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43周 政策舆情周报(20221024)
编辑:小编 时间:2022-10-24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2年第43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10月24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60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da.gov.cn/da/zwgwyzl/202210/8e56f9d54e6d4a3399e9b0bc94d3e90e.shtml

2、交通运输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日前,交通运输部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有关情况如下:

一、修改背景

现行《规定》于2015年发布,为促进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新《安全生产法》、《反恐怖主义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亟需对《规定》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规定》将全面取代旧规章,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夯实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法治保障。

二、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明晰了危险货物范围。一是在现行《规定》关于危险货物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危险货物原则上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为标准进行认定,同时进一步明确,对虽未列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但依据有关法规、国家标准确定为危险货物的,也需要按照《规定》办理运输,既便于实践操作,又全面强化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监管。二是结合铁路装备技术发展、疫情防控应急等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在附则中明确了在符合安全技术条件下的特殊情形监管要求,做到原则要求和特殊需求相统一。

(二)进一步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管理。此次修订,从危险货物托运、查验、包装、装卸、运输过程监控、应急管理等各环节,全面强化了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要求。一是增加了对托运人在危险货物的保护措施、信息告知、运单填报、应急联系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危险货物运输源头管理。二是增加了铁路运输企业与相关单位签订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协议的要求,切实明确各方职责,保证运输安全。三是根据《反恐怖主义法》,增加了对危险货物运输工具定位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要求,做到危险货物运输全程可监控、可追溯。四是完善培训有关规定,在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及教材、培训档案等方面强化了对运输单位的要求,同时明确了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安全知识等要求。五是增加试运制度,对尚未明确安全运输条件的新品名、新包装等类别的危险货物,要求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试运,切实防范运输风险、保障运输安全。六是根据新《安全生产法》,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关要求。七是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增加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处置等要求。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21/590521.shtml

3、国家能源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

在10月17日举办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任京东说。

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https://economy.gmw.cn/2022-10/17/content_36093822.htm

4、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

近段时间,“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000列;中老铁路运营10个月累计运输货物851万吨;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突破3000列……多条国际通道畅达四方,显著带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成为推动中外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成果广泛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7/590133.shtml

5、人民日报:转型不放松 创新不停步 海南自贸港发展不断提速

制订产业投资提升计划,留出制度创新容错空间,连续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截至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上半年货物贸易同比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7.4%,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落户……《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海南自贸港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8/590278.shtml

6、央广网:新疆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

跨境电商作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近年来,新疆霍尔果斯借助口岸平台功能和政策叠加优势,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建设为突破口,借助“空中路桥”出口模式推动商贸物流提档升级,让跨境电商跑出了“加速度”。

近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合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个装载小汽车的集装箱通过合作中心“空中陆桥”,由中方吊运至哈方,最终销往乌兹别克斯坦。近段时间,该企业每天通过“空中陆桥”通道出口汽车数量都在16辆左右,实现了“有挂即走”的外贸交易模式。“‘空中陆桥’模式除了出口速度更快之外,价格也更便宜,是公路、铁路的三分之一,可运输的货物类型也多了近百种。”公司通关业务负责人杨子鸣说。

“空中陆桥”通道除了实现货物快速出境之外,也让“买全球”更便利、“卖全球”更畅通的跨境电商成为了霍尔果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借助“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自2021年4月跨境电商贸易开通以来,短短1年零5个月时间,霍尔果斯累计实现出口集装箱2177个,出口票数8666万票,出口金额30.9亿元。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1016A0063V00

7、扬子晚报:江苏交通这十年从“运得出”到“运得畅”,货运物流跑出发展“加速度”

码头吊机飞舞,铁轨车轮飞驰,高速熙熙攘攘,机场起降繁忙……货运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忙碌中释放着经济活力,也擦亮了幸福底色。十年来,江苏交通致力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努力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筑牢交通基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40144978738642&wfr=spider&for=pc

8、掌链: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供应链与物流发展的方向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二十大报告两处提到“供应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7/590127.shtml

9、腾讯新闻:冷链物流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包括设备制造环节的节能环保、仓储环节的提效降排、运输环节的绿色化以及物流园区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1019A054VP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

10、中国民航网:解读《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

近日,民航局印发《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这是我国航空物流领域首份指导企业“走出去”建设运营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文件。而这距离民航局印发国内版《航空货站收货工作规范》,刚刚过去两个月时间,足以看出航空货站发展在整个航空货运链条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20/590422.shtml

11、澎湃新闻: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 ——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

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盐城港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标志着盐城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取得新突破,盐城港口建设从此迈向“自动化时代”。

之前国内外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高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很多港口因此“望而却步”。盐城港集团党委审时度势,由下属科技集团牵头对自动化集装箱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论证后,通过科技攻关,最终决定将传统堆场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向“现有存量”要“发展增量”,实现“弯道超车”。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345441

12、赣物联公众号:事关物流业!二十大新闻中心首场记者招待会上这些信息不能错过!

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9/590333.shtml

13、【上海】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10月19日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铁路货运量比2020年增长10%,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进出港卡车航班网络通达城市数增长8%以上,新增城市物流车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

业内人士表示,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上海此次出台《方案》,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不断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方式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对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20/590450.shtml

14、【上海】外港口岸“离港确认”新模式覆盖11省市

一批进口溶解木浆共计528吨,近期在外高桥港区海关办理进口转关手续后,通过“离港确认”模式顺利从上海外港转关至江西九江,较传统转关模式节约一至两天的中转等待时间。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在外港海关,有5.1万标箱货物通过“离港确认”新模式实现货物快速转关,“水水中转”效率大为提高。

“离港确认”模式,将口岸国际物流的“串联作业”优化为“并联作业”。据上港集团长江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报关部经理林晨介绍,相比传统转关进口申报流程,“离港确认”模式下的进口集装箱,在抵达入境口岸后,可在未完成理货、未确定境内内河船的船名、航次情况下,由企业先行向口岸海关进行转关申报,只要在“离港确认”时及时完善境内运输企业、运输工具且确认理货完成,待收到“可离港”回执后,货物即可离港启运至目的地。此举避免了因境内支线船舶船期变动导致申报信息需修改的繁琐,更减少了企业的等待时间和人力成本。据九江海关测算,新模式下,平均每个集装箱可节约物流成本约百元,口岸作业时间压缩60%以上,尤其在江船因洪灾、恶劣天气而无法配置的情况下,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物流仓储费用。

今年5月,海关总署出台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十条措施,其中提及“支持扩大‘离港确认’等模式试点范围”。上海外高桥港区有着通江达海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水运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试点海运口岸之一。今年6月,江西某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进口至九江的265吨橡胶木材板,在上海外港海关通过“离港确认”模式办理了进口转关手续,成为上海与江西口岸完成的首票“离港确认”业务。主线通则支线通,上游快则下游活。首票迄今,上海外港海关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已完成与南京、合肥、长沙、武汉、南昌、成都等长江流域8个关区的结对作业,覆盖长江经济带11省市30多个长江沿线港口。

http://sh.people.com.cn/n2/2022/1019/c176738-40164129.html

15、【江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释放三新经济更强活力

“三新”经济,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2892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8%,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6%,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回望过去5年,江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不仅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活因子”,推动江苏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http://www.cn56.net.cn/news/a35354.html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时间:2022-10-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破除隐性门槛,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

(一)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抓紧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推动清单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稳步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范围,2022年10月底前,各地区各部门对带有市场准入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壁垒开展清理,并建立长效排查机制。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优化工业产品管理制度。规范工业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涉及的行政许可、强制性认证管理。推行工业产品系族管理,结合开发设计新产品的具体情形,取消或优化不必要的行政许可、检验检测和认证。2022年10月底前,选择部分领域探索开展企业自检自证试点。推动各地区完善工业生产许可证审批管理系统,建设一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产品鉴定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相关审批系统与质量监督管理平台互联互通、相关质量技术服务结果通用互认,推动工业产品快速投产上市。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监管,2022年底前,研究制定生产企业质量信用评价规范。(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规范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备案。2022年底前,国务院有关部门逐项制定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省、市、县级编制完成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深入推进告知承诺等改革,积极探索“一业一证”改革,推动行政许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在部分地区探索开展审管联动试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深入开展行政备案规范管理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关于行政备案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持续规范招投标主体行为,加强招投标全链条监管。2022年10月底前,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开标等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和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地区、跨平台互认。支持地方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招投标平台登录、签名、在线签订合同等业务中的应用。取消各地区违规设置的供应商预选库、资格库、名录库等,不得将在本地注册企业或建设生产线、采购本地供应商产品、进入本地扶持名录等与中标结果挂钩,着力破除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不得限制保证金形式,不得指定出具保函的金融机构或担保机构。督促相关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及时清退应退未退的沉淀保证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便利市场主体登记。2022年10月底前,编制全国统一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规范和审查标准,逐步实现内外资一体化服务,有序推动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网上办理。全面清理各地区非法设置的企业跨区域经营和迁移限制。简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涉税涉费等事项办理程序,2022年底前,研究制定企业异地迁移档案移交规则。健全市场主体歇业制度,研究制定税务、社保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水平,优化简易注销和普通注销办理程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档案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推动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

(六)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依法依规从严控制新设涉企收费项目,严厉查处强制摊派、征收过头税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违规设置罚款项目、擅自提高罚款标准等行为。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进一步清理调整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抓紧制定规范罚款设定和实施的政策文件,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行为。2022年底前,完成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不按要求执行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加强水、电、气、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一律实行清单管理。2022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居民用户和用电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全面公示非电网直供电价格,严厉整治在电费中违规加收其他费用的行为,对符合条件的终端用户尽快实现直供到户和“一户一表”。督促商务楼宇管理人等及时公示宽带接入市场领域收费项目,严肃查处限制进场、未经公示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着力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加快健全银行收费监管长效机制,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加强服务外包与服务合作管理,设定服务价格行为监管红线,加快修订《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等予以合理优惠,适当减免账户管理服务等收费。坚决查处银行未按照规定进行服务价格信息披露以及在融资服务中不落实小微企业收费优惠政策、转嫁成本、强制捆绑搭售保险或理财产品等行为。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公示收费信息,严禁行业协会商会强制企业到特定机构检测、认证、培训等并获取利益分成,或以评比、表彰等名义违规向企业收费。研究制定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健康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等规范管理,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在政策制定、行业自治、企业权益维护中的积极作用。2022年10月底前,完成对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清理整治情况“回头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动降低物流服务收费。强化口岸、货场、专用线等货运领域收费监管,依法规范船公司、船代公司、货代公司等收费行为。明确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环节的口岸物流作业时限及流程,加快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等多式联运改革,推进运输运载工具和相关单证标准化,在确保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推动建立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2022年11月底前,开展不少于10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减少企业重复投入,持续降低综合运价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

(十一)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加快建立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聚焦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积极推行企业开办注销、不动产登记、招工用工等高频事项集成化办理,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统一的电子证照库,明确各类电子证照信息标准,推广和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等应用,推动实现更多高频事项异地办理、“跨省通办”。(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持续优化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优化压覆矿产、气候可行性、水资源论证、防洪、考古等评估流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区域综合评估。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更好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分阶段整合各类测量测绘事项,推动统一测绘标准和成果形式,实现同一阶段“一次委托、成果共享”。探索建立部门集中联合办公、手续并联办理机制,依法优化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对用地、环评等投资审批有关事项,推动地方政府根据职责权限试行承诺制,提高审批效能。2022年10月底前,建立投资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为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投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11月底前,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措施。2022年底前,实现各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市政公用服务企业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提升水、电、气、热接入服务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国家文物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着力优化跨境贸易服务。进一步完善自贸协定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助力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规则。拓展“单一窗口”的“通关+物流”、“外贸+金融”功能,为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信息查询、出口信用保险办理、跨境结算融资等服务。支持有关地区搭建跨境电商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申报、物流信息跟踪、争端解决等服务。探索解决跨境电商退换货难问题,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工作流程,推动便捷快速通关。2022年底前,在国内主要口岸实现进出口通关业务网上办理。(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外汇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切实提升办税缴费服务水平。全面推行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推动非税收入全领域电子收缴、“跨省通缴”,便利市场主体缴费办事。实行汇算清缴结算多缴退税和已发现的误收多缴退税业务自动推送提醒、在线办理。推动出口退税全流程无纸化。进一步优化留抵退税办理流程,简化退税审核程序,强化退税风险防控,确保留抵退税安全快捷直达纳税人。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范围,推行跨省异地电子缴税、行邮税电子缴库服务,2022年11月底前,实现95%税费服务事项“网上办”。2022年底前,实现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等。(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国家档案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持续规范中介服务。清理规范没有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依据的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建立中央和省级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鼓励各地区依托现有政务服务系统提供由省级统筹的网上中介超市服务,吸引更多中介机构入驻,坚决整治行政机关指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干预市场主体选取中介机构等行为,依法查处中介机构强制服务收费等行为。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管理,清理规范环境检测、招标代理、政府采购代理、产权交易、融资担保评估等涉及的中介服务违规收费和不合理收费。(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2022年底前,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在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等醒目位置设置惠企政策专区,汇集本地区本领域市场主体适用的惠企政策。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对企业进行分类“画像”,推动惠企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鼓励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集中办理窗口,积极推动地方和部门构建惠企政策移动端服务体系,提供在线申请、在线反馈、应享未享提醒等服务,确保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稳岗扩岗等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四、进一步加强公正监管,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十七)创新实施精准有效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方式,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加快在市场监管、税收管理、进出口等领域建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依据风险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非现场监管,避免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全面提升监管透明度,2022年底前,编制省、市两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违反公平执法行为典型案例通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问题。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严禁未经法定程序要求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消防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制定完善执法工作指引和标准化检查表单,规范日常监管行为。(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22年10月底前,组织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细化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恶意补贴、低价倾销、设置不合理交易条件等行为,严厉打击“搭便车”、“蹭流量”等仿冒混淆行为,严格规范滞压占用经营者保证金、交易款等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依法规范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及时查处违法使用商标和恶意注册申请商标等行为。完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管理制度,规范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及使用,坚决遏制恶意诉讼或变相收取“会员费”、“加盟费”等行为,切实保护小微商户合法权益。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的指导,2022年底前,发布海外重点国家商标维权指南。(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切实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

(二十一)不断完善政策制定实施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回应企业诉求。制定涉企政策要严格落实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等要求,重大涉企政策出台前要充分听取相关企业意见。2022年11月底前,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落实情况专项监督工作。切实发挥中国政府网网上调研平台及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意见征集平台作用,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科学设置过渡期等缓冲措施,避免“急转弯”和政策“打架”。各地区在制定和执行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政策时,不得层层加码、加重市场主体负担。建立健全重大政策评估评价制度,政策出台前科学研判预期效果,出台后密切监测实施情况,2022年底前,在重大项目投资、科技、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评估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二十二)着力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务守信践诺机制,各级行政机关要抓紧对依法依规作出但未履行到位的承诺列明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击鼓传花”等政务失信行为。2022年底前,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集中治理,严肃问责虚报还款金额或将无分歧欠款做成有争议欠款的行为,清理整治通过要求中小企业接受指定机构债务凭证或到指定机构贴现进行不当牟利的行为,严厉打击虚假还款或以不签合同、不开发票、不验收等方式变相拖欠的行为。鼓励各地区探索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推动政务诚信履约。(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纠正各种懒政怠政等不履职和重形式不重实绩等不正确履职行为。严格划定行政权力边界,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行政机关出台政策不得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各地区要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题线索核查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作用,及时查处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国务院办公厅要会同有关方面适时通报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协同配合,结合工作实际加快制定具体配套措施,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大协调督促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经验做法,不断扩大改革成效。

 

2交通运输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交通运输部网站 时间:2022-10-21

日前,交通运输部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有关情况如下:

一、修改背景

现行《规定》于2015年发布,为促进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新《安全生产法》、《反恐怖主义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亟需对《规定》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规定》将全面取代旧规章,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夯实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法治保障。

二、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明晰了危险货物范围。一是在现行《规定》关于危险货物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危险货物原则上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为标准进行认定,同时进一步明确,对虽未列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但依据有关法规、国家标准确定为危险货物的,也需要按照《规定》办理运输,既便于实践操作,又全面强化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监管。二是结合铁路装备技术发展、疫情防控应急等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在附则中明确了在符合安全技术条件下的特殊情形监管要求,做到原则要求和特殊需求相统一。

(二)进一步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管理。此次修订,从危险货物托运、查验、包装、装卸、运输过程监控、应急管理等各环节,全面强化了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要求。一是增加了对托运人在危险货物的保护措施、信息告知、运单填报、应急联系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危险货物运输源头管理。二是增加了铁路运输企业与相关单位签订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协议的要求,切实明确各方职责,保证运输安全。三是根据《反恐怖主义法》,增加了对危险货物运输工具定位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要求,做到危险货物运输全程可监控、可追溯。四是完善培训有关规定,在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及教材、培训档案等方面强化了对运输单位的要求,同时明确了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安全知识等要求。五是增加试运制度,对尚未明确安全运输条件的新品名、新包装等类别的危险货物,要求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试运,切实防范运输风险、保障运输安全。六是根据新《安全生产法》,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关要求。七是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增加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处置等要求。

3、国家能源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光明网 时间:2022-10-17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

在10月17日举办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任京东说。

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的比重已经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经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

“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任京东说。

具体来讲,重点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 责编:陶媛 ]

4、“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0-17

近段时间,“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000列;中老铁路运营10个月累计运输货物851万吨;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突破3000列……多条国际通道畅达四方,显著带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成为推动中外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成果广泛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畅通货物跨境流通

日前,在西藏拉萨,一辆发自广西钦州港东站的X9574次班列,满载着货物驶进拉萨西站。货物随后转由公路从吉隆口岸出境,最终抵达尼泊尔。这趟班列的运行,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线路实现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全覆盖。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中国西部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2017年首趟列车发出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逐年上升。开行第一个1万列用时1461天,第二个1万列仅用时487天。据中铁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8月31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发运集装箱49.86万标箱,同比增长28.6%。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辐射中国16省份59市111个站,并与中欧班列实现无缝对接,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5个港口,成为连接东盟和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在边陲云南,另一条国际大通道——中老铁路已开通运营10个月。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10月3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739万人次,累计运输货物851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54万吨。同时,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也开行突破200列。至今,中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货物运输覆盖中国、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8月21日,随着中欧班列(西安—汉堡)驶出西安国际港站,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万列,比去年提前10天突破万列;今年累计发送货物97.2万标箱,同比增长5%,综合重箱率达98.4%。此后两个月,中欧班列接连传来好消息:截至9月27日,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突破3000列;9月28日,上海开行中欧班列一年间运送货值突破16亿元;10月12日,天津口岸中欧班列突破600列,标箱数同比增逾71%……至今,中欧班列已建立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重要经济走廊。

拉动沿线经贸增长

“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效应日益凸显,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注入新动能。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发布的《新通道 新格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5年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8月发布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显示,通过中欧班列,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电、日用小商品等多种产品,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欧洲,提升了欧洲消费者福利。同时,中欧班列也为俄罗斯、德国、荷兰等国家的木材、粮食、畜牧业产品、水果等特色产品创造机遇。2016年至2021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贸易额增长了63.7%,其中自中东欧进口增长了127.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室执行主任谢来辉对本报记者表示,近期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项目持续推进,极大地带动了中国中部地区及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传统西南腹地的开发开放,体现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标志着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新进展,同时也意味着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更多新商机。

“构建‘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网络,首先能够极大促进物流和贸易畅通。以往,中国和东盟、欧洲的许多商品和服务曾因物流成本过高或运输时间太长而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及时实现供需对接。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为打通国际国内物流提供了一个运输成本更低、运行更稳定的新选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通达的国际货运通道对保障民生、提供生活及防疫物资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谢来辉说。

“从改善投资布局的角度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促进人员、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推动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更加均衡合理的方向优化发展,改善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如今,在‘一带一路’多条交通运输走廊沿线,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培育了新的产业集群。”谢来辉表示,“与此同时,交通互联互通还显著带动了中国与沿线地区的旅游、教育、人员往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持续深化,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近期,中泰铁路项目持续推进,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后,将实现与中老铁路衔接;9月底,中欧班列“义乌—卡德柯伊(土耳其)”首发,进一步满足两地市场需求,提高运输时效;日前,海南自贸港开通首条非洲远洋集装箱航线,填补了海南通往非洲的集装箱航线空白;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期间,中、吉、乌三方近期签署合作文件,标志着中吉乌铁路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柬埔寨《金边邮报》称赞道,“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发展中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取得显著成果。”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俄罗斯汉学家马斯洛夫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起中国东南部和西北地区并走出国门,正在发展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本国和海外区域。

英国港口技术国际公司网站报道称,中欧班列的开行对促进中欧班列通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支撑作用。

巴基斯坦学者卢卡亚·安瓦尔在土耳其《每日晨报》发表评论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和平发展和经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毗邻中国的中亚各国从该倡议中获益匪浅,中亚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商品和人员流动大幅提速,公共财政压力得以缓解,当地就业也不断增加。

谢来辉表示,下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首先要继续稳步推进既有关键项目,同时高标准完成规划中的建设任务,推进中老铁路等重点新通道持续延伸,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进区域内贸易畅通。其次,应加强政策规则和标准惯例对接,继续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创新模式,提高物流效率并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其三要实现通道建设与产业贸易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走廊建设,增强经济辐射能力,重点发展创新型新业态、新产业,提高沿线地区产业升级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还应提高“一带一路”交通网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在数字化方面,提高相关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的智能化水平,改善运行效率;绿色化方面,要把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与中国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的要求相一致。

“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多条‘黄金通道’活力涌动,这既是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真实写照,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引擎。未来,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纽带还将继续为中国和地区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谢来辉说。

5、转型不放松 创新不停步 海南自贸港发展不断提速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0-18

制订产业投资提升计划,留出制度创新容错空间,连续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截至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上半年货物贸易同比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7.4%,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落户……《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海南自贸港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调整结构增强韧性

9月7日,一架满载商品的HU787国际货运包机航班由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起飞,历经12.5小时飞行直达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这是一条离岛免税货物直抵海口的货运航线。

“离岛免税”仅是海南的发展政策之一。近年来,海南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韧性,靠的是“3+1”“陆海空”“三篇文章”,即:“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热带高效农业”;种业、深海、航天;离岛免税、特许医疗、国际教育。

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海南文昌市开工;9月2日,多方位保障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损失的保险在海南三亚落地;9月25日,“探索二号”完成海试任务返回三亚,实现岛礁海底滑坡原位观测。据统计,2020年至今,海南通过公共预算、政府债券等,已经投入超过200亿元支持“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传统旅游业也不断实现新突破。2021年,全省接待游客810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4.3亿元,分别增长25.5%和58.6%。现代服务业正驱动经济新动能。2021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高于整体经济4.1个百分点。

今年年初,海南研究制定了《产业投资提升年行动方案》,要求大力推动“3+1”产业发展,坚持“项目带动”。2022年,海南省计划投资建设产业项目669个,总投资6671亿元。

既要“练内功”,也要“强外力”。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外向型经济持续高增长势头不减,2021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92.6%。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1257.5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55.7亿元,增长89.9%,占36.2%。

更加重视制度创新

8月,中服三亚免税店的负责人很着急:一批进口免税品滞留在海口海关无法运达三亚;之前线上已售出的商品,发货快超时了,却一直没法派送。怎么办?

海口海关所属马村港海关接到求助后,经过协商决定为其设立临时免税品仓库:将免税店线上销售的99件免税品先储放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然后出区直接运往消费者手中。这一监管模式新探索,被称为“保税仓储转离岛免税”。截至9月6日,马村港海关以此监管模式,共完成监管免税品5674件,货值592万元。

如何让创新成为常态?海南省委组织部专门出台了《海南自贸港公职人员容错纠错办法》,鼓励一线实践者们“放下包袱”,以制度和法纪,为创新助力。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施行一年以来,海南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150多项政策文件落地生效,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陆续推出。在洋浦港,就推出了“全岛一港”国际船舶注册、保税油供应船舶装船流程等5项制度。

9月17日,在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一项名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跨省协同跨国引育新路径”的案例非常亮眼。原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向内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加强科研、人才交流,向外加强与东南亚、日韩合作,构筑起一条“水产苗种产业走廊”。海南石斑鱼在烟台片区实现育繁推一体化规模生产,年产苗种超1000万尾;短身石斑鱼等特色水产品种养殖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8个月……这种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水产种业生态体系,为打造我国本土海水养殖产业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

据统计,海南已累计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3批123项。2020年,海南围绕自贸港建设重点领域,提出的3年60项制度集成创新任务,如今已完成和基本完成55项,完成率92%。

优化环境稳定信心

夏季受台风影响,海南天气多变。工地上的雨污水想排到邻近道路上的市政管网里,可是这条路才刚修通还没验收,怎么办?就在海口市江东新区国际人才社区项目负责人急得不知怎么办时,李畅来了,他的身份是“项目服务专员”。

“专员就是专门解决企业困难的人员。”李畅告诉记者。在他的协调下,该问题当天便有了解决方案。不仅如此,江东新区在建的129个项目,全都配备了像李畅一样的项目服务专员。9月18日,海南开展“万名干部下企业”服务行动,服务专员正是海口市的创新做法。

万名干部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推出疫情防控营业中断损失补偿保险、为重点进出口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9月以来,海南连续出台10余项助企纾困政策。其中,仅《海南省稳经济助企纾困发展特别措施(2.0版)》就重点从升级、缓缴、减费、补贴、信贷、消费等6个方面提出了34条措施。10月17日,一封来自屯昌福泉自来水公司的感谢信寄到省委,感谢纾困政策让他们9月缓缴电费16万元、社保费11万元等,共减少支出近30万元。

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南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实现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11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电子证书100%覆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8月,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68314户,同比增长63.63%;1—8月份,海南省共新增市场主体61万户,目前全省实有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与此同时,已累计有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海南自贸港设立企业,布局新发展。

6、新疆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

央广网 时间:2022-10-16

央广网霍尔果斯10月16日消息(记者罗成 通讯员刘玉龙)跨境电商作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近年来,新疆霍尔果斯借助口岸平台功能和政策叠加优势,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建设为突破口,借助“空中路桥”出口模式推动商贸物流提档升级,让跨境电商跑出了“加速度”。

近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合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个装载小汽车的集装箱通过合作中心“空中陆桥”,由中方吊运至哈方,最终销往乌兹别克斯坦。近段时间,该企业每天通过“空中陆桥”通道出口汽车数量都在16辆左右,实现了“有挂即走”的外贸交易模式。“‘空中陆桥’模式除了出口速度更快之外,价格也更便宜,是公路、铁路的三分之一,可运输的货物类型也多了近百种。”公司通关业务负责人杨子鸣说。

“空中陆桥”通道除了实现货物快速出境之外,也让“买全球”更便利、“卖全球”更畅通的跨境电商成为了霍尔果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借助“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自2021年4月跨境电商贸易开通以来,短短1年零5个月时间,霍尔果斯累计实现出口集装箱2177个,出口票数8666万票,出口金额30.9亿元。

2021年4月1日,一辆装载着跨境电商小包的集装箱车辆缓缓驶入霍尔果斯综保区,在海关监管下办理完通关手续顺利出境,发往8000多公里外的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霍尔果斯首票“菜鸟”跨境电商出口货物。

2021年7月5日,一批目的地为匈牙利的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货物在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完成海关申报后,通过“空中陆桥”过境哈方转运到匈牙利海外仓,这是新疆首票通过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监管方式出口的货物。

2022年4月1日,一列由霍尔果斯组货的跨境电商货物在金亿跨境电商中心完成海关申报后出境,驶往俄罗斯等国家,这是霍尔果斯本地发出的首趟跨境电商专列,霍尔果斯“跨境电商+铁路运输”业务模式正式落地运行。

2022年7月29日,霍尔果斯国际邮件交换站运营启动仪式在跨境电商分拨中心举行,霍尔果斯成为新疆首个陆路通道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进出境的邮件在霍尔果斯实现直接集散分拨,既缩短了传递时限,也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更节约了跨境电商交易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一项项成绩见证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贸易不断成熟,通关方式的接连升级也吸引了众多跨境电商企业落地霍尔果斯。2020年12月,霍尔果斯阳光捷通数字贸易有限公司在霍尔果斯注册,2021年5月,公司首批31758件商品通过“空中陆桥”过境发往英国伦敦,截至目前,已完成贸易额23亿元。

2022年7月29日,霍尔果斯国际邮件交换站运营启动仪式在跨境电商分拨中心举行,霍尔果斯成为新疆首个陆路通道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央广网发 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载体和平台,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功能定位及政策优势,规划建设了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分拨中心,开发上线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霍尔果斯国际邮件交换站,切实提升园区承载力,为跨境电商发展“疏通经络”。

霍尔果斯阳光捷通数字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雅莉说:“我们利用霍尔果斯口岸特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中国面向中亚以及欧洲的跨境电商新业态。在霍尔果斯跨境电商分拨中心完成仓储、分装、运输工作,货物可以在48个小时内发出,流程更简便顺畅。”

霍尔果斯跨境电商外贸红利吸引了阳光捷通数字贸易、易达跨境供应链、鑫隆华跨境电商快运中心等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9610、9710、9810、1210等跨境电商出口报关模式也实现了全覆盖。

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经济发展科科长朱宏剑说:“霍尔果斯公路、铁路以及合作中心‘空中陆桥’跨境电商模式的全面开通,进一步丰富了霍尔果斯通关形式,提高了通关效率,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从国际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中国商品,自主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贸易的繁荣发展,跨境电商贸易也从单一的零售一般出口拓展至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出口等多种模式,形成了以直购出口、出口海外仓为主,网购保税进口为辅的跨境电商贸易格局。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立足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完善跨境电商业务配套设施、发展海外仓建设、延伸产业链等,推动跨境电商企业降本增效,开拓更多国际市场,实现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霍尔果斯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综保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永红说:“综保区将紧贴跨境电商高时效、低成本的要求和哈萨克斯坦乃至欧盟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用好合作中心与综保区(配套区)‘前店后仓’及‘前店后厂’功能,加快申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包括跨境电商、国际快件、跨境仓储、保税加工、数字贸易、数字物流等综合型产业,力争今年实现跨境电商出口票数突破1亿票,进出口贸易额完成30亿元以上。”

7、江苏交通这十年从“运得出”到“运得畅”,货运物流跑出发展“加速度”

扬子晚报 时间:2022-10-16

码头吊机飞舞,铁轨车轮飞驰,高速熙熙攘攘,机场起降繁忙……货运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忙碌中释放着经济活力,也擦亮了幸福底色。十年来,江苏交通致力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努力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筑牢交通基础。

以水为主,铁水联运

精准施策推动运输结构加快调整

2022年10月6日,虽然风雨不断,但是通过船讯通APP预约,船主老邓很迅速就通过了施桥船闸。这回,他的“鲁济宁货3138 ”船从山东拉了984吨煤炭送去扬州。别小看这一船煤,折算成所发的电,大约能够1千户人家用一年。国庆七天,京杭运河苏北段放行货轮16510艘,货运量669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仅煤炭就有210万吨。

南京城北,尧化门铁路货场,每天傍晚6点多,一节节车厢拉着周边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白色家电、玻璃制品等出口货物直通上海芦潮港。“一整列车满载标准箱,通过一次进站、一次作业和一次发运,周转效率相对水路提高了2倍,物流成本相对于公路降低了1倍。” 南京晟海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青松说。

这十年,12.5米深水航道贯通到南京,让江苏沿江港口全部“变身”海港;这十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江苏积极构建形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运输新格局,全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这十年,一条条铁路专用线持续畅通着转运系统,截至2021年底,江苏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进港率达46%。

陆海空“火力全开”

“买全球、卖全球”生意越做越大

内调结构,外通网络,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6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同时,遍布全球的货运网络为江苏“买全球、卖全球”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年9月29日,装载36068吨钢材设备的“江远升州”轮从中国连云港出发,驶往墨西哥曼萨尼约港。预计10月20日左右,这批中国企业生产的钢材就将到达目的地,发往货主手中。像这样的集装箱近远洋航线,江苏已开辟了80条。2021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较2012年增长42.5%。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万里长江第一港”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较去年提前40天。

不仅如此, 2020年江苏省国际货运班列公司成立,实现了中欧班列统一规划线路、统一申报计划、统一制定运价、统一补贴办法、统一对外协调。十年,全省累计开行班列7597列,2021年进出口货值达255.5亿元人民币,重载率保持100%。

航空货运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2021年全省高峰时运营20余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完成机场货邮吞吐量65.3万吨,较2012年增长77.4%。江苏京东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国内第一家由电商企业投资创建的货运公司。

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城乡物流一体化让包裹加快跑起来

当日达、次日达、隔日达……强大的交通运输体系也支撑着“包邮区”人们“买买买”的畅捷渠道。如今,从城市到农村,城乡物流一体化让农村居民也开始享受到“快递进村”的便利。

“以前等快递望眼欲穿,现在我们的包裹坐着每天上午的镇村公交,到达时间提前了一天。”前不久,南京六合“交邮融合”线路开通,家住金牛湖街道塘桥社区的吕先生没几天就发现自己网购的商品来得更快了。

记者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十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江苏物流配送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江苏利用城市配送网络相对健全的发展优势,探索更加绿色高效的配送模式,同时着力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统筹疫情防控与发展

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交通口岸防控组的科学调度、统筹安排下,江苏货运物流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重重考验。

2020年以来,江苏交通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筑牢疫情防控交通屏障,确保“一断三不断”“三保障一畅通”,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江苏坚持强重点交通场所“人、物、环境同防”,积极推广应用高铁站疫情防控智能闸机、高速公路重点地区车辆预警系统等,加强船岸界面管控,坚持非必要不登轮、不登陆、不搭靠。疫情防控“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行动得到部省高度肯定并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推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笪越

8、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供应链与物流发展的方向

掌链  时间:2022-10-11

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二十大报告两处提到“供应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就二十大报告中相关供应链与物流内容,掌链·第一物流网作如下梳理。

01

从供应链大国

走向供应链强国

二十大报告全文没有提供应链强国、物流强国。但掌链统计,全文一共16次出现“强国”一一词,其中4处提到现代化强国,2处提到人才强国,另外提到文化强国等,其他多跟供应链与物流关联。

(一)现代化强国需要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

(1)“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掌链解读:现代化强国是以现代经济为支撑,更需要现代交通和现代物流,这是底层支撑。而现代经济要高效发展,就需要现代供应链的集成管控与优化。

(二)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

(3)“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4)“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掌链解读:①制造强国——离不开制造业物流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供应链强大。制造业物流长期占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超过90%。

2007年依赖国家发改委就在推动制造业物流业两业联动。2020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部门联合推出《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物流发展。2018年、商务部、工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8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制造业供应链是重点。

②质量强国——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制造强国的底层支撑,精益供应链管理是推进质量强国的关键保障。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24部门部委印发《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就是旨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交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9月印发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物流是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④网络强国及数字中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与物流行业结合,加快推进了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中国已经涌现全球最大的数字货运物流平台满帮、全球最大即时物流服务平台美团、全球最大快递物流服务平台菜鸟。数字物流已经中国新引擎,包括宝武钢铁旗下欧冶云商、中国物流集团旗下中储智运、中化能源旗下66云链等也在不同领域培育处领先的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

⑤贸易强国——物流既是商贸流通的一部分,更是核心支撑。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最大贸易国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贸易就是流通。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发展。

2018年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围绕供应链“四化”(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以“五统一”(统一标准体系、统一物流服务、统一采购管理、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系统平台)为主要手段等推进流通供应链发展。

02

建设韧性安全的

国家供应链体系

“二十大”报告全文2两提到供应链, 可见供应链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而两处都是以供应链安全为重。从特朗普执政白宫到今日拜登政府,美国对华供应链脱钩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的国家行动。

就在近日,美国拜登政府多次对中国科技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污名化和系统性打压,3天内2次制裁,将大疆等44家中企列入黑名单。中国供应链安全问题越加突出。

(一)中观供应链——从产业安全上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5)在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掌链解读:长期以来,中国在供应链上都是讲的微观企业供应链,但随着中国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竞争时,一如华为供应链管理再好,但别人不给你生存的空间,甚至而扼杀你。你就绪需要考虑别产业供应链安全。

(二)宏观供应链——从国家安全上重视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6)在第十一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提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掌链解读:能源及支柱产业等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顶梁柱坍塌,国家安全也将失守。较早关注国家供应链安全的研究者杨达卿曾在《羊圈困境》一书中分析了中国地缘经济形势,中国长期以来处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被西南世界屋脊,西北三山夹两盆,东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包围,形成特殊的“羊圈型”地理屏障,阻止了历史上的西方侵扰。

但随着科技和全球化发展,数字经济跨越高山大海,对中国国家供应链安全,杨达卿在相关文章中指出:

一,供应链安全需要建在科技、交通、金融、军事、外交等高边疆之上,有适配的金融、军事、外交等手段协同维护。分割的治理无法维护国家供应链安全。

二,需要构筑虚实结合的数智化的供应链高配内驱,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协同构筑的智慧供应链大脑,对供应链供需适配、高效优化、提质降本实现领先。

三,需要不断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生态集群,尤其基于支柱型、战略性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构建完善生态体系,强化自我修复能力。四,需要全球化供应链人才体系,既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综合型供应链人才,也包括流通服务领域的供应链人才。

03

建设适配双循环的

供应链物流体系

“二十大”报告全文5提到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论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循环,本质讲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目标是建立以我为主,安全可控的循环生态圈。

而现代流通是双循环的核心支撑,这现代流通是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现代交通、现代物流四部分支撑的。

(一)总结过去五年成就

(7)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提“新发展格局”: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8)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提“新发展格局”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

掌链解读: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较倚重外循环拉动,中国经济引擎在上海、深圳、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物流体系也被港口引擎拉动。

但随着外需市场异动和国内需求没有充分挖掘,由此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也是由“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二)布局未来几年发展

(9)在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部分还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10)在第十一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掌链解读:第四部分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阐述的,该内容提到了前面分析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贸易强国”等。另外还提了“一带一路”等。

 体现的都是供应链与物流的内容。双循环的流通体现必然以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为支撑,同时又服务于这些内容。

9、冷链物流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腾讯新闻  时间:2022-10-19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包括设备制造环节的节能环保、仓储环节的提效降排、运输环节的绿色化以及物流园区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一、冷链物流低碳发展背景与方向

近些年,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扶持,相关政策持续落地。例如,2021年12月,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要求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国家发改委也于2022年1月印发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做出系统安排。

在政策鼓励下,冷链物流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据有关方面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冷库容量、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速分别超过10%和20%。截至去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容量约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过28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随着“双碳”发展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对于冷链物流低碳发展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链条、各领域,并进一步表示,《规划》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和原则,围绕“四个更加”,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到措施保障,作出系统部署。

一是更加注重技术装备研发攻关。聚焦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部署国家级技术攻关,加强高效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环保制冷剂及安全应用等基础性研究。同时,研发应用符合冷链物流特点的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等。

二是更加注重设施设备效能提升。加快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冷藏车采用新能源车型。鼓励企业对在用冷库及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施设备,新建冷库等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鼓励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和保温耗材。

三是更加注重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进一步提高铁路、水运在中长距离冷链物流干线运输中的比重。统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和邮政快递,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支持发展冷链甩挂运输,有机融入公路甩挂运输体系。

四是更加注重发展制度环境保障。研究制定冷库、冷藏车等能效标准,完善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研究制定绿色冷链技术及节能设施设备推广目录,鼓励使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冷藏车及配套装备设施。

在此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的参与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体,必须积极承担减碳这一重要社会责任。尽管为了实现碳排放的快速降低,势必会改变企业原有的能源使用和生产方式,增加绿色低碳化技术投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和机遇,产生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企业在绿色、低碳目标下实现更大发展。

运输环节采用新能源物流车辆实现低碳化

二、实现冷链物流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

从冷链物流产业的构成来看,冷链物流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指设备制造,包括冷库等仓储设备、冷藏车等运输设备,随着数字化不断发展,还包括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数字化设备;中游仓储,主要涉及冷库本身的建设技术,仓储与加工业务以及相关物流装备技术等;下游运输主要包括冷链物品的运输以及末端冷链配送等。从冷链物流全过程来看,包括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食品以及药品等从田间地头或者工厂一直到最终消费者/门店的过程,中间涉及运输、冷藏、流通加工、配送等诸多流程,并且需要全过程、全链条保持低温或恒温状态,涉及众多参与方以及相关设备。因此,要实现整个冷链物流的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聚焦于绿色低碳生产、绿色低碳仓储、绿色低碳交付,因此从设备制造、仓储、运输三个环节加以重点分析。

1.设备制造环节

冷链物流装备主要包括冷库生产加工环节的制冷设备和相关装置、冷藏/冷冻贮存环节的物流装备以及运输配送环节的冷藏车、冷藏集装箱以及保温箱等。冷库中最为特殊和主要的便是制冷设备,其既影响冷库总体成本也影响低碳的实现。对于冷链物流装备来说,《规划》提到:要推动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升级、推进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加快商贸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完善末端冷链设施功能等。

传统设备制造环节涉及的无论是仓储环节中的速冻设备、冷库设备,还是运输环节中的冷车藏、冷藏集装箱,均涉及冷凝器、储冰箱、压缩机、制冷剂等领域,因此推动这些领域设备制造者对节能环保制冷设备的研发和量产,有利于降低整个冷链行业的绿色转型成本,这也是目前上游制冷设备生产者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制冷剂的选择对碳排放有着很大影响,氟利昂制冷剂不仅消耗臭氧层,同时还是强温室气体,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易泄漏。根据中国制冷学会测算,全部采用第三代氟利昂R507A的制冷系统与全部采用氨/二氧化碳复合的制冷系统比较,每年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4000万吨。因此,行业正推进新型制冷剂的换代。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表示,广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是推动冷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氨制冷剂都是冷链行业的主流选择。但近几年,氨制冷剂在我国冷链行业的应用受到了非理性限制,出现边缘化趋势。对此她建议: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不断完善修订符合氨制冷新技术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二是提高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对氨制冷剂应用的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冷链物流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是设备本身的材料更加环保,性能更高,如制冷压缩机不断减轻重量,减小体积,从而实现更低的成本,以及对其用户来说更大的利用空间,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制冷剂等等;另一方面,也要求其生产过程及材料消耗能源更加环保。目前,随着各类工业机器人以及大量自动化设备的投入,生产线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也更加低碳环保。

2.仓储环节

仓储环节中节能降耗主要涉及冷库建筑的建设与仓储加工等作业。冷库建筑要实现低碳发展,其本质上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而推动冷库建筑超低能耗,既有新开工建筑节能,也有现有绿色化改造。

要实现冷库建筑低碳化,必须在建筑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冷库内设备方向着手。目前,实现冷库建筑低碳化的具体举措包括:施工环节采用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材料采用绿色建材;采用节能玻璃,根据全国规范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对外窗玻璃传热系数要求更高,必须使用经过镀膜后的中空,真空玻璃或三层中空玻璃等等。其中,BIPV是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应用,该技术被视为绿色低碳建筑的曙光,备受市场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测算,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约800亿平方米,这也意味着BIPV将是一个近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如今很多冷库也在考虑采用该技术。此外,冷库保温材料、照明设备的选用以及冷库门的设计等都是影响低碳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在库内作业方面,在仓储、拣选、搬运等环节引入大量自动化设备也是节能降碳,实现冷链物流低碳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搬运环节的物流机器人为例,首先,物流机器人可以替代传统手动叉车以及燃油叉车等,不仅安全性高,而且运行过程中零排放、零污染;其次,其系统部署周期较短,且无需对客户地面做特殊处理,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增减机器人数量,达到柔性管理和更加节能的效果;第三,系统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冷库空间布局,提高冷库的空间利用率,减少空间浪费;此外,使得冷库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减少库存浪费,这些也从不同的维度助力低碳化的实现。

在整个冷链物流中心的低碳化举措上,施耐德电气提出了以“全系统节能增效”的解决之道,这一综合方法等实施机制包括:先咨询规划,再具体实施包括清洁电气化、智能数字技术、高效节能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方案,以及针对水、废物和材料的循环经济方法,不断持续检查和优化。冷链物流中心是冷链的核心资产,其合理设计可有效提效降排。对于企业,节能环保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或改造会提高企业投资成本,但也会降低企业自身运营能耗费用,避免企业因环保政策趋严带来的损失。

3.运输环节

运输环节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购置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发展绿色低碳包装等。

冷链物流运输使用新能源车是运输环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以氢燃料车为例,氢燃料车排出的尾气是水蒸气,因此其碳排放量为零。另据中金研究院估计,公路货运商用车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届时新能源货车保有量渗透率有望达到10%;2050年新能源中轻微卡保有量有望达到100%。因此,加大新能源冷链车的投入是企业在“双碳”目标倒逼下的路径要求。随着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在城市配送环节推广新能源车已具可行性。

运输环节采用绿色低碳包装也非常重要。数据显示,国内快递、外卖塑料包装年消耗量已超过230万吨,并随快递外卖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冷链物流包装难降解、难回收等问题,业内正尝试通过使用可降解新材料、建立能持续的包装回收体系,以及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循环共用等方式来加以应对,从而使冷链物流实现绿色化发展。

目前,众多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均在推广使用新能源车,以及环保包装。例如,京东物流已在全国7个大区、50多个城市,总计布局使用新能源车约20000辆,并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充电基础设施,每年可减少约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2021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京东物流宣布,将继续投入10亿元用于加码绿色低碳的一体化供应链建设,包括建立物流材料实验室,开发新一代冷链保温箱等。未来5年,实现自身碳效率提升35%。近期,京东物流发布“青绿计划”,规划在2030年,将100%替换更新为新能源车,包装材料实现100%环保可再生。

在运输配送环节,除了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运输设备以及包装外,优化冷链物流末端配送的路径,无疑也是实现低碳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仓储、拣选、搬运等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也是节能降碳,实现冷链物流低碳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冷链物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数字化战略被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向数字化转型。冷链物流行业数字化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可以赋能提效降耗和低碳发展,比如:通过优化供应链路径,降低无效运输,从而降低碳排放,如末端配送环节的路径优化,有助于减少重复及无效路径,在仓库内同样可以基于路径优化(如物流机器人)节省能源,减少碳排放;通过商品全程追溯和精准温控管理,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食品腐损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建设智慧物流园区,逐步赋能园区迭代创新减少碳排放等。

重点以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为例,在“双碳”目标下,打造“智慧园区、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已被全国十余个省市列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重点。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数字化:一是资产数字化,通过物联感知、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设备设施在线化、现场可视化、数据流转化,赋予园区互联互通能力从而为科技运营奠定基础;二是运营数字化,基于数字化资产,围绕园区现场八大要素——人、车、空间、货、设施、设备、能源及资金,建立标准成熟的园区数字化运营流程体系,提升运营效率;三是服务数字化,打造与租户互动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助力租户降本增效,同时形成良好的园企互动,提升体验与满意度,实现精准业务匹配,促进商业模式的演进;四是管理数字化,建立“可管、可查、可视、可控”的多维度管理模式,促进前中后台的多角色协同管理,实时高效掌控园区运营现状,通过数据辅助管理决策,成就数字化管理体系。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务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提供多种物流设施和物流服务的同时,积聚了产业上下游企业,成为物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场景。近期,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供应链专委会与施耐德电气、京东物流、联合利华、京东产发等联合发布《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统阐释了碳中和物流园区的顶层战略设计思路,基于丰富的业务实践提出物流园区碳中和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多个维度的创新赋能物流园区碳中和目标,助力物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指南》指出,依托数字化技术建设的智能化碳中和物流园区,将实现智慧物流与绿色物流的有机结合,探索出碳中和背景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径。《指南》强调,物流园区碳中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战略出发,充分考虑外部政策、行业水平、企业自身的现状,制定出适合自身需求的碳中和整体规划。数字化技术是实现物流园区碳中和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化技术与物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在保障绿色能源和资源效率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物流行业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冷链智慧物流园区亦是如此。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供应链专委会与施耐德电气、京东物流、联合利华、 京东产发等联合发布《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综上,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需要行业所有参与者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从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链条、全环节入手,结合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全面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0、解读《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

中国民航网  时间:2022-10-20

近日,民航局印发《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这是我国航空物流领域首份指导企业“走出去”建设运营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文件。而这距离民航局印发国内版《航空货站收货工作规范》,刚刚过去两个月时间,足以看出航空货站发展在整个航空货运链条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服务国家战略 推广试点经验

2021年1月,河南机场集团海外货站项目获批,被列入民航局首批“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试点”,选址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为了郑州机场作为国际货运标杆机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又一重要落地项目。背靠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菜鸟,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比利时列日以及中国香港相继启动建设综合物流枢纽。

郑州机场和菜鸟作为国内航空货运典型代表,已经率先走上了布局海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有重要意义。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来看,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那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2021年,民航局启动了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第一批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当前,布达佩斯机场与郑州机场以现有设施设备,互为对方挂牌“海外货站”项目开展运行。目前,郑州至布达佩斯的全货机航班已达到每周固定7班,2022年运输货量预计达到2.5万吨,截至目前双方已召开近40次双周定期会议。此次印发《指南》,是在总结河南机场集团“海外货站”试点经验,吸纳菜鸟“境外枢纽”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重点回答了“为什么建、在哪建、如何建、如何运营、规避哪些风险”等问题。“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货站,尤其支持在国家需要、地缘位置重要的关键区域布局建设,是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也是实现‘航空物流+产业’协同的有效举措。”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还指出。

针对海外货站建设运营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指南》给出了具体指引。首先是选址,项目前期需要对潜在市场需求科学研判,系统分析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地理区位、机场保障能力、项目经营风险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选址。其次是运作模式选择,建设运营主体可以选择采用轻资产、重资产等多种方式,租赁或者联合自建货站。若选择自建,可以和上下游企业共同成立投资公司,积极申请国家、地方政府相关资金支持,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解决好投融资等问题。最后在货站运营模式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当地企业加强合作,提供物业租赁模式、货站操作服务、专属运营服务、其他增值服务等多种业务。“所以我们强调,《指南》是一种行业引导,旨在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结合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规范科学、合理有序开展项目建设,采取‘一地一策’‘一站一策’的方案,而不是倡导所有企业、一哄而上地进行投资建设。”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认为《指南》能够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参考,同时在航线网络布局及保障中形成联动效应。比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郑州机场海外货站项目情况,部分客户主动联系对接业务,这也将反过来为郑州机场海外货站业务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河南机场集团投资公司总经理常晓涛表示。

畅通物流链条 从航空货运向航空物流延伸

近年来,特别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提升航空物流能力,比如航空公司加快构建空中运输网络,并加速向物流链条两端延伸,航空货运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而中国航空物流能力的短板也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来。“从航空物流发展规律来看,我国航空物流表面弱在空中,实际弱在地面。”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地面尤其海外地面操作、通关与配送能力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航空物流安全与效率的关键,其中既有国际航空地面服务运营商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缺乏海外合作伙伴有关。

海外货站表面上看是基础设施项目,实际上是集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连通、物流组织模式变革于一体的综合类项目。既涉及到空中航线布局优化,也涉及地面操作环节的自主运营,还延伸到地面配送、通关服务、信息化连通等多种功能。因此,建设海外航空货站,正是解决海外货物地面操作、通关与配送短板、延伸航空物流链条、促进行业降本增效的有益尝试。《指南》中提到,要通过建设运营海外货站,加强境内外企业多元合作,集成“空中网+地面网+货源网”,打通地面“最后一公里”,提供“一站式”物流产品。

郑州机场在试点中,就与郑州、匈牙利物流园区建立合作,积极拓展境内外两端地面物流配送功能,打造“门到门”物流产品。菜鸟则在多个境外重点城市布局了智慧物流枢纽,以及大量的保税仓、中心仓、中转仓、海外仓、自提点等物流基础设施,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主要市场国家。目前,菜鸟还在境外已投产10个一级分拨中心。打通关键节点。在地面环节,则组建了欧洲卡车网络,覆盖德国、法国等欧洲核心国家。如以列日机场为中心,菜鸟建立了一张以欧洲七个核心国家为基础的卡车网络,拥有每天超过80车的运输能力。

通过聚焦“三新一高”要求,海外航空货站可以为高端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物流产品,从原材料生产供应、库存、市场响应能力等多方面,促进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完善,有利于实现“航空物流+产业”协同,更好地提升航空服务“保通保畅保供”能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像上海化工院、密尔克卫公司等都是我们的海外货站合资伙伴,他们的加入也符合这两家企业布局全球的目标与远景。”常晓涛表示。而目前,国内两大龙头电商阿里及京东,都表达出了与该货站强烈的合作意向。

“下一步我们将要继续加快其他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形成政策文件,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和示范。同时,也积极鼓励企业申报新的试点,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研发与应用,持续通过试点牵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全球合作 从单一运营到共建共享

既然海外货站是涉及全产业链条的综合性项目,又依赖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因此,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就是建设海外货站的重要思路。这其中既包括了航空公司、机场、综合物流集成商、专业地面服务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还包括了与境外企业的战略、业务、资本合作,“我们既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协同‘出海’,充分发挥海外货站对国内企业拓展国际航空物流市场的平台性作用。同时也鼓励企业用国际资源,补充国内企业航空物流链条短板,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地面服务专业化水平,实现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郑州机场海外货站就拟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进行投资运营。匈牙利布达佩斯机场就海外货站项目与河南机场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计划项目初期由全球第三方平台或当地优势企业(SwissPort、Menzies等)负责货站操作,后期组织自己的地面操作队伍,自主运营货站。而菜鸟在香港机场的智慧物流枢纽则联合了中航集团、圆通等企业力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海外货站的建设运营,具有一定的制度文化敏感性,因此需要全方位‘属地化’融入当地的制度文化土壤,减少或避免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冲突。”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项目运作过程中,既要和“官方”加强合作,即和海外货站所在地民航、海关等政府加强沟通协同,解决航线航班、通关、信息化等问题。例如郑州机场与匈牙利海关在商品分类上达成一致意见,依托信息平台,推动监管互认等措施。同时,也需要和“民间”加强协同,即和当地航司、地面服务代理企业、地面配送企业等加强合作,通过共建获得当地企业的战略协同,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双方实现共赢。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南》对企业建设运营海外货站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出了详细提示,包括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以期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就需要研究出台航线航班、航权、时刻等专项政策,积极与发改、商务等部门加强协同,围绕海外货站建设中面临的投融资、法律法规、商务运营、资金出海、通关便利等问题,形成政策组合拳,来扮演好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坚实后盾。”航科院运输所所长张兵表示。

“其实在我们一年多的共建中,有讨论,有争执,从了解到熟悉,从磨合到默契,最终为共同目标形成了一致意见。”常晓涛说。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河南机场海外货站项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布达佩斯海关,主动参与项目的视频例会,并有意与中国海关达成更加深度的合作。

共建共享,为海外合作伙伴带来了客观的发展成果,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建海外货站的朋友圈。布达佩斯机场近两年来成为欧洲各大机场中货运量增速最快的机场,目前已成为中东欧最具影响力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今年9月,布达佩斯机场伦敦举办的航空货运大会中,获得全球2022最佳航空货运枢纽奖,这是布达佩斯机场首次获此殊荣。目前,郑州机场也已与德国莱比锡机场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即将在近期签署合作协议,在两地分别建设海外货站。

当然,海外货站的建设,也在为中国标准“走出去”提供了可能。通过企业之间、政府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标准对接,可以推动我国民航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提升我国民航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意义深远。”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11、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 ——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

澎湃新闻  时间:2022-10-18

10月15日,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盐城港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标志着盐城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取得新突破,盐城港口建设从此迈向“自动化时代”。

传统堆场掀起“技术革命”

之前国内外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高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很多港口因此“望而却步”。盐城港集团党委审时度势,由下属科技集团牵头对自动化集装箱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论证后,通过科技攻关,最终决定将传统堆场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向“现有存量”要“发展增量”,实现“弯道超车”。

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项目启动以来,项目技术创新小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码头基础上,建成以“自动化轨道吊+无人集装箱卡车”为基本布局的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综合成本较新建堆场降低70%。

据了解,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总投资4.55亿元,总面积约26.3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布置4台轨距40米、起重量41吨的双悬臂轨道式龙门起重机,原设计年周转货物50万TEU。现经自动化改造,综合运用5G、自动化控制、北斗定位、数字孪生、智能一体化TOS等先进技术,进行多要素、多维度融合,实现了设备远程控制、全过程设备调度一体化、生产作业现场无人化,年周转货物可达100万TEU,实现了综合效能倍增,大幅提升了港口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堆场改造完成后,借助‘5G+北斗+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相融合,创造性地实现了集装箱作业全过程应用,助力设备实现厘米级精度操作,构建了高效、安全、流畅、稳定的运行环境,让远程调度作业更精准,抓箱效率提升了35%以上,堆场设备整体作业效率可提升30%。”集装箱自动化团队负责人陈越说,同时通过对堆场照明系统、配电房、海关闸口等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在使用LED节能灯具的基础上,仍可实现综合节电率15%,集装箱卡车平均进出闸口用时仅需20秒,通行效率提高了50%以上。

一人可远控3台轨道吊

新技术带来新变革,自动化码头便捷的操作、舒适的环境,改变了单人单机操作重型起重设备的历史。在整个项目的“大脑”——中控室里,操作系统发出指令,新能源电动集装箱卡车前往堆场,两名轨道吊司机远程监控着4台自动化轨道吊,精准定位,瞬间完成抓箱、落箱,集装箱“一键着箱”精准无误。偌大的堆场,除了集装箱卡车司机,看不到其他工作人员。

“传统人工操作,需要单人单机长期低头作业、每天上下攀爬20米的设备,一干就是12个小时,平常还好,特别是遇到高温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那滋味儿可真不好受。”自动化轨道吊司机花辉介绍,现在实现了“一对多”的设备远程监管,彻底实现了人机分离,且操作难度降低,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屏幕进行远程监控即可,初始阶段1人可以监管3台轨道吊。随着堆场的深入运营,未来可实现1人远控6台轨道吊同时作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极大改善作业环境,生产安全也得到保证。

从无到有,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体现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优势,项目技术创新小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梳理流程关键点,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二一二”操作法,即“一看二确认、一停二慢”操作流程。每次实验过后,创新小组都会第一时间召开碰头会,对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和操作偏差进行探讨,逐步形成了一套初具雏形的操作指南,为高效安全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创新小组的努力下,自动化堆场运行效率提升15%,较传统堆场节省能源25%以上。

港口科技创新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突破永不停息。如果说自动化堆场“硬件”的日益完备背后是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汗水,“软件”的日趋完善背后则是工作人员精益求精的创新创造。由于采用了超前的设计理念,各项技术门槛也同样“水涨船高”,特别是投产以后,将面对现实作业中出现的各种工况和难以预见的突发状况,自动化堆场的稳定运行必须经历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复杂考验,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再次进行大幅度提升,盐城港的智慧港口建设也必将迎来一场高频次的智慧迭代。

“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正式运营后,我们团队将继续攻关岸桥自动化控制改造、2.7公里栈桥长距离无人集装箱卡车运输等科研课题,实现从传统的集装箱码头到堆场的全程自动化、无人化改造。”陈越说,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将大丰港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的实践案例在盐城港集团的海港、内河港区逐步推广,实现盐城港集团集装箱业务一体化。

“科技兴,港口兴;科技强,港口强。”这是全体盐城港人对港口科技创新的一致认识。盐城港将始终紧扣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搭建智慧港口完整应用场景,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与港口各领域深度融合,以新基建+新科技实现科技赋能,推动港口现代化转型,将充分发挥港口供应链核心节点作用,链接上下游科技资源要素,努力成为良好港口生态的基础构建者、产业生态的重要协调者、绿色生态的引领践行者,为加快建设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贡献盐城港力量。(撰稿 | 陈婷 吴昊 摄影 | 黄海峰)

12、事关物流业!二十大新闻中心首场记者招待会上这些信息不能错过!

赣物联公众号 时间:2022-10-19

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

有人认为中国要搞自给自足,这是误解

彭博新闻社提问:中国政府如何减少对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外国进口资源的依赖,以实现更加自给自足的经济?

赵辰昕说,这个问题涉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认识、理解误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他说,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甚至要搞自给自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国际体系深度融合,我们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也促进了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赵辰昕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了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但我们认为,世界绝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仍是人心所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我们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全球化向包容、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请问这些年来成效如何?接下来国家会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赵辰昕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体来看:

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疏解,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投资超千亿元。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优良水质比例已经提高至92.8%。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以科创产业融合为引领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大开放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加快构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并正在大力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作为我国“大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

三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你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逐步构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支持香港、澳门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我们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香港、澳门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经济明显回升,这些领域订单大幅增长

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问题时,赵辰昕说,今年以来特别是3月、4月和7月,受外部环境、疫情、极端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月度之间有所波动。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接续政策果断推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整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赵辰昕说,从目前掌握情况看,中国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的表现依然突出。“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赵辰昕说,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充满机遇。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潜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他说,我们实行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撑了重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薄弱环节、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政策也在加大。在这些政策措施带动下,最近我们做了很多监测,我国的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项目订单都在大幅增长,这些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赵辰昕表示,在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国,发展机遇无处不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凝聚了磅礴伟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方向,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稳向好态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家发展改革委:

优化国家储备,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丛亮在回答关于“国家储备”的提问时说,国家储备不断发展壮大,制度体系持续健全,为应对重大的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立足新的征程和新的形势,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合的国家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丛亮说,具体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一个是完善国家储备的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原则,加快建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升储备现代化治理水平。坚持大储备、一盘棋的观念,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的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和协作。

第二是进一步增强储备实力,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能源、应急物资等关键品类的物资储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国家储备的价值。优化储备的布局结构,确保平时备得住、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加强国家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功能综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持续完善物资储备和调用基础设施网络。

第三是充分发挥储备工作,立足两个大局,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的方法,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探索完善国家储备市场调节机制,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和稳定。

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五大方面持续推进中

赵辰昕在回答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的举措时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疏通卡点堵点、振作工业经济、畅通经济循环,有效保障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一些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行。围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正在持续推进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我这里为大家作个介绍。

一是锻长板补短板。一方面,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我们在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打造一批优势长板产业,提升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聚焦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等关键领域,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重点基础领域短板弱项。

二是稳定工业生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全力杜绝随意关停产业链重点企业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坚决避免疫情防控的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问题,努力确保工业园区有序运转、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着力做好能源、原材料安全保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优化,提高全产业链运行效率。强化重大生产力统筹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加大高端制造、高技术等领域投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务实推动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RCEP高质量实施,用好各类多边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是强化风险防范。着力推动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进一步释放政策的效应。加强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提升风险及时识别发现、精准有效处置能力,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切实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高管无法来华影响外商投资热情?

国家发展改革委这样回应美国媒体提问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提问:中美商会、中欧商会表示外国企业高管无法前往中国,影响了外商在华投资热情,对外商在华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就目前发展阶段来说,中方对于批准和鼓励新的外商投资项目有何考虑和计划?

赵辰昕回应说,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克服了多重的困难,实现稳中有增、稳中提质。今年1到8月,我国利用外资转化成人民币为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了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33.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4.3%、27.6%和4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改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有信心,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

他说,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吸引外资也面临新的形势。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将和有关方面一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更好地发挥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积极作用。

第一,我们进一步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的力度,会发布实施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加大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为外商投资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会出台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政策措施,加大制造业引资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我们推出第六批重大外资项目,在中央层面给予产业规划、用地、环评、能耗等政策的支持。及时协调解决外资项目在投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保障项目都能够顺利落地实施。

三是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服务。我们会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外资企业宣介有关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为外资企业和我们地方搭建投资合作的最新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国际投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的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注入强劲的动力。

“今天有这么多外国记者,希望大家能够帮我们做介绍,我们欢迎各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继续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赵辰昕表示。

如何避免今夏四川缺电困境?

国家能源局介绍应对措施,

表示会确保北方冬季供暖

任京东说,今夏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天气叠加,导致水电大省四川出现用电紧张情况,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予以化解。新形势下,将在进一步夯实常规能源保供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具体包括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形势监测和运行管理,提前研判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供需形势,做细做实保供方案,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机制和价格库存监测机制,加强重点煤炭企业产量直接调度,督促各类电源机组应开尽开,充分释放各类大电网跨省区供给能力。

二是签订压实煤炭安全保供责任书,对有关省区完成产量、调输量进行激励和约束。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在1.7亿吨以上,处于历史最高位。

三是加强煤炭电能产量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国新投产各类电源装机超过2.7亿千瓦,新增向中东部送电能力在2000万千瓦以上。

四是推动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能力,不断完善油气进口保障体系。目前国内原油产量连续三年增产,天然气产量连续五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油气储备能力稳定提升,市场供应底气进一步增强。

五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其中,将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

他表示,目前北方地区正在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正会同有关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准备,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我们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国家发改委:确保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丛亮在回答关于“粮食安全”的提问时说,报告提出全方面夯实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就是说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包括五个方面的举措,一个是落实长远稳定的政策,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

第二,坚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的自主可控,提升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大绿色仓储高效过程等,不断给粮食安全注入新的动能。

第三,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稳产和增产,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落实有关全方位的多途径的开发食物资源。

第四,加强收储调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完善监测运行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合理储备规模,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第五,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加强全链条的管控,大力推广智能收购体系、绿色仓储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一些损失和浪费,举办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社、央视网、光明网,物流时代综合整理报道)

13、【上海】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中国证券报· 时间:2022-10-20

10月19日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铁路货运量比2020年增长10%,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进出港卡车航班网络通达城市数增长8%以上,新增城市物流车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

业内人士表示,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上海此次出台《方案》,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不断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方式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对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

《方案》明确,要提升综合货运枢纽能级,强化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打造高效畅达集疏运体系,提高多式联运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

其中,要进一步提升以港口、机场为核心的综合货运枢纽能级。推动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推进罗泾等港区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集约化内河港区,推进白鹤等示范港区建设。巩固国际一流的航空货运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建设浦东国际机场新型智能货站和进出口货物查验中心,提升国际邮件快件进出口货邮能力。

同时,加快铁路货运场站多式联运设施改造,优化大型物流场地及物资保障基地配套。构建层次清晰、高效有序的多级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大型转运中心和配送末端设施布局。推动传统货运场站完善现代物流功能,提升多式联运换装效率,推进临港多式联运中心建设。

上海将加快既有水运通道改造提升,加强长江口航道综合治理,推进长江口辅助航道建设。优化内河运输体系,持续推进“一环十射”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连接苏浙、对接海港”格局。加快推进苏申内港线、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大芦线、大治河东延伸段等河海直达通道规划建设,疏解黄浦江核心段航运功能。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推进沪乍杭铁路前期工作落地,充分利用铁路既有线路货运能力,提升人流和物流的统筹能力。优化干线公路对外衔接,推进对外公路建设。

优化码头泊位干支衔接,加强海港与内河航道直连,提升东海大桥通过能力,推动洋山深水港区与江河铁公等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推进沪通铁路二期外高桥装卸线建设,深化罗泾港区铁路专用线、南港铁路专用线规划研究。积极改善港口道路集疏运条件,研究港口规划建设专用疏港通道,探索设立集装箱专用通道。优化机场集散道路,推进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周边快速路建设,提高地面集疏运能力。

加快技术装备升级

《方案》要求,提升联运装备标准化水平,提升联运装备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

推动长三角区域跨运输方式标准化集装箱循环共用。开展江(河)海直达船型研发与应用,持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推动铁路箱型标准化,探索航空货物联运装备集装化,培育发展集装箱、半挂车等多式联运设备租赁市场。

加快智慧港航建设,推动自动驾驶船舶、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探索内河高等级航道管理数字化转型。常态化推进洋山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加强5G、物联网、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技术在港口集疏运系统中的应用。探索无人驾驶、新能源装备在港区和堆场等场景率先应用。打造空运业务全流程智能化服务体系。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提高货物调度效率。

推动内河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LNG动力船舶建造和改造。协同推进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推动实现岸电使用常态化。推进船舶LNG动力能源加注设施设备建设。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港站枢纽规划建设充换电、加气、加氢等配套设施,鼓励探索光伏设备在新建交通设施场景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多场景、多领域商业性示范应用,力争在重型载重货车、船舶能源清洁化领域取得突破。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工具本身,还涉及交通行业的全产业链条。为此,要在交通工具、绿色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结构、日常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做好顶层设计,全面统筹规划。

“在此次发布的《方案》中,上海将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的绿色水平。”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将进一步促进全市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交通能级,更好地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14、上海外港口岸“离港确认”新模式覆盖11省市

解放网: 时间:2022-10-19

本报讯(记者 李晔)一批进口溶解木浆共计528吨,近期在外高桥港区海关办理进口转关手续后,通过“离港确认”模式顺利从上海外港转关至江西九江,较传统转关模式节约一至两天的中转等待时间。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在外港海关,有5.1万标箱货物通过“离港确认”新模式实现货物快速转关,“水水中转”效率大为提高。

“离港确认”模式,将口岸国际物流的“串联作业”优化为“并联作业”。据上港集团长江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报关部经理林晨介绍,相比传统转关进口申报流程,“离港确认”模式下的进口集装箱,在抵达入境口岸后,可在未完成理货、未确定境内内河船的船名、航次情况下,由企业先行向口岸海关进行转关申报,只要在“离港确认”时及时完善境内运输企业、运输工具且确认理货完成,待收到“可离港”回执后,货物即可离港启运至目的地。此举避免了因境内支线船舶船期变动导致申报信息需修改的繁琐,更减少了企业的等待时间和人力成本。据九江海关测算,新模式下,平均每个集装箱可节约物流成本约百元,口岸作业时间压缩60%以上,尤其在江船因洪灾、恶劣天气而无法配置的情况下,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物流仓储费用。

今年5月,海关总署出台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十条措施,其中提及“支持扩大‘离港确认’等模式试点范围”。上海外高桥港区有着通江达海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水运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试点海运口岸之一。今年6月,江西某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进口至九江的265吨橡胶木材板,在上海外港海关通过“离港确认”模式办理了进口转关手续,成为上海与江西口岸完成的首票“离港确认”业务。主线通则支线通,上游快则下游活。首票迄今,上海外港海关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已完成与南京、合肥、长沙、武汉、南昌、成都等长江流域8个关区的结对作业,覆盖长江经济带11省市30多个长江沿线港口。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15、江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释放三新经济更强活力

CN56新闻  时间:2022-10-20

“三新”经济,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2892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8%,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6%,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回望过去5年,江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不仅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活因子”,推动江苏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缓解下行压力,

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

近年来,以网络购物、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线上消费快速壮大,今年8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8%,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20.3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商等应用场景进一步下沉,也让城乡经济进入稳步协调发展的良性区间。

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整体福利。

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180多个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2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先后落地;无锡量子感知产业园、南京烽火通信活动总部基地、苏州中城捷运总部基地等一批产业辐射力强、规模体量大的优质项目陆续建成。

新产业、新产品也在强劲增长。今年8月,我省生产的工业产品中,光纤、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分别增长33.5%、40.2%、105.4%、195.6%,有力拉动了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提升。

省统计局相关人士分析,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598.8,比上年增长35.4%,这与我省的情况大体一致。“三新”经济已成为我省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保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稳定器”。

以“鼎新”促“革故”,

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

连日来,徐工重型5G全价值链智能工厂内,机器人在高效运转。“通过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设备看板,所有数据实时更新,交付周期缩短35%,人均产出提升70%。”徐工重型信息化管理部部长李忠福告诉记者。

产业数字化热潮涌动,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升级、转型和再造,传统运营管理、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变更重塑,都成为广大传统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共同需求。“三新”经济正在以超常速度塑造传统产业。以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为例,同比增长19.7%,比规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

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成为“三新”经济以“鼎新”促“革故”,引领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典型场景。

优存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9月7日,第九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发布的《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信业收入分别达到3.56万亿元、1.15万亿元和1135.5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扩增量,投资信心越来越强。眼下,江苏与数字设备、数字产业紧密相关的行业投资快速增长,今年前8月,全省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6%,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李逢春看来,随着新技术不断演进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呈现加速态势,这就需要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推进新型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比如,加大人工智能、AR/VR、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高端软件研发和应用,加快工业企业和设备“上云”步伐,谋划创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助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夯实载体“基座”,

完善“三新”经济运行机制

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迫切需要规范与促进“两手抓”,推动“三新”经济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省统计局设立了专项数据统计;省科技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着重释放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各地纷纷印发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类规划和意见,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要以打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为手段,完善‘三新’经济市场运行机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建议,政府部门应一边努力打造市场机制活、服务效能佳、综合成本低、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三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边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比如加快建设以“云+网+端”为技术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数字设施升级、数字产业融合、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监管治理、数字开放合作等工程,不断更迭升级业态模式。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省工信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三新”经济载体建设,政府和企业应各司其职,政府部门在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企业则需要以高端化和国际化为导向,积极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市场前沿技术研究,打造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政企携手培育属于江苏的“阿里”“华为”。

李逢春建议,发展“三新”经济要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互促进,构建有机开放的国际合作关系,特别是大中型国企应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筹建合作联盟,成为“走出去”发展的战略主力军,形成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的环境。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2年第43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10月24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60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da.gov.cn/da/zwgwyzl/202210/8e56f9d54e6d4a3399e9b0bc94d3e90e.shtml

2、交通运输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日前,交通运输部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有关情况如下:

一、修改背景

现行《规定》于2015年发布,为促进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新《安全生产法》、《反恐怖主义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亟需对《规定》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规定》将全面取代旧规章,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夯实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法治保障。

二、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明晰了危险货物范围。一是在现行《规定》关于危险货物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危险货物原则上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为标准进行认定,同时进一步明确,对虽未列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但依据有关法规、国家标准确定为危险货物的,也需要按照《规定》办理运输,既便于实践操作,又全面强化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监管。二是结合铁路装备技术发展、疫情防控应急等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在附则中明确了在符合安全技术条件下的特殊情形监管要求,做到原则要求和特殊需求相统一。

(二)进一步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管理。此次修订,从危险货物托运、查验、包装、装卸、运输过程监控、应急管理等各环节,全面强化了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要求。一是增加了对托运人在危险货物的保护措施、信息告知、运单填报、应急联系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危险货物运输源头管理。二是增加了铁路运输企业与相关单位签订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协议的要求,切实明确各方职责,保证运输安全。三是根据《反恐怖主义法》,增加了对危险货物运输工具定位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要求,做到危险货物运输全程可监控、可追溯。四是完善培训有关规定,在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及教材、培训档案等方面强化了对运输单位的要求,同时明确了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安全知识等要求。五是增加试运制度,对尚未明确安全运输条件的新品名、新包装等类别的危险货物,要求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试运,切实防范运输风险、保障运输安全。六是根据新《安全生产法》,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关要求。七是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增加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处置等要求。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21/590521.shtml

3、国家能源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

在10月17日举办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任京东说。

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https://economy.gmw.cn/2022-10/17/content_36093822.htm

4、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

近段时间,“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000列;中老铁路运营10个月累计运输货物851万吨;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突破3000列……多条国际通道畅达四方,显著带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成为推动中外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成果广泛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7/590133.shtml

5、人民日报:转型不放松 创新不停步 海南自贸港发展不断提速

制订产业投资提升计划,留出制度创新容错空间,连续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截至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上半年货物贸易同比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7.4%,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落户……《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海南自贸港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8/590278.shtml

6、央广网:新疆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

跨境电商作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近年来,新疆霍尔果斯借助口岸平台功能和政策叠加优势,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建设为突破口,借助“空中路桥”出口模式推动商贸物流提档升级,让跨境电商跑出了“加速度”。

近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合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个装载小汽车的集装箱通过合作中心“空中陆桥”,由中方吊运至哈方,最终销往乌兹别克斯坦。近段时间,该企业每天通过“空中陆桥”通道出口汽车数量都在16辆左右,实现了“有挂即走”的外贸交易模式。“‘空中陆桥’模式除了出口速度更快之外,价格也更便宜,是公路、铁路的三分之一,可运输的货物类型也多了近百种。”公司通关业务负责人杨子鸣说。

“空中陆桥”通道除了实现货物快速出境之外,也让“买全球”更便利、“卖全球”更畅通的跨境电商成为了霍尔果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借助“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自2021年4月跨境电商贸易开通以来,短短1年零5个月时间,霍尔果斯累计实现出口集装箱2177个,出口票数8666万票,出口金额30.9亿元。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1016A0063V00

7、扬子晚报:江苏交通这十年从“运得出”到“运得畅”,货运物流跑出发展“加速度”

码头吊机飞舞,铁轨车轮飞驰,高速熙熙攘攘,机场起降繁忙……货运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忙碌中释放着经济活力,也擦亮了幸福底色。十年来,江苏交通致力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努力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筑牢交通基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40144978738642&wfr=spider&for=pc

8、掌链: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供应链与物流发展的方向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二十大报告两处提到“供应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7/590127.shtml

9、腾讯新闻:冷链物流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包括设备制造环节的节能环保、仓储环节的提效降排、运输环节的绿色化以及物流园区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1019A054VP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

10、中国民航网:解读《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

近日,民航局印发《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这是我国航空物流领域首份指导企业“走出去”建设运营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文件。而这距离民航局印发国内版《航空货站收货工作规范》,刚刚过去两个月时间,足以看出航空货站发展在整个航空货运链条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20/590422.shtml

11、澎湃新闻: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 ——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

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盐城港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标志着盐城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取得新突破,盐城港口建设从此迈向“自动化时代”。

之前国内外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高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很多港口因此“望而却步”。盐城港集团党委审时度势,由下属科技集团牵头对自动化集装箱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论证后,通过科技攻关,最终决定将传统堆场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向“现有存量”要“发展增量”,实现“弯道超车”。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345441

12、赣物联公众号:事关物流业!二十大新闻中心首场记者招待会上这些信息不能错过!

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19/590333.shtml

13、【上海】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10月19日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铁路货运量比2020年增长10%,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进出港卡车航班网络通达城市数增长8%以上,新增城市物流车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

业内人士表示,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上海此次出台《方案》,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不断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方式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对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10/20/590450.shtml

14、【上海】外港口岸“离港确认”新模式覆盖11省市

一批进口溶解木浆共计528吨,近期在外高桥港区海关办理进口转关手续后,通过“离港确认”模式顺利从上海外港转关至江西九江,较传统转关模式节约一至两天的中转等待时间。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在外港海关,有5.1万标箱货物通过“离港确认”新模式实现货物快速转关,“水水中转”效率大为提高。

“离港确认”模式,将口岸国际物流的“串联作业”优化为“并联作业”。据上港集团长江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报关部经理林晨介绍,相比传统转关进口申报流程,“离港确认”模式下的进口集装箱,在抵达入境口岸后,可在未完成理货、未确定境内内河船的船名、航次情况下,由企业先行向口岸海关进行转关申报,只要在“离港确认”时及时完善境内运输企业、运输工具且确认理货完成,待收到“可离港”回执后,货物即可离港启运至目的地。此举避免了因境内支线船舶船期变动导致申报信息需修改的繁琐,更减少了企业的等待时间和人力成本。据九江海关测算,新模式下,平均每个集装箱可节约物流成本约百元,口岸作业时间压缩60%以上,尤其在江船因洪灾、恶劣天气而无法配置的情况下,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物流仓储费用。

今年5月,海关总署出台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十条措施,其中提及“支持扩大‘离港确认’等模式试点范围”。上海外高桥港区有着通江达海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水运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试点海运口岸之一。今年6月,江西某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进口至九江的265吨橡胶木材板,在上海外港海关通过“离港确认”模式办理了进口转关手续,成为上海与江西口岸完成的首票“离港确认”业务。主线通则支线通,上游快则下游活。首票迄今,上海外港海关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已完成与南京、合肥、长沙、武汉、南昌、成都等长江流域8个关区的结对作业,覆盖长江经济带11省市30多个长江沿线港口。

http://sh.people.com.cn/n2/2022/1019/c176738-40164129.html

15、【江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释放三新经济更强活力

“三新”经济,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2892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8%,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6%,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回望过去5年,江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不仅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活因子”,推动江苏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http://www.cn56.net.cn/news/a35354.html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时间:2022-10-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破除隐性门槛,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

(一)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抓紧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推动清单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稳步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范围,2022年10月底前,各地区各部门对带有市场准入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壁垒开展清理,并建立长效排查机制。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优化工业产品管理制度。规范工业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涉及的行政许可、强制性认证管理。推行工业产品系族管理,结合开发设计新产品的具体情形,取消或优化不必要的行政许可、检验检测和认证。2022年10月底前,选择部分领域探索开展企业自检自证试点。推动各地区完善工业生产许可证审批管理系统,建设一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产品鉴定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相关审批系统与质量监督管理平台互联互通、相关质量技术服务结果通用互认,推动工业产品快速投产上市。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监管,2022年底前,研究制定生产企业质量信用评价规范。(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规范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备案。2022年底前,国务院有关部门逐项制定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省、市、县级编制完成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深入推进告知承诺等改革,积极探索“一业一证”改革,推动行政许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在部分地区探索开展审管联动试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深入开展行政备案规范管理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关于行政备案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持续规范招投标主体行为,加强招投标全链条监管。2022年10月底前,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开标等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和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地区、跨平台互认。支持地方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招投标平台登录、签名、在线签订合同等业务中的应用。取消各地区违规设置的供应商预选库、资格库、名录库等,不得将在本地注册企业或建设生产线、采购本地供应商产品、进入本地扶持名录等与中标结果挂钩,着力破除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不得限制保证金形式,不得指定出具保函的金融机构或担保机构。督促相关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及时清退应退未退的沉淀保证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便利市场主体登记。2022年10月底前,编制全国统一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规范和审查标准,逐步实现内外资一体化服务,有序推动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网上办理。全面清理各地区非法设置的企业跨区域经营和迁移限制。简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涉税涉费等事项办理程序,2022年底前,研究制定企业异地迁移档案移交规则。健全市场主体歇业制度,研究制定税务、社保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水平,优化简易注销和普通注销办理程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档案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推动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

(六)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依法依规从严控制新设涉企收费项目,严厉查处强制摊派、征收过头税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违规设置罚款项目、擅自提高罚款标准等行为。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进一步清理调整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抓紧制定规范罚款设定和实施的政策文件,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行为。2022年底前,完成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不按要求执行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加强水、电、气、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一律实行清单管理。2022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居民用户和用电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全面公示非电网直供电价格,严厉整治在电费中违规加收其他费用的行为,对符合条件的终端用户尽快实现直供到户和“一户一表”。督促商务楼宇管理人等及时公示宽带接入市场领域收费项目,严肃查处限制进场、未经公示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着力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加快健全银行收费监管长效机制,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加强服务外包与服务合作管理,设定服务价格行为监管红线,加快修订《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等予以合理优惠,适当减免账户管理服务等收费。坚决查处银行未按照规定进行服务价格信息披露以及在融资服务中不落实小微企业收费优惠政策、转嫁成本、强制捆绑搭售保险或理财产品等行为。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公示收费信息,严禁行业协会商会强制企业到特定机构检测、认证、培训等并获取利益分成,或以评比、表彰等名义违规向企业收费。研究制定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健康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等规范管理,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在政策制定、行业自治、企业权益维护中的积极作用。2022年10月底前,完成对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清理整治情况“回头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动降低物流服务收费。强化口岸、货场、专用线等货运领域收费监管,依法规范船公司、船代公司、货代公司等收费行为。明确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环节的口岸物流作业时限及流程,加快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等多式联运改革,推进运输运载工具和相关单证标准化,在确保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推动建立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2022年11月底前,开展不少于10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减少企业重复投入,持续降低综合运价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

(十一)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加快建立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聚焦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积极推行企业开办注销、不动产登记、招工用工等高频事项集成化办理,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统一的电子证照库,明确各类电子证照信息标准,推广和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等应用,推动实现更多高频事项异地办理、“跨省通办”。(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持续优化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优化压覆矿产、气候可行性、水资源论证、防洪、考古等评估流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区域综合评估。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更好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分阶段整合各类测量测绘事项,推动统一测绘标准和成果形式,实现同一阶段“一次委托、成果共享”。探索建立部门集中联合办公、手续并联办理机制,依法优化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对用地、环评等投资审批有关事项,推动地方政府根据职责权限试行承诺制,提高审批效能。2022年10月底前,建立投资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为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投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11月底前,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措施。2022年底前,实现各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市政公用服务企业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提升水、电、气、热接入服务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国家文物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着力优化跨境贸易服务。进一步完善自贸协定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助力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规则。拓展“单一窗口”的“通关+物流”、“外贸+金融”功能,为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信息查询、出口信用保险办理、跨境结算融资等服务。支持有关地区搭建跨境电商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申报、物流信息跟踪、争端解决等服务。探索解决跨境电商退换货难问题,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工作流程,推动便捷快速通关。2022年底前,在国内主要口岸实现进出口通关业务网上办理。(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外汇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切实提升办税缴费服务水平。全面推行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推动非税收入全领域电子收缴、“跨省通缴”,便利市场主体缴费办事。实行汇算清缴结算多缴退税和已发现的误收多缴退税业务自动推送提醒、在线办理。推动出口退税全流程无纸化。进一步优化留抵退税办理流程,简化退税审核程序,强化退税风险防控,确保留抵退税安全快捷直达纳税人。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范围,推行跨省异地电子缴税、行邮税电子缴库服务,2022年11月底前,实现95%税费服务事项“网上办”。2022年底前,实现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等。(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国家档案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持续规范中介服务。清理规范没有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依据的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建立中央和省级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鼓励各地区依托现有政务服务系统提供由省级统筹的网上中介超市服务,吸引更多中介机构入驻,坚决整治行政机关指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干预市场主体选取中介机构等行为,依法查处中介机构强制服务收费等行为。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管理,清理规范环境检测、招标代理、政府采购代理、产权交易、融资担保评估等涉及的中介服务违规收费和不合理收费。(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2022年底前,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在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等醒目位置设置惠企政策专区,汇集本地区本领域市场主体适用的惠企政策。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对企业进行分类“画像”,推动惠企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鼓励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集中办理窗口,积极推动地方和部门构建惠企政策移动端服务体系,提供在线申请、在线反馈、应享未享提醒等服务,确保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稳岗扩岗等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四、进一步加强公正监管,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十七)创新实施精准有效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方式,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加快在市场监管、税收管理、进出口等领域建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依据风险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非现场监管,避免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全面提升监管透明度,2022年底前,编制省、市两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违反公平执法行为典型案例通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问题。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严禁未经法定程序要求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消防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制定完善执法工作指引和标准化检查表单,规范日常监管行为。(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22年10月底前,组织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细化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恶意补贴、低价倾销、设置不合理交易条件等行为,严厉打击“搭便车”、“蹭流量”等仿冒混淆行为,严格规范滞压占用经营者保证金、交易款等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依法规范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及时查处违法使用商标和恶意注册申请商标等行为。完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管理制度,规范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及使用,坚决遏制恶意诉讼或变相收取“会员费”、“加盟费”等行为,切实保护小微商户合法权益。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的指导,2022年底前,发布海外重点国家商标维权指南。(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切实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

(二十一)不断完善政策制定实施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回应企业诉求。制定涉企政策要严格落实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等要求,重大涉企政策出台前要充分听取相关企业意见。2022年11月底前,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落实情况专项监督工作。切实发挥中国政府网网上调研平台及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意见征集平台作用,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科学设置过渡期等缓冲措施,避免“急转弯”和政策“打架”。各地区在制定和执行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政策时,不得层层加码、加重市场主体负担。建立健全重大政策评估评价制度,政策出台前科学研判预期效果,出台后密切监测实施情况,2022年底前,在重大项目投资、科技、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评估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二十二)着力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务守信践诺机制,各级行政机关要抓紧对依法依规作出但未履行到位的承诺列明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击鼓传花”等政务失信行为。2022年底前,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集中治理,严肃问责虚报还款金额或将无分歧欠款做成有争议欠款的行为,清理整治通过要求中小企业接受指定机构债务凭证或到指定机构贴现进行不当牟利的行为,严厉打击虚假还款或以不签合同、不开发票、不验收等方式变相拖欠的行为。鼓励各地区探索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推动政务诚信履约。(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纠正各种懒政怠政等不履职和重形式不重实绩等不正确履职行为。严格划定行政权力边界,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行政机关出台政策不得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各地区要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题线索核查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作用,及时查处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国务院办公厅要会同有关方面适时通报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协同配合,结合工作实际加快制定具体配套措施,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大协调督促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经验做法,不断扩大改革成效。

 

2交通运输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交通运输部网站 时间:2022-10-21

日前,交通运输部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有关情况如下:

一、修改背景

现行《规定》于2015年发布,为促进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新《安全生产法》、《反恐怖主义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亟需对《规定》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规定》将全面取代旧规章,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夯实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法治保障。

二、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明晰了危险货物范围。一是在现行《规定》关于危险货物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危险货物原则上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为标准进行认定,同时进一步明确,对虽未列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但依据有关法规、国家标准确定为危险货物的,也需要按照《规定》办理运输,既便于实践操作,又全面强化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监管。二是结合铁路装备技术发展、疫情防控应急等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在附则中明确了在符合安全技术条件下的特殊情形监管要求,做到原则要求和特殊需求相统一。

(二)进一步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管理。此次修订,从危险货物托运、查验、包装、装卸、运输过程监控、应急管理等各环节,全面强化了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要求。一是增加了对托运人在危险货物的保护措施、信息告知、运单填报、应急联系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危险货物运输源头管理。二是增加了铁路运输企业与相关单位签订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协议的要求,切实明确各方职责,保证运输安全。三是根据《反恐怖主义法》,增加了对危险货物运输工具定位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要求,做到危险货物运输全程可监控、可追溯。四是完善培训有关规定,在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及教材、培训档案等方面强化了对运输单位的要求,同时明确了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安全知识等要求。五是增加试运制度,对尚未明确安全运输条件的新品名、新包装等类别的危险货物,要求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试运,切实防范运输风险、保障运输安全。六是根据新《安全生产法》,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关要求。七是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增加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处置等要求。

3、国家能源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光明网 时间:2022-10-17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

在10月17日举办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任京东说。

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的比重已经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经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

“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任京东说。

具体来讲,重点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 责编:陶媛 ]

4、“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0-17

近段时间,“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000列;中老铁路运营10个月累计运输货物851万吨;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突破3000列……多条国际通道畅达四方,显著带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成为推动中外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成果广泛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畅通货物跨境流通

日前,在西藏拉萨,一辆发自广西钦州港东站的X9574次班列,满载着货物驶进拉萨西站。货物随后转由公路从吉隆口岸出境,最终抵达尼泊尔。这趟班列的运行,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线路实现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全覆盖。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中国西部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2017年首趟列车发出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逐年上升。开行第一个1万列用时1461天,第二个1万列仅用时487天。据中铁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8月31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发运集装箱49.86万标箱,同比增长28.6%。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辐射中国16省份59市111个站,并与中欧班列实现无缝对接,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5个港口,成为连接东盟和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在边陲云南,另一条国际大通道——中老铁路已开通运营10个月。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10月3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739万人次,累计运输货物851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54万吨。同时,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也开行突破200列。至今,中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货物运输覆盖中国、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8月21日,随着中欧班列(西安—汉堡)驶出西安国际港站,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万列,比去年提前10天突破万列;今年累计发送货物97.2万标箱,同比增长5%,综合重箱率达98.4%。此后两个月,中欧班列接连传来好消息:截至9月27日,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开行突破3000列;9月28日,上海开行中欧班列一年间运送货值突破16亿元;10月12日,天津口岸中欧班列突破600列,标箱数同比增逾71%……至今,中欧班列已建立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重要经济走廊。

拉动沿线经贸增长

“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效应日益凸显,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注入新动能。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发布的《新通道 新格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5年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8月发布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显示,通过中欧班列,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电、日用小商品等多种产品,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欧洲,提升了欧洲消费者福利。同时,中欧班列也为俄罗斯、德国、荷兰等国家的木材、粮食、畜牧业产品、水果等特色产品创造机遇。2016年至2021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贸易额增长了63.7%,其中自中东欧进口增长了127.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室执行主任谢来辉对本报记者表示,近期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项目持续推进,极大地带动了中国中部地区及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传统西南腹地的开发开放,体现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标志着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新进展,同时也意味着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更多新商机。

“构建‘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网络,首先能够极大促进物流和贸易畅通。以往,中国和东盟、欧洲的许多商品和服务曾因物流成本过高或运输时间太长而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及时实现供需对接。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为打通国际国内物流提供了一个运输成本更低、运行更稳定的新选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通达的国际货运通道对保障民生、提供生活及防疫物资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谢来辉说。

“从改善投资布局的角度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促进人员、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推动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更加均衡合理的方向优化发展,改善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如今,在‘一带一路’多条交通运输走廊沿线,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培育了新的产业集群。”谢来辉表示,“与此同时,交通互联互通还显著带动了中国与沿线地区的旅游、教育、人员往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持续深化,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近期,中泰铁路项目持续推进,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后,将实现与中老铁路衔接;9月底,中欧班列“义乌—卡德柯伊(土耳其)”首发,进一步满足两地市场需求,提高运输时效;日前,海南自贸港开通首条非洲远洋集装箱航线,填补了海南通往非洲的集装箱航线空白;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期间,中、吉、乌三方近期签署合作文件,标志着中吉乌铁路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柬埔寨《金边邮报》称赞道,“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发展中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取得显著成果。”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俄罗斯汉学家马斯洛夫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起中国东南部和西北地区并走出国门,正在发展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本国和海外区域。

英国港口技术国际公司网站报道称,中欧班列的开行对促进中欧班列通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支撑作用。

巴基斯坦学者卢卡亚·安瓦尔在土耳其《每日晨报》发表评论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和平发展和经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毗邻中国的中亚各国从该倡议中获益匪浅,中亚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商品和人员流动大幅提速,公共财政压力得以缓解,当地就业也不断增加。

谢来辉表示,下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首先要继续稳步推进既有关键项目,同时高标准完成规划中的建设任务,推进中老铁路等重点新通道持续延伸,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进区域内贸易畅通。其次,应加强政策规则和标准惯例对接,继续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创新模式,提高物流效率并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其三要实现通道建设与产业贸易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走廊建设,增强经济辐射能力,重点发展创新型新业态、新产业,提高沿线地区产业升级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还应提高“一带一路”交通网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在数字化方面,提高相关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的智能化水平,改善运行效率;绿色化方面,要把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与中国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的要求相一致。

“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多条‘黄金通道’活力涌动,这既是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真实写照,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引擎。未来,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纽带还将继续为中国和地区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谢来辉说。

5、转型不放松 创新不停步 海南自贸港发展不断提速

人民日报 时间:2022-10-18

制订产业投资提升计划,留出制度创新容错空间,连续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截至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上半年货物贸易同比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7.4%,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落户……《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海南自贸港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海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调整结构增强韧性

9月7日,一架满载商品的HU787国际货运包机航班由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起飞,历经12.5小时飞行直达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这是一条离岛免税货物直抵海口的货运航线。

“离岛免税”仅是海南的发展政策之一。近年来,海南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韧性,靠的是“3+1”“陆海空”“三篇文章”,即:“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热带高效农业”;种业、深海、航天;离岛免税、特许医疗、国际教育。

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海南文昌市开工;9月2日,多方位保障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损失的保险在海南三亚落地;9月25日,“探索二号”完成海试任务返回三亚,实现岛礁海底滑坡原位观测。据统计,2020年至今,海南通过公共预算、政府债券等,已经投入超过200亿元支持“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传统旅游业也不断实现新突破。2021年,全省接待游客810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4.3亿元,分别增长25.5%和58.6%。现代服务业正驱动经济新动能。2021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高于整体经济4.1个百分点。

今年年初,海南研究制定了《产业投资提升年行动方案》,要求大力推动“3+1”产业发展,坚持“项目带动”。2022年,海南省计划投资建设产业项目669个,总投资6671亿元。

既要“练内功”,也要“强外力”。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外向型经济持续高增长势头不减,2021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92.6%。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1257.5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55.7亿元,增长89.9%,占36.2%。

更加重视制度创新

8月,中服三亚免税店的负责人很着急:一批进口免税品滞留在海口海关无法运达三亚;之前线上已售出的商品,发货快超时了,却一直没法派送。怎么办?

海口海关所属马村港海关接到求助后,经过协商决定为其设立临时免税品仓库:将免税店线上销售的99件免税品先储放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然后出区直接运往消费者手中。这一监管模式新探索,被称为“保税仓储转离岛免税”。截至9月6日,马村港海关以此监管模式,共完成监管免税品5674件,货值592万元。

如何让创新成为常态?海南省委组织部专门出台了《海南自贸港公职人员容错纠错办法》,鼓励一线实践者们“放下包袱”,以制度和法纪,为创新助力。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施行一年以来,海南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150多项政策文件落地生效,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陆续推出。在洋浦港,就推出了“全岛一港”国际船舶注册、保税油供应船舶装船流程等5项制度。

9月17日,在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一项名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跨省协同跨国引育新路径”的案例非常亮眼。原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向内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加强科研、人才交流,向外加强与东南亚、日韩合作,构筑起一条“水产苗种产业走廊”。海南石斑鱼在烟台片区实现育繁推一体化规模生产,年产苗种超1000万尾;短身石斑鱼等特色水产品种养殖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8个月……这种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水产种业生态体系,为打造我国本土海水养殖产业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

据统计,海南已累计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3批123项。2020年,海南围绕自贸港建设重点领域,提出的3年60项制度集成创新任务,如今已完成和基本完成55项,完成率92%。

优化环境稳定信心

夏季受台风影响,海南天气多变。工地上的雨污水想排到邻近道路上的市政管网里,可是这条路才刚修通还没验收,怎么办?就在海口市江东新区国际人才社区项目负责人急得不知怎么办时,李畅来了,他的身份是“项目服务专员”。

“专员就是专门解决企业困难的人员。”李畅告诉记者。在他的协调下,该问题当天便有了解决方案。不仅如此,江东新区在建的129个项目,全都配备了像李畅一样的项目服务专员。9月18日,海南开展“万名干部下企业”服务行动,服务专员正是海口市的创新做法。

万名干部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推出疫情防控营业中断损失补偿保险、为重点进出口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9月以来,海南连续出台10余项助企纾困政策。其中,仅《海南省稳经济助企纾困发展特别措施(2.0版)》就重点从升级、缓缴、减费、补贴、信贷、消费等6个方面提出了34条措施。10月17日,一封来自屯昌福泉自来水公司的感谢信寄到省委,感谢纾困政策让他们9月缓缴电费16万元、社保费11万元等,共减少支出近30万元。

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南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实现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11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电子证书100%覆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8月,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68314户,同比增长63.63%;1—8月份,海南省共新增市场主体61万户,目前全省实有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与此同时,已累计有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海南自贸港设立企业,布局新发展。

6、新疆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

央广网 时间:2022-10-16

央广网霍尔果斯10月16日消息(记者罗成 通讯员刘玉龙)跨境电商作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近年来,新疆霍尔果斯借助口岸平台功能和政策叠加优势,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建设为突破口,借助“空中路桥”出口模式推动商贸物流提档升级,让跨境电商跑出了“加速度”。

近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合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个装载小汽车的集装箱通过合作中心“空中陆桥”,由中方吊运至哈方,最终销往乌兹别克斯坦。近段时间,该企业每天通过“空中陆桥”通道出口汽车数量都在16辆左右,实现了“有挂即走”的外贸交易模式。“‘空中陆桥’模式除了出口速度更快之外,价格也更便宜,是公路、铁路的三分之一,可运输的货物类型也多了近百种。”公司通关业务负责人杨子鸣说。

“空中陆桥”通道除了实现货物快速出境之外,也让“买全球”更便利、“卖全球”更畅通的跨境电商成为了霍尔果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借助“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自2021年4月跨境电商贸易开通以来,短短1年零5个月时间,霍尔果斯累计实现出口集装箱2177个,出口票数8666万票,出口金额30.9亿元。

2021年4月1日,一辆装载着跨境电商小包的集装箱车辆缓缓驶入霍尔果斯综保区,在海关监管下办理完通关手续顺利出境,发往8000多公里外的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霍尔果斯首票“菜鸟”跨境电商出口货物。

2021年7月5日,一批目的地为匈牙利的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货物在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完成海关申报后,通过“空中陆桥”过境哈方转运到匈牙利海外仓,这是新疆首票通过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监管方式出口的货物。

2022年4月1日,一列由霍尔果斯组货的跨境电商货物在金亿跨境电商中心完成海关申报后出境,驶往俄罗斯等国家,这是霍尔果斯本地发出的首趟跨境电商专列,霍尔果斯“跨境电商+铁路运输”业务模式正式落地运行。

2022年7月29日,霍尔果斯国际邮件交换站运营启动仪式在跨境电商分拨中心举行,霍尔果斯成为新疆首个陆路通道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进出境的邮件在霍尔果斯实现直接集散分拨,既缩短了传递时限,也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更节约了跨境电商交易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一项项成绩见证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贸易不断成熟,通关方式的接连升级也吸引了众多跨境电商企业落地霍尔果斯。2020年12月,霍尔果斯阳光捷通数字贸易有限公司在霍尔果斯注册,2021年5月,公司首批31758件商品通过“空中陆桥”过境发往英国伦敦,截至目前,已完成贸易额23亿元。

2022年7月29日,霍尔果斯国际邮件交换站运营启动仪式在跨境电商分拨中心举行,霍尔果斯成为新疆首个陆路通道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央广网发 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载体和平台,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功能定位及政策优势,规划建设了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分拨中心,开发上线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霍尔果斯国际邮件交换站,切实提升园区承载力,为跨境电商发展“疏通经络”。

霍尔果斯阳光捷通数字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雅莉说:“我们利用霍尔果斯口岸特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中国面向中亚以及欧洲的跨境电商新业态。在霍尔果斯跨境电商分拨中心完成仓储、分装、运输工作,货物可以在48个小时内发出,流程更简便顺畅。”

霍尔果斯跨境电商外贸红利吸引了阳光捷通数字贸易、易达跨境供应链、鑫隆华跨境电商快运中心等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9610、9710、9810、1210等跨境电商出口报关模式也实现了全覆盖。

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经济发展科科长朱宏剑说:“霍尔果斯公路、铁路以及合作中心‘空中陆桥’跨境电商模式的全面开通,进一步丰富了霍尔果斯通关形式,提高了通关效率,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从国际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中国商品,自主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霍尔果斯跨境电商贸易的繁荣发展,跨境电商贸易也从单一的零售一般出口拓展至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出口等多种模式,形成了以直购出口、出口海外仓为主,网购保税进口为辅的跨境电商贸易格局。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立足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完善跨境电商业务配套设施、发展海外仓建设、延伸产业链等,推动跨境电商企业降本增效,开拓更多国际市场,实现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霍尔果斯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综保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永红说:“综保区将紧贴跨境电商高时效、低成本的要求和哈萨克斯坦乃至欧盟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用好合作中心与综保区(配套区)‘前店后仓’及‘前店后厂’功能,加快申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包括跨境电商、国际快件、跨境仓储、保税加工、数字贸易、数字物流等综合型产业,力争今年实现跨境电商出口票数突破1亿票,进出口贸易额完成30亿元以上。”

7、江苏交通这十年从“运得出”到“运得畅”,货运物流跑出发展“加速度”

扬子晚报 时间:2022-10-16

码头吊机飞舞,铁轨车轮飞驰,高速熙熙攘攘,机场起降繁忙……货运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忙碌中释放着经济活力,也擦亮了幸福底色。十年来,江苏交通致力于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努力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筑牢交通基础。

以水为主,铁水联运

精准施策推动运输结构加快调整

2022年10月6日,虽然风雨不断,但是通过船讯通APP预约,船主老邓很迅速就通过了施桥船闸。这回,他的“鲁济宁货3138 ”船从山东拉了984吨煤炭送去扬州。别小看这一船煤,折算成所发的电,大约能够1千户人家用一年。国庆七天,京杭运河苏北段放行货轮16510艘,货运量669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仅煤炭就有210万吨。

南京城北,尧化门铁路货场,每天傍晚6点多,一节节车厢拉着周边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白色家电、玻璃制品等出口货物直通上海芦潮港。“一整列车满载标准箱,通过一次进站、一次作业和一次发运,周转效率相对水路提高了2倍,物流成本相对于公路降低了1倍。” 南京晟海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青松说。

这十年,12.5米深水航道贯通到南京,让江苏沿江港口全部“变身”海港;这十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江苏积极构建形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运输新格局,全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这十年,一条条铁路专用线持续畅通着转运系统,截至2021年底,江苏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进港率达46%。

陆海空“火力全开”

“买全球、卖全球”生意越做越大

内调结构,外通网络,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6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同时,遍布全球的货运网络为江苏“买全球、卖全球”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年9月29日,装载36068吨钢材设备的“江远升州”轮从中国连云港出发,驶往墨西哥曼萨尼约港。预计10月20日左右,这批中国企业生产的钢材就将到达目的地,发往货主手中。像这样的集装箱近远洋航线,江苏已开辟了80条。2021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较2012年增长42.5%。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万里长江第一港”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较去年提前40天。

不仅如此, 2020年江苏省国际货运班列公司成立,实现了中欧班列统一规划线路、统一申报计划、统一制定运价、统一补贴办法、统一对外协调。十年,全省累计开行班列7597列,2021年进出口货值达255.5亿元人民币,重载率保持100%。

航空货运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2021年全省高峰时运营20余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完成机场货邮吞吐量65.3万吨,较2012年增长77.4%。江苏京东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国内第一家由电商企业投资创建的货运公司。

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城乡物流一体化让包裹加快跑起来

当日达、次日达、隔日达……强大的交通运输体系也支撑着“包邮区”人们“买买买”的畅捷渠道。如今,从城市到农村,城乡物流一体化让农村居民也开始享受到“快递进村”的便利。

“以前等快递望眼欲穿,现在我们的包裹坐着每天上午的镇村公交,到达时间提前了一天。”前不久,南京六合“交邮融合”线路开通,家住金牛湖街道塘桥社区的吕先生没几天就发现自己网购的商品来得更快了。

记者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十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江苏物流配送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江苏利用城市配送网络相对健全的发展优势,探索更加绿色高效的配送模式,同时着力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统筹疫情防控与发展

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交通口岸防控组的科学调度、统筹安排下,江苏货运物流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重重考验。

2020年以来,江苏交通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筑牢疫情防控交通屏障,确保“一断三不断”“三保障一畅通”,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江苏坚持强重点交通场所“人、物、环境同防”,积极推广应用高铁站疫情防控智能闸机、高速公路重点地区车辆预警系统等,加强船岸界面管控,坚持非必要不登轮、不登陆、不搭靠。疫情防控“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行动得到部省高度肯定并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推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笪越

8、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供应链与物流发展的方向

掌链  时间:2022-10-11

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二十大报告两处提到“供应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就二十大报告中相关供应链与物流内容,掌链·第一物流网作如下梳理。

01

从供应链大国

走向供应链强国

二十大报告全文没有提供应链强国、物流强国。但掌链统计,全文一共16次出现“强国”一一词,其中4处提到现代化强国,2处提到人才强国,另外提到文化强国等,其他多跟供应链与物流关联。

(一)现代化强国需要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

(1)“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掌链解读:现代化强国是以现代经济为支撑,更需要现代交通和现代物流,这是底层支撑。而现代经济要高效发展,就需要现代供应链的集成管控与优化。

(二)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

(3)“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4)“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掌链解读:①制造强国——离不开制造业物流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供应链强大。制造业物流长期占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超过90%。

2007年依赖国家发改委就在推动制造业物流业两业联动。2020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部门联合推出《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物流发展。2018年、商务部、工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8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制造业供应链是重点。

②质量强国——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制造强国的底层支撑,精益供应链管理是推进质量强国的关键保障。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24部门部委印发《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就是旨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交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9月印发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物流是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④网络强国及数字中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与物流行业结合,加快推进了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中国已经涌现全球最大的数字货运物流平台满帮、全球最大即时物流服务平台美团、全球最大快递物流服务平台菜鸟。数字物流已经中国新引擎,包括宝武钢铁旗下欧冶云商、中国物流集团旗下中储智运、中化能源旗下66云链等也在不同领域培育处领先的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

⑤贸易强国——物流既是商贸流通的一部分,更是核心支撑。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最大贸易国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贸易就是流通。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发展。

2018年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围绕供应链“四化”(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以“五统一”(统一标准体系、统一物流服务、统一采购管理、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系统平台)为主要手段等推进流通供应链发展。

02

建设韧性安全的

国家供应链体系

“二十大”报告全文2两提到供应链, 可见供应链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而两处都是以供应链安全为重。从特朗普执政白宫到今日拜登政府,美国对华供应链脱钩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的国家行动。

就在近日,美国拜登政府多次对中国科技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污名化和系统性打压,3天内2次制裁,将大疆等44家中企列入黑名单。中国供应链安全问题越加突出。

(一)中观供应链——从产业安全上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5)在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掌链解读:长期以来,中国在供应链上都是讲的微观企业供应链,但随着中国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竞争时,一如华为供应链管理再好,但别人不给你生存的空间,甚至而扼杀你。你就绪需要考虑别产业供应链安全。

(二)宏观供应链——从国家安全上重视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6)在第十一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提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掌链解读:能源及支柱产业等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顶梁柱坍塌,国家安全也将失守。较早关注国家供应链安全的研究者杨达卿曾在《羊圈困境》一书中分析了中国地缘经济形势,中国长期以来处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被西南世界屋脊,西北三山夹两盆,东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包围,形成特殊的“羊圈型”地理屏障,阻止了历史上的西方侵扰。

但随着科技和全球化发展,数字经济跨越高山大海,对中国国家供应链安全,杨达卿在相关文章中指出:

一,供应链安全需要建在科技、交通、金融、军事、外交等高边疆之上,有适配的金融、军事、外交等手段协同维护。分割的治理无法维护国家供应链安全。

二,需要构筑虚实结合的数智化的供应链高配内驱,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协同构筑的智慧供应链大脑,对供应链供需适配、高效优化、提质降本实现领先。

三,需要不断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生态集群,尤其基于支柱型、战略性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构建完善生态体系,强化自我修复能力。四,需要全球化供应链人才体系,既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综合型供应链人才,也包括流通服务领域的供应链人才。

03

建设适配双循环的

供应链物流体系

“二十大”报告全文5提到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论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循环,本质讲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目标是建立以我为主,安全可控的循环生态圈。

而现代流通是双循环的核心支撑,这现代流通是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现代交通、现代物流四部分支撑的。

(一)总结过去五年成就

(7)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提“新发展格局”: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8)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提“新发展格局”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

掌链解读: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较倚重外循环拉动,中国经济引擎在上海、深圳、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物流体系也被港口引擎拉动。

但随着外需市场异动和国内需求没有充分挖掘,由此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也是由“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二)布局未来几年发展

(9)在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部分还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10)在第十一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掌链解读:第四部分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阐述的,该内容提到了前面分析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贸易强国”等。另外还提了“一带一路”等。

 体现的都是供应链与物流的内容。双循环的流通体现必然以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为支撑,同时又服务于这些内容。

9、冷链物流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腾讯新闻  时间:2022-10-19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包括设备制造环节的节能环保、仓储环节的提效降排、运输环节的绿色化以及物流园区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一、冷链物流低碳发展背景与方向

近些年,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扶持,相关政策持续落地。例如,2021年12月,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要求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国家发改委也于2022年1月印发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做出系统安排。

在政策鼓励下,冷链物流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据有关方面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冷库容量、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速分别超过10%和20%。截至去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容量约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过28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随着“双碳”发展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对于冷链物流低碳发展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链条、各领域,并进一步表示,《规划》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和原则,围绕“四个更加”,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到措施保障,作出系统部署。

一是更加注重技术装备研发攻关。聚焦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部署国家级技术攻关,加强高效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环保制冷剂及安全应用等基础性研究。同时,研发应用符合冷链物流特点的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等。

二是更加注重设施设备效能提升。加快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冷藏车采用新能源车型。鼓励企业对在用冷库及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施设备,新建冷库等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鼓励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和保温耗材。

三是更加注重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进一步提高铁路、水运在中长距离冷链物流干线运输中的比重。统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和邮政快递,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支持发展冷链甩挂运输,有机融入公路甩挂运输体系。

四是更加注重发展制度环境保障。研究制定冷库、冷藏车等能效标准,完善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研究制定绿色冷链技术及节能设施设备推广目录,鼓励使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冷藏车及配套装备设施。

在此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的参与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体,必须积极承担减碳这一重要社会责任。尽管为了实现碳排放的快速降低,势必会改变企业原有的能源使用和生产方式,增加绿色低碳化技术投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和机遇,产生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企业在绿色、低碳目标下实现更大发展。

运输环节采用新能源物流车辆实现低碳化

二、实现冷链物流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

从冷链物流产业的构成来看,冷链物流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指设备制造,包括冷库等仓储设备、冷藏车等运输设备,随着数字化不断发展,还包括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数字化设备;中游仓储,主要涉及冷库本身的建设技术,仓储与加工业务以及相关物流装备技术等;下游运输主要包括冷链物品的运输以及末端冷链配送等。从冷链物流全过程来看,包括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食品以及药品等从田间地头或者工厂一直到最终消费者/门店的过程,中间涉及运输、冷藏、流通加工、配送等诸多流程,并且需要全过程、全链条保持低温或恒温状态,涉及众多参与方以及相关设备。因此,要实现整个冷链物流的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聚焦于绿色低碳生产、绿色低碳仓储、绿色低碳交付,因此从设备制造、仓储、运输三个环节加以重点分析。

1.设备制造环节

冷链物流装备主要包括冷库生产加工环节的制冷设备和相关装置、冷藏/冷冻贮存环节的物流装备以及运输配送环节的冷藏车、冷藏集装箱以及保温箱等。冷库中最为特殊和主要的便是制冷设备,其既影响冷库总体成本也影响低碳的实现。对于冷链物流装备来说,《规划》提到:要推动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升级、推进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加快商贸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完善末端冷链设施功能等。

传统设备制造环节涉及的无论是仓储环节中的速冻设备、冷库设备,还是运输环节中的冷车藏、冷藏集装箱,均涉及冷凝器、储冰箱、压缩机、制冷剂等领域,因此推动这些领域设备制造者对节能环保制冷设备的研发和量产,有利于降低整个冷链行业的绿色转型成本,这也是目前上游制冷设备生产者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制冷剂的选择对碳排放有着很大影响,氟利昂制冷剂不仅消耗臭氧层,同时还是强温室气体,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易泄漏。根据中国制冷学会测算,全部采用第三代氟利昂R507A的制冷系统与全部采用氨/二氧化碳复合的制冷系统比较,每年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4000万吨。因此,行业正推进新型制冷剂的换代。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表示,广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是推动冷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氨制冷剂都是冷链行业的主流选择。但近几年,氨制冷剂在我国冷链行业的应用受到了非理性限制,出现边缘化趋势。对此她建议: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不断完善修订符合氨制冷新技术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二是提高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对氨制冷剂应用的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冷链物流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是设备本身的材料更加环保,性能更高,如制冷压缩机不断减轻重量,减小体积,从而实现更低的成本,以及对其用户来说更大的利用空间,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制冷剂等等;另一方面,也要求其生产过程及材料消耗能源更加环保。目前,随着各类工业机器人以及大量自动化设备的投入,生产线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也更加低碳环保。

2.仓储环节

仓储环节中节能降耗主要涉及冷库建筑的建设与仓储加工等作业。冷库建筑要实现低碳发展,其本质上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而推动冷库建筑超低能耗,既有新开工建筑节能,也有现有绿色化改造。

要实现冷库建筑低碳化,必须在建筑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冷库内设备方向着手。目前,实现冷库建筑低碳化的具体举措包括:施工环节采用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材料采用绿色建材;采用节能玻璃,根据全国规范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对外窗玻璃传热系数要求更高,必须使用经过镀膜后的中空,真空玻璃或三层中空玻璃等等。其中,BIPV是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应用,该技术被视为绿色低碳建筑的曙光,备受市场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测算,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约800亿平方米,这也意味着BIPV将是一个近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如今很多冷库也在考虑采用该技术。此外,冷库保温材料、照明设备的选用以及冷库门的设计等都是影响低碳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在库内作业方面,在仓储、拣选、搬运等环节引入大量自动化设备也是节能降碳,实现冷链物流低碳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搬运环节的物流机器人为例,首先,物流机器人可以替代传统手动叉车以及燃油叉车等,不仅安全性高,而且运行过程中零排放、零污染;其次,其系统部署周期较短,且无需对客户地面做特殊处理,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增减机器人数量,达到柔性管理和更加节能的效果;第三,系统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冷库空间布局,提高冷库的空间利用率,减少空间浪费;此外,使得冷库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减少库存浪费,这些也从不同的维度助力低碳化的实现。

在整个冷链物流中心的低碳化举措上,施耐德电气提出了以“全系统节能增效”的解决之道,这一综合方法等实施机制包括:先咨询规划,再具体实施包括清洁电气化、智能数字技术、高效节能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方案,以及针对水、废物和材料的循环经济方法,不断持续检查和优化。冷链物流中心是冷链的核心资产,其合理设计可有效提效降排。对于企业,节能环保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或改造会提高企业投资成本,但也会降低企业自身运营能耗费用,避免企业因环保政策趋严带来的损失。

3.运输环节

运输环节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购置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发展绿色低碳包装等。

冷链物流运输使用新能源车是运输环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以氢燃料车为例,氢燃料车排出的尾气是水蒸气,因此其碳排放量为零。另据中金研究院估计,公路货运商用车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届时新能源货车保有量渗透率有望达到10%;2050年新能源中轻微卡保有量有望达到100%。因此,加大新能源冷链车的投入是企业在“双碳”目标倒逼下的路径要求。随着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在城市配送环节推广新能源车已具可行性。

运输环节采用绿色低碳包装也非常重要。数据显示,国内快递、外卖塑料包装年消耗量已超过230万吨,并随快递外卖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冷链物流包装难降解、难回收等问题,业内正尝试通过使用可降解新材料、建立能持续的包装回收体系,以及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循环共用等方式来加以应对,从而使冷链物流实现绿色化发展。

目前,众多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均在推广使用新能源车,以及环保包装。例如,京东物流已在全国7个大区、50多个城市,总计布局使用新能源车约20000辆,并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充电基础设施,每年可减少约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2021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京东物流宣布,将继续投入10亿元用于加码绿色低碳的一体化供应链建设,包括建立物流材料实验室,开发新一代冷链保温箱等。未来5年,实现自身碳效率提升35%。近期,京东物流发布“青绿计划”,规划在2030年,将100%替换更新为新能源车,包装材料实现100%环保可再生。

在运输配送环节,除了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运输设备以及包装外,优化冷链物流末端配送的路径,无疑也是实现低碳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仓储、拣选、搬运等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也是节能降碳,实现冷链物流低碳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冷链物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数字化战略被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向数字化转型。冷链物流行业数字化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可以赋能提效降耗和低碳发展,比如:通过优化供应链路径,降低无效运输,从而降低碳排放,如末端配送环节的路径优化,有助于减少重复及无效路径,在仓库内同样可以基于路径优化(如物流机器人)节省能源,减少碳排放;通过商品全程追溯和精准温控管理,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食品腐损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建设智慧物流园区,逐步赋能园区迭代创新减少碳排放等。

重点以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为例,在“双碳”目标下,打造“智慧园区、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已被全国十余个省市列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重点。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数字化:一是资产数字化,通过物联感知、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设备设施在线化、现场可视化、数据流转化,赋予园区互联互通能力从而为科技运营奠定基础;二是运营数字化,基于数字化资产,围绕园区现场八大要素——人、车、空间、货、设施、设备、能源及资金,建立标准成熟的园区数字化运营流程体系,提升运营效率;三是服务数字化,打造与租户互动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助力租户降本增效,同时形成良好的园企互动,提升体验与满意度,实现精准业务匹配,促进商业模式的演进;四是管理数字化,建立“可管、可查、可视、可控”的多维度管理模式,促进前中后台的多角色协同管理,实时高效掌控园区运营现状,通过数据辅助管理决策,成就数字化管理体系。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务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提供多种物流设施和物流服务的同时,积聚了产业上下游企业,成为物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场景。近期,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供应链专委会与施耐德电气、京东物流、联合利华、京东产发等联合发布《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统阐释了碳中和物流园区的顶层战略设计思路,基于丰富的业务实践提出物流园区碳中和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多个维度的创新赋能物流园区碳中和目标,助力物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指南》指出,依托数字化技术建设的智能化碳中和物流园区,将实现智慧物流与绿色物流的有机结合,探索出碳中和背景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径。《指南》强调,物流园区碳中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战略出发,充分考虑外部政策、行业水平、企业自身的现状,制定出适合自身需求的碳中和整体规划。数字化技术是实现物流园区碳中和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化技术与物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在保障绿色能源和资源效率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物流行业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冷链智慧物流园区亦是如此。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供应链专委会与施耐德电气、京东物流、联合利华、 京东产发等联合发布《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综上,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需要行业所有参与者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从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链条、全环节入手,结合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全面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0、解读《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

中国民航网  时间:2022-10-20

近日,民航局印发《海外航空货站建设运营指南》。这是我国航空物流领域首份指导企业“走出去”建设运营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文件。而这距离民航局印发国内版《航空货站收货工作规范》,刚刚过去两个月时间,足以看出航空货站发展在整个航空货运链条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服务国家战略 推广试点经验

2021年1月,河南机场集团海外货站项目获批,被列入民航局首批“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试点”,选址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为了郑州机场作为国际货运标杆机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又一重要落地项目。背靠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菜鸟,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比利时列日以及中国香港相继启动建设综合物流枢纽。

郑州机场和菜鸟作为国内航空货运典型代表,已经率先走上了布局海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有重要意义。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来看,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那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2021年,民航局启动了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第一批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当前,布达佩斯机场与郑州机场以现有设施设备,互为对方挂牌“海外货站”项目开展运行。目前,郑州至布达佩斯的全货机航班已达到每周固定7班,2022年运输货量预计达到2.5万吨,截至目前双方已召开近40次双周定期会议。此次印发《指南》,是在总结河南机场集团“海外货站”试点经验,吸纳菜鸟“境外枢纽”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重点回答了“为什么建、在哪建、如何建、如何运营、规避哪些风险”等问题。“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货站,尤其支持在国家需要、地缘位置重要的关键区域布局建设,是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也是实现‘航空物流+产业’协同的有效举措。”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还指出。

针对海外货站建设运营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指南》给出了具体指引。首先是选址,项目前期需要对潜在市场需求科学研判,系统分析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地理区位、机场保障能力、项目经营风险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选址。其次是运作模式选择,建设运营主体可以选择采用轻资产、重资产等多种方式,租赁或者联合自建货站。若选择自建,可以和上下游企业共同成立投资公司,积极申请国家、地方政府相关资金支持,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解决好投融资等问题。最后在货站运营模式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当地企业加强合作,提供物业租赁模式、货站操作服务、专属运营服务、其他增值服务等多种业务。“所以我们强调,《指南》是一种行业引导,旨在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结合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规范科学、合理有序开展项目建设,采取‘一地一策’‘一站一策’的方案,而不是倡导所有企业、一哄而上地进行投资建设。”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认为《指南》能够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参考,同时在航线网络布局及保障中形成联动效应。比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郑州机场海外货站项目情况,部分客户主动联系对接业务,这也将反过来为郑州机场海外货站业务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河南机场集团投资公司总经理常晓涛表示。

畅通物流链条 从航空货运向航空物流延伸

近年来,特别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提升航空物流能力,比如航空公司加快构建空中运输网络,并加速向物流链条两端延伸,航空货运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而中国航空物流能力的短板也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来。“从航空物流发展规律来看,我国航空物流表面弱在空中,实际弱在地面。”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地面尤其海外地面操作、通关与配送能力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航空物流安全与效率的关键,其中既有国际航空地面服务运营商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缺乏海外合作伙伴有关。

海外货站表面上看是基础设施项目,实际上是集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连通、物流组织模式变革于一体的综合类项目。既涉及到空中航线布局优化,也涉及地面操作环节的自主运营,还延伸到地面配送、通关服务、信息化连通等多种功能。因此,建设海外航空货站,正是解决海外货物地面操作、通关与配送短板、延伸航空物流链条、促进行业降本增效的有益尝试。《指南》中提到,要通过建设运营海外货站,加强境内外企业多元合作,集成“空中网+地面网+货源网”,打通地面“最后一公里”,提供“一站式”物流产品。

郑州机场在试点中,就与郑州、匈牙利物流园区建立合作,积极拓展境内外两端地面物流配送功能,打造“门到门”物流产品。菜鸟则在多个境外重点城市布局了智慧物流枢纽,以及大量的保税仓、中心仓、中转仓、海外仓、自提点等物流基础设施,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主要市场国家。目前,菜鸟还在境外已投产10个一级分拨中心。打通关键节点。在地面环节,则组建了欧洲卡车网络,覆盖德国、法国等欧洲核心国家。如以列日机场为中心,菜鸟建立了一张以欧洲七个核心国家为基础的卡车网络,拥有每天超过80车的运输能力。

通过聚焦“三新一高”要求,海外航空货站可以为高端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物流产品,从原材料生产供应、库存、市场响应能力等多方面,促进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完善,有利于实现“航空物流+产业”协同,更好地提升航空服务“保通保畅保供”能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像上海化工院、密尔克卫公司等都是我们的海外货站合资伙伴,他们的加入也符合这两家企业布局全球的目标与远景。”常晓涛表示。而目前,国内两大龙头电商阿里及京东,都表达出了与该货站强烈的合作意向。

“下一步我们将要继续加快其他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形成政策文件,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和示范。同时,也积极鼓励企业申报新的试点,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研发与应用,持续通过试点牵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全球合作 从单一运营到共建共享

既然海外货站是涉及全产业链条的综合性项目,又依赖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因此,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就是建设海外货站的重要思路。这其中既包括了航空公司、机场、综合物流集成商、专业地面服务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还包括了与境外企业的战略、业务、资本合作,“我们既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协同‘出海’,充分发挥海外货站对国内企业拓展国际航空物流市场的平台性作用。同时也鼓励企业用国际资源,补充国内企业航空物流链条短板,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地面服务专业化水平,实现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郑州机场海外货站就拟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进行投资运营。匈牙利布达佩斯机场就海外货站项目与河南机场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计划项目初期由全球第三方平台或当地优势企业(SwissPort、Menzies等)负责货站操作,后期组织自己的地面操作队伍,自主运营货站。而菜鸟在香港机场的智慧物流枢纽则联合了中航集团、圆通等企业力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海外货站的建设运营,具有一定的制度文化敏感性,因此需要全方位‘属地化’融入当地的制度文化土壤,减少或避免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冲突。”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项目运作过程中,既要和“官方”加强合作,即和海外货站所在地民航、海关等政府加强沟通协同,解决航线航班、通关、信息化等问题。例如郑州机场与匈牙利海关在商品分类上达成一致意见,依托信息平台,推动监管互认等措施。同时,也需要和“民间”加强协同,即和当地航司、地面服务代理企业、地面配送企业等加强合作,通过共建获得当地企业的战略协同,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双方实现共赢。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南》对企业建设运营海外货站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出了详细提示,包括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以期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就需要研究出台航线航班、航权、时刻等专项政策,积极与发改、商务等部门加强协同,围绕海外货站建设中面临的投融资、法律法规、商务运营、资金出海、通关便利等问题,形成政策组合拳,来扮演好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坚实后盾。”航科院运输所所长张兵表示。

“其实在我们一年多的共建中,有讨论,有争执,从了解到熟悉,从磨合到默契,最终为共同目标形成了一致意见。”常晓涛说。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河南机场海外货站项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布达佩斯海关,主动参与项目的视频例会,并有意与中国海关达成更加深度的合作。

共建共享,为海外合作伙伴带来了客观的发展成果,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建海外货站的朋友圈。布达佩斯机场近两年来成为欧洲各大机场中货运量增速最快的机场,目前已成为中东欧最具影响力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今年9月,布达佩斯机场伦敦举办的航空货运大会中,获得全球2022最佳航空货运枢纽奖,这是布达佩斯机场首次获此殊荣。目前,郑州机场也已与德国莱比锡机场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即将在近期签署合作协议,在两地分别建设海外货站。

当然,海外货站的建设,也在为中国标准“走出去”提供了可能。通过企业之间、政府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标准对接,可以推动我国民航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提升我国民航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意义深远。”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11、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 ——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

澎湃新闻  时间:2022-10-18

10月15日,江苏沿海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盐城港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启用,标志着盐城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取得新突破,盐城港口建设从此迈向“自动化时代”。

传统堆场掀起“技术革命”

之前国内外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高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很多港口因此“望而却步”。盐城港集团党委审时度势,由下属科技集团牵头对自动化集装箱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论证后,通过科技攻关,最终决定将传统堆场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向“现有存量”要“发展增量”,实现“弯道超车”。

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项目启动以来,项目技术创新小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码头基础上,建成以“自动化轨道吊+无人集装箱卡车”为基本布局的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综合成本较新建堆场降低70%。

据了解,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总投资4.55亿元,总面积约26.3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布置4台轨距40米、起重量41吨的双悬臂轨道式龙门起重机,原设计年周转货物50万TEU。现经自动化改造,综合运用5G、自动化控制、北斗定位、数字孪生、智能一体化TOS等先进技术,进行多要素、多维度融合,实现了设备远程控制、全过程设备调度一体化、生产作业现场无人化,年周转货物可达100万TEU,实现了综合效能倍增,大幅提升了港口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堆场改造完成后,借助‘5G+北斗+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相融合,创造性地实现了集装箱作业全过程应用,助力设备实现厘米级精度操作,构建了高效、安全、流畅、稳定的运行环境,让远程调度作业更精准,抓箱效率提升了35%以上,堆场设备整体作业效率可提升30%。”集装箱自动化团队负责人陈越说,同时通过对堆场照明系统、配电房、海关闸口等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在使用LED节能灯具的基础上,仍可实现综合节电率15%,集装箱卡车平均进出闸口用时仅需20秒,通行效率提高了50%以上。

一人可远控3台轨道吊

新技术带来新变革,自动化码头便捷的操作、舒适的环境,改变了单人单机操作重型起重设备的历史。在整个项目的“大脑”——中控室里,操作系统发出指令,新能源电动集装箱卡车前往堆场,两名轨道吊司机远程监控着4台自动化轨道吊,精准定位,瞬间完成抓箱、落箱,集装箱“一键着箱”精准无误。偌大的堆场,除了集装箱卡车司机,看不到其他工作人员。

“传统人工操作,需要单人单机长期低头作业、每天上下攀爬20米的设备,一干就是12个小时,平常还好,特别是遇到高温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那滋味儿可真不好受。”自动化轨道吊司机花辉介绍,现在实现了“一对多”的设备远程监管,彻底实现了人机分离,且操作难度降低,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屏幕进行远程监控即可,初始阶段1人可以监管3台轨道吊。随着堆场的深入运营,未来可实现1人远控6台轨道吊同时作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极大改善作业环境,生产安全也得到保证。

从无到有,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体现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优势,项目技术创新小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梳理流程关键点,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二一二”操作法,即“一看二确认、一停二慢”操作流程。每次实验过后,创新小组都会第一时间召开碰头会,对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和操作偏差进行探讨,逐步形成了一套初具雏形的操作指南,为高效安全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创新小组的努力下,自动化堆场运行效率提升15%,较传统堆场节省能源25%以上。

港口科技创新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突破永不停息。如果说自动化堆场“硬件”的日益完备背后是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汗水,“软件”的日趋完善背后则是工作人员精益求精的创新创造。由于采用了超前的设计理念,各项技术门槛也同样“水涨船高”,特别是投产以后,将面对现实作业中出现的各种工况和难以预见的突发状况,自动化堆场的稳定运行必须经历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复杂考验,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再次进行大幅度提升,盐城港的智慧港口建设也必将迎来一场高频次的智慧迭代。

“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正式运营后,我们团队将继续攻关岸桥自动化控制改造、2.7公里栈桥长距离无人集装箱卡车运输等科研课题,实现从传统的集装箱码头到堆场的全程自动化、无人化改造。”陈越说,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将大丰港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的实践案例在盐城港集团的海港、内河港区逐步推广,实现盐城港集团集装箱业务一体化。

“科技兴,港口兴;科技强,港口强。”这是全体盐城港人对港口科技创新的一致认识。盐城港将始终紧扣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搭建智慧港口完整应用场景,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与港口各领域深度融合,以新基建+新科技实现科技赋能,推动港口现代化转型,将充分发挥港口供应链核心节点作用,链接上下游科技资源要素,努力成为良好港口生态的基础构建者、产业生态的重要协调者、绿色生态的引领践行者,为加快建设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贡献盐城港力量。(撰稿 | 陈婷 吴昊 摄影 | 黄海峰)

12、事关物流业!二十大新闻中心首场记者招待会上这些信息不能错过!

赣物联公众号 时间:2022-10-19

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

有人认为中国要搞自给自足,这是误解

彭博新闻社提问:中国政府如何减少对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外国进口资源的依赖,以实现更加自给自足的经济?

赵辰昕说,这个问题涉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认识、理解误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他说,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甚至要搞自给自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国际体系深度融合,我们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也促进了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赵辰昕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了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但我们认为,世界绝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仍是人心所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我们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全球化向包容、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请问这些年来成效如何?接下来国家会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赵辰昕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体来看:

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疏解,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投资超千亿元。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优良水质比例已经提高至92.8%。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以科创产业融合为引领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大开放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加快构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并正在大力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作为我国“大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

三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你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逐步构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支持香港、澳门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我们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香港、澳门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经济明显回升,这些领域订单大幅增长

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问题时,赵辰昕说,今年以来特别是3月、4月和7月,受外部环境、疫情、极端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月度之间有所波动。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接续政策果断推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整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赵辰昕说,从目前掌握情况看,中国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的表现依然突出。“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赵辰昕说,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充满机遇。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潜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他说,我们实行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撑了重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薄弱环节、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政策也在加大。在这些政策措施带动下,最近我们做了很多监测,我国的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项目订单都在大幅增长,这些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赵辰昕表示,在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国,发展机遇无处不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凝聚了磅礴伟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方向,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稳向好态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家发展改革委:

优化国家储备,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丛亮在回答关于“国家储备”的提问时说,国家储备不断发展壮大,制度体系持续健全,为应对重大的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立足新的征程和新的形势,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合的国家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丛亮说,具体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一个是完善国家储备的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原则,加快建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升储备现代化治理水平。坚持大储备、一盘棋的观念,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的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和协作。

第二是进一步增强储备实力,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能源、应急物资等关键品类的物资储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国家储备的价值。优化储备的布局结构,确保平时备得住、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加强国家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功能综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持续完善物资储备和调用基础设施网络。

第三是充分发挥储备工作,立足两个大局,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的方法,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探索完善国家储备市场调节机制,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和稳定。

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五大方面持续推进中

赵辰昕在回答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的举措时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疏通卡点堵点、振作工业经济、畅通经济循环,有效保障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一些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行。围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正在持续推进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我这里为大家作个介绍。

一是锻长板补短板。一方面,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我们在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打造一批优势长板产业,提升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聚焦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等关键领域,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重点基础领域短板弱项。

二是稳定工业生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全力杜绝随意关停产业链重点企业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坚决避免疫情防控的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问题,努力确保工业园区有序运转、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着力做好能源、原材料安全保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优化,提高全产业链运行效率。强化重大生产力统筹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加大高端制造、高技术等领域投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务实推动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RCEP高质量实施,用好各类多边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是强化风险防范。着力推动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进一步释放政策的效应。加强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提升风险及时识别发现、精准有效处置能力,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切实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高管无法来华影响外商投资热情?

国家发展改革委这样回应美国媒体提问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提问:中美商会、中欧商会表示外国企业高管无法前往中国,影响了外商在华投资热情,对外商在华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就目前发展阶段来说,中方对于批准和鼓励新的外商投资项目有何考虑和计划?

赵辰昕回应说,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克服了多重的困难,实现稳中有增、稳中提质。今年1到8月,我国利用外资转化成人民币为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了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33.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4.3%、27.6%和4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改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有信心,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

他说,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吸引外资也面临新的形势。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将和有关方面一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更好地发挥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积极作用。

第一,我们进一步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的力度,会发布实施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加大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为外商投资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会出台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政策措施,加大制造业引资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我们推出第六批重大外资项目,在中央层面给予产业规划、用地、环评、能耗等政策的支持。及时协调解决外资项目在投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保障项目都能够顺利落地实施。

三是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服务。我们会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外资企业宣介有关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为外资企业和我们地方搭建投资合作的最新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国际投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的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注入强劲的动力。

“今天有这么多外国记者,希望大家能够帮我们做介绍,我们欢迎各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继续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赵辰昕表示。

如何避免今夏四川缺电困境?

国家能源局介绍应对措施,

表示会确保北方冬季供暖

任京东说,今夏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天气叠加,导致水电大省四川出现用电紧张情况,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予以化解。新形势下,将在进一步夯实常规能源保供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具体包括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形势监测和运行管理,提前研判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供需形势,做细做实保供方案,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机制和价格库存监测机制,加强重点煤炭企业产量直接调度,督促各类电源机组应开尽开,充分释放各类大电网跨省区供给能力。

二是签订压实煤炭安全保供责任书,对有关省区完成产量、调输量进行激励和约束。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在1.7亿吨以上,处于历史最高位。

三是加强煤炭电能产量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国新投产各类电源装机超过2.7亿千瓦,新增向中东部送电能力在2000万千瓦以上。

四是推动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能力,不断完善油气进口保障体系。目前国内原油产量连续三年增产,天然气产量连续五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油气储备能力稳定提升,市场供应底气进一步增强。

五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其中,将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

他表示,目前北方地区正在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正会同有关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准备,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我们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国家发改委:确保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丛亮在回答关于“粮食安全”的提问时说,报告提出全方面夯实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就是说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包括五个方面的举措,一个是落实长远稳定的政策,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

第二,坚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的自主可控,提升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大绿色仓储高效过程等,不断给粮食安全注入新的动能。

第三,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稳产和增产,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落实有关全方位的多途径的开发食物资源。

第四,加强收储调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完善监测运行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合理储备规模,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第五,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加强全链条的管控,大力推广智能收购体系、绿色仓储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一些损失和浪费,举办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社、央视网、光明网,物流时代综合整理报道)

13、【上海】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中国证券报· 时间:2022-10-20

10月19日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铁路货运量比2020年增长10%,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进出港卡车航班网络通达城市数增长8%以上,新增城市物流车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

业内人士表示,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上海此次出台《方案》,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不断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方式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对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

《方案》明确,要提升综合货运枢纽能级,强化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打造高效畅达集疏运体系,提高多式联运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

其中,要进一步提升以港口、机场为核心的综合货运枢纽能级。推动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推进罗泾等港区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集约化内河港区,推进白鹤等示范港区建设。巩固国际一流的航空货运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建设浦东国际机场新型智能货站和进出口货物查验中心,提升国际邮件快件进出口货邮能力。

同时,加快铁路货运场站多式联运设施改造,优化大型物流场地及物资保障基地配套。构建层次清晰、高效有序的多级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大型转运中心和配送末端设施布局。推动传统货运场站完善现代物流功能,提升多式联运换装效率,推进临港多式联运中心建设。

上海将加快既有水运通道改造提升,加强长江口航道综合治理,推进长江口辅助航道建设。优化内河运输体系,持续推进“一环十射”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连接苏浙、对接海港”格局。加快推进苏申内港线、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大芦线、大治河东延伸段等河海直达通道规划建设,疏解黄浦江核心段航运功能。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推进沪乍杭铁路前期工作落地,充分利用铁路既有线路货运能力,提升人流和物流的统筹能力。优化干线公路对外衔接,推进对外公路建设。

优化码头泊位干支衔接,加强海港与内河航道直连,提升东海大桥通过能力,推动洋山深水港区与江河铁公等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推进沪通铁路二期外高桥装卸线建设,深化罗泾港区铁路专用线、南港铁路专用线规划研究。积极改善港口道路集疏运条件,研究港口规划建设专用疏港通道,探索设立集装箱专用通道。优化机场集散道路,推进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周边快速路建设,提高地面集疏运能力。

加快技术装备升级

《方案》要求,提升联运装备标准化水平,提升联运装备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

推动长三角区域跨运输方式标准化集装箱循环共用。开展江(河)海直达船型研发与应用,持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推动铁路箱型标准化,探索航空货物联运装备集装化,培育发展集装箱、半挂车等多式联运设备租赁市场。

加快智慧港航建设,推动自动驾驶船舶、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探索内河高等级航道管理数字化转型。常态化推进洋山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加强5G、物联网、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技术在港口集疏运系统中的应用。探索无人驾驶、新能源装备在港区和堆场等场景率先应用。打造空运业务全流程智能化服务体系。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提高货物调度效率。

推动内河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LNG动力船舶建造和改造。协同推进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推动实现岸电使用常态化。推进船舶LNG动力能源加注设施设备建设。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港站枢纽规划建设充换电、加气、加氢等配套设施,鼓励探索光伏设备在新建交通设施场景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多场景、多领域商业性示范应用,力争在重型载重货车、船舶能源清洁化领域取得突破。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工具本身,还涉及交通行业的全产业链条。为此,要在交通工具、绿色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结构、日常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做好顶层设计,全面统筹规划。

“在此次发布的《方案》中,上海将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的绿色水平。”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将进一步促进全市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交通能级,更好地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14、上海外港口岸“离港确认”新模式覆盖11省市

解放网: 时间:2022-10-19

本报讯(记者 李晔)一批进口溶解木浆共计528吨,近期在外高桥港区海关办理进口转关手续后,通过“离港确认”模式顺利从上海外港转关至江西九江,较传统转关模式节约一至两天的中转等待时间。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在外港海关,有5.1万标箱货物通过“离港确认”新模式实现货物快速转关,“水水中转”效率大为提高。

“离港确认”模式,将口岸国际物流的“串联作业”优化为“并联作业”。据上港集团长江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报关部经理林晨介绍,相比传统转关进口申报流程,“离港确认”模式下的进口集装箱,在抵达入境口岸后,可在未完成理货、未确定境内内河船的船名、航次情况下,由企业先行向口岸海关进行转关申报,只要在“离港确认”时及时完善境内运输企业、运输工具且确认理货完成,待收到“可离港”回执后,货物即可离港启运至目的地。此举避免了因境内支线船舶船期变动导致申报信息需修改的繁琐,更减少了企业的等待时间和人力成本。据九江海关测算,新模式下,平均每个集装箱可节约物流成本约百元,口岸作业时间压缩60%以上,尤其在江船因洪灾、恶劣天气而无法配置的情况下,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物流仓储费用。

今年5月,海关总署出台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十条措施,其中提及“支持扩大‘离港确认’等模式试点范围”。上海外高桥港区有着通江达海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水运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试点海运口岸之一。今年6月,江西某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进口至九江的265吨橡胶木材板,在上海外港海关通过“离港确认”模式办理了进口转关手续,成为上海与江西口岸完成的首票“离港确认”业务。主线通则支线通,上游快则下游活。首票迄今,上海外港海关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已完成与南京、合肥、长沙、武汉、南昌、成都等长江流域8个关区的结对作业,覆盖长江经济带11省市30多个长江沿线港口。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15、江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释放三新经济更强活力

CN56新闻  时间:2022-10-20

“三新”经济,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2892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8%,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6%,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回望过去5年,江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不仅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活因子”,推动江苏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缓解下行压力,

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

近年来,以网络购物、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线上消费快速壮大,今年8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8%,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20.3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商等应用场景进一步下沉,也让城乡经济进入稳步协调发展的良性区间。

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整体福利。

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180多个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2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先后落地;无锡量子感知产业园、南京烽火通信活动总部基地、苏州中城捷运总部基地等一批产业辐射力强、规模体量大的优质项目陆续建成。

新产业、新产品也在强劲增长。今年8月,我省生产的工业产品中,光纤、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分别增长33.5%、40.2%、105.4%、195.6%,有力拉动了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提升。

省统计局相关人士分析,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598.8,比上年增长35.4%,这与我省的情况大体一致。“三新”经济已成为我省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保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稳定器”。

以“鼎新”促“革故”,

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

连日来,徐工重型5G全价值链智能工厂内,机器人在高效运转。“通过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设备看板,所有数据实时更新,交付周期缩短35%,人均产出提升70%。”徐工重型信息化管理部部长李忠福告诉记者。

产业数字化热潮涌动,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升级、转型和再造,传统运营管理、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变更重塑,都成为广大传统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共同需求。“三新”经济正在以超常速度塑造传统产业。以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为例,同比增长19.7%,比规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

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成为“三新”经济以“鼎新”促“革故”,引领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典型场景。

优存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9月7日,第九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发布的《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信业收入分别达到3.56万亿元、1.15万亿元和1135.5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扩增量,投资信心越来越强。眼下,江苏与数字设备、数字产业紧密相关的行业投资快速增长,今年前8月,全省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6%,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李逢春看来,随着新技术不断演进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呈现加速态势,这就需要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推进新型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比如,加大人工智能、AR/VR、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高端软件研发和应用,加快工业企业和设备“上云”步伐,谋划创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助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夯实载体“基座”,

完善“三新”经济运行机制

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迫切需要规范与促进“两手抓”,推动“三新”经济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省统计局设立了专项数据统计;省科技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着重释放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各地纷纷印发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类规划和意见,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要以打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为手段,完善‘三新’经济市场运行机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建议,政府部门应一边努力打造市场机制活、服务效能佳、综合成本低、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三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边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比如加快建设以“云+网+端”为技术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数字设施升级、数字产业融合、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监管治理、数字开放合作等工程,不断更迭升级业态模式。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省工信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三新”经济载体建设,政府和企业应各司其职,政府部门在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企业则需要以高端化和国际化为导向,积极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市场前沿技术研究,打造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政企携手培育属于江苏的“阿里”“华为”。

李逢春建议,发展“三新”经济要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互促进,构建有机开放的国际合作关系,特别是大中型国企应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筹建合作联盟,成为“走出去”发展的战略主力军,形成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的环境。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