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行业新闻

破解产业体系现代化“关键密码”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3-20 浏览:

3月10日,苏州市发布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其中,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及优势细分领域,苏州共安排重点项目259个,占比达62%,年度计划投资1179亿元,占比达51%。项目数量之多、投资规模之大,体现了苏州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从“起势”到“成势”的纵深布局。

去年初,苏州抛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课题。一年来,在这一战略目标引领下,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最前列、增加值持续攀升,产业体系日趋完整,实体经济基础更牢、质量更优,当前又锚定“融合发展”这个核心渠道全面发力。前不久,清华大学课题组这样评价:苏州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实践及成效证明,创新集群建设是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产业创新集群的有效形成和持续发展是其预期成果。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密码”到底何在?我们从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实践中找寻答案。

 

“三层结构”集群体系渐趋成型

3月1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在苏州举行,20个纳米技术重大项目签约,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项目发布,为纳米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月27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中移南大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揭牌,20多项校地合作项目签约落户;2月19日,苏州市党政代表团出访新加坡,成功签下40个合作项目,随后再赴我国香港,与多家高校及企业开展经贸投资促进与合作交流,提升双向投资水平。

集群之势,狂飙不止!去年以来,苏州坚持把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聚焦光子、集成电路等25个重点细分领域,广泛汇聚强大合力。

建设一年多来,来自全球范围的企业、人才、资本等一系列创新要素正以集群之势加速汇聚,并广泛散布到产业体系的各条经脉当中去。在清华大学课题组看来,苏州的产业体系已初步显现为产业创新集群引领的“三层结构”,即战略产业层级的4大“产业创新集群”、细分产业层级的2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细分行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园区”。

为了让“三层结构”更为稳固、集群之势更加突显,苏州通过市域一体化部署,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支撑产业创新集群与创新区域“群区合一”,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织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驱车来到位于昆承湖中央的“UWC+创新岛”,岛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个致力于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聚集的创新科技岛已初具雏形。1月29日,由常熟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共同开发的中新昆承湖园区开工建设,总投资180亿元的52个项目签约落地。当前,双方正围绕数字科技和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加速推进“UWC+创新岛”项目,合力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不仅是常熟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其余板块也正立足各自优势,差别施策、协同配合,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在全域均衡发展。

除了横向协同,苏州还坚持纵向发力,通过做深做精特色专业创新园区,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2月8日,昆山总投资292.6亿元的14个特色创新园区集中开工,涉及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先进计算、高端食品等多个领域。

昆山市工信局局长徐康介绍,目前昆山已累计建设、培育特色专业创新园区40家,到2025年还将高水平建设运营元宇宙产业园、科产金产业园等50个以上特色创新园区,努力形成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特色园区新格局,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建设。

产业创新集群加速“成势”,苏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愈发清晰,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2022年,苏州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增长4.6%,高于同期4.1%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展现出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制造业加快优化升级的显著特征。

 

“四链融合”催生发展新动能

近日,由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落下帷幕,苏州10个项目获得总决赛最高奖项,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多个产业创新集群领域,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可以预见,这些颠覆性技术创新将为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产业创新集群这一组织形态具有磁场效应,正是这样的组织优势吸引了全球创新要素的加速汇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沈群红认为,通过建设产业创新集群,大量创新主体聚集在特定行业、产业中,使得相应集群上的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经济效应和更低沟通成本,逐渐形成“搬不走”的内生组织优势。

产业链、创新链是融合发展的基底。通过推动行业龙头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从根源上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创新联合体,研发出可单独控制不同区域温度的布料,并将其应用于运动康复领域;亨通光电牵头组建的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不到半年的时间,在超低损耗海纤产业化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完成进口替代;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关卡,成功把35W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送到生产线,实现小批量生产……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前沿,苏州已组建15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以集群式创新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

人才链是融合发展的“助推器”。3月以来,“校园苏州日”先后走进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向青年学子发出了“城市之邀”,为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添能聚力。苏州的“邀约”始终朝着高端化、国际化、年轻化等方向,与自身的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联系在一起。截至目前,C9高校已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34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33.8万人。

资金链是融合发展的“黏合剂”。苏州充分发挥资本对产业链、创新链的黏合作用,建立了一整套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投资基金组合。苏州创新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苏州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核心创投平台,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今年将以新设立的200亿元产业创新集群基金为抓手,加大对苏州4大主导产业和25个重点细分领域的直接投资。

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人才链,持续强化创新链的激活作用……苏州的实践证明,集群式创新不仅要充分激发各要素的生机活力,还要推动各要素从简单意义上的“相加”,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相融”,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擘画产业发展新未来

“有了!我的是柑橘味,太神奇了!”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游客王蒙只对着镜头微微一笑,带有独特香型的气体便从相应装置中喷射而出,让他“嗅”到了自己的情绪。3月11日,“灵境——未来灵感世界”等一系列元宇宙展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亮相,通过传感技术、虚拟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虚实融合的元宇宙空间,为市民带来沉浸式全感官体验。

眼下,元宇宙正成为苏州数字经济“关键增量”的着眼点之一。在工业、医疗、文旅、教育、城市管理等契合度较高领域率先探索打造30个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加快元宇宙与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实体要素深度融合发展,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苏州人工智能、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集群,推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3000亿元,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8万亿元……近日,苏州发布《培育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集聚元宇宙核心企业超200家,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全力支持在苏企业和机构进行“元宇宙”基础共性标准制定,增强在元宇宙领域的话语权。

苏州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既促进了优势产业的重组与转型发展,又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并为未来产业的孕育发展奠定了厚实的“高原”基础。2月6日,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集中挂牌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5个细分领域行业协会(联合会),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苏州正聚焦光子、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细分领域,鼓励各级政府和专业特色创新园区积极展开布局,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生成壮大。日前,苏州工业园区召开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大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产业人才集聚等方向发布行动计划,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交通与自动驾驶深度融合示范区;苏州高新区加快建设太湖科学城光电科技园,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生产研发型园区今年底即将竣工交付,为光子产业创新集群提供载体保障。

苏州的一系列先行探索,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一致看好。在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绪华看来,苏州立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面向全球产业未来趋势,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形成了由重大高端创新平台、协同创新联合体、各类高形态组织内部的研发机构组成的创新链三层体系,为苏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华认为,面向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作为发展目标、工作抓手、实现过程和预期效果的结合,是一项全域性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任务,需要集全市产业之势能,融十个板块“四敢”之力,聚全国、全球创新英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

此外,专家组一致建议,苏州要从产业创新突破的方向选择、产业组织形态的持续创新、产业创新能力的系统建设和产业创新空间的优化布局等诸多方面入手,将促进“产城人”和谐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需求导向,将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作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抓手,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本文章来源:视觉中国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