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4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123)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1-21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4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1月23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73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指出,外资研发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大对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https://m.gmw.cn/baijia/2023-01/19/36312985.html

2、交通运输部:江苏交通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江苏绿色交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江苏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当年新增公交车的90.1%,累计开通多式联运示范线路116条,基本实现船舶生活垃圾和污水船上收集、送岸处置,与2021年相比,营运货车、营运货船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0.86%、0.81%。

https://www.mot.gov.cn/jiaotongyaowen/202301/t20230116_3739800.html

3、中国新闻网:结合跨境电商 打造特色中欧专列和数字班列

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委员、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晓宁15日建议,结合苏州和南通纺织品产业,常州和无锡的新能源产业,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生物产业,打造特色专列,探索“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中欧班列”模式。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海运价格波动,运输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对长三角企业的海外交货造成影响。中欧(亚)班列的稳定性、时效性,给很多企业吃下“定心丸”。近三年来,中欧(亚)班列开行数量、密度不断增大。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江苏中欧(亚)班列共开行1973列、搭载标箱14.21万箱,同比分别增长9.6%、11.5%,这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3/01-15/9935824.shtml

4、中国经济时报 :中欧班列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事物发展皆具有一个产生、成长和进化的阶段性,事物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引起质变。从运行规模、功能、作用等方面来看,近12年来,中欧班列积累了大量的势能,正在从“产生形成期”进入“成长起飞高质量发展期”。

经过多年合作,“一带一路”已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目前,依托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已初步形成西、中、东三条中欧班列运输通道,中欧班列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是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陆路运输新通道。根据有关资料测算,中欧班列自2011年3月19日首次开始运行以来,截至2022年底,在运营规模上,累计开行量将达到6.2万列以上,货值累计3200亿美元以上。运输货物品类达到53大门类、5万多个品种。中欧班列的开行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从运输经济性来看,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基本形成了对亚欧地区全覆盖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亚欧大陆全球供应链变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6FFFE20512D71I.html

5、经济日报:创优营商环境加速经济回暖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十分重要。近段时间,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发展信心、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各地各部门做好经济工作的主要发力点。

中国制造业已基本放开,下一步要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突出高端制造业导向、技术与创新导向、绿色低碳导向,促进区域布局合理化;要充分发挥自贸区、自贸港在扩大开放领域的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开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以“管得好”支撑进一步“放得开”。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2686818435927867608&item_id=2686818435927867608

6、新闻晨报:海事部门加强危险货物运输监管,执法实现“关口前移”

2023年的春运上海海事部门高度重视船载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执法实现“关口前移”,将监管由“到港后”提前至千里之外的“装箱前”,大大降低船载危险货物运输作业的风险和隐患。浦东海事局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海运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远程智慧管理系统”等手段,对湖南等地的烟花爆竹装箱员的履职情况开展远程核查,保障从上海港出运装载烟花爆竹等危险货物集装箱安全运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381525578468729&wfr=spider&for=pc

7、法治网:保畅通,助产业,稳主体,全国海关多措并举促外贸助企抢订单拓市场

保畅通,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助产业,增强供应链安全稳定;稳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潜力;壮业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2022年,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全国海关积极落实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措施,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围绕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深化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大力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http://news.cqnews.net/1/detail/1064317232553996288/web/content_1064317232553996288.html

8、制药网:医药冷链进入发展快车道,费用总额或将突破600亿

医药冷链所涉及的物品主要有临床受试药、成品药、疫苗、血液制品以及生物样本,贯穿了医药从上市前研究到上市后流通、医疗健康等多个场景。近年来,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强势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在疫苗集中批量上市、生物药规模增长、国家政策利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已突破200亿元。初步测算,到2030年,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或将突破600亿,年平均增速12%以上。

此外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为173.1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预计2022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242.58亿元。

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欣欣向荣,医药冷藏车、医药冷库、医药保温箱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渐向高标准、集成化、自动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https://www.zyzhan.com/news/detail/87242.html

9、腾讯网:全国32省市一把手履新,从省市十四五规划看中国物流版图,智慧化物流建设成为焦点

二十大以来,全国32个省市半数一把手相继调整,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江苏、江西、广东、贵州、重庆、青海、陕西、甘肃等省份“一把手”发生变化。

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8个省份中6个分省都有调整,为此次变化最多的区域,其次为华北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3省未出现变化。

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我国首个五年物流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再次明确物流业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

该规划已于2022年5月17日内部成文,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制订了十四五现代物流或相关规划。

物流业已成为各省市经济工作中重点。不过,每个省市对物流业重视程度不一样。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16A03QOU00

10、网易网:中央确定在江苏省3市,建设4大国家物流枢纽,能为江苏带来什么?

近日,中央发布了新一批的国家物流枢纽名单,坐落在我国华东地区的江苏省,又有城市入围名单。所谓国家物流枢纽,是中央确定的在全国流通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的,物流基础设施群和活动组织中心。从2019年起,我国已经累计公布了4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其中,江苏省累计获批了4个,总数量排名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9EHPK70541B741.html

11、重庆日报:提升内畅外联水平 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之一。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如何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更好服务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也是今年全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点。

1月14日上午,市政协7楼议政厅,市领导和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一联组的委员们齐聚一堂。来自民主党派、经济、教育、社会科学等界别的部分委员,围绕“高质量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言献策。

https://finance.sina.cn/2023-01-15/detail-imyafpip8870617.d.html

12、观文说意: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改变,医药物流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截止到2019年,我国的医药零售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100亿元,药品零售市场在五年间保持着约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了整体医药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6.1%。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客单量增长、客单价提升以及零售药品可及性提高。

在新政策引导下,医药零售市场产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处方外流的深化促进了处方药驱动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医疗平台的大力营销推广,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医药产品已经成为趋势。

此外,在疫情影响和政策放宽等相关因素的驱动下,医药线上销售将迎来爆发增长。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加速“互联网+药品流通”融合,促进医药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零售药店与医药电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创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型零售服务模式。

在这种趋势下,催生了日益丰富的线上购物场景和多样化的城市客户需求等变局,这些变局要求医药零售企业重新梳理终端客户需求和分配企业资源,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为医药零售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改变,医药物流作为医药零售业的支柱产业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为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4DUMF50553FR3W.html

13、快运物流:2023,物流准备好了吗?

不查码了,非必要不做核酸了,一切都正在恢复。防疫三年,我们要感谢国家的全力保护,而今我们是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这样物流是不是真的就有起色了,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到2019年的那个如火如荼的场景?相信很多人一旦坐下来静思,更多的是回忆,更大的是感慨,更忧心的是未来。

大部分人认为社会防疫放开,就可以放开手脚干活,对疫情也可以完全放任不管了,这是一个短期内需要关注的话题。防疫放开了,短期内一定会有一段忙乱期和适应期。根据新加坡、越南等国外国家的抗疫过程看,放开后一个月内都是疫情高峰期,尤其是此次放开正值寒冷的冬季,在之后将波动三个月再下降到低位。这三个月,也就是说未来100天将是真正黎明前的黑暗,是众多中小企业的生死煎熬期。如果企业不科学有效抗疫,员工不自觉防疫,员工会病倒一大片,会出现短期恐慌,同样也会造成大量员工请假、缺勤,或许短期内没人干活,北京某些快递已出现短暂的人员短缺,快递滞留。在这个时期,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盲目悲观,做好自己该做的,迎接新的挑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868299135845273&wfr=spider&for=pc

14、【江苏】2023江苏省两会|省政协委员孙强:构建三级物流体系 畅通双向流通渠道

如何推进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省政协委员,江苏强东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建湖县阳光义工之家党支部书记孙强认为,构建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是畅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渠道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并应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要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逐步整合重组现有快递物流、商贸配送、电商仓配、交通运输、邮政寄递等设施、场所和运营主体,实现优势互补、流量叠加和资源集聚。

二要整合镇级客运站点以及各类闲置场所场地,引导邮政、快递、商贸、电商、交通运输、供销等物流服务企业下沉,实现服务集中、业务增加和效益提升。

三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居、社区为试点,科学规范布局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逐步整合村级便利店、农村超市、村级合作社、金融服务站点、农村客运集散点及其他村级服务点,推动共建共享,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丰富代收代投、电商交易、便民缴费、小额存取等功能,搭载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共配服务。

四是加快电商供应链与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融合发展,鼓励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物流、商超等企业共建电商联盟和配送平台,着力构建“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和“一个产品多仓卖、零散产品汇集卖”的电商供应链体系。

五是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多家联合、一家牵头多家参与等方式成立县级快递物流和商贸流通运营主体,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提供上下游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形成县域行业龙头企业,有力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

https://finance.sina.cn/2023-01-16/detail-imyakawq9063339.d.html

15、【苏州】港口年度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2022年度,苏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再次实现历史新突破。其中,苏州港完成907.99万标箱,同比增长11.89%,苏州内河港完成14.15万标箱,同比增长35.57%。全市港口主要生产指标均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3/1/17/art_41987_10729387.html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

新华社  时间:2023-01-19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指出,外资研发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大对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若干措施》提出了4方面共16条政策措施。

一是支持开展科技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服务,鼓励开展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畅通参与政府项目渠道。

二是提高研发便利度。支持研发数据依法跨境流动,优化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和技术进出口管理流程,优化科研物资通关和监管流程,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出于研发目的暂时进境的研发专用关键设备、测试用车辆等按规定延长复运出境期限。

三是鼓励引进海外人才。允许以团队为单位,为海外人才在华长期居留、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优化办理工作许可流程,鼓励海外人才申报专业人才职称,加强海外人才奖励资助,推动海外人才跨境资金收付便利化。

四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快完善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行政裁决执行力度。

《若干措施》要求,商务部、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宣讲,及时制定配套政策,确保相关措施落地见效。各地要结合实际,优化管理和服务,推动相关措施落实落细,确保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依法享受各项支持政策。

2、江苏交通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2023-01-16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江苏绿色交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江苏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当年新增公交车的90.1%,累计开通多式联运示范线路116条,基本实现船舶生活垃圾和污水船上收集、送岸处置,与2021年相比,营运货车、营运货船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0.86%、0.81%。

经过一年发展,江苏绿色低碳交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基于“物联网+”的多要素散杂货码头生产智能管理系统等6项技术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部2021年度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江苏省交通运输碳达峰影响因素分析与关键路径研究、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生态高速公路路面关键技术及评估研究2个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2022年度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

2022年,江苏全省累计注销1.5万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货车的道路运输证,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72%;自主研发的全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轮首航;全省11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

绿色交通示范项目效益显著。江苏省11个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全部通过验收,3个城市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个城市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验收;先后发布4批23个国家级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线路覆盖省内主要多式联运节点;太仓港武港码头被授予2022年度“亚太绿色港口”称号,29家港口企业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绿色港口”称号。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扎实推进。2022年,江苏全面完成本省籍船舶防污设施升级改造,各设区市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能力均基本满足需求;辖区内长江水域化学品运输船舶和油船“应洗尽洗”,2022年洗舱艘次同比增长48.5%,洗舱水接收处置量同比增长100.8%。

3、江苏省政协委员朱晓宁:结合跨境电商 打造特色中欧专列和数字班列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3-01-15

中新网南京1月15日电 (记者 朱晓颖)江苏省两会正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委员、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晓宁15日建议,结合苏州和南通纺织品产业,常州和无锡的新能源产业,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生物产业,打造特色专列,探索“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中欧班列”模式。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海运价格波动,运输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对长三角企业的海外交货造成影响。中欧(亚)班列的稳定性、时效性,给很多企业吃下“定心丸”。近三年来,中欧(亚)班列开行数量、密度不断增大。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江苏中欧(亚)班列共开行1973列、搭载标箱14.21万箱,同比分别增长9.6%、11.5%,这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朱晓宁认为,要加强多式联运交接技术创新,推动公转铁、散改集和高等级航道建设,在产业布局规划中重视铁路专用线建设规划,建设连网运行的高等级航道,通过多种方式畅通交通物流末端微循环,推动班列运行环境持续向好。

在朱晓宁看来,通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与更多国家共建信息高速公路,为发展“数字班列”奠定基础,布局建设班列开行线路沿线城市的海外仓、海外园区,打造江苏中欧班列的海外物流“飞地”,推进与沿线国家加强交通互联。

朱晓宁建议,将中欧班列延伸为多方向的国际班列,持续挖掘沿线国家“新奇特”商品,搭建洽谈平台,鼓励更多优质商品引进来,优化进口大宗商品通关、监管新模式,创新国际进口贸易机制,降低货物入境运输成本,从源头扩大回程货源。

在资金融通方面,朱晓宁建议,构建中欧班列数字金融运行体系,积极参与沿线国家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将区块链技术与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环节相结合,破解国际铁路联运不能进行单证交易、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加快建设智慧口岸。

4、中欧班列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中国经济时报:2023-01-16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事物发展皆具有一个产生、成长和进化的阶段性,事物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引起质变。从运行规模、功能、作用等方面来看,近12年来,中欧班列积累了大量的势能,正在从“产生形成期”进入“成长起飞高质量发展期”。

经过多年合作,“一带一路”已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目前,依托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已初步形成西、中、东三条中欧班列运输通道,中欧班列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是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陆路运输新通道。根据有关资料测算,中欧班列自2011年3月19日首次开始运行以来,截至2022年底,在运营规模上,累计开行量将达到6.2万列以上,货值累计3200亿美元以上。运输货物品类达到53大门类、5万多个品种。中欧班列的开行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从运输经济性来看,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基本形成了对亚欧地区全覆盖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亚欧大陆全球供应链变革。

从效益来看,中欧班列进出口货值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21年已达到了9%以上。

从功能作用来看,一是中欧班列唤醒和揭开了亚欧大陆陆路交往的新篇章,已经是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成为亚欧之间新的物流通道,把亚欧大陆更高效地接入全球物流网络,从而弥补了现有海运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增强了亚欧陆上联通、提高了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二是中欧班列伴随“一带一路”成长壮大,又为“一带一路”共建增添活力和动力。它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贸易新通道,打造我国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形成了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融合发展。三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多边贸易体系遭受严重损害的国际动荡形势下,中欧班列已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四是中欧班列创新运贸一体化,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调整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优化专项活动等,创新消费场景,丰富了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有利于提振消费,使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中欧班列形成了新价值新机遇新动能

中欧班列由于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成长为一张开放的网络,紧密了亚欧大陆的陆路联系,显现出了新价值、新优势、新动能,在引导产业聚集上将显现出更多的使命和综合功能。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欧班列及其带动的相关发展,在未来将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更广阔的前景。

一是中欧班列连接了不同市场,使世界经贸和物流活动发生变化,将带动更多区域、更多产业的加入,沿线国家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受益,将进一步催生亚欧产业新版图,形成亚欧产业新高地。

二是中欧班列规模的壮大,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客观上形成了规模效应。标志着它与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联系加强,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增大,将催生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金融等经济活动新模式,提供新动能,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三是于国内来说,中欧班列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增长率高,对其他产业有极大带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代表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对经济技术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和功能,并将带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新阶段新势能新要求需要新部署

一是树立中欧班列一体化协同发展理念,推动一体化发展。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大力提升口岸和通道有效通过能力、运行效率和品质,加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内陆港建设,加速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形成配套的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朝着港城一体化、港产一体化规划发展;要不断提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额、农产品食品、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

二是应高度重视以中欧班列现代物流为载体,把“一带一路”的“五通”一体化融入中欧班列,促进国际贸易、产能合作与金融等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国开放新高地、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国际供应链和国际经贸新规则体系。

三是制定中欧班列建设发展新规划,实现制度性创新。中欧班列发展新阶段对于原有工作状态和模式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研究中欧班列整合优化发展问题,在政府、市场的共同配合下,加强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关联协同,促进中欧班列与经贸增长、金融投资、人文合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5、创优营商环境加速经济回暖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1-15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十分重要。近段时间,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发展信心、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各地各部门做好经济工作的主要发力点。

以行动传递稳预期信号

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厅,作为正厅级省政府组成部门,开创了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格局;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驻乌商(协)会交流座谈会,就谋划好2023年经济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现场商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近来,各地以营商环境为抓手,向市场传递稳预期、强信心的关键信息,为市场主体加油打气。

让众多市场主体倍感振奋的是,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2023年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尤其是此前受冲击较大的餐饮、旅游、电影等行业正快速回暖。

北京京味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四世同堂品牌市场总监李伟溢告诉记者,餐厅元旦已出现等位,春节预订已达50%,企业马上还要新开北京地区的第7家门店。“相比消费券,企业更盼望经济大环境尽快好起来,让人们愿意出门消费。”李伟溢说,希望政府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稳定的、更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认为,尽管经济在企稳复苏,但现阶段市场主体仍比较困难,优化营商环境重在稳政策预期、促消费复苏,这是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

出实招解决市场主体需求

市场回暖,市场主体的信心也跟着回暖。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出实招解决市场主体需求。

针对实力较弱、没有抵押物又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活动,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商标专利质押融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2022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868.8亿元,连续3年保持40%以上增长。

当前,部分市场主体仍面临资金压力,急需短期资金周转。“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现金流紧张。”广州美豪雅致酒店负责人潘瑞表示,近期酒店入住率明显提升,春节订单也正在升温。不过,马上要到春节,供应商要结账、员工要发工资奖金,资金十分紧张。2022年6月,当地政府曾为美豪退税1150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潘瑞希望银行对有偿还能力的企业提供短期金融支持,助其渡过难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消费复苏迅速,服务业人手紧张的问题更加凸显。据李伟溢介绍,目前餐厅服务员每月底薪加提成到手6000元左右,包吃包住、上五险一金,依然招不到人。

解决用工难题正成为地方政府为企业纾困、争取经济开门红的抓手之一。近期,广东佛山市召开了2023年春节前后助企纾困座谈会,并主动对接贵州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月2日,江苏苏州出台“稳岗十条”,激励企业加大留人引人力度。海南近期派出招聘团队,同时奔赴上海、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地,开展“百场万岗·四城同办”2023年校招活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前瞻性极强。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受到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有望尽快恢复过来,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回到潜在增长率。届时,新的市场机会就会显现,设立新企业的需求就会增多。”胡麒牧建议,各地应提前谋划,持续深化便利登记注册、减税降费、储备人才、金融支持等举措,帮助企业接住回暖的市场。

让外资把心动变成行动

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同比增长9.9%,引资规模已超2021年全年水平,显示出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巨大吸引力。但不可否认,外资还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和适应中国防疫政策调整。

三亚某国际品牌酒店驻店经理赵可告诉记者,目前酒店入住率已达90%左右,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但他表示,元旦、春节人气再旺,时间毕竟很短,真正占酒店业务大头的还是商务、会议等活动。通过摸底商务老客户,赵可发现有不少人还在等待观望。“从长期看,公司外方团队一如既往地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心态。”赵可说,但短期内,他们还是有点忐忑,不知道商业活动和消费能不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这种长期乐观、短期忐忑的心态很有代表性。如何把外资的心动变成行动?在近日举行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首先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国际投资者在全球开展布局,一定程度上是对各个国家营商环境“用脚投票”。改善营商环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不进则退,甚至慢进则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隆国强表示,中国制造业已基本放开,下一步要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突出高端制造业导向、技术与创新导向、绿色低碳导向,促进区域布局合理化;要充分发挥自贸区、自贸港在扩大开放领域的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开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以“管得好”支撑进一步“放得开”。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客流几乎瞬间就回归了,再一次显示了中国市场的韧性和活力。”赵可说。从全国各地兴致勃勃开启度假的客流中,从多家餐厅创下纪录的排号队伍中,从电影院久违的欢笑声中,中国经济正呈现稳健的复苏态势。(记者佘颖)

6、海事部门加强危险货物运输监管,执法实现“关口前移”

新闻晨报  时间:2023-01-19

2023年春节前夕,正是烟花爆竹出口的高峰时段。1月16日,素有“世界花炮之乡”美称的湖南省浏阳市,一家烟花仓储运输有限公司正抓紧将800余箱烟花爆竹往集装箱里装货,这一箱货将经上海外高桥港转运出口到美国。

现场的一名集装箱装箱检查员一边核查装箱情况,一边手持手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将现场的情况实时报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浦东海事局的执法人员。

按照规定,烟花爆竹属于1.4G类货物,即表示爆炸品,需要在外包装以及集装箱外体显著张贴爆炸品危险标志标牌,并按危险货物申报程序向海事部门申报。

海事执法人员通过视频,详细查看了拟装箱的烟花爆竹的包装情况,核实了货物的危险性质和联合国编号,并对现场装箱全过程进行远程监督,要求装箱员严格做好烟花爆竹在集装箱内的堆码及系固措施。

上海浦东海事局危防中心主任胡泽江介绍,2023年的春运上海海事部门高度重视船载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执法实现“关口前移”,将监管由“到港后”提前至千里之外的“装箱前”,大大降低船载危险货物运输作业的风险和隐患。浦东海事局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海运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远程智慧管理系统”等手段,对湖南等地的烟花爆竹装箱员的履职情况开展远程核查,保障从上海港出运装载烟花爆竹等危险货物集装箱安全运输。

据了解,我国烟花爆竹产量约占全球的90%,其中,每年约有10万个装载烟花爆竹的集装箱销售到世界各地,有98%的烟花爆竹通过海运方式出口到全球。上海外高桥港作为出运烟花爆竹的重要港口,2022年全年累计进出港烟花爆竹36万余吨,约5.5万标准箱,占全国烟花爆竹出口的半壁江山。

7、保畅通,助产业,稳主体,全国海关多措并举促外贸助企抢订单拓市场

法治网  时间:2023-01-15

保畅通,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助产业,增强供应链安全稳定;稳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潜力;壮业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2022年,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全国海关积极落实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措施,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围绕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深化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大力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保畅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关注贸易的人不难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是近年来海关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保畅通成为全国海关下大气力做好做实的一件大事。

全国海关积极优化通关作业流程。一方面,海关总署持续推进“两步申报”“提前申报”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多适合不同业务特点的通关申报模式选择。2022年前11个月,全国海关“两步申报”应用率达20.02%,进出口“提前申报”应用率分别达34.51%、48.9%。另一方面,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成功实施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试点,推动自202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和无纸化通关。

提高进出境物流效率,则是全国海关保畅通的又一着力点。其中,“铁路快通”模式可圈可点。重庆海关率先实现“铁路快通”模式在中欧、中老、中越班列应用,在时间上缩短班列整体运行时间一到两天,在费用上单箱节省200元以上,口岸作业降费达30%。

保畅通,全国海关尤其关注企业急需货物通关。天津、上海等28个海关深化开展“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改革试点,最大程度缩短了货物在港时间。青岛海关叠加应用先期机检、码头直提等改革措施,货物进口物流成本每箱减少600至1000元,平均压缩通关时间3到7个小时。

助产业,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2年,全国海关从助产业的角度着手,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助力地方核心产业发展。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海关针对集成电路、汽车等产业开展特色帮扶,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集聚效应。仅上海海关2022年前11个月共办理集成电路政策项下免税进口货值83.79亿元,减免税款5.13亿元。

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南京海关推动“特殊物品风评结果互认”改革模式落地,助力国内首个1类生物制品CAR-T产品注册上市。北京海关支持疫苗生产企业安全有序开展“边隔离边实验”,依法科学安排特定进口SPF豚鼠隔离检疫期。上海、重庆等海关实施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推进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通关便利化。

为帮扶资源能源产业,持续推进部分矿产品实施“先放后检”“依企业申请”等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兰州海关优化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检验监管模式,货物整体通关时间从5天到10天压缩至25小时左右,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运营成本。

为便利农食产品等民生产业,济南、湛江、南宁、哈尔滨等多地海关设立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对鲜活易腐、民生保障等货物实施优先审批、优先查检、优先检测、优先出证以及“5+2”预约查检等便利化措施。海口海关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持续实施进境植物繁殖材料隔离圃考核互认。

稳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潜力

2022年以来,海关总署在稳外贸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方面持续发力,各地海关结合关区实际和企业诉求,全力支持外贸稳增长,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潜力。

针对出口货物,海关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全部实现网上申领。截至2022年底,协调促成7个成员国接受我国出口企业自助打印原产地证书,惠及出口货物占RCEP签证出口货值的九成。针对进出口企业,海关倍增主动披露量限范围,进一步提升容错空间,2022年前11个月,全国海关共办结企业主动披露作业4091起,依法从轻、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3119起,占比达76.2%。

在坚持标准要求不降低前提下,海关将高级认证企业标准项目由269项优化整合至94项、压缩约65%,并增加6项便利措施,让守法企业享受更多通关便利。上海、南京、宁波等海关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专题宣传培训,积极帮扶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深圳海关建立重点服务企业清单,并与华为、迈瑞、大疆等近30家企业建立“点对点”联络机制,构建多维“问题清零”平台。

为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天津、杭州、南昌等海关积极发挥企业协调员作用,实行“一企一策”针对性帮扶。大连、南京、重庆等海关创新开发自由贸易协定(FTA)税率智能匹配、RCEP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最大化享受政策红利。北京、黄埔等海关积极开展对中小微、单项冠军企业进出口分析,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数据支持。

壮业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2022年,海关总署积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及时出台系列举措,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助企纾困降低成本,为贸易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破解跨境电商“退货难”堵点,广州海关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出口退货“合包”一站式监管模式,不断完善南沙海港、机场空港卡口系统,实现两大枢纽港有机对接,支持“合包”出口全天候运作。在此模式下,企业可通过在广州南沙综保区设立跨境电商全球退货中心仓,将多口岸出口货物集中从南沙口岸退回南沙综合保税区,与新出口货物拼配复出口,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经营成本。

为促进保税维修、保税研发、保税融资租赁等业务蓬勃发展,海关积极配合商务部动态调整综保区维修产品目录,研究支持自贸试验区内开展保税维修相关措施,进一步拓展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方式。目前已纳入超100个集团的300余家企业,可节约企业资金占用和运营成本16亿元。

在深圳,海关对从综保区与境内区外之间进出的法检商品试点分送集报模式,做到“批次出区、一次报关”,通关效率提升80%;在上海,海关全力支持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模式落地生效,实现综保区内、区外两个基地分别加工、集成总装;在成都,海关通过实施“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模式”助力企业做强做大加工制造业态,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值居全国第一。

促区域,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全国海关多措并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在京津冀,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建立京津冀三地通关保通保畅机制,实现257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互认、实验室检测结果互认、通关便利共享,推进京津冀跨境货物贸易一体化监管。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依托天津港“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进口汽车配件从船抵港到运至北京厂区仅需4个小时。

在长三角,海关着力推动加快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海关联合推动“离港确认”模式在长江流域全覆盖,通过此模式企业中转时间节省1至2天;推动“联动接卸”模式覆盖面扩大至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大幅缩短企业通关时间;建立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白名单”五关互认机制,为长三角1.4万家“白名单”企业提供全程通关指导和服务。

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关总署先后出台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8条措施和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16条措施。广州、深圳、拱北、黄埔等海关稳步扩大“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改革试点范围,通过港口资源互补增强沿江港口的国际航运港口资源,形成40条江海联运航线,货物平均堆存期缩短近70%,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近7000万元。拱北海关搭建援香港和澳门抗疫物资通关“快车道”,支持抗疫物资“5+2”“7×24小时”直通港澳,保障839批中央援港澳抗疫物资快速通关。

8、医药冷链进入发展快车道,费用总额或将突破600亿

制药网   时间:2023-01-19

医药冷链所涉及的物品主要有临床受试药、成品药、疫苗、血液制品以及生物样本,贯穿了医药从上市前研究到上市后流通、医疗健康等多个场景。近年来,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强势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在疫苗集中批量上市、生物药规模增长、国家政策利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已突破200亿元。初步测算,到2030年,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或将突破600亿,年平均增速12%以上。

此外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为173.1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预计2022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242.58亿元。

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欣欣向荣,医药冷藏车、医药冷库、医药保温箱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渐向高标准、集成化、自动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据悉,医药冷链在存储和运输的要求较高,要满足 GSP、GMP 等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市场需求,很多医药企业不断加强医药冷链智能升级。如渡石医药,搭建了一套“数智化医药网络履约平台”:以技术驱动,用自营 + 平台的模式,更大程度建立以科技替代人工,提高医药冷链的质量;用专属网络提升规模效应,降低履约成本。

据介绍,所谓 “以科技代替人工 ”,即依托物联网和 AI 大数据的方式实现对医药物品冷链各个环节实现智能预测和监管,提升全环节质量控制能力。

据了解,如今受益于国内生物制药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增强,资金投入加大,以及国内政策红利的加持,生物药产业不断创新升级,并在各类医药产品中崭露峥嵘,像疫苗冷链物流、血液制品冷链物流、重组蛋白单抗等其他生物制品冷链物流、生物样本冷链物流、诊断试剂冷链物流等需求随之而来,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相关的企业也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推出更智能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以智能化冷链仓储管理系统为例,其可以实现对冷库货物入库、库内管理、货物出库、安全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作业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据悉,傲蓝冷库管理系统,助力医药冷链实现智能化管理。傲蓝软件支持百万吨级冷库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企业进行冷库、冷链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满足包仓零仓入库、商品出入库作业、转卡单管理、自动算费、结算收款等管理运营需求,为冷库冷链构建企业运营体系。

此外,有企业表示,针对医药冷链的仓储、运输、交接等各个环节,研发设计出监测仓储环境的温湿度显示标签、监测冷链运输车辆的车载温湿度监测仪,以及安装在保温箱外侧用于监测箱体内温度的标签。各类智能物联温湿度标签可实时监测医药冷链各物流环节的温湿度,并将数据传输至大数据平台,保证监管全面且数据不丢失。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生物医药新技术的成熟创新药上市速度加快,我国医药冷链产品需求迅速增长,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加大,这也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实力企业入局医药冷链行业。

9、全国32省市一把手履新,从省市十四五规划看中国物流版图,智慧化物流建设成为焦点

腾讯网  时间:2023-01-16

二十大以来,全国32个省市半数一把手相继调整,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江苏、江西、广东、贵州、重庆、青海、陕西、甘肃等省份“一把手”发生变化。

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8个省份中6个分省都有调整,为此次变化最多的区域,其次为华北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3省未出现变化。

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我国首个五年物流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再次明确物流业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

该规划已于2022年5月17日内部成文,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制订了十四五现代物流或相关规划。

物流业已成为各省市经济工作中重点。不过,每个省市对物流业重视程度不一样。

随着新任“一把手”的上任,谁更重视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该怎么投资布局?

华北地区:京津冀物流

1.北京市: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

①一把手:尹力,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男,汉族,1962年8月生,山东临邑人,1987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谢马什克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

②北京物流专项规划:2020年12月1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中长期物流规划《北京物流专项规划》提出,到2035年,北京将构建安全、高效、绿色、共享、智慧的物流体系,支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将着力打造“大型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的“3+1”城市物流节点网络体系。目标是到2035年,北京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要小于10%。

③北京服务业规划:2021年11月10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超大城市流通体系优化行动”,包括构建高效便利的流通网络。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推动流通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2.天津市:重点推进冷链物流和航空物流

①一把手:陈敏尔,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市委书记。男,汉族,1960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②天津冷链物流规划:2018年2月23日,天津市商务委发布《天津市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8—202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服务京津冀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使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

③天津航空物流规划:2022年5月1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航空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提出,

到2025年,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发展定位,各项制度逐渐完善,建成“空陆”、“空铁”、“空海”等多式联运服务通道,打造空空中转服务品牌,进出港服务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

3.河北省:建设全国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①一把手:倪岳峰,现任二十届中央委员,河北省委书记。男,汉族,1964年9月生,安徽岳西人,1987年6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

②河北省十四五规划:2020年11月8日,河北省制定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及建设全国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并设立5个现代流通体系重点工程。

③河北省物流专项规划:2021年11月4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商贸物流业实力更强、效率更高、品质更优,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体系。

“到2025年,力争布局建设三个国家物流枢纽,六大物流通道无缝对接国家主要物流通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通能力大幅增强。”

4.山西省:打造北方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①一把手:蓝佛安,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山西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男,汉族,1962年6月生,广东惠东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管理学硕士学位。

②山西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4月9日,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拓北,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快布局“岸、港、网”,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国家级区域物流中心,打造融入国际商贸网络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

③山省西物流规划:2021年12月6日,山西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深入实施物流七大提升工程,积极构建“1359”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设施网络化、平台智慧化、产业融合化、内外一体化,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水平,培育集陆空合作、铁海联运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新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北方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5.内蒙古:内联外通的国际物流体系

①一把手:孙绍骋,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男,汉族,1960年7月生,山东海阳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

②内蒙古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现代物流业”,内容如下:优化现代物流业布局,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体系,健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物流

6.黑龙江: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

①一把手:许勤,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男,汉族,1961年10月生,江苏连云港人,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

②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3月2日,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具体内容如下: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统筹布局骨干物流基地,构建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物流网络。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引进和培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

推动商贸物流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城乡配送网络,支持电商、快递进村,促进城乡双向流通。

强化金融支持,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有效保障经济循环畅通。

7.吉林:建设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①一把手:景俊海,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男,汉族,1960年12月生,陕西白水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教授。

②吉林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3月,吉林省颁布《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内容如下:打造长春、吉林、延边(珲春)国家物流枢纽,衔接干支配网络,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高效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进物流业与农业、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园,推广应用智能化物流设施装备,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物流新模式,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发展冷链物流,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吉林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推进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邮政快递物流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加强应急物流能力储备。

8.辽宁:“两主三辅”物流枢纽体系

①一把手:郝鹏,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男,汉族,1960年7月生,陕西凤翔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8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工程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②辽宁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6月8日,辽宁省颁布《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优化全域物流服务网络,提升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全产业链水平。加快构建 “两主三辅”物流枢纽体系和 “三纵一横”物流大通道。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商贸物流转型升级,推动物流全链条降本增效。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冷链物流、应急物流水平,推进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努力实现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

加强大连、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陆港网络建设。支持朝阳承担贯通东北、华北地区的综合物流枢纽功能,支持丹东建设面向东北纵深和东北亚经济走廊的综合物流中心。

华东地区:长三角物流

9.上海市:全球辐射能级的国家物流枢纽

①一把手:陈吉宁,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男,汉族,1964年2月生,吉林梨树人,1998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

②上海市服务业规划:2021年6月16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物流服务。加强射频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聚焦智能仓储、无人配送、物流集成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物流产业一体化、智能化发展。

支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多式联运等物流模式发展,壮大专业物流、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面向制造业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加快推进青浦区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辐射能级的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建成上海邮政快递国际枢纽中心。

10.浙江省:构建全域协同物流设施网络

①一把手:易炼红,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男,汉族,1959年9月出生,湖南涟源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教授。

②浙江省物流规划:2021年3月26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基本构筑物流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体系。

全省物流基础设施、组织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物流国内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88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10.5%以上。

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低于国家0.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物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省份之一。

物流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上市物流企业20家以上,3A级以上物流企业620家以上,物流骨干企业品牌效应更加凸显,物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规划》提出,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一湾一轴三圈四港”现代物流总体布局。围绕服务高效畅通,构建全域协同物流设施网络。围绕服务现代产业链,提升全程供应链物流能力等。

11.江苏省:全国物流数字化建设先行区

①一把手:信长星,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江苏省委书记。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山东惠民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

②江苏省物流规划:2021年8月1日,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其中重提到,发展目标和10个物流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枢纽引领、内联外通、集约高效、智慧共享、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把江苏打造成为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物流数字化建设先行区、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验区。

现代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实现新跃升;智慧绿色发展增添新动力;现代化管理体制释放新效能。

12.山东省:构建智慧化现代物流网

①一把手:林武,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男,汉族,1962年2月生,福建闽侯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

②山东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内容如下:

统筹现代流通体系硬件、软件、渠道和平台建设,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融合化、标准化、智慧化现代物流网,推动全社会流通大幅降本增效。完善综合运输体系,高水平建设济南、青岛、临沂、烟台、潍坊、日照等国家物流枢纽。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科学布局冷链设施,建设济南、青岛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善仓储配送体系,建设智能云仓,鼓励生产企业、商贸流通共享共用仓储基础设施。

13.安徽省: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

①一把手:郑栅洁,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男,汉族,1961年11月生,福建漳州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

②安徽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内容如下:完善流通设施网络。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和港口航道通达能力,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完善商贸流通体系。

实施冷链产业补链强链工程,扎实推进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保障的应急物流基地……

14.福建省:推进海峡两岸交通物流融合发展

①一把手:周祖翼,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福建省委书记。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浙江天台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福建省交通运输规划:2021年8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其中提到:提升丝路海运品牌国际影响力。

构建以国际航线为骨干、外贸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为补充的“丝路海运”航线体系,不断拓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做大做强海洋运输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运物流品牌。

推进海峡两岸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拓展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和散杂货不定期航线,扩大空中货邮直航范围,深化闽台航空邮件、快递物流合作。继续推动湄洲湾至台湾大宗散货中转,积极促进两岸海铁联运发展。

推动两岸海空航线与“丝路海运”“中欧班列”对接,打造台闽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省内港航企业与台湾港航企业相互参股、合作经营,引导企业组建闽台港口联盟、物流联盟,探索闽台两岸物流合作模式。

15.江西省:建设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①一把手:尹弘,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江西省委书记。男,1963年6月生,汉族,浙江湖州人,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上海工业大学工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学士,讲师。

②江西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现代物流。

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关键,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应急物流等新业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华中地区:中原物流区

16.河南省:立体物流通道系统加快构建

①一把手:楼阳生,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男,汉族,1959年10月生,浙江浦江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②河南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4月11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基地。

其中主要任务是:完善运行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协同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强化民生保障,助推居民消费升级;突出创新引领,增强行业发展动能。

提出7大重点工程:①航空物流工程②冷链物流工程③多式联运工程④应急物流工程⑤绿色物流工程⑥市场主体工程⑦重大项目实施工程。

17.湖北省: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①一把手:王蒙徽,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男,汉族,1960年1月生,江苏盐城人,198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副教授。

②湖北省物流规划:2021年3月,湖北省发布《《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内畅外联、高效经济、智慧绿色、安全有序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全省交通物流枢纽布局更完善,新建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40个,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7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12个,打造8个以上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争创8个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全省铁水公空“四港联动”的物流通道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中部陆海大通道基本成型,江海联运通道巩固优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省内主要港口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全覆盖,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90%以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到100%。

18.湖南省:全面加强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①一把手:张庆伟,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北乐亭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管理学博士,研究员。

②湖南省物流规划:2021年8月3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湖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实验区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聚焦物流业发展主要任务,实施重点工程,全面加强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智能绿色、创新融合、区域协同、集聚高效的高质量现代物流服务新体系,物流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华南地区:长三角/大湾区物流

19.广东省:提升多元化国际物流竞争力

①一把手:黄坤明,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男,汉族,1956年11月生,福建上杭人,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

②广东省流通规划:2022年12月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广东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引导省内国家物流枢纽沿干线物流通道加强枢纽互联互通,推动枢纽干支仓配一体建设,全面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

完善枢纽国际物流服务功能,衔接国际物流通道,实现国内国际物流网络融合。提升多元化国际物流竞争力。支持广州、深圳完善航空联运转运设施,推进省内各中小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在省内各机场增开全货运航线,着力拓展至北美、欧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的货运航线网络。实施“快递出海”工程,推动邮政快递企业加快“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快递网络布局,做大做强国际业务。

20.广西:提升国际和区域供应链物流组织能力

①一把手:刘宁,现任二十届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男,汉族,1962年1月生,籍贯吉林省临江市,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②广西物流规划:2022年04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推进物流服务集约高效发展、健全现代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提升现代物流治理能力,

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国际和区域供应链物流组织能力。

③广西十四五规划: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大格局,推动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优化物流园区布局,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市、县、乡三级城乡双向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

21.海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①一把手:沈晓明,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男,汉族,1963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研究员、教授。

②海南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1月28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海口商贸服务型、三亚空港型、洋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澄迈金马、海南湾岭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洋浦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在洋浦、海口(澄迈)、东方等地建设大型国际中转型冷库。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

综合运用自由贸易港税收优惠政策引进有影响力的冷链企业。优化物流设施布局,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快递“两进一出”工程。到2025年,建成适应全省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服务西南、连接沿海、辐射东南亚的突出区域性的数字国际海运转运中心。

西南地区:川渝物流区

22.重庆市:构建高质量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系统

①一把手:袁家军,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男,汉族,1962年9月生,吉林通化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501部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

②重庆市十四五规划:2021年3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5种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统筹建设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多元化、国际化物流产业体系。

构建高质量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系统,提高供应链智慧化水平,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升级商贸与电商物流服务系统,完善各类市场物流设施配套,推进商贸物流线上线下联动,拓展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完善冷链设施层级和网络布局,延伸冷链物流产业链。

23.四川省: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

①一把手:王晓晖,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男,汉族,1962年生,吉林省长岭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

②四川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2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支持成都、遂宁、达州、泸州、攀枝花等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宜宾、自贡、内江、广元、南充、乐山、绵阳等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以泸州、宜宾、乐山、广元、南充、广安为主要节点的长江水运物流网络。打造一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成渝双城配送中心、国际公路货运中心,布局成都、广元、绵阳等高铁货运物流基地。

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推进中国西部汽车物流、“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铁路“无水港”。加密“蓉欧+”东盟铁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达州—万州江铁联运班列。培育巩固经广西、云南至东盟跨境道路货运线路,做大做强“东盟班车”。

24.云南省:“四出省四出境”物流通道体系

①一把手:王宁,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男,汉族,1961年4月生,湖南湘乡人(辽宁沈阳出生),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②云南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55次提到物流,其中重点提及:

加快推进现代综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四出省四出境”物流通道体系;统筹推进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全省多式联运物流网;推动建设智慧物流平台。

25.贵州省:打造西部现代物流枢纽

①一把手:徐麟,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贵州省委书记。男,1963年6月生,汉族,上海市人,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

②贵州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1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其中重点提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打造西部现代物流枢纽为目标,加快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着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

26.西藏:打造面向南亚的重要货物集散地

①一把手:王君正,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男,1963年5月生,汉族,山东临沂人,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8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

②西藏物流规划:2021年10月20日,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畅通区内、贯通国内、对接国际的物流通道网络,构建形成“一核驱动、三轴拓展、两翼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把握和参与国际大循环。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物流合作。利用中国(西藏)国际博览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平台,深化西藏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商贸物流合作,把拉萨、日喀则、吉隆打造成为面向南亚的重要货物集散地、电商总部和邮件分拨中心。

拓展国际物流班线,加快完善通往南亚的陆路和空中通道。促进跨省区和不同关区间通关一体化,建立健全快速通关机制,吸引区外货物通过我区集结销往南亚市场。

西北地区:丝路物流区

27.陕西省:探索建立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机制

①一把手:赵一德,现任二十届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书记。男,汉族,1965年2月生,浙江温岭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浙江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②陕西省物流规划:2021年11月10日,陕西省发改委发布《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干支配服务网络健全,高效畅联国内国际市场,社会物流效率和品质明显提升。

物流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物流数字化、标准化水平和供应链组织管理能力等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方便快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

探索建立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西安、宝鸡、延安及周边郑州、洛阳、银川、兰州、太原、大同、临汾等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共用和一体化衔接,优化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协同打造国家物流战略支点。

28.甘肃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

①一把手:胡昌升,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甘肃省委书记。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江西高安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②甘肃省物流规划:2022年 11月8日,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甘肃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

完成“核心驱动、双域协同、多点延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构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增强,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经济便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形成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黄金通道和枢纽节点,使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突破点、重要的先导和支撑产业。

③甘肃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2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重点提及: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强化流通枢纽功能,依托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和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畅通链接国内、面向国际物流大通道。

29.宁夏:打造黄河流域物流发展示范高地

①一把手:梁言顺,现任二十届中央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山东泰安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部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②宁夏十四五规划:2021年10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

到2025年,我区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设施布局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综合成本逐步下降,企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区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快捷、绿色、高效、集约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物流发展示范高地全面建成。

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物流设施网络基本完善;物流成本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创新动能更加强劲;物流安全绿色更加凸显。

30.新疆:内陆型和沿边型枢纽经济发展范式

①一把手:马兴瑞,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男,汉族,1959年10月生,山东郓城人,1988年3月参加工作,198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研究室一般力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

②新疆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其中重点提及: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

建设乌鲁木齐、哈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库尔勒、喀什等国家物流枢纽和克拉玛依、塔城、奎屯、准东、阿克苏、和田、若羌等区域物流枢纽,完善流通加工、包装、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物流服务,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完善城乡配送体系,推进快递、冷链、电商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供应链和智慧物流。

③新疆物流规划:2022年4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

到2025年,基本形成内外畅通、经济便捷、智慧高效、融合联动、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实现物流设施网络化和物流组织规模化,物流服务效率和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能力全面增强。

2035年远景展望。现代物流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内陆型和沿边型枢纽经济发展范式基本形成,面向“一带一路”物流要素和产业要素聚集辐射能力大幅提升,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国际物流组织和供应链服务作用与功能充分显现。

“四横四纵”物流大通道畅通完善,系统成网、协同高效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全面形成,物流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迭代升级,物流系统性降本成效明显,国际产业聚集、要素资源配置、发展空间拓展功能显著增强。

31.青海:物流立足高原 辐射西部 畅联全国 对接国际

①一把手:陈刚,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青海省委书记。男,汉族,1965年4月生,江苏高邮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②青海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6月10日青海省发改委发布《青海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提出:深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培育新型业态,推动物流运行绿色化、智能化,大力提升物流运行质效和稳定性,形成立足高原、辐射西部、畅联全国、对接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做强做大国家物流枢纽。强化物流服务网络建设。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拓展物流服务新领域,包括: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国际联运服务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

10、中央确定在江苏省3市,建设4大国家物流枢纽,能为江苏带来什么?

网易网  时间:2023-01-17

近日,中央发布了新一批的国家物流枢纽名单,坐落在我国华东地区的江苏省,又有城市入围名单。所谓国家物流枢纽,是中央确定的在全国流通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的,物流基础设施群和活动组织中心。从2019年起,我国已经累计公布了4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其中,江苏省累计获批了4个,总数量排名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你知道中央将在江苏的哪些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1,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2019年,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围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央确定的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说到港口型物流枢纽,南京是中国重要的航运中心 ,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其中,南京港是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也是我国最深入内陆的国际型深水海港。

说到生产服务物流枢纽,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南京汇集了包括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中国中车南京浦镇车辆厂,中国电子南京熊猫集团,中国电力装备南瑞集团、中石化金陵石化、扬子江石化等国家级的名片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型国家物流枢纽。

2,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0年,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入围第二批国家物流枢纽名单。苏州,坐落在华东地区,是中央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港,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地带,西起张家港,东至太仓。东南紧邻上海,西南为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苏州港,由原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而来。苏州港,2021年货物吞吐量5.6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

3,连云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1年,连云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入围第三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连云港,位于江苏东北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连云港,是中国沿海十大海港、全球百强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开通了50条远近洋航线,可到达世界主要港口。连云港是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部终点港,是江苏最大海港、苏北和中西部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入围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名副其实。

4,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2年,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围第四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这个国家物流枢纽,将,依托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来打造。南京禄口机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是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空号总门户,一类航空口岸,也是中国航空货物中心和快件集散中心 。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两条3600米跑道、两座航站楼、两座货运站和一座交通中心。2021年,南京禄口机场的货邮吞吐量达到35.9万吨,起降架次达到16万多架次,遥遥领先全省其他机场。也成为了江苏位入围空港型国际物流中心的城市。

为什么选择落户江苏?

我们上述的4个国家物流枢纽,落户在了江苏南京、苏州、连云港3座城市。中央之所以确定在这些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离不开这些城市的独特的优势。例如,南京是我国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的枢纽城市,苏州,不仅是一个内河港口城市,同时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连云港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陇海铁路大通道上货物进出口的集散中心。由此看来,这些国家级的物流枢纽落户在这些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能为江苏省带来什么?

首先来说,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将拉动这些驻地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形成实实在在的GDP和税收增加。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级的物流枢纽基地的建设和未来的运营管理,都将给当地城市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此一来,很多当地居民就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再背井离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些国家物流枢纽的建成,也能吸引到更多优质的生产型、商贸型企业落户江苏各地,从而带动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

11、提升内畅外联水平 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重庆日报  时间:2023-01-15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之一。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如何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更好服务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也是今年全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点。

1月14日上午,市政协7楼议政厅,市领导和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一联组的委员们齐聚一堂。来自民主党派、经济、教育、社会科学等界别的部分委员,围绕“高质量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言献策。

畅通道

物流通道是经济循环的“血脉”。目前,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成渝机场群等共同形成了重庆东西南北四向连通、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雏形。

如何让大通道既通且畅?委员们给出自己的建议。

“西部陆海新通道既是国际贸易大通道,也应该是高技术集成大通道。”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黄承锋认为,近年来,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西部陆海新通道及沿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协同效能远未发挥。通道应集成智能网联等国内外高技术,集中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智慧水平。

黄承锋建议,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的国际物流枢纽、重要港口、重要连线等场景,集成智慧技术和产业,推动交通物流智慧升级,由点到轴、到面,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智慧水平和绿色发展能级,打造示范性的高技术大走廊。

多年来,长江航运承担了重庆80%以上货物进出口,但三峡船闸已连续12年处于超负荷状态。如何破解长江水运瓶颈?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认为,要处理好远与近、上与下、内与外、形与神四组重要关系。

其中,在“形与神”方面,王济光认为,应努力消除同质化竞争,着力提升枢纽港的吞吐能力。在空间布局上“赋形”,指导港口错位发展,鼓励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推动果园港整合洛碛港、长寿港,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运营。在功能结构上“聚神”,加密果园港开行的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推动辐射长江上游的“干支联动”,科学合理布局枢纽港、喂给港和无水港,把沿江港口联成一体。

市政协委员、民进巴南区委会主委姜莹星认为,目前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场口岸、铁路口岸、水港口岸,唯独缺乏公路口岸。他建议赋予重庆国际分拨(公路)海关监管中心公路口岸相关功能。

市政协委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公司总经理黄浦建议,深化铁路口岸开放,提升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能级,积极申报铁路口岸综保区,推动智慧口岸迭代升级,促进与东盟、中亚地区经济互动要素的双向集散。

市政协委员、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伟则建议,加快推进重庆新机场建设,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加大航空物流产业链招商,提升航空物流通道效率,强化物流枢纽间的网络衔接与功能协同,高质量培育立体化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强运营

相对于长江黄金水道等出海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运输距离、运行时间、成本、稳定性、便利性、服务种类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我市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需要提高组织和运营水平。

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科协常务副主席任其亮认为,目前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通而不畅。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园区以及果园、珞璜、龙头、新田全市4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中,唯一引入铁路的果园港进港铁路尚未接入港口前沿,铁水、铁公联运均需要二次运输。此外,运输模式与国际装载标准尚有差距,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未建成,国际多式联运标准化规制还不健全。

他建议,应加快建成覆盖通道全线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集成海关、铁路、港口、航运、金融、市场主体、产业等数据信息,实现全线物流、供应链以及贸易投资信息交互共享,提升智慧物流水平。

针对各类开放平台功能定位趋同、功能不完善、机制体制不畅等问题,市政协委员、新加坡阿朗斯投资集团主席廖红海建议,推动各类开放平台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重点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加速开放平台能级跃升,推动各类开放平台协同一体化融合发展;在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更大突破,建立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沿线口岸合作机制。

针对运输通道物流组织效率不高的问题,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科技处处长胡昌华建议,加快制度型开放和数字平台建设,构建国际贸易物流数字信息平台,推动通道沿线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升通道整体效能;以制度创新和政策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开放,开展陆海贸易规则标准体系建设,联合沿线省区市共同探索国际多式联运、陆海贸易规则、数字通道等标准规则体系,力争出台国际相关行业标准。

聚产业

通道畅,经贸旺。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张健对此深有体会。紧扣打造高水平国际物流城这一话题,他提出,要全面提升区域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从传统通道物流服务延伸到“物流、贸易、产业、金融、数据”五位一体的服务,促进“整车、医药、冷链、跨境电商”四大产业在口岸聚集,进一步丰富高附加值货源品类,提升通道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能力,培育临铁特色产业经济。

“重庆应当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市政协委员、市商务委副主任王珏建议,要开展RCEP分类指导,做大与东盟贸易规模,通过政策引导、梯队培训、金融支持等方式,培育壮大外贸主体;要加大对货源供给组织方的支持力度,完善海外仓储物流及售后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百团千企”经贸活动,帮助企业拓渠道、找订单、稳市场。

市委明确支持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打造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战略支点,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但现有物流规划对支点城市物流枢纽功能定位不突出、主抓方向不清晰、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市政协委员、綦江区政协主席钟远平建议,将现代多式联运产业定位为支点城市主导产业,打造“铁路物流港+物流园区+产业集聚区”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此外,他还提出,以铁路物流产业为核心推动支点城市差异化发展。如:东向通道过涪陵构筑沿江综合物流通道,打造内陆港口型产业集群;西向过永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川南渝西物流产业集群;北向过合川利用中欧班列,打造渝新欧产业集群;南向过綦江—万盛,联通黔、桂城市群出海,打造向南的东盟特色产业园和培育面向东盟的要素集散中心。

12、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改变,医药物流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观文说意  时间:2023-01-15

截止到2019年,我国的医药零售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100亿元,药品零售市场在五年间保持着约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了整体医药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6.1%。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客单量增长、客单价提升以及零售药品可及性提高。

在新政策引导下,医药零售市场产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处方外流的深化促进了处方药驱动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医疗平台的大力营销推广,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医药产品已经成为趋势。

此外,在疫情影响和政策放宽等相关因素的驱动下,医药线上销售将迎来爆发增长。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加速“互联网+药品流通”融合,促进医药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零售药店与医药电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创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型零售服务模式。

在这种趋势下,催生了日益丰富的线上购物场景和多样化的城市客户需求等变局,这些变局要求医药零售企业重新梳理终端客户需求和分配企业资源,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为医药零售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改变,医药物流作为医药零售业的支柱产业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为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经济环境上看,虽然我国经济增速在2017年达到11.47%之后有所放缓,但是直至2020年增速仍然达到2.54%。国内生产总值整体规模也从2017年的832035.9亿元持续增长到超过100万亿元。

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为医药市场和医药流通市场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具体到医药物流行业,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的我国医药流通市场销售规模增速虽然开始放缓,但仍超过10%,均高于我国GDP增速。

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稳步增长,2017年突破2万亿元,2018年达到21586亿元。从政策环境上看,国家对医药行业和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严格的资格认证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措施。

随着GSP认证制度的日益严格,医药物流行业的准入门槛增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改善,促进了企业的良性竞争和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此外,飞行检查、票货通行等相关规定规范了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活动环节,为企业的经营和供应链的优化划定了清晰的红线。

从社会环境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升级推动了医药行业和医药流通行业的持续发展,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在人均支出中的占比逐年增加。

此外,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得医药物流行业长期以来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始终维持着高景气度,并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

从技术环境上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了医药物流企业的改革创新,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全面运用新兴技术进行运输路线设计、库存控制、供应链系统优化和客户管理。

随着医药零售业态的变革,医药零售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物流服务需求进行重新定义。医药零售企业的物流服务商需要从人、货、场等多维度重构新的物流服务体系,以满足终端消费者愈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体验需求。

在终端客户层面,个人客户、小诊所、单体门店等小规模客户的订单具有小规模、多频次和订单分散等特点,传统的医药物流企业批量进出的物流模式无法快速适应这种零碎的购买方式。

按照传统的采销开单模式处理将会导致履约能力下降和订单滞留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因此,医药流通企业在物流服务上需要满足时效性和柔性要求,提供不同类型客户订单处理方式和灵活的售后服务支持,使终端客户下单限制尽可能少,交付尽可能短,退货尽可能简单,创造极致的客户消费体验。

医药物流服务商应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订单处理能力,能够根据订货特点、时效性要求、价格敏感性、效期敏感性、批号敏感性等选择合适的订单处理模式,对个体用户、小规模商业用户、商业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对流程的梳理和优化从透明性和效率两个方面优化用户体验。

在货物库存层面,多供应商来源的医药货物上没有体现库存来源信息,但是相关政策规定,医药产品的销售和退货必须要追溯到医药制造企业。

因此,新零售模式下,医药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不同平台之间做到多供应商来源的库存共享、多维度的库存支持和多仓联动,同时在信息上也要精细化管理到医药生产企业。

医药产品是医药零售企业与终端客户交易的载体,医药产品的种类和库存数量是终端客户产生交易意愿的前提,库存管理水平是医药物流服务商在新零售业态下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考虑到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波动性特点的终端客户需求,医药物流服务商在统一库存中心下制定多平台的库存共享策略、价格策略和备货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药产业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还可以将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互补和合作关系,强化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此外,医药电子商务环境对数据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加严格,医药产品缺货导致的商业机损失效果更加明显,传统的人工补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能够以销售预测信息和历史数据为基础设置产品安全库存和最小补货量,通过触发供应商进行自动补货。这种库存管理模式能够最大化补货效率,减少医药产业供应链体系中的资源和资金的占用。

在平台层面,要求医药物流企业具备多平台订单接入和多平台库存管理能力,能够对每一类人群进行细分,并以客户数据信息驱动物流运作,满足客户的差异化物流服务需求。同时,医药物流企业也要具备多系统集成能力,统一不同平台的信息入口,从而提供多样化的场景支持。

新零售下的全场景融合是医药物流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接口技术等将企业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进行联通。外部系统包括平台、仓储、监管、财税以及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内部系统包括企业的财务、采购、销售、质量管理等部门。

各系统之间通过接口调用、数据中间表、纯文本格式导入等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系统和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协同。

基于信息协同可以产生如下应用场景:结合外部因素和历史数据信息构建销售预测系统;基于行为信息的终端客户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客户精准画像;基于销售预测信息构建自动采购系统;基于销售预测信息构建多仓协同系统。

总之,将各系统产生的数据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通过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处理后,形成有效的数据产品,基于这些数据产品对医药产品的销售和采购决策进行指导。

医药零售企业根据销售需要制定医药产品的物流服务需求计划,并综合考虑医药产品的数量、种类、销售区域等制定医药产品物流服务计划。

在确定医药产品物流服务计划后,要进一步明确医药物流服务商的资格认证,如GSP认证等。医药零售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日常运营中涉及到的各种医药物流服务商企业信息进行筛选,或者直接从过去合作的物流服务商企业名单中进行筛查,掌握各个物流服务商的服务能力和能够提供的服务业务。

医药零售企业要明确与物流服务商合作的总体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选择标准,即以企业综合实力、服务质量、经济性、技术应用等为依据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医药物流服务商的评价选择工作提供依据。

建立科学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要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医药物流服务商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定性评价可以通过行业从业人员或者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取,定量评价一般通过历史数据或者公式转换的方式得到。

获取所有待评价医药物流服务商的评价信息后,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数据信息分析。通过求解模型得到评价结果后,需要综合考虑医药零售企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偏好拟定最终的物流服务商。

13、2023,物流准备好了吗?

快运物流  时间:2023-01-13

不查码了,非必要不做核酸了,一切都正在恢复。防疫三年,我们要感谢国家的全力保护,而今我们是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这样物流是不是真的就有起色了,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到2019年的那个如火如荼的场景?相信很多人一旦坐下来静思,更多的是回忆,更大的是感慨,更忧心的是未来。

大部分人认为社会防疫放开,就可以放开手脚干活,对疫情也可以完全放任不管了,这是一个短期内需要关注的话题。防疫放开了,短期内一定会有一段忙乱期和适应期。根据新加坡、越南等国外国家的抗疫过程看,放开后一个月内都是疫情高峰期,尤其是此次放开正值寒冷的冬季,在之后将波动三个月再下降到低位。这三个月,也就是说未来100天将是真正黎明前的黑暗,是众多中小企业的生死煎熬期。如果企业不科学有效抗疫,员工不自觉防疫,员工会病倒一大片,会出现短期恐慌,同样也会造成大量员工请假、缺勤,或许短期内没人干活,北京某些快递已出现短暂的人员短缺,快递滞留。在这个时期,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盲目悲观,做好自己该做的,迎接新的挑战。

物流企业打响自身保卫战

物流企业要打好全员营收与客户维护开发的保卫战。首先要保住销售收入,一切以市场客户为核心,加大市场投入与市场激励政策。其次需要全员营销,线上线下全力开拓,让所有员工都在自己岗位上为营销做贡献。最后人人都要关注经营绩效,以保证销售收入增长,起码不出现大的滑坡。

收入是保障企业现金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物流企业要打好应收款攻坚战,努力让现金落袋为安,最大限度压缩应收账期。首先要强化应收账款回收与管理,这几年有些客户不仅付款不及时,还要各种承兑票。其次要尽最大的努力杜绝或减少坏账,不要轻易形成损益。最后物流企业必须要加速资金流转速度,确保年资金周转不低于5次,尤其是合同物流企业的资金周转率。

部分物流企业需要筹划剥离可变现的非核心资产,尤其是后疫情开启时期,尽量剥离,提升资产可变现的能力。要学会向社会“借”资源,当今的社会资源足以支持发展,要学会共享、共创、共赢。

今年的资本遭遇寒冬。这个寒冬很冷,相信恢复到2019年前很难,而且这不仅是资本的寒冬,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寒冬,恢复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要学会在资本寒冬下如何拓宽并创新融资模式和渠道,学会与生态伙伴抱团取暖。

物流作为供应链中的服务链,要开发与建立与供应链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长链的协同与数据的贯穿。作为服务链就要不断满足供应链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实现相互协同,才能实现价值更大。

后疫情时期一旦稳定,价格战相信还会卷土重来。在存量的市场中,价格还是最有力的竞争手段。物流行业的头部不断集聚,上市企业与资本化企业不会坐以待毙,存量的争夺将会白热化,需要持续与深入分析研究定价策略与成本策略,挖掘有价格弹性的客户群。

今天看,物流行业不是拥有越多越好,曾经靠一己之力扩张的时代结束了。要学会断舍离,要学会做减法,不盲目扩张,业务瘦身,不短贷长投,这些都是需要牢记的。同时,物流行业要严格控制借代发展担保的风险。

物流企业要学会捂紧钱口袋,学会开源节流,争取实现经营活动内部造血,曾经靠着外部资金活着的时代不复存在了,今天还想靠着讲故事就能拿来资金的时代结束了。提倡削减不必要的支出,提倡节俭文化。

真正可持续的赚钱之道

物流重启高增长,是一个需要循循渐进的适应过程,短期内很难。

物流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波经济下行是全球性的,不光只是疫情管控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快慢调节不像地上的卡车踩一脚刹车就慢、踩一脚油门就快,更像天上的飞机,一旦掉下来,想要重新起飞,需要安全平稳的降落后,在适合的跑道上,通过很远的快速爬升,同时需要晴朗的天气与有序的航道,这个过程是需要勇气与胆识、需要耐心与坚持的。

历经三年疫情,确实让众多企业经营陷入停顿和困难,但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角度看,不能将自身面临的困境完全归因于疫情和管控,要学会反思自己的问题,主动改变自己。时代变了,市场与客户都变了,挣钱的模式和方法也该变了。否则即便没有疫情,不思己过的企业,百分之八九十照样走不远、活不长。尤其是疫情放开后,他们会哀嚎不仅挣不到钱,还不能甩锅给疫情了。

物流需要赚正确而干净的钱。这三年,出现了很多负面快速致富的企业,他们挣作恶及不干净的钱。还是那句老话,物流就是干活的,付出咱们的辛苦,赚咱们该赚的钱,不干净赚来的钱早晚要还回去。物流是一个口碑行业,企业需要积累与沉淀。

物流需要赚辛苦钱,需要赚技术、人才等长期投入的钱。物流早已不是简单的一个差价模式就能走起的,今天的物流企业如果还妄想简单地揽货过来,做一个集拼装车,卖出就能赚钱的时代没有,那是痴人说梦。今天拼的是如何解决痛点、如何满足客户需求,需要的是专业化的人才,需要的是可提升效率的技术。这些都在提醒物流,疫情三年加速倒下的企业与崛起的企业的区别很有可能就是人才、技术与前瞻性,赚一时是短暂的,赚一世才是真正的生意,千万不要以为走捷径赚钱才是轻快、聪明的,很有可能今天的捷径会成为日后压倒自己的大石。

物流需要赚需要战略耐性与时间积累的钱。物流在这三年,曾经的那种大笔大笔的融资的案例少了,很多人开始抱怨这个那个。人总是喜欢投机,当时物流行业疯狂的时候,感觉遍地都是钱,这种刺激导致很多人失去了战略耐性,最后惊讶地发现投机挣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转而变成了一地鸡毛。这三年倒下不动的都是曾经疯狂的吸金高手。

物流需要赚有长板和能量聚合优势的钱。首先这几年物流出头最快的基本都是曾经具备原始资本积累的,这些大佬企业基本完成了快速且华丽的转身,并且具备了平台化的能力,流量的格局基本形成。其次凭借企业家个人能力做大做强的时代过去了,这是一个靠团队靠组织能力才能做大做强的新时代,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开启,组织变革成为模式的首要任务,长板的优势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有别于其他的壁垒。聚合这些年一直都在提,聚沙成塔是组织平台和的要素,这几年经过洗礼剩下的都是夯实了基础、具备了某些资源的集聚能力,并且能够形成规模化、能够具备长期的利润价值的企业。最后就是学习,学习是改变的基石,只有学习和拥抱变革,才能耳听八方,才能转换力量。学习可不是听风就是雨,而是提升决策力与判断力,更不是万事亲历亲为,分工能力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

现在管控全面放开了,物流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防疫能力,依靠内生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王道。回到自己最爱的那句话:即使是强者,也请不要相信胜利像山坡上的蒲公英随手可得,但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值得为之全力以赴。物流行业就是值得全力以赴的美好。(作者系上海市供应链促进会副秘书长。本文发表在2022年12月《快运物流》杂志上,转载请注明来源)

14、2023江苏省两会|省政协委员孙强:构建三级物流体系 畅通双向流通渠道

扬子晚报   时间:2023-01-16

扬子晚报网1月16日讯(记者 季宇轩)如何推进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省政协委员,江苏强东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建湖县阳光义工之家党支部书记孙强认为,构建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是畅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渠道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并应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要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逐步整合重组现有快递物流、商贸配送、电商仓配、交通运输、邮政寄递等设施、场所和运营主体,实现优势互补、流量叠加和资源集聚。

二要整合镇级客运站点以及各类闲置场所场地,引导邮政、快递、商贸、电商、交通运输、供销等物流服务企业下沉,实现服务集中、业务增加和效益提升。

三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居、社区为试点,科学规范布局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逐步整合村级便利店、农村超市、村级合作社、金融服务站点、农村客运集散点及其他村级服务点,推动共建共享,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丰富代收代投、电商交易、便民缴费、小额存取等功能,搭载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共配服务。

四是加快电商供应链与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融合发展,鼓励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物流、商超等企业共建电商联盟和配送平台,着力构建“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和“一个产品多仓卖、零散产品汇集卖”的电商供应链体系。

五是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多家联合、一家牵头多家参与等方式成立县级快递物流和商贸流通运营主体,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提供上下游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形成县域行业龙头企业,有力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

15、苏州港口年度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网站  时间:2023-01-17

2022年度,苏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再次实现历史新突破。其中,苏州港完成907.99万标箱,同比增长11.89%,苏州内河港完成14.15万标箱,同比增长35.57%。全市港口主要生产指标均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一年以来,苏州港航部门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内河集装箱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3年)》《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苏州港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续提升港口绿色智慧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多措并举推动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水运发展新格局,建设通江达海、联网畅通的“水上高速”,完成年度水运投资建设9.2亿元。其中,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的集装箱码头太仓港集装箱四期通过竣工验收,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码头工程中港池项目通过交工验收,苏南运河苏州段、杨林塘航道三级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完成,港区集疏运效率进一步提升。

二、持续完善国际国内航线布局。太仓港区新辟集装箱班轮航线8条,集装箱远洋定制航线服务网络延伸至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13个国家26个港口,为企业节约成本近20亿元,同时深化“沪太同港”效应,两港联动运输箱量突破150万标箱,强化“甬太联动”效应,升级“甬太快航”至天天班。张家港港区新增1条到俄罗斯的航线。苏州港目前开辟运营航线总数达290条。苏州内河港加密至上海洋山港、外高桥、太仓港等3条内河集装箱航线。全市港口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港口集散网络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港口绿色智慧安全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78套岸电设施建设,港口岸电使用量996.8万kW·h,同比增长30.4%。淘汰261台国三水平运输车辆,新增72台新能源港作机械,全港按下减碳“快进键”。国内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在杨林塘航道实现常态化运营,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500吨。张家港港务集团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太仓武港码头荣膺“亚太绿色港口”称号,4家港口企业获评省绿色星级港口,全年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等级港口生产安全事故。

四、加快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在疫情大战大考中运用“陆改水”模式,灵活调整支线运力,放大水运比较优势。太仓港区揭牌运营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分中心,结合“苏货苏运”微信服务端口及内河舱位撮合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服务,加速苏州腹地企业外贸货源“陆改水”进程。苏高新港、园区港开通集装箱短驳航线,替代集卡公路运输业务,同时加密现有驳船运力,有效保障集装箱及时到港、出运。期间,园区港创下单日集装箱作业量超过1000标箱的历史新记录。

五、打造企业放心满意营商环境。养护巡查航道5.14万公里,疏浚土方48.8万方,维护航标2419座次,干线航道与船闸通航保证率、航标正常率均为100%,有效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苏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奖补方案,共对15家涉及内河集装箱运输的码头、航运和货代等企业发放补贴1241.9万元。认真贯彻落实过闸费优惠政策,减免过闸费1511万元,切实为企业和船民减负。完成苏州港口企业2021年度信用评定,深化过闸信用体系建设,不断规范水路运输市场秩序。

奋进新征程,苏州港航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继续加快补齐港航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推动港口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水运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为交通强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交出实干担当的港航新答卷!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