增至2021年140多万份,年均增长34%。累计签发ATA单证册等各类商事证书4500万份。

仲裁方面。十年来,受理商事海事仲裁案件2.55万起,涉外案件占总数五分之一,涉及152个国家和地区当事人;案件数量年均增长15.6%,争议金额年均增长24.7%,近五年均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知识产权服务方面。十年来,代理专利和商标案件57.5万件,涉外专利代理业务全国领先。受理商事调解案件两万多起,年均增长12%。

营商环境优化和经贸摩擦应对方面。十年来,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1532个,发布9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指南。设立经贸摩擦预警机构239个,发布24期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报告。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每年组织中国企业参与G20、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工商界活动。每年组织中方专家为40多部国际商事规则惯例研提意见,推荐270人次到国际组织任职或工作。携手境内外40多家机构发起成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成立“可持续市场倡议”中国理事会,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重要平台。

前9个月全国贸促系统签发各类证书400.23万份

孙晓介绍,1月份至9月份,全国贸促系统累计签发原产地证书、ATA单证册、商事证明书等各类证书400.23万份,较上年同比增长5.66%。其中,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269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9%;签证份数258.7万份,同比增长5.48%。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456.28亿美元,同比增长32.73%;签证份数100.42万份,同比增长26.66%。贸促会积极指导企业用足用好RCEP优惠政策,前9个月已签发RCEP证书10.86万份,签证金额50.03亿美元,预计可为我国产品在RCEP进口成员国减免关税0.75亿美元。

孙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帮助企业稳订单稳市场,贸促会专门开通商事认证“绿色通道”,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承接海外项目快速办理相关业务。1月份至9月份,共帮助65家申请绿色通道企业完成涉及34个国家的商事认证,涉及合同金额近59.72亿美元,平均为企业节省领事认证时间8天,最长节省30天。内容涉及企业投标、清关、产品注册、资质许可等方面。

13、DHL发布《物流趋势雷达报告》 供应链弹性成为企业转型关键

苏州日报  时间:2022-11-7

近日,DHL发布了最新《物流趋势雷达报告》,揭示了有助于塑造未来10 年全球物流界商业和技术方向的40个趋势。其中,可持续性、技术和供应链多样化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脱碳和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机器人和大数据,以及战略韧性,将与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城市化和地缘政治事件等宏观因素力量一起,在加速物流业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HL表示,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将继续推动创新,在不久的将来,脱碳和替代能源解决方案在改变物流方面最具潜力。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及增长推动了更多自动化普及和效率提升,室内移动机器人和固定机器人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在战略层面,借助大数据分析,供应链弹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随着与气候相关的灾害和地缘政治干扰变得越来越普遍,企业都在考虑使其供应链多样化,确保业务更具弹性。因此,DHL表示,多渠道采购,与多个供应商合作,选择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供应商,是企业可以采取的一些策略。这就意味着企业应扩大供应商生态系统,扩大制造和分销网络,以提高供应的弹性、敏捷性、响应能力和竞争力。在上述报告中,76%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2年对其供给基础进行重大调整,获得更大的供给弹性。

“建立弹性供应链的关键在于可视性。”上述报告称,这就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以便揭示供给过去的模式和实时变化,并对未来做出预测。善于分析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企业可以获得更有弹性的供应链,而只关注核心交易数据变化的企业则可能错过最佳响应机会。数字化改造是另一个帮助企业提高业务可视性的方案,它可以加强企业在运营中的预测性维护,减少70%的工业故障中断发生并保持供应链的运行。

环境可持续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重要,今年的报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具体的可持续性趋势,从技术层面扩展到整个系统和过程。其中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新趋势是脱碳、替代能源解决方案、循环利用和环境管理。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最近发现,在脱碳趋势下,净零排放供应链服务平均价格上涨不超过4%。由于许多客户愿意为更可持续的供应链支付额外费用,企业正在研究脱碳解决方案。

DHL研究发现,在过去5年,85%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变得更环保,65%的消费者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了环保的改变,这促使企业思考如何使其供应链上的产品更环保。

关于可替代能源的解决方案,DHL建议企业规划发展电动车队。研究称,在2021年投资于能源转型的7550亿美元中,有36%投资于电动车辆。

有可能改变商业模式的一个趋势是循环。目前,社会上只有8.5%的材料消耗得以回收或是得到重复使用。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所有环节都可以通过循环原则改进其可持续性,从而响应客户的需求。

一切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DHL表示,企业需研究自动化和效率提升技术,以提高生产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室内移动机器人和固定机器人,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帮助。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室内移动机器人已经大有进步,可以搬运货物,帮助装卸集装箱或卡车,也可以协助清洁和做好安全设施支撑。而固定式机器人则可以战略性地放置在仓库或分拣中心,以优化流程。在未来,使用协作机器人的自动化流程才是完整的物流操作。

上年报告中的热门话题如可持续性和环保,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而今年,确保供应链的弹性正在成为物流企业转型的关键,供应链成为有形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因素。 

14、前三季度江苏RCEP签证出口货值超360亿元 居全国首位

中新网: 时间:2022-10-28

中新网南京10月28日电 (郭丹 武灿)南京海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分会(以下简称“江苏省贸促会”)28日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证出口货值366亿元(人民币,下同),居全国首位。

牙刷产业,是江苏扬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RCEP生效后,预计将为扬州牙刷企业带来数千万元的进口国关税优惠。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出口货物货值达2.48亿元,同比增长了36%。公司产品在RCEP‘朋友圈’中的认可度得到了提升,出口海外市场的底气更足了。”江苏三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说。

以纺织品、服装出口见长的南通企业,感受到了RCEP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成品仓库内,一箱箱货物正打包装箱。该公司业务员刘晓玉介绍,今年前三季度,他们向南通海关申领了415份RCEP原产地证书,货值1100多万美元,享受关税优惠减免约50万元。据预计,该公司今年出口订单额将增长10%。

RCEP带来的政策红利,还体现在企业原材料进口成本下降等方面。

昆山联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近期申报进口的一批铜合金箔(带)货值达23.4万美元。根据RCEP协定,申报的两种不同商品,分别可享受7%和1.3%不等的关税减免,减免额为3.6万元。

“我们预计,今年公司进口RCEP成员国的货物价值约150万美元,能享受到20多万元的关税减免。”昆山联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孙爽然表示。

据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南京海关、江苏省贸促会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0.68万份,预计相关企业可享受RCEP其他成员国关税减让近3亿元,江苏企业享惠进口RCEP货值89.47亿元,享受关税优惠1.67亿元。

15、江苏出台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赋能邮政快递业提档升级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 时间:2022-11-02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支持邮政快递业发展冷链寄递。

《规划》明确,一是要畅通生鲜消费品冷链双向通道。推进电商和邮政、快递企业整合产地冷链物流资源,建设或改造一批县域冷链物流节点,加强“产地集采+干线运输+销地配送”冷链物流一体化上行组织;依托“快递进村”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大型流通企业等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二是要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专业冷链服务水平。围绕阳山水蜜桃、东台西瓜、兴化香葱、邳州白蒜、响水西兰花等特色果蔬品牌,推进邮政、快递、供销系统和生鲜电商企业建立从产地到销地的果蔬冷链全程温控体系,扩大品牌农产品(5.570, 0.15, 2.77%)辐射范围和消费规模。围绕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固城湖螃蟹、兴化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推进养殖、捕捞加工龙头企业与冷链物流、电商快递和连锁餐饮等企业共建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依托主销区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速冻库、冷藏库、加工车间、封闭月台、邮政快递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提升水产品冷链分拨配送能力。三是要提升冷链相关产业价值链水平。创新发展“冷链物流+新零售”模式,依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品牌,强化电商快递冷链全程温控和质量管控,扩大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和销售范围。《规划》还将邮政管理部门纳入省级冷链物流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协同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等部门,引导行业以果蔬和水产品寄递为重点,积极向肉类、医药等产品的冷链寄递拓展,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邮需求。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