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2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109)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1-09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2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1月9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71  


 

1、国家发展发改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历史性绘制了数据要素发展的长远蓝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一系列细化制度举措,扎实推进“数据二十条”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1/04/596380.shtml

2、国家发展发改委:物流新版图 畅通双循环

物畅其流百业兴,当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双循环,高效便捷的现代流通体系是基础。

今年前十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75.4万亿元,同比增长3.6%。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实属不易。

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今年三月,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通行受阻、物流不畅,甚至出现严重的流通“肠梗阻”。

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物流大通道畅通起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做出工作部署。

各地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建立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支持力度。一系列硬核举措联合发力,全国物流运行稳定恢复。前十个月,全国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5.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张江波说,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打通了物流“主动脉”,畅通了末端“微循环”,有力推动物流恢复正常运行秩序,有效保障了重点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支撑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1/03/596325.shtml

3、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解读

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交办科技〔2022〕82号),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平安交通建设是交通运输行业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对于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交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16年)》,有力推动了公路水运领域160项安全应急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已编制并发布70项新制定标准、49项修订标准,正在制修订41项标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供给速度显著提升,为“十三五”时期平安交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明确“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规范”。《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安全生产预防控制、自然灾害交通防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强化标准供给,提升交通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增强安全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因此,需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架构,明确标准需求,以科学系统地指导“十四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运领域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工作,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形势下行业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及相关重点任务安排,系统规划新形势下行业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任务,交通运输部组织相关单位深入分析行业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需求,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研究编制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

二、编制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对接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架构,充分发挥标准对安全生产、应急保障的基础支撑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任务,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坚持协调衔接。注重与国家和行业安全应急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以及现行有效标准充分协调衔接,形成标准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坚持创新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进程,促进安全应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标准的有效供给,保持标准体系建设的适度领先。

三、体系范围及主要内容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范围主要包括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运领域与安全应急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类标准。

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标准、旅客运输安全标准、货物运输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标准、设施设备标准6个部分。其中,基础通用标准包括术语、分类与代码两个方面;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标准包括勘察设计安全、建设施工安全、运营养护安全三个方面;旅客运输安全标准包括公路客运安全、水路客运安全、城市客运安全三个方面;货物运输安全标准包括公路货运安全、水路货运安全两个方面;应急管理标准包括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四个方面;设施设备标准包括安全标志标识、防护设施设备、应急设施设备三个方面。

标准体系共收录383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基础通用标准11项,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标准79项,旅客运输安全标准31项,货物运输安全标准105项,应急管理标准90项,设施设备标准67项。其中,待制定标准110项,待修订标准41项,包括了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工程施工安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应急资源配置管理等重点标准需求。此外,标准体系还列出了与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行业标准、安全行业标准和水利行业标准20项,以促进安全应急标准的协同实施。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的修订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旅客运输安全、货物运输安全、应急管理及设施设备标准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安全应急管理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https://www.mot.gov.cn/2022zhengcejd/202301/t20230103_3733245.html

4、海关总署: 保畅通,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关注贸易的人不难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是近年来海关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保畅通成为全国海关下大气力做好做实的一件大事。

保畅通,全国海关积极优化通关作业流程。一方面,海关总署持续推进“两步申报”“提前申报”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多适合不同业务特点的通关申报模式选择。2022年前11个月,全国海关“两步申报”应用率达20.02%,进出口“提前申报”应用率分别达到34.51%、48.9%。另一方面,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成功实施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试点,推动自202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和无纸化通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137758318331909&wfr=spider&for=pc

5、人民日报: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烟火气”回来了!近期,多地商圈客流明显回升。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较前一周同期增长超1倍;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消费市场人气渐旺,消费业态正在回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新的一年,如何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怎样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如何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记者近日采访相关部委负责人和多名专家学者。

http://www.gov.cn/xinwen/2023-01/04/content_5734922.htm

6、人民日报:推动现代物流由大到强转变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规划》将有力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有效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949207760422204&wfr=spider&for=pc

7、人民日报: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日前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必将有力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5RHR9T0514R9L4.html

8、中国新闻网: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该行日前制定印发《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大额、长期稳定融资,分阶段、有重点、可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实施,有序支持交通领域碳减排。

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之一。

根据上述《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国家开发银行将构建重点项目库,创新融资支持模式,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大“双碳”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不断优化绿色信贷覆盖范围,努力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开发性金融服务。

在推进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助力加快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支持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动绿色物流加快发展,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支持绿色场站、零碳园区建设。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1/05/596486.shtml

9、央广网: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扫描,稳中求进,实现良好开局

2020年9月22日,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一时成为高频热词。如今,“双碳”工作已开展两年有余,“碳达峰”“碳中和”热度不减。

回眸2022年,在国家顶层设计统领下,在千行百业的合力行动中,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双碳”工作锚定目标,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https://tech.cnr.cn/techph/20230103/t20230103_526112836.shtml

10、经济日报:绿色低碳大潮下港口与航运如何抉择

当前,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港口与航运的一个热点议题。从国内看,港口集疏运卡车、港作机械、港内车辆清洁化,以及岸电覆盖率、营运船舶减排等被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另外,国际航运的脱碳要求也更加严格。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全球首个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初步战略。相关短期、中期和长期候选措施中,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年度营运碳强度指标(CII),在2023年1月1日全面实施,部分船舶将面临履约考验。

绿色低碳大潮之下,我国港口和航运业如何能够把握机遇,积极投资替代能源技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在“2022中国蓝天先锋论坛”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和《航运先锋2022:航运减污降碳进展研究》建议,政府部门需持续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港口与航运企业应积极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和减排目标,探索创新多方合作的减排模式,加快实现港口与航运业的绿色转型,推动交通强国的建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951943881417118&wfr=spider&for=pc

11、咸宁新闻网: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冷链行业大有可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果蔬、禽肉、水产、乳制品等生鲜产品的需求增加,需求的显著增长加快了冷链物流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除了生鲜食品、农产品以外,医药、餐饮连锁、预制菜、快消品也是当今冷链物流中的主要服务产品,未来冷链物流行业大有可期,大有可为。

行业规模显著扩大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有数据显示,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301/03/t20230103_38323470.shtml

12、雄心财经:货运数字化,如何破解物流行业痛点?

没有哪一年能像2022年一样,让人们对物流有着切肤之痛。疫情期间,基本生活物质的保供,关系到每个人生活品质;双十一和618的电商节大促,打折力度虽大,但物流的效率决定了网购的体验。

提到物流,人们会想到京东顺丰这些快递公司,再或者同城闪送、货拉拉等同城物流服务。这就如同提到网约车,人们会想到滴滴;提到外卖,会想到美团一样。这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在城市内外,横纵交错的运输体系是被喻为实体经济建设物流运输的“毛细血管”。随着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智能手机APP货物运输与人们紧密连接了起来,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标配服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273852557217876&wfr=spider&for=pc

13、钛媒体:度过艰难一年,物流行业或将迎来分水岭

2022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对物流人来说尤其如此。

从空运身价暴涨到海运价格骤跌,从运输受阻到仓储中转停滞,从境内竞争卷到海外竞争,从艰难的单个企业到聚合平台的发展,2022年整个物流行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快递业一波三折,疫情爆发曾导致诸多城市站点一度关停,驿站经营者艰难求生;新防疫政策下,快递员短缺,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难题上演;

冷链的重要性在2022年凸显。特殊时期,它既是防疫最前沿,又是保障国人正常生活水平的重要运输环节。停业、消杀增加运营成本之外冷链链条本身不完善使得冷链发展任重道远;

跨境物流遭遇降价内卷。国际物流竞争愈演愈烈,新旧势力交替下,忽上忽下的海运、空运价格犹如过山车,中国跨境物流企业面临新的“危”与“机”。

大考过后,行业韧性显现。2022年,物流行业风浪滔滔,在全国快递员的紧缺支援中落幕。2023年,物流行业转向灯已经亮起,分化并购将进一步加剧。

https://www.tmtpost.com/baidu/6367297.html

14、【苏州】: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激发民企更强活力

新年第一天,苏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全市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向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家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全力支持企业在苏州更好更快发展。

民营企业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苏州全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年第一天,苏州市主要领导集中走访民营企业,聚焦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勇于探索与实践,走出更具活力的民企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强调要继续优化服务,努力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克服暂时的困难,在新一年激发更强活力,干出一番新业绩。

全力拼服务,就是要厚植更好的创新生态,激发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创出发展新路。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优势显著,围绕新能源汽车、元宇宙、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可以及早谋划早布局,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加快实现从“拿别人订单”转变为“给别人订单”,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展现更大作为。再如苏州要持续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需要各地积极为相关企业创设更好的发展条件,在人才引进、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提供更好支持。

http://www.subaonet.com/2023/xssp/xssp_yzkp/0102/639334.shtml

15、【苏州】“白名单”提速通关效率 全省首个高风险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落地园区

受限于生物医药研发用品进口管理相关规定,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中会碰到研发物品无法获得进口通关单的情况,从而影响研发进度。近日,随着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获批试点实施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变。据悉,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将原先多个监管部门各自监管的模式逐步转向以信用、风险为核心,更加高效的联合监管模式,将进一步优化特殊物品进口审批流程,实现进口特殊物品“进得来、通得快、管得住”。

生物医药是苏州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由于研发创新等产业需求,我市生物医药企业对进口特殊物品的需求量很大,且为了保持特殊物品的活性,对通关速度要求较高。为适应生物医药企业的新需求,园区依托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研易达”,允许医药、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生产企业进口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研发测试用),并通过明确备案产品范围和分级标准、规定准入条件、开发设立“研易达”单一窗口服务系统等,大大推进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进程。此次推行的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正是“研易达”的2.0版,园区也因此成为全省首个高风险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区域。

该项联合监管机制对进口特殊物品实行“企业生物安全控制体系评估+入境前综合评估和办理审批+入境后各部门开展后续监管”的管理模式,由海关和相关部门面向企业推出“白名单”,适用范围由未注册医疗器械扩大到未注册研发用药品、试剂、化学原料等。“白名单”内企业向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申报时,对“白名单”内对应物品,不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将极大便利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

http://www.subaonet.com/2023/szyw/0104/639610.shtml

 

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  时间:2023-01-04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历史性绘制了数据要素发展的长远蓝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一系列细化制度举措,扎实推进“数据二十条”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一、深刻认识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而这次“飞跃”,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数据要素带来的变革性影响。过去10年,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数据生产力得到显著发展。生产力的新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的新进步。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地调整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是立足我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畅通经济循环。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数据具有可复制、非消耗、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等新特性,打破了自然资源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同时,数据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可以推动资源快捷流动、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效能。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明确数据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规则规范,解决数据谁能用、怎么用等关键问题,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不仅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而且有利于赋能实体经济,促成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点,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赋能实体经济为重点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图为2022年6月19日,浙江宁波的一家智能工厂在作业。该工厂通过工业大数据应用,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智能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图

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谱写“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对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治理,已有较长的历史和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对数据要素的认识相对粗浅,尚在不断深化过程中。由于数据自身具有无形性、负外部性、难以追溯等特点,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全生命周期中都存在需要关注的潜在问题风险。传统治理模式和手段难以跟上数据流通应用的实际需要,条块分割的行业和属地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数据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层级流通交易的治理需求,线下治理难以满足数据要素市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趋势。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补齐数据要素协同治理制度短板,有利于支撑构建符合数字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治理机制,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先后将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纳入要素参与分配。前几种要素都是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借鉴西方经验基础上逐步深化改革的成果,而提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发展趋势,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数据要素天然具有非稀缺性、非独占性,可被多方共同使用,彼此之间互不影响,同时可以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这为通过分配机制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新契机。同时,这也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中与时俱进的一次开创性探索和实践。

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数字治理变革,有利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全球要素资源重组、助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当前,数据要素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开放与合作的重要纽带,全球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正进入数字技术和国际贸易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2021年,全球跨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3.86万亿美元,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达到63.3%。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有利于推动数据要素有序跨境流通,系统提出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

二、准确把握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

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要素新特征十分复杂,对传统产权、流通等制度规范提出新的挑战,成为制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关键,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的解决方案。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要素的重要论述,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准确把握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包容和审慎等四个方面关系,统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树牢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大规模使用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另一方面,数据承载着人类活动形成的信息,构成社会空间的数字镜像,同时也包含着大量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当前,我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初步搭建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体系,设置了数据安全的基本底线。我们要趋利避害,设置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红绿灯”,把必须管住的管到位,对可以探索创新的领域保持政策弹性,在守住底线前提下给市场主体留有试错空间,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活力。

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图为贵州省贵阳市一家企业的物流数字港。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供图

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构建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调节作用。在政府侧,坚持有序引导和规范发展,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红线,打造良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环境;在市场侧,树立企业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和内生治理机制。促进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数据要素治理格局,避免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怪圈。

引导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上下一盘棋,统一大市场。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方从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出发,创造性先行先试,研究出台地方性数据条例,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场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数据基础制度落地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统筹部门和地方力量。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数据产权制度实践、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做大做强数据要素型企业等方面敢闯敢试,鼓励守住底线、狠抓改革创新、重抓推进落实;另一方面,要坚持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一盘棋”系统推进,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防范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防止各区域形成彼此割裂的“小市场”。

传递好包容和审慎两种态度,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新事物往往伴随巨大不确定性,要在宽松的创新环境和严格的底线守护中实现稳步发展。目前,各国对数据的认识还不统一,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监管等配套制度尚未成型,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数据基础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经济转型、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落地过程中将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数据产权、流通、交易、分配、治理、安全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完善,在探索中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强化分行业监管和跨行业协同监管,以小步快跑、迭代创新的节奏,在实践中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治理和发展之路。

三、深入推进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构建的重点任务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制度安排,聚焦“数据二十条”描绘的数据要素发展蓝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扎实推进一批国际先进的高水平数据基础制度。

着力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动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跳出所有权思维定式,聚焦数据在采集、收集、加工使用、交易、应用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权利,通过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强化数据加工使用权,放活数据产品经营权,加快数据产权登记制度体系建设,为推动数据有序流转、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引导数据产品交易、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公共数据确权授权,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发挥公共数据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中的基础性、引领性、示范性作用。推动个人数据确权授权,探索个人数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框架下合规使用的方法路径,回应个人用户和数据处理者的普遍关切。推动企业数据确权授权,保障企业投入的劳动和其他要素贡献获得合理回报,鼓励企业“用数赋能”、“逐数兴业”。

着力建立数据流通和交易制度。在国内外数据交易相关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数据要素特点和场内、场外交易现状,从规则、市场、生态、跨境等四个方面提出构建适应我国制度优势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聚焦当前数据交易市场建设现状与问题,统筹构建数据交易场所,重点要完善功能定位、探索发展模式、优化运行机制,坚持场内集中交易与场外分散交易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交易体系。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充分发挥数据商“燃料”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助燃剂”作用,培育一批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构建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机制,积极探索离岸数据流通和服务外包等新模式,探索在数据安全保护法框架下数据跨境流动的合规方式,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境外数据“引进来”。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依托政务数据共享,通过自助终端设备整合多部门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图为2022年10月24日,福州市一家企业工作人员对便民自助终端进行产品软件测试。 人民图片 谢贵明/摄

着力建立数据收益分配制度。健全数据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以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为出发点,肯定数据处理者的劳动价值创造,着重保护数据要素各参与方的投入产出收益,牢固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数据观。更好发挥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数据要素价值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数据之上多元的利益主体“各得其所”,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同时,要扶持中小企业“用数赋能”,防止和依法规制资本挟持数据产生的无序扩张和市场垄断等问题,助力实现“业者有其数、数者有其得”。

着力建立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创新政府数据治理机制,既要鼓励企业在数据要素应用上的首创精神,又要建立有效的“数据沙箱”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避免“管死不放”和“放而不管”两种极端,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压实企业的数据治理责任,使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拥有的权益相匹配,避免片面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影响社会公共利益。针对数据要素涉及主体多、流通快、管理难等特征,鼓励发挥数据要素领域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形成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引导基层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民众等数据相关主体,通过互动、协商、合作,实现对数据要素的共同治理,促进数据要素治理体制机制最优化。

构建系统完备的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并非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统筹推进,强化任务落实,创新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在机制、路径、模式探索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积累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稳步构建以“数据二十条”为纲领的“1+N”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数据产权界定、数据市场体系建设等制度和政策,更好构建完善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体系化制度支撑。

2、物流新版图 畅通双循环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  时间:2023-01-03

物畅其流百业兴,当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双循环,高效便捷的现代流通体系是基础。

今年前十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75.4万亿元,同比增长3.6%。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实属不易。

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今年三月,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通行受阻、物流不畅,甚至出现严重的流通“肠梗阻”。

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物流大通道畅通起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做出工作部署。

各地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建立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支持力度。一系列硬核举措联合发力,全国物流运行稳定恢复。前十个月,全国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5.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张江波说,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打通了物流“主动脉”,畅通了末端“微循环”,有力推动物流恢复正常运行秩序,有效保障了重点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支撑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骨骼!95个国家物流枢纽连片成网

不久前,新开通的“两湾快航”,将成渝、北部湾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在了一起,区域之间的物流时效,较以前缩短近一周,每标箱运输成本降低了300—500元。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约1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际投放超24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注入,为物流基础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一张全新的物流版图在中华大地迅速铺展。

在这张版图上,国家物流枢纽正在不断生长。今年,它们增加到95个,辐射全国、连片成网,前十个月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8%,有力夯实骨干流通网络的骨骼。

辐射全国的41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陆续建成投用,缩短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在京津冀地区,库容300万立方米的保定冷库集群,生鲜农产品年周转量达到1100万吨,能够满足4亿多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中西部地区正在加快加密与外界连通。今年以来,重庆、贵州、宁夏、甘肃等地已经开辟出78条新线路,是去年全年的5倍多。中西部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产品不用再绕行东部地区,可以快速出海前往国际市场;世界各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最快10多个小时就可以直达内陆腹地。

今年前十个月,中西部地区领跑外贸增速榜,整体增速较快。其中新疆、宁夏外贸进出口增速均超过50%,江西增速超过40%,高于全国增速。

长年深耕双循环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今年以来,国家重点加快枢纽+通道+网络体系建设,更加重视联网、补网、强链,加快形成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更好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疏堵点!数千产地仓建到田间地头

不仅是骨骼网络在不断夯实,我国物流体系毛细血管的堵点也在逐渐被打通。数千个集仓储、加工、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仓建到了田间地头,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末端循环。

这段时间,江西赣南脐橙正在大量上市。在这个3000多平米的产地仓里,自动化分选系统正在对果子分级,随后直接包装、快递。几分钟的时间,一个订单就处理完毕了,最高峰时,这个产地仓一天能处理订单4万多单。最快6个小时,新鲜的脐橙就可以从果园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

江西寻乌产地仓负责人吕晓影告诉记者,“以前,果农是摘了果子等收购,上市销售还要经过好多环节,现在是有了订单直接摘了发货,啥样的果子卖啥价格,也有个标准。”

江西寻乌是赣南脐橙的主产区之一,脐橙种植面积超过24万亩。以往,寻乌脐橙都是以“统货”形式销售,通常是一个批发商承包一个山头,果子不管好坏全都拉走,再发到批发市场,价格主动权掌握在批发商手里。当地果农赖运华说:他们没有其他销售渠道,批发商给一个价,虽然很低,但大多数人也就卖了,要是错过了上市期,越往后价格会被压得更低。

去年年底,当地政府在货源地直接建了这个智能产地仓,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全部采用数字化。自动化分选系统可以根据脐橙的果径、克重、表面瑕疵,甚至糖度进行分级,再通过自动包装生产工艺,将分级好的果品自动包装,直接发往消费者手中。

江西寻乌农产品上行中心运营负责人凌永春介绍:“通过红外线光谱检测,一个脐橙的糖分含量可以被直观地检测出来,并被精确地分为12个等级,相当于根据水果的实际口感进行分级。”

经过分级的水果,对应相应的销售渠道。有的被送进榨汁厂,有的在电商平台销售,有的则走上超市货架,甚至做成礼盒。与统货收购相比,数字化分选、分级后的果品,整体市场销售价格水平最高可提升40%。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持续完善,农产品冷链、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物流终端配送能力大幅提升,像寻乌这样把发货地前置到田间地头的产地仓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如今,全国每天投递的3亿多个包裹,三分之一来自或去往农村地区。快递量超过1000万件的农产品上行示范项目超过100个,广西百色芒果、甘肃平凉苹果、四川大凉山青花椒等地农特产品快递量增长五成到九成。

提效率!智慧物流改变城乡生活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无处不在的智慧物流正在颠覆传统物流模式,高效便捷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久前,全国快递业务量再次突破千亿件,日处理量最多达到5.52亿件。很多货物不再从货源地出发,而是早早等待在全国各地上万个前置仓,收件人下单后,距离最近的仓库会第一时间收到发货指令。

在江苏无锡,全亚洲规模最大的无人仓正在日夜运转,这里看不到几个工人,取而代之的是1000台AGV机器人,分拣效率提升3倍以上。

奔流不息的物流车上、卫星导航正实时打卡通报位置信息。数字仓库、无人配送车、智能柜等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让“次日达”甚至“当日达”成为日常。

在一些城市,生鲜前置仓、跑腿服务下沉到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商品小时达”的即时消费模式深入居民生活,越来越多的超市、商家、零售小店加速线上线下融合,丰富了市民们的购物选择,手机下单后,最快半个小时,各类商品就能外卖上门。浙江杭州市民说:“真的是很方便,不仅仅是生鲜、生活用品,现在连手机、衣服,甚至是一根手机充电线、一盒药,都能即时配送到家。”

今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网络货运、数字仓库、无接触配送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自动分拣系统、无人仓、无人配送车、物流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加快应用,不仅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力促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国家将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张江波表示,促进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物流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改造,更好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深化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高现代物流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3、《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解读

科技司  时间:2023-01-03

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交办科技〔2022〕82号),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平安交通建设是交通运输行业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对于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交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16年)》,有力推动了公路水运领域160项安全应急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已编制并发布70项新制定标准、49项修订标准,正在制修订41项标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供给速度显著提升,为“十三五”时期平安交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明确“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规范”。《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安全生产预防控制、自然灾害交通防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强化标准供给,提升交通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增强安全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因此,需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架构,明确标准需求,以科学系统地指导“十四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运领域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工作,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形势下行业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及相关重点任务安排,系统规划新形势下行业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任务,交通运输部组织相关单位深入分析行业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需求,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研究编制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

二、编制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对接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架构,充分发挥标准对安全生产、应急保障的基础支撑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任务,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坚持协调衔接。注重与国家和行业安全应急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以及现行有效标准充分协调衔接,形成标准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坚持创新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进程,促进安全应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标准的有效供给,保持标准体系建设的适度领先。

三、体系范围及主要内容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范围主要包括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运领域与安全应急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类标准。

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标准、旅客运输安全标准、货物运输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标准、设施设备标准6个部分。其中,基础通用标准包括术语、分类与代码两个方面;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标准包括勘察设计安全、建设施工安全、运营养护安全三个方面;旅客运输安全标准包括公路客运安全、水路客运安全、城市客运安全三个方面;货物运输安全标准包括公路货运安全、水路货运安全两个方面;应急管理标准包括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四个方面;设施设备标准包括安全标志标识、防护设施设备、应急设施设备三个方面。

标准体系共收录383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基础通用标准11项,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标准79项,旅客运输安全标准31项,货物运输安全标准105项,应急管理标准90项,设施设备标准67项。其中,待制定标准110项,待修订标准41项,包括了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工程施工安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应急资源配置管理等重点标准需求。此外,标准体系还列出了与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行业标准、安全行业标准和水利行业标准20项,以促进安全应急标准的协同实施。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的修订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旅客运输安全、货物运输安全、应急管理及设施设备标准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安全应急管理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4、保畅通,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办公厅  时间:2023-01-05

关注贸易的人不难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是近年来海关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保畅通成为全国海关下大气力做好做实的一件大事。

保畅通,全国海关积极优化通关作业流程。一方面,海关总署持续推进“两步申报”“提前申报”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多适合不同业务特点的通关申报模式选择。2022年前11个月,全国海关“两步申报”应用率达20.02%,进出口“提前申报”应用率分别达到34.51%、48.9%。另一方面,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成功实施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试点,推动自202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和无纸化通关。

优化通关作业流程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不言而喻。以重庆中光电显示技术公司为例。2022年9月,该公司从香港进口了一批手机显示屏。得益于重庆海关推行的“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显示屏抵达重庆后,从通关申报到准予提货,整个流程用时不到5分钟,而以前则需要两到三天。

提高进出境物流效率,则是全国海关保畅通的又一着力点。其中,“铁路快通”模式可圈可点。重庆海关率先实现“铁路快通”模式在中欧、中老、中越班列应用,在时间上缩短班列整体运行时间一到两天,在费用上单箱节省200元以上,口岸作业降费达30%。

“联动接卸”模式也是耀目亮眼。“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是海关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联动接卸”实施整体监管,进出口货物通过驳船在两港之间水路运输,各港口货物进出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海关开展“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试点,2022年前11个月共监管货物26.4万标箱。

保畅通,全国海关尤其关注企业急需货物通关。比如,天津、上海等28个海关深化开展“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改革试点,最大程度缩短了货物在港时间。青岛海关叠加应用先期机检、码头直提等改革措施,货物进口物流成本每箱减少600至1000元,平均压缩通关时间3到7个小时。

在保障进出境邮路畅通方面,全国海关也出台了新举措。据了解,大连、长春、哈尔滨、福州、厦门、广州等海关支持开通至韩国、日本、美洲、俄罗斯等地的临时邮路10条。2022年前11个月,全国海关共监管进出境邮件28807.6万件(票)。

5、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1-05

“烟火气”回来了!近期,多地商圈客流明显回升。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较前一周同期增长超1倍;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消费市场人气渐旺,消费业态正在回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新的一年,如何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怎样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如何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记者近日采访相关部委负责人和多名专家学者。

恢复和扩大消费

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2022年1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当务之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当前,我国扩大消费存在一些制约:从供给侧看,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从需求侧看,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加之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必须要下力气化解这些难题。

“腰包鼓了,消费才有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建议,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应不断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部门一道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恢复和扩大消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巩固提升传统消费。汽车、家电、家居、餐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左右,是消费的顶梁柱。将着力稳定汽车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餐饮等行业恢复发展,促进家电家居消费,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二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将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三是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城市方面,将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稳妥有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统筹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更好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度。农村方面,将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此外,将适时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以节兴商聚势,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扩大有效投资

补短板、扩就业、促消费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用足用好专项债资金、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2022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一笔笔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工业制造、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中。

地方政府专项债助力稳投资稳增长。专项债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2022年以来,新增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为拉动基建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金融工具有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共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8月,在第一批3000亿元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截至2022年10月末,两批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专家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项目资本金,带动配套融资跟进,支持了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有效投资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有利于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供给结构。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是稳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末,累计入库重大项目投资额1.9万亿元,占此阶段所有入库项目的48%;开工重大项目投资额2.3万亿元,占此阶段所有开工项目的42%。2022年以来,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增长总体平稳,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

“扩大有效投资有助于补短板、扩就业、促消费。”杨志勇认为,2023年,财政、金融等手段应共同发力带动有效投资。可以考虑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发挥好金融工具在扩大投资上的作用,撬动更多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同时,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的分工配合、协同发力,使扩大有效投资不仅是量上的增长,还实现质的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加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三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并促进消费。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

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

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促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也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国家。外贸关系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当中的合作。”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一方面,我国要通过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国际市场,利用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对全球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全球价值链核心国家之一,我国需要进口大量能源、原材料等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需要进口和出口大量中间品满足全球供应链协作需要。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组团出海拓市场……2022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稳外贸一揽子举措持续发力,助企纾困、保供稳链,促进外贸实现保稳提质。

2023年,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仍需各地区各部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继续支持各地方利用商务包机和商业航班资源,便利外贸企业人员出境参加展会、开展商洽等商务活动。同时,还将适时推动优化对入境人员的服务保障措施,为境外商务人员来华开展商务洽谈活动提供更多便利。

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精准落实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做好服务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工作。(记者 王珂 葛孟超 罗珊珊)

6、推动现代物流由大到强转变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1-03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规划》将有力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有效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畅通经济板块联系的主动脉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大国。2021年,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30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等位居世界前列,物流业总收入将近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

但同时,现代物流“大而不强”问题突出。“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与世界物流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说。

《规划》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作出部署,包括构建“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发挥现代物流先导性作用;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培育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等。

针对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优的情况,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表示,下一步,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全面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到2025年,推动基本消除普速铁路瓶颈路段,“71118”国家高速公路网主线基本贯通,普通国道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出疆入藏、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完善,进一步畅通强化经济板块联系的主动脉。

深入推进物流降成本

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中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较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与主要经济体差距不断缩小。但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多批次、小批量物流快速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物流降成本工作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挑战。

为深入推进降低物流成本,更好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将“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作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规划》,将重点从三个维度加大政策引导:巩固减税降费成果;提质增效,通过提高物流发展质量、增进物流效率来推动降成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深层次降成本。

以提质增效来说,张江波介绍,一方面,推动解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瓶颈问题,扩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合理有序推进大宗商品等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促进以压缩物流各环节绝对成本为导向的‘数量型降成本’,向以完善物流运行体系、提高物流质量效率为重点的‘系统型降成本’转变。”张江波说。

补齐农村物流短板

支持1489个县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过2600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15.3万个……近年来,商务部等持续推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物流配送体系是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但农村物流仍存在设施现代化水平低、资源整合不充分、配送成本高等短板。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张祥说,商务部将按《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千集万店”工程,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据介绍,未来将持续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物流配送站点,提高“快递进村”通达率。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探索发展智慧物流、共同配送。

此外,《规划》将“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会上介绍,近期将重点推进即时配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城郊大仓基地布局建设。

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订单预计超过400亿单,同比增长30%左右,市场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综合性行业政策文件。城郊大仓基地方面,拟重点面向大城市布局建设,推动形成“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城郊大仓基地”的生活物资物流设施网络,有效提高城市物流体系“平急转换”水平、城市生活物资和消费品保障能力。(本报记者 李 婕)

7、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1-03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日前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必将有力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说。

目标是什么

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

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超330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等居世界前列,物流业总收入近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但现代物流“大而不强”问题突出,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

《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

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科创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铁路、民航等领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

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铁路(高铁)快运、内河水运、大宗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明显成效。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成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枢纽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建设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提高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物流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保障能力。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上升。清洁货运车辆广泛应用,绿色包装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物流领域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高。

现代物流发展制度环境更加完善。物流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集装化、单元化物流装载器具和包装基础模数广泛应用。社会物流统计体系、信用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业协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上述措施协同发力,积极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张江波表示。

重点建什么

建设“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

《规划》精准聚焦现代物流发展重点方向,提出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对内,将建设“四横五纵”9条国内物流大通道,即串接东中西部的沿黄、陆桥、长江、广昆等物流通道,以及联接南北方的京沪、京哈—京港澳(台)、二连浩特至北部湾、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藏等物流通道,提升相关城市群、口岸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规模化运行效率。

对外,将建设“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包括沿海、沿边物流走廊以及10条国际物流通道,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强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怎么做?

畅通道,除瓶颈。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约15%。到2025年,推动基本消除普速铁路瓶颈路段,“71118”国家高速公路网主线基本贯通,实现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超70%。

建枢纽,提效率。2022年7月,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确定重庆、成都、广州、郑州、昆明等第一批支持的15个城市,安排车购税资金支持综合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重点项目等建设,有力提高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2023年将再支持一批枢纽城市建设。”张大为说。

强联通,扩辐射。目前,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国际道路运输合作范围拓展至19个国家,水路国际运输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空网络覆盖60余个国家和地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网络加快建设。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软联通”,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

“‘十四五’将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高中韩陆海联运效率、推动中欧陆海快线健康发展。拓展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洲际航空网络。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水平,做好与外贸企业的物流信息对接。”张大为说。

潜力怎么挖

促进系统型降成本,补齐农村物流短板

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较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尽管与主要经济体差距不断缩小,但物流降成本依然有较大空间。

张江波介绍,《规划》将“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作为重要任务。

“我们将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铁路、港口、机场等收费。”张江波表示,促进以压缩物流各环节绝对成本为导向的“数量型降成本”,向以完善物流运行体系、提高物流质量效率为重点的“系统型降成本”转变。

当前,农村物流仍存在设施现代化水平低、资源整合不充分、配送成本高等短板。根据《规划》,我国推动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网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站点为延伸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设施体系。

特别是在冷链物流方面,到2025年,面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依托存量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群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支持建设一批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运行模式,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网络。

现代物流不仅促进市场供需对接和实体商品流通,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据行业协会统计,我国物流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以即时配送行业为例,2022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预计超过400亿单,同比增长约30%,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但行业政策框架体系并不完善,传统劳动保障制度并不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要。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促进即时配送健康有序发展。”张江波说。(记者 陆娅楠)

8、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3-01-05

记者4日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该行日前制定印发《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大额、长期稳定融资,分阶段、有重点、可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实施,有序支持交通领域碳减排。

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之一。

根据上述《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国家开发银行将构建重点项目库,创新融资支持模式,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大“双碳”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不断优化绿色信贷覆盖范围,努力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开发性金融服务。

在推进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助力加快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支持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动绿色物流加快发展,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支持绿色场站、零碳园区建设。

在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将积极服务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支持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路网、枢纽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提升改造全过程,支持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节能改造等。

在助力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将积极支持相关部门推广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支持运输主体更新改造新型运输工具和装备,支持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内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开展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公交车替代,助力新型节能低碳型运输工具推广。

据介绍,国家开发银行是服务交通领域建设的主力银行。2022年,该行聚焦服务“十四五”重大交通工程和“6轴7廊8通道”战略骨干通道项目等,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了G7611线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沪昆高速扩容、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以及宁波、重庆、东莞等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等的落地实施。

9、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扫描:稳中求进,实现良好开局

央广网  时间:2023-01-03

2020年9月22日,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一时成为高频热词。如今,“双碳”工作已开展两年有余,“碳达峰”“碳中和”热度不减。

回眸2022年,在国家顶层设计统领下,在千行百业的合力行动中,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双碳”工作锚定目标,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政策支撑

——四梁八柱全面部署“双碳”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有人把2021年称为碳中和行动“元年”。这一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国碳市场启动、“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文件亮相……“双碳”工作全面展开。

在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年,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的统领作用下,能源绿色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实施方案陆续发布,与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两年间政策的延续与递进,让我们看到了在“双碳”这条绿色赛道上,中国积极稳妥的方向和有序推进的步伐。

2022年9月22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两年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相关工作开局良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确定了“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为有序推进我国“双碳”工作做出全面战略部署。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而早在2022年3月、5月,中央政府已多次表态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在“双碳”目标上一直保持着战略定力。

“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说,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有关部门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

合力行动

——绿色减碳蔚然成风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需要政策上的“四梁八柱”,也绝离不开千行百业构建的“坚实地基”。

其中,企业既是落实减碳任务的首要责任方和碳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科技支撑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企业谋求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碳减排,还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行业和其他群体绿色降碳。他们通过自身的创新与尝试,沿着党和国家给出的“双碳”目标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迈出了坚实步伐。

阿里巴巴自身建立了三层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中小微企业减碳,同时建立“88碳账户”体系,为消费者个体减碳提供助力。2022财年期间,阿里巴巴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减碳近62万吨,阿里云使用的21.6%的电力来自于清洁能源。

中国电信在青海启用的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全年314天不开空调,数据中心PUE值达到1.2以下。

为充电场站提供清洁能源电力交易的能链智电,仅在2022年上半年就实现了碳减排70.04万吨,半年减排量接近2021年全年的8成。它还面向充电场站提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解决场站自身的绿色能源消纳问题;面向司机车主开发碳账户,激励用户参与碳减排。多维出击,推动交通能源碳减排。

建在成都都江堰的元气森林饮料工厂,屋顶全部安装了光伏发电,截至2022年11月,屋顶发电所抵消的碳排放相当于每年多种了70多万棵树,未来所有工厂的光伏屋顶达成之后,相当于每年多种200多万棵树。

满帮集团建设碳普惠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大幅减少货运碳排放;嘀嗒顺风车平均每趟行程减少6.7千克碳排放;浦发银行在2022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向162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251.08亿元……

“双碳”目标的要求下,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系列政策方案不断落地、发力,各行各业都在降碳行动中迈出坚实步伐,绿色减碳蔚然成风。绿色、低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

稳中求进

——可持续发展大有可为

一滴水发6次电!随着日前白鹤滩水电站的全面投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连珠成串”,构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年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4.92亿元……

过去的2022年中,我国“双碳”工作自上而下稳中求进,在多个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刘德春在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双碳”目标提出两年来,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

同时我们也看到,2021年,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拉闸限电等一刀切的“运动式减碳”。于是,2022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不搞“运动式减碳”、不踩“急刹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更加强调“积极稳妥”“分步骤实施”。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欣喜地看到,能源、工业、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双碳”政策不断细化;各个省市新一年的节能降碳方案陆续出台;企业作为降碳主体,更是身体力行,沿着“双碳”目标路线图稳步前进:京东物流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物流园区碳中和的完整解决方案,腾讯集团宣布了“净零行动”,提出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阿里达摩院研究团队提出的AI解决方案将让实验项目的碳排放量较基准下降13.6%,电费下降28.2%,电网波动减少17.9%……

绿色发展不是替补选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放眼未来,中国探索的这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中国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大有可为。

10、绿色低碳大潮下港口与航运如何抉择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1-03

当前,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港口与航运的一个热点议题。从国内看,港口集疏运卡车、港作机械、港内车辆清洁化,以及岸电覆盖率、营运船舶减排等被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另外,国际航运的脱碳要求也更加严格。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全球首个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初步战略。相关短期、中期和长期候选措施中,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年度营运碳强度指标(CII),在2023年1月1日全面实施,部分船舶将面临履约考验。

绿色低碳大潮之下,我国港口和航运业如何能够把握机遇,积极投资替代能源技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在“2022中国蓝天先锋论坛”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和《航运先锋2022:航运减污降碳进展研究》建议,政府部门需持续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港口与航运企业应积极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和减排目标,探索创新多方合作的减排模式,加快实现港口与航运业的绿色转型,推动交通强国的建设。

大量研究表明,航运业已成为影响港口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排放来源,尤其是繁忙的港口和航道附近。一些港口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船舶所排放的废气占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20%至40%。此外,港口机械、集疏运车辆、港作船舶等排放源也不容忽视。

船舶靠泊期间使用岸电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蓝港先锋2022》报告显示,我国港口岸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我国内河港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靠港船舶辅机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有可得数据的6个内河港岸电使用率平均值为43%。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说:“这与2021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有关,法案的实施对长江流域港口岸电的使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河港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但沿海港岸电使用亟需突破瓶颈。根据《航运先锋2022》,2021年停靠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集装箱船、散货船的高压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仅为5%。成慧慧表示:“目前推动靠港国际航行船舶岸电使用缺少有力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港口一方面应尽快推动已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靠港时尽量使用岸电,同时,也应强化岸电使用监管,明确岸电使用在港口方和船舶方的责任和罚则。”

“我国港口可以为国际航行船舶进一步减排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比如要求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服务的码头普遍配备岸电供电设施,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创造条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传圣说。

港口能源转型不仅要优化港口自身能源消费结构,也要提升能源生产或供应中“绿电”的占比,从而降低港口用能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方面,部分港口清洁化进程更加领先。厦门港、湛江港、宁波舟山港、武汉港的比例均超过50%。

短期船舶能效的提升,中长期替代能源的应用,是航运脱碳的关键。根据《航运先锋2022》,新船订单中减碳技术的应用比例明显提升。以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轮三大主力船型为例,截至2022年11月底,新船订单中应用节能技术和替代燃料的船舶运力占比范围分别达到了22.3%至40.6%和14%至37%。

成慧慧表示:“相关部门可考虑加强对能源转型的财政支持,给港口和航运更多转型的动力。港口应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长期零排放目标的能源替代路径,积极探索纯电动等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航运公司也需尽早开展零碳船用能源的布局和应用,同时发挥纽带作用,联动各方积极参与替代燃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我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航运业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总工程师李悦表示。

转向近零排放是我国迈向“碳中和”趋势下的港口发展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增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国内一些港口集团正在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如山东省港口集团发布了港口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及可量化的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一些领先的航运公司也相继做出气候承诺,推动航运脱碳,如马士基、赫伯罗特、海洋网联、日本邮船等均设定了净零排放目标。这些行业先锋正在成为业内减污降碳的标杆,其做法值得更多港口与航运企业参考借鉴。

港口和航运业的减排需要多方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多方合作的减排模式。气候工作基金会顾问冯淑慧指出,“管理部门、港口、航运公司、能源供应商、货主等可共同探索绿色航运走廊模式,推动低排放、零排放船舶的规模化应用”。(本报记者 曹红艳)

1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冷链行业大有可为

咸宁新闻网  时间:2023-01-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果蔬、禽肉、水产、乳制品等生鲜产品的需求增加,需求的显著增长加快了冷链物流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除了生鲜食品、农产品以外,医药、餐饮连锁、预制菜、快消品也是当今冷链物流中的主要服务产品,未来冷链物流行业大有可期,大有可为。

行业规模显著扩大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有数据显示,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初步形成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全链条温控、全流程追溯能力持续提升。冷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国际冷链物流组织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冷链物流设施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新型保鲜制冷、节能环保等技术加速应用。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功能持续完善。冷链快递、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普及,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冷链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行业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采购、分销、信息等供应链服务功能,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基础作用日益凸显

冷链物流衔接生产消费、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消费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稳定市场供应、平抑价格波动、减少流通损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链物流对保障生鲜、疫苗等产品运输、储存、配送全过程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华鼎供应链总经理陈海涛表示,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一系列政策推动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数字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冷链行业服务高质量提升。

(责任编辑:李冬阳)

12、货运数字化,如何破解物流行业痛点?

雄心财经  时间:2023-01-06

没有哪一年能像2022年一样,让人们对物流有着切肤之痛。疫情期间,基本生活物质的保供,关系到每个人生活品质;双十一和618的电商节大促,打折力度虽大,但物流的效率决定了网购的体验。

提到物流,人们会想到京东顺丰这些快递公司,再或者同城闪送、货拉拉等同城物流服务。这就如同提到网约车,人们会想到滴滴;提到外卖,会想到美团一样。这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在城市内外,横纵交错的运输体系是被喻为实体经济建设物流运输的“毛细血管”。随着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智能手机APP货物运输与人们紧密连接了起来,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标配服务。那么,货运数字化又会对货运行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呢?

现实中,很多人将互联网货运平台和网约车相提并论。虽然两者运输对象不同,一个运货,一个运人,但二者都能通过大数据解决精准匹配问题,技术原理还是有几分类似。事实上,运货和运人的平台并不排他,短途和长途的业务并不冲突。

比如以网约车业务闻名的滴滴,也经营滴滴货运;货拉拉平台上初期以同城货运业务为主,而现在运营长途货运也有声有色,成了不少长途司机和长途车队的必备APP。58旗下的快狗打车,听名字像网约车,主营却是货运。至于专做货运平台的满帮较早被资本看中,现在已经是纽交所的上市公司,足见货运市场的潜力无限。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运营,网约车在全国积累了数亿用户,成为用户出行必备的APP。但从业务逻辑和业务的难度上,网约车和货运平台的难度并不可同日而语,二者有着不小的差异。

从车辆类型看,网约车大多为十万上下的轿车,车型相差不大;而货拉拉等平台的货运车辆提供从小面包车到17米5货车等十多种车型,运力不同、大小不同、价格相差较大。以货拉拉平台为例,该平台兼做同城和跨城货运,服务覆盖中国大陆352座城市,货运的空间跨度更大。

从业务模型看,如果说,网约车平台连接的是打车人与司机,只需要匹配同城的司机与打车需求,业务模型其实相对简单。那么,货拉拉等货运平台则连接着全国各地的生产生活物资与司机和车队,需要匹配全国范围的司机和送货需求,既有同城也有异地,业务地理跨度更大,业务难度更大。

如货拉拉平台数据显示,该平台从去年4月至今,向新疆运输变电设备的订单共达142笔,几乎都是平台司机接单,并非线下车队。这批订单背后生产高低压配电柜的企业,要求车辆是工程用车,需要13米75、17米5的整车长途大货,线路长达上千公里,在往常加钱都很难叫到车,现在全部在线上解决。

每年的双十一电商节大促,电商平台往往需要准备充足的“算力”,应对高峰期间的海量用户的访问,不至于宕机或者服务暂停;在线下,“货拉拉企业版”则会在“双11”来临前夕提前储备运力,以保证全国物流网运输通畅,助力商家大促期间备货发货,全力做好“双11”期间保通、保畅、保供。

三年疫情,长途路上的司机,顶着病毒的威胁,为全国各地运送生活必需品;疫情解封后,不少企业紧紧抓住这农历新年前全力冲刺的最后机会,加紧复工复产,而复工复产的加速键也按在了货拉拉司机的车轮上。

物流的数据是经济的晴雨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汪洋曾公布一组数据:2020年,全行业1728万货车司机完成了全社会货运量的74%和周转量的31%。在我国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后,货拉拉平台近期数据则反映出国内经济的弹性和韧性:

货拉拉平台的货运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7日的这一周,广州的货运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环比2022年11月24日至11月30日增长52%左右。其中,广州鞋服布料的单量环比增长了100%以上,家居家装、装修建材、电器,增幅分别达到72%、66%、65%。重庆去年12月首周货运单量呈现井喷,环比增幅达到188%。北京、成都单量环比增幅分别为20%和31%。

把物流比作经济的毛细血管,确实是个很贴切的比喻,那些穿梭在国道上的货车和司机,恰如同人体的红细胞,将生产生活的必备物资输送到全国每个家庭和企业的细胞中。无论是通讯、电力行业的大活儿,电商大促的急活,疫情保供的苦活,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数字赋能,货运平台如何破解传统货运困局】

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和几个App就能轻松搞定移动支付、预约打车、网络购物、外卖点餐、同城速递等等本地生活的各种需求。在生产领域,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力的降本增效的案例不胜枚举。

传统公路货运和同城货运面临一系列难点和痛点,让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公路货运的空间跨度大,都面临着货运司机端运力分散,一个大活儿往往需要多个司机甚至多个运输队承运;小到零星搬家,大到电力设备,运输需求往往比较繁杂,双方实现精准匹配难度往往较大。其次,由于渠道的日趋多样化,货运产业链、供应链被无限拉长,货运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是掣肘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

如何改进货运平台的功能和体验,让货运平台App成为物流货运行业数字赋能的好帮手。国内头部货运APP不断更新版本。货拉拉APP也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新版和新功能,打通物流货运的堵点和痛点,也让货拉拉成为货运司机必备APP。

去年7月,货拉拉企业版上线了“微定制物流”功能,主打以灵活定价、多变方案,满足非即时性的稳定运力需求,同时侧重中小企业客户。同年7月25日,货拉拉企业版与经营环保再生资源业务的天楹股份合作。货拉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与其合作完成单量已达106单。

货拉拉企业版的最新上线的子母账户功能,颇受司机欢迎。在货拉拉企业版开通了一个母账户,下设多个子账户,员工不需个人垫款便可随时在线上发起用车需求,供应链管理者也能随时查看到员工用车以及运费情况,省去了繁琐的报销流程,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货拉拉还为一些特殊的客户定制合作。去年5月12日,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重庆运输总公司和货拉拉企业版展开了合作。针对运输钻井设备,货拉拉打通了适用于石油物资运输的API接口,实现运输链条全程可视化和透明化以及后台管理大数据分析。

数字能力的引入,打通了运输全链条的症结和不畅,为钻井生产的提速提效扎牢了坚实的业务数据“底座”。值得一提的是,货拉拉还将根据测试数据和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开发适应石油物资特性的数智化订单服务,让车货匹配更高效,生产保障更精益,提质增效更见效果。

货运APP所扮演的角色是货运资源与产业的连接器。一边是通讯产业,能源产业、以及各种本地运输需要,而一边是各种车型的运输车辆资源。而货拉拉企业版的定制物流、子母账户等一系列新功能,成为物流行业提效增速的好助手,成为物流货运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助推器。

【结束语】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病灶内不通之经络被内气冲击而打通后,病者便康复。

对于国民经济,物流通,则生产生活物资能顺利到位,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物资关系到基本物资保供,是基础的民生工程,而生产物资,关系到产业链正常运行,我国优化防疫措施后,更关系到复工复产,更决定经济恢复的速度。所以,物流通,则国民经济经济不痛。

至于货拉拉、满帮这些主流的货运平台,数字化赋能打通了各个场景,无论是车队找订单,还是订单找车队,数字能力的引入,打通了运输全链条的症结。如今,数字货运正在成为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13、度过艰难一年,物流行业或将迎来分水岭

钛媒体  时间:2023-01-05

2022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对物流人来说尤其如此。

从空运身价暴涨到海运价格骤跌,从运输受阻到仓储中转停滞,从境内竞争卷到海外竞争,从艰难的单个企业到聚合平台的发展,2022年整个物流行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快递业一波三折,疫情爆发曾导致诸多城市站点一度关停,驿站经营者艰难求生;新防疫政策下,快递员短缺,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难题上演;

冷链的重要性在2022年凸显。特殊时期,它既是防疫最前沿,又是保障国人正常生活水平的重要运输环节。停业、消杀增加运营成本之外冷链链条本身不完善使得冷链发展任重道远;

跨境物流遭遇降价内卷。国际物流竞争愈演愈烈,新旧势力交替下,忽上忽下的海运、空运价格犹如过山车,中国跨境物流企业面临新的“危”与“机”。

大考过后,行业韧性显现。2022年,物流行业风浪滔滔,在全国快递员的紧缺支援中落幕。2023年,物流行业转向灯已经亮起,分化并购将进一步加剧。

幕后到台前,保供第一线

2022年,“保供”是关键词。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生活物资的供应链条涉及仓储、运输、配送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紧密咬合,才能确保供应链条畅通。任何一个环节遇到问题,都会导致供应受限。2022年疫情之下,多个涉疫城市曾出现供应不及时的问题。“保供”一度成为最炽热的名词。

物流货运,一头关系着民生保供,一头连接着企业生产,是市场经济的经脉,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物流系统一旦受到冲击,供给短缺随时显现。

围绕保障物流,多部门密集出台举措。交通运输部强调,要依法依规制定通行管控措施,不得层层加码、一刀切。 国务院下发通知,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医疗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物资、邮政快递等民生物资和农业、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

全力保障物流货运畅通成为重中之重。面对“保供”,物流企业始终冲在第一线。

京东“自杀式物流”保供一度成为热门话题。除了人力,京东物流还调派智能快递车增援疫区。顺丰则通过航空、陆运、冷链等综合物流路保障生活物资运输。菜鸟也通过多地分仓间灵活切仓、一键转仓等方式,解决疫情期间的发货难题。邮政、韵达、中通等身影也出现在保供中。

除了快递企业,冷链、公路运输等企业、货运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荣庆物流作为上海市物流协会冷链分会第一批公示可支援社会运力的冷链物流企业之一,不但通过医药冷链物流运输紧急药品,调配运输车辆支援抗疫,还通过线上“网团群”的方式,解决居民“菜篮子”问题。

针对货车司机“卡”在路上,福佑卡车等货运平台则是在第一时间获悉疫情信息后,上线了“疫情地图”以及货车司机24小时内上线办理通行证通道等功能。

物流畅通不仅保障居民日常所需,也打通经济的循环之路。

往年,作为基础行业,物流隐藏在幕后,社会大众对物流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在2022年疫情反复的特殊时刻下,物流行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热门关注的行业之一。

“以往除了快递、外卖配送,大家关注较多一些。但具体到运输仓储,老百姓关注度是不高的。今年(2022年)整体感觉(物流)在社会层面的关注度比较高。”福佑卡车副总裁颜潮告诉钛媒体APP,“很多城市出现物资保障的困难,溯源发现供给没太大问题,但是中间过程的运输困难较大。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讲,如果整个社会层面关注度高的话,对应会有更多的人才、资金、政策倾斜。现在物流行业站到了台前。”

又到了年终时节,煤炭、粮食以及各种产品消费需求不断攀升,各个环节的物流企业依然奔波在运输路线上。

数字化、智能化进行时

2022年疫情之下,货车司机“卡”在路上,干、支线运输阻滞,暴露出物流行业中的短板。

公路货运中,货主需要稳定的、规模化的运输,但往下分包后,个体司机却没有足够的稳定运输的能力,这一结构性难题凸显了物流数字化的紧迫性。

将散乱的供应关系通过线上化、标准化、自动化、配套化实现更透明、高效、稳定的运力供应链,这对整个行业生态来说将是质的飞越。

不仅公路货运,跨境物流、快递运输、冷链等更多环节和操作都亟待数字化、智能化。

疫情反复横跳,人员流通成为重大课题,无人配送走进大众眼前。智能运输末端配送无人驾驶车辆以及机器人上岗找到更多适配场景,实现特殊情况下的服务提供和资源整合,减少人与人的交互。

以京东物流为例,京东物流曾在方舱医院、封闭社区、站点配送等场所的运力中持续投入智能快递车。此外,室内配送机器人也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在方舱内部送餐,还负责送核酸样本工作。

苏宁易购物流也对钛媒体APP表示,苏宁物流建立了赋能全产业链的供应链系统及技术平台,并结合AI、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升级仓储管理、店仓运营、干支线运输、同城货运、多式联运等业务场景核心产品,进行物流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更多智能运输端的设备投入与使用是快递运输突出的变化。冷链在2022年经历疫情考验后,数字化水平也大幅提升。

目前,中国冷链物流大部分是生鲜食品类。但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物流成本较高。中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至40%,损耗率高达10%至15%。而在欧美,这一数据只有不到5%。

冷链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运输效率低下,配送时间长等都是冷链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历过武汉疫情的深圳市冷链物流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孟挺韬对此感触颇深,他对钛媒体APP表示, 2020年,武汉发生疫情的时候,物流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党员干部和快递小哥的热情。这时候看不到数字化、人工智能所发挥的作用。但是武汉疫情之后,冷链物流的人工智能、数字化发展非常快。

当前,冷链实现了对冷链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全程监控,以及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对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改造,提升了冷链物流全流程运营效率。冷链物流业正在不断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

除此外,整个国际跨境物流市场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需求明显。

据《2022国际物流产业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环节多、监控难、管理弱,集装箱紧缺、价格波动大、运输计划不可控等因素导致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透明、沟通层级多形成的数据孤岛和供应链“牛鞭效应”等行业痛点,正在不断推高国际物流数字化的商业价值,并衍生出先进的数字物流技术方案与创新模式。

当前,国际物流的电子商务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在线订舱、干线运输等领域。中国的物流数字技术也在正在不断成熟。中国跨境物流企业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已经推出了很多低成本、高效率的“当日达 ”甚至“次日达”的物流产品。行业数字化生态的完善不断加快进程。

成都易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旭对钛媒体APP说道,“单个独立的环节实现数字化的升级改造,不是真正的行业的综合改造,应该把所有这种企业联系在一起。数字化探索再加强,这是未来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的一个重大机会之所在。”

疫情期间,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物流保供的重要探索方向,也正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鱼吃小鱼,整合加速

2022年物流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头部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2022年最为瞩目行业收购案是三月份京东物流斥巨资97亿元收购德邦股份,一举刷新了2021年极兔速递创下的快递业最大规模收购纪录。德邦收入囊中,进一步拓宽了京东在快递快运、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增厚市场城墙。

年底,明珠货运以1500万美元(约1亿元人民币)收购新疆公铁联运中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煤炭运输服务商飞鹏物流100%股权。作为长期在广东省和新疆自治区经营区域性码头的货运服务提供商,此次并购毫无疑问再次加深了明珠货运在新疆货运中的地域优势。

2022年,国际上的物流并购案也都是大手笔。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班轮公司MSC以57亿欧元完成了对非洲大型物流运营商波洛莱集团所有权的收购。波洛莱的业务涉及 42 个港口, 16 个集装箱码头特许经营区(科特迪瓦共和国、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加蓬、刚果、多哥、几内亚科纳克里等),7 个滚装码头、2 个木质码头和一个河流码头。拿下波洛莱,打开了MSC 在非洲的市场窗口。

此外,达飞海运集团也宣布已签署协议,将会收购全球集装箱码头公司(GCT)持有的纽约-新泽西港两个集装箱码头。纽约-新泽西港是为美国东北部供应链地区提供服务的关键入口,也是美东最大港口。据达飞表示,两个码头目前的年吞吐量为200万TEU,有进一步扩建的潜力,容量可增加近一倍。

大鱼吃小鱼正在物流行业上演。物流企业间的并购无外乎两个意图,一是横向弥补市场空白,二是纵向加深市场护城河。

以集运龙头中远海控为例,其主营业务为集装箱航运业务和码头业务,纵向并购入股德国汉堡港码头、上汽总公司、CTT 码头等,意图深化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国内最早一批获得国际货运代理资质的华贸物流,先后收购德祥集团、中特物流、华安润通、华达国际、洛阳中重、 佳成国际等企业,横向拓展仓储物流业务、国际工程物流业务、跨境电商物流、特种物流等业务,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

物流业的交易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疫情的到来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分化,为行业并购提供了更多机会。大而不强的物流企业成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锚点,在加速并购企业发展步伐的同时,促进了物流体系的优化。

2022年,物流行业呈现出了强劲的修复能力和应急能力。快递业、冷链业、跨境物流等行业均显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出海步伐不停,甚至在巨头群集的国际物流竞争中也打开了天窗。

2023年,物流行业将继续迎着风雨赶路。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以及新防疫环境调整,行业转向灯已经亮起,分化并购将进一步加剧,物流企业增厚血液,打磨筋骨,才能经受住市场风雨的洗礼。

14、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激发民企更强活力

苏州新闻网   时间:2023-01-02

新年第一天,苏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全市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向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家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全力支持企业在苏州更好更快发展。

民营企业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苏州全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年第一天,苏州市主要领导集中走访民营企业,聚焦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勇于探索与实践,走出更具活力的民企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强调要继续优化服务,努力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克服暂时的困难,在新一年激发更强活力,干出一番新业绩。

全力拼服务,就是要厚植更好的创新生态,激发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创出发展新路。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优势显著,围绕新能源汽车、元宇宙、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可以及早谋划早布局,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加快实现从“拿别人订单”转变为“给别人订单”,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展现更大作为。再如苏州要持续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需要各地积极为相关企业创设更好的发展条件,在人才引进、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提供更好支持。

全力拼服务,就是主动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痛点,帮助企业尽快解决问题,在获得“滴管式”服务中取得新发展,求得新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不同,发展所处的技术与工艺水平也不同,因此,只有对民营企业给予更多贴心服务,采取“一企一策”的扶持,才能让广大企业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像苏州的钢铁企业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中已取得了很大成效,相关部门的主动服务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全力拼服务,就是要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合力共谋发展良策。苏州民营经济已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规模和跨区域合作等方面已走在前列。同时,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会遇到各类问题,如何激发它们的发展活力,树立起更强的发展信心,尤其需要相关服务部门及时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服务企业发展,展现更强的发展信心。苏州连续开展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新年第一天走访调研民营企业活动,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召开企业座谈会,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举措,不遗余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展现了苏州全力拼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也期待广大民营企业在新一年中都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创造更大业绩,展现出更强的担当作为。

15、“白名单”提速通关效率 全省首个高风险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落地园区

苏州日报时间:2023-01-04

苏报讯(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受限于生物医药研发用品进口管理相关规定,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中会碰到研发物品无法获得进口通关单的情况,从而影响研发进度。近日,随着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获批试点实施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变。据悉,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将原先多个监管部门各自监管的模式逐步转向以信用、风险为核心,更加高效的联合监管模式,将进一步优化特殊物品进口审批流程,实现进口特殊物品“进得来、通得快、管得住”。

生物医药是苏州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由于研发创新等产业需求,我市生物医药企业对进口特殊物品的需求量很大,且为了保持特殊物品的活性,对通关速度要求较高。为适应生物医药企业的新需求,园区依托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研易达”,允许医药、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生产企业进口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研发测试用),并通过明确备案产品范围和分级标准、规定准入条件、开发设立“研易达”单一窗口服务系统等,大大推进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进程。此次推行的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正是“研易达”的2.0版,园区也因此成为全省首个高风险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区域。

该项联合监管机制对进口特殊物品实行“企业生物安全控制体系评估+入境前综合评估和办理审批+入境后各部门开展后续监管”的管理模式,由海关和相关部门面向企业推出“白名单”,适用范围由未注册医疗器械扩大到未注册研发用药品、试剂、化学原料等。“白名单”内企业向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申报时,对“白名单”内对应物品,不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将极大便利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

“‘白名单’企业可以提前将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进口计划提交给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办公室,实现从过去‘批批提交申请’到如今‘一口气把需求提完’。”园区海关企业管理处副处长吴景贤介绍,在这一模式下,由园区管委会牵头多部门联合开展集中评估,随到随评,海关会根据评估结果依法完成审批。货物进境时,由口岸海关开展入境检疫查验后快速通关验放,货物在口岸放行后,属地海关、卫生、市场监督、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按照职责开展事中事后监管。

药明巨诺是一家专注于细胞免疫治疗的创新型企业,2019年落户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以往,企业在研发中经常遇到部分研发物品无法获得进口通关单的情况。此次,作为苏州自贸片区实施地的园区获批试点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后,药明巨诺立刻申请作为试点企业。“我们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生物原材料,园区实现了多个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联合监管。”该公司总监孙静介绍,这一监管机制让多个监管部门在同一个平台实施监管,企业只需要对接联合监管机制办公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